《秦朝一统》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0
秦大一统知识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全国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共持续了14年。
这个历史时期,被称为秦大一统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政权稳固,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秦大一统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秦朝的兼并战争在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秦国先后征服了其他六个诸侯国,确立了天下一统的格局。
秦国的长城修筑、兵器制造等军事手段非常先进,为其成功统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采用了中央集权制,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措施,推行统一政策,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他还建立了郡县制度,划分国土为36个郡,县的划分也非常细致,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使得中央政权更加强大。
三、秦始皇的法律制度改革秦始皇通过颁布《秦律》和推行法家思想,加强了法律制度的统一和执行力度。
他废除了各国的旧法,倡导法治思想,修订了刑法,使法律更加明确,执行更为严厉。
四、秦始皇的经济政策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他实行均田制和收买私田政策,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他还发展了水利灌溉、修筑官道等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五、秦始皇的文化建设秦始皇注重文化建设,他统一了文字和货币,推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措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统一。
他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实力。
六、秦始皇的统一测量衡制度秦始皇改革度量衡制度,规定统一的尺寸和重量标准,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
总结:秦朝的一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秦始皇通过军事手段、中央集权制度、法律改革、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措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他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对后世的统一王朝,如汉朝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大一统的知识点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框题、承接前面讲述的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段历史、通过对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巩固统一措施的介绍、向学生阐述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新的大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奠定一统的各项制度。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二、说学情初二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各种媒体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所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对课标的了解、以及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因为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因为年代久远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功过是众说纷纭的、所以我把对“秦始皇的评价”作为本课的难点来突破。
《秦朝一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主要王朝的兴替和疆域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特点和统一的趋势。
2、知道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演变,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课时,讲述了秦朝一统的过程。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长城”等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和分析,使学生树立伟大的志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措施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阅读、合作质疑、互动探究、综合实践、深华主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等图片问:这是什么风景点?问:它们都跟历史上的一位人物有关,谁呢?(秦始皇赢政)〈讲授新课〉过渡:现在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会一会赢政,去感受一下他的不平凡的经历。
一、穿越时空会赢政1、秦灭六国(板书)自公元前230年起,赢政进行了大规模兼并战争,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副板书)的策略,陆续灭掉六国。
(图册34页《秦灭六国》地图上落实灭六国顺序:①灭韩②灭赵③灭魏④灭楚⑤灭燕⑥灭齐)问:什么时候完成了统一?(公元前221年)从而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朝,定都哪里?(咸阳)(学生回答并在35页《秦朝疆域》地图上找到咸阳)李白曾写诗颂扬赢政: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朝一统》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来自海上的挑战》,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的最后一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秦朝能过一统的原因。
二、秦朝巩固一统的措施。
“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
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后来的两汉、隋唐、元明清的大统一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就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历史本身却充满了兴趣,但他们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
因此,正确分析和概括秦国统一六国的条件以及秦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需要教师提供丰富而形象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目标: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归纳并试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
②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③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学生应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之后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
难点:“焚书坑儒”的评价、“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全面把握,易偏颇;在历史上,我国虽然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五、学法教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讲授法等。
“秦朝一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2 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五课时,讲述了秦朝一统的过程。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措施,启发学生讨论秦统一的原因、意义。
引导学生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启发学生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引导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进一步理解秦朝的特殊历史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培养概括、理解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通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从物,培养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统一的原因、意义的分析、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阅读、合作质疑、互动探究、综合实践、深华主题。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相信这幅图片大家都非常熟悉,说出这图片的名称?学生:秦始皇兵马俑【承转】秦始皇兵马俑,神态逼真,生动传神,庞大的地下军阵,再现了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单元第一课,再现“秦朝一统”PPT展示课题:秦朝一统。
【板书】秦朝一统【承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是:在战国七雄逐鹿的时代,秦凭什么能完成统一?秦兵马俑,展示了秦强大的军队,而强大的军队自然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而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得益于一次重要的变法(PPT展示商鞅像)-----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各国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秦朝一统教学是一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时光,它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统一国家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秦朝一统教学也存在一些反思和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更好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之处。
首先,秦朝一统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和单一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将七十二家经典烧毁,禁止私人持有书籍,限制人民的自由思想和知识交流。
他追求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希望通过一种统一的教育体系来塑造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这种统一教育的方式限制了人们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并且对于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知识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其次,秦朝一统教学在知识内容上存在偏颇。
秦始皇倡导兼并各国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纂,最终形成了历史名著《史记》,这为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然而,在编纂过程中,秦朝政府过于强调对于国家利益和皇权的宣扬,忽视了对于其他声音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记载。
同时,这种集中编纂的方式使得历史教育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的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再次,秦朝一统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秦朝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从属意识和服从精神,学生们被灌输了一种绝对服从和崇拜君权的思想,这种教学方式既削弱了学生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限制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此外,秦朝一统教学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过于强调一种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忽视了学生们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以及个体的发展需求。
最后,秦朝一统教学在教师培养和教育体制上存在一定问题。
秦朝时期,教师的地位低下,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这导致了教师们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此外,秦朝的教育体制过于僵化和官僚化,官方控制下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秦朝一统教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反思也许能够给我们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秦朝一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
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来实现各个地区的统一,其中也包括统一教育。
秦朝一统教育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思想。
这种教育制度对人民的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造成了限制,使得教育变成了权力工具,而非真正的人才培养。
秦朝一统教学的实施,主要通过统一文字和书籍、推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首先,秦朝废除了六国不同的文字,统一采用小篆作为正式文字,以确保统治者掌握对知识的垄断。
其次,秦朝开始编纂儒家经典《尚书》、《书经》等,宣扬尊儒学,通过教学内容来植入民族主义思想。
同时,基于统一的文字和儒家经典,秦朝制定了官方的教育课纲,在教育内容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教育自主权。
秦朝一统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秦朝一统教学导致了知识的垄断和权威主义思维的扩大。
通过废除不同文字,秦朝剥夺了地方文化和知识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只能接受中央统一传授的知识,导致了知识的贫乏和思维的僵化。
其次,秦朝一统教学削弱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是灌输儒家经典,教育更多的是机械地记忆和死板地复制,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秦朝一统教学导致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萎缩。
秦代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以实际事务为导向,忽略了人文精神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使得人们对人文艺术、哲学思考等方面较为冷漠。
对于秦朝一统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建议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重视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教育中不应剥夺地方文化和知识的权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知识,应当充分保护和发展。
其次,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
最后,我们应当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和人文关怀。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秦朝一统教学反思反思一: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是“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
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
以情境为切入口,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而运用信息理解秦始皇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本课有三大环节,一、“秦皇扫六合”,统一天下;二、“秦始皇解难题”,巩固统治;三、“秦始皇功与过”,评价秦始皇。
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统一采取的措施,以及秦始皇的评价有机串联起来。
线索较为清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前面两个环节处理较好,尤其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举措。
创设情境、运用史料,解决疑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疑问的能力。
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出现一些闪光之处。
比如:讲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措施,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说明此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及目的。
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具体的史实。
而在第三环节,评价秦始皇。
由于自身未能较好地把握学情,未能深入地引导学生去评价历史人物,只是较浅地讲述了一下。
类似于蜻蜓点水,是本课教学的败笔之处。
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运用历史资料,还原历史本色。
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
教学过程中,甚至将一些较难的文言文资料翻译成白话文,既不改变历史的史实,也做到了让学生读得懂、看得明白。
《秦朝一统》教学设计永嘉县乌牛镇中学朱建德一、教材分析“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一统重大事件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分析秦始皇功过的作业,初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的访谈活动,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和活动能力。
3、知识目标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建立,以及在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思想方面的巩固措施,秦朝疆域辽阔。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活动表演法等五、学生准备1、收集资料,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2、主持人培训六、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在优美的雄壮音乐声中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然后请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从壮观的场面中让学生感受到秦国当年的强大,从而引入课题---《秦朝一统》)秦兵马俑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时期,重温那段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
(二)师生互动,活动探究1、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出示秦灭六国图,请一名学生根据图示指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引出秦于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统一全国,定都咸阳2、巩固统一的措施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讨论主题:“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记录员,解说员等)讨论时间:5分钟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也是他们的成员,和他们一起完成活动任务。
听《秦朝一统》有感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秦朝一统》一课,受益匪浅。
整堂课高潮迭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朴实、严谨的教学风格。
教材处理得当。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教材处理上徐老师遵循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穿插不少图片、史料素材,使教材变成了“活”的脚本,更丰满,更有立体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了课题“一统”两字。
教学方法科学。
徐老师以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展示、古诗词解读等教学手段,有力地拓展了教学时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徐老师对不同问题情境的指导,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想象、评价、体验等形式自主学习探索,在师生,生生互动中领略了中国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和中华民族长期统一的历史根源,带领学生探究了秦朝一统的原因、焚书坑儒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提升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惟品质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徐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了学习,做到学有所疑,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开课,展示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激发学生向往和探索之情,接着创设秦朝统一的原因、建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等问题情景,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全局,渐次过渡到对历史规律的探究,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的舞台。
教学目标达成完美。
徐老师的教学注重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知识和技能及价值观的统一。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得见学生发现的欣喜,感觉的到学生搜集、处理、运用史料信息及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在不断提高;体验的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秦朝一统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S:……T:进入新课前,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样一段文字。
S:…..T:这段文字说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夷平六国的是哪位历史人物?)S:秦始皇T: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朝一统。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在战国期间,经过长期的战争,形成了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哪些国家?S:秦、韩、赵、魏、楚、燕、齐七个大国。
T: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
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雎(ju第一声)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
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王嬴政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于前230年攻下最后攻下韩国,公元前228年攻下赵国……最后攻下齐国(如表)。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T: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79页,阅读秦始皇陵兵马俑,思考下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全国呢。
S:……T: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人们已经厌烦了常年不休的战争,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质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秦始皇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T:有句话叫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请大家快速阅读书本79—81页T:政治上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S: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T: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号的。
秦朝一统一、课程标准: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二、教材分析:《秦朝一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第四目内容。
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第四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本课又是第四单元处于中心的地位。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提升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得出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及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大古代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举措2、难点:“焚书坑儒”的评价、“秦始皇”的评价五、教学方法:探究法与情境创设法相结合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提问:秦皇指的是谁,六合指的是哪六国?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
——《秦朝一统》师:结合所学知识,仔细阅读P78—79,并结合图册P28,思考:为什么秦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六国?(出示:秦灭六国军事路线图)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及强大的军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