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最新版(执行最新法规)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最新版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最新版一、概述高温作业指的是在环境温度高于35℃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作。
由于高温作业容易引发中暑、脱水、电击等危险,因此有必要制定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人员管理1. 聘请专业人员:雇佣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
这些专业人员需具备疾病预防、急救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对高温作业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2. 健康检查:高温作业前,应对所有从事该工作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确保他们在体力和身体状况上适合进行高温作业。
工作人员如果存在心脏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等相关病史,应禁止其参与高温作业。
3. 培训和教育:对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了解高温作业的危险性、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培训内容应包括高温作业的健康影响、适应症状的识别、防暑降温措施等。
三、工作环境管理1. 温度监测:在高温作业区域内设置温度监测仪器,定期测量和记录环境温度,并根据温度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2. 通风设施:确保高温作业区域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保证空气流动和新鲜空气的供应。
可采用风机、通风管道等设备来增加空气流通。
3. 防暑降温设备:在高温作业区域内设置必要的防暑降温设备,如空调、扇风机、遮阳篷等,以减轻员工在高温环境下的热负荷。
四、个人防护管理1. 适宜服装:员工需穿着适合高温环境的工作服装,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排汗的面料,避免过度吸湿导致不适。
2. 防护用具:根据高温作业的具体需求,提供员工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帽等,以保护其身体的安全。
3. 补水和防晒:提醒员工加强水分补充,鼓励他们定时喝水。
同时,推广使用防晒霜等防晒措施,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五、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1. 应急预案:制定专门的高温作业应急预案,明确相应的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如发现中暑、晕厥等意外情况,应迅速采取救护措施,并及时报警、送医。
一、总则为了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高温作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炼钢、铸造、锻造、热处理、高温焊接等岗位。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制定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实施,组织安全检查,协调解决高温作业中的安全问题。
2. 安全生产部: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对高温作业进行日常安全管理,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
3.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负总责,确保本部门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4. 高温作业岗位员工:严格遵守本制度,按照规定进行个人防护,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
四、高温作业安全管理措施1. 作业环境控制(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确保作业环境温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2)加强通风降温,设置足够的通风设施,保持作业场所空气流通。
(3)对高温作业区域进行隔热、降温处理,减少热辐射。
2. 人员管理(1)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符合高温作业要求。
(2)对新入职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高温作业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3)加强高温作业人员的休息和轮换制度,确保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 个人防护(1)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如隔热服、防暑降温饮料等。
(2)要求高温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不得擅自拆卸或更换。
(3)定期检查个人防护用品的完好情况,及时更换损坏或失效的防护用品。
4. 应急处理(1)制定高温作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
(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高温作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3)一旦发生高温作业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
五、监督检查1. 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安全生产部对高温作业进行日常安全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高温作业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高温作业管理,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高温作业的用人单位。
高温作业是指在气温等于或高于35℃的环境中从事劳动作业的行为。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高温作业管理制度,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设立高温作业管理组织,明确高温作业管理的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高温作业管理工作。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高温作业岗位进行划分,确定高温作业等级。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制定高温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明确高温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第七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确保高温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劳动者保护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高温防护用品,并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高温作业。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劳动者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和适当的补充营养,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作业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第四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对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高温作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高温作业劳动者进行在岗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高温作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体职工对高温作业危害的认识。
第五章事故处理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高温作业事故处理制度,及时报告和调查处理高温作业事故。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作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制度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单位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
第三条高温作业指在环境温度超过35℃时的作业活动。
第四条高温作业应依法依规进行,并按照本规定的要求进行安全管理。
第五条本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温作业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高温作业期间的安全防护措施、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等方面。
第二章高温作业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第六条高温作业之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评估高温作业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2.筹备足够的高温防护设备和器材,确保其正常使用;3.组织培训高温作业人员,确保其了解高温作业的危险因素和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的方法;4.确定高温作业的工作时间、地点和范围,并进行实地勘察;5.编制高温作业计划和安全操作规程;6.明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三章高温作业期间的安全防护措施第七条高温作业期间,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提供足够的防护设备和器材,并确保其使用正常;2.设置临时通风设备,保证工作场所的通风畅通;3.采取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避免过长时间的连续工作;4.设置休息区域,供高温作业人员休息和补水;5.制定具体的工作操作规程,确保作业人员按照规程进行工作;6.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7.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四章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管理第八条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况符合高温作业的要求;2.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物品,如防暑药品、防暑饮料等;3.培训高温作业人员关于防暑降温的知识和技能;4.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确保高温作业人员有充分的休息;5.定期进行体温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6.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一、总则为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岗位、工种及作业场所。
三、职责与分工1.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组织开展高温作业安全培训。
2. 各部门、各车间(班组)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本车间(班组)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工作。
3.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高温作业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调整。
4. 工会组织负责对高温作业人员的权益进行保障,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四、高温作业安全管理措施1. 高温作业岗位的设置和调整,应充分考虑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合理确定作业时间。
2. 高温作业场所应配备必要的防暑降温设施,如通风、隔热、防晒等。
3. 作业场所应定期检测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 作业人员应穿着适合高温作业的防护服装,佩戴防护用品,如遮阳帽、手套、防护眼镜等。
5. 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了解身体状况,对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应调整工作岗位。
6. 加强高温作业现场管理,合理安排作业任务,避免超负荷工作。
7. 作业场所应设置休息室,为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休息设施。
8. 为作业人员提供清凉饮料、防暑药品等,保障作业人员的饮食需求。
五、高温作业培训与教育1. 对新入职的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使其了解高温作业的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
2. 定期对在岗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对作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培训,使其掌握高温作业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
六、监督检查与考核1.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定期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3. 将高温作业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作业的工作,由于高温环境会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制定和执行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份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供参考:一、总则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职工,包括定期高温环境下作业或临时性高温条件下作业的职工。
三、高温作业安全管理机构1.本单位设立高温作业安全管理机构,负责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2.管理机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和管理经验,在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专业能力。
四、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要点1.工作环境管理a.在高温作业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定期检查标志的完好性。
b.高温作业现场应有有效的通风设备,保证工作区域空气流通,并保持室内温度不超过规定的安全范围。
c.注意高温现场清洁,防止杂物堆放、易燃物料存放等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
2.技术措施a.采取合理的工艺流程和隔热措施,降低高温对职工的直接伤害。
b.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物料的温度,避免物料燃烧和爆炸。
c.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老化和损坏的设备,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职员培训a.高温作业的职工应接受高温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了解高温作业现场的安全风险,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b.培训内容包括高温作业的危害、应急处理和事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c.管理机构应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参训人员。
4.个人防护设备a.职工应根据高温作业环境的特点,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隔热服、安全帽、防护面具、防护手套等。
b.个人防护设备应经常检查、清洁和维修,遇损坏应及时更换。
5.急救措施a.高温作业现场应设置急救箱,急救箱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
b.制定应急预案,明确高温作业现场的应急处理措施和急救流程。
c.指定急救人员,提供急救培训,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六、高温作业安全监督1.根据相关制度,进行高温作业现场的每日巡查。
高温安全作业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做好高温环境下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炉窑、采矿等高温作业岗位。
第三章安全责任1.企业领导为高温安全生产的第一负责人,必须重视高温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
2.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高温安全作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范围和工作要求。
3.班组长、班组员工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严格遵守作业流程,确保高温作业的安全进行。
第四章安全培训1.新员工进入高温作业岗位前,必须接受高温安全培训,了解高温作业的危害及防护方法。
2.定期对现有员工进行高温安全培训,包括但不限于高温作业的注意事项、应急处理等。
3.培训内容要详细、生动,确保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五章安全防护1.高温环境下的员工必须穿戴符合标准的防护服装、防护鞋帽,确保工作安全。
2.在高温作业现场必须配备救援设备、急救箱、应急通讯设备等,以应对突发事件。
3.监测高温环境下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及时做出调整,保证员工的舒适度和安全。
第六章突发事件处理1.一旦发生高温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员工应迅速逃离现场,保持冷静,不慌不乱。
2.及时向班组长、安全员报告突发事件,启动应急预案,展开救援工作。
3.安全员应及时联系外部救援,协助处理突发事件,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第七章安全检查1.定期对高温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
2.对高温作业中的设备、工具进行定期检修,确保其安全可靠。
3.及时整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员工的安全。
第八章处罚制度1.对违反安全作业管理制度的员工,根据违规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2.对于严重违规的员工,可追究其法律责任,以示警戒。
第九章其他1.关于高温作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员工都应认真学习,遵守执行。
2.员工在高温作业中要相互关照,互相监督,为共同的安全努力。
高温管理规定最新版全文内容高温管理规定最新版全文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事业单位对高温工作的管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温工作指环境温度较高的工作,包括室外工作和高温作业环境。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员工,包括室外工作和高温作业环境的员工。
第四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高温工作管理制度,明确高温工作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第五条工会及其相关组织应当积极参与高温工作管理,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高温工作管理应当以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为宗旨,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高温对员工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高温工作环境评价与监测第七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对高温作业环境进行评价,明确高温区域和高温作业时段。
第八条高温工作环境评价应当综合考虑温度、湿度、辐射、空气流通等因素的影响。
第九条企事业单位应当配备相应设备对高温作业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记录监测结果。
第十条当高温作业环境出现超标情况时,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及时通知员工,并限制或暂停高温作业。
第三章高温工作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健康风险评估,了解高温对员工的健康影响。
第十二条高温工作健康风险评估应当考虑员工的健康状况、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等因素。
第十三条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控制高温工作对员工的健康风险。
第十四条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合理调整工作时间、提供高温工作保护用具、优化工作环境等。
第四章员工权益保障第十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当为高温工作的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药品,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十六条高温工作的员工有权拒绝高温作业,企事业单位不得强令员工从事高温作业。
第十七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员工的劝阻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劝阻工作。
第五章处罚与救济措施第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的企事业单位,有关监督部门可以依法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第十九条员工对企事业单位违反本规定造成的损失有权要求赔偿,并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投诉。
2023年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高温作业是指工作环境温度高于28摄氏度,不同行业和岗位具体温度标准由各自行业标准制定。
第四条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人为控制”的原则,加强高温作业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第二章高温作业保护措施第五条高温作业前,应制定详细的高温作业方案,并向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其了解高温作业的风险和保护措施。
第六条高温作业场所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并配备必要的散热设备,如空调、风扇等。
第七条高温作业人员应准备适宜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口罩等,并按规定佩戴和使用。
第八条高温作业期间应有适当的休息安排,每2小时应有至少15分钟的休息时间,确保作业人员不因连续作业时间过长而引发身体不适或中暑。
第九条绝对禁止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有患有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孕妇等,并对高温作业岗位需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第十条高温作业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高温作业区。
第三章高温作业的应急处置第十一条对于突发情况或作业人员感觉不适的情况,应立即停止高温作业,及时就医或提供急救。
第十二条高温作业现场应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并有专业人员进行急救培训。
第十三条对于高温作业期间的事故和伤害,应及时进行报告,并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
第四章监督和处罚第十四条对于违反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十五条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高温作业安全监管机制,对高温作业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对于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进行修订和公告。
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一条目的本规定旨在预防高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保障员工健康。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各相关部门。
第三条职责划分1.安全环保部门负责制定相应计划,实施人身健康保障措施,并对防暑降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负责作业点温湿度的监测。
2.设备管理部门负责防暑降温设施的配备、检查及维修管理。
3.各部门应积极履行本部门防暑降温职责。
第四条定义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存在生产性热源,当地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出现时,工作地点气温较室外气温高出2℃或2℃以上的作业。
第五条规定内容1.技术措施(1)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优化工艺过程与操作过程,减轻高温及热辐射对员工的影响。
(2)安全环保部门应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及辐射强度,密切关注气象变化,适时采取改进措施。
(3)封闭或半封闭工作场所的热源应设于室外常风向的下风侧;室内热源在不影响生产工艺过程的前提下,可采用喷雾降温。
热源(如炉子、蒸汽设备等)影响员工操作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4)高温作业场所的防暑降温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配备送风风扇、喷雾风扇等局部送风装置。
(5)针对产生有害气体的高温工作场所,应实施隔热、强制送风或排风装置。
(6)高温环境中的狭小房室应具备良好的隔热措施,使室内热辐射强度小于700W/m2,气温不超过28℃。
(7)防暑降温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修维护,每年暑季前进行一次检修,并评估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使用与管理制度。
2.保健措施(1)高温作业员工在上岗前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患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呼吸、内分泌、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2) 中暑症状患者应立即至凉爽处休息,并进行急救治疗与必要处置,必要时前往职业病诊断机构就诊。
(3)高温作业者应按相关规定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并符合卫生要求。
(4)热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员工应配备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鞋、护腿、围裙、眼镜、隔热服装、面罩等。
一、总则为保障高温天气期间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高温天气作业场所及从事高温作业的员工。
三、高温天气界定高温天气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或日平均气温达到33℃以上的天气。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制定高温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 安全生产部负责高温天气作业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高温天气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本部门员工的安全。
4. 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应积极参与高温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工作,严格遵守各项规定。
五、高温天气作业安全管理措施1. 作业安排(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如11:00-15:00。
(2)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次数,确保员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对于不能避开高温时段的作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作业强度。
2. 休息与饮食(1)为高温作业员工提供充足的休息场所,确保员工有良好的休息环境。
(2)提供清凉饮料、防暑药品等,确保员工身体健康。
(3)合理安排员工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增强抵抗力。
3. 个体防护(1)为高温作业员工配备必要的防暑降温用品,如遮阳帽、防晒霜、防暑药品等。
(2)对高温作业岗位进行降温处理,如安装空调、风扇等。
4. 安全检查(1)加强高温天气作业场所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2)对高温作业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5. 应急处理(1)制定高温天气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程序和责任人。
(2)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高温天气事故的能力。
六、奖励与处罚1. 对在高温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高温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造成事故或不良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解释。
【注】本制度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温作业管理规定最新版高温作业管理规定最新版一、背景介绍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作活动。
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和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热衰竭等不良后果。
因此,为了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制定一套高温作业管理规定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和适用范围1. 目的:确保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具备安全和健康保障,预防高温相关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在高温环境下从事工作的岗位和人员,包括户外作业和室内高温环境作业。
三、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优先采取措施降低高温作业的温度,例如通过通风、降温设备等措施。
2. 监测与控制:建立高温作业监测体系,确保作业环境温度符合相关标准,采取控制措施对人员进行有效保护。
3. 风险评估:对高温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预案。
4. 培训和教育:加强对高温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高温作业危害和防护措施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5. 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安排高温作业时间,避免在高温炽热时段进行长时间连续作业。
四、安全措施1. 温度控制:在高温作业区域内,采取降温措施,确保作业环境温度不超过规定标准,例如使用空调、通风设备、降温喷雾等。
2. 防暑降温物品: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防暑降温物品,如蒸馏水、运动饮料、冰袋、防暑药品等。
3. 衣着要求:高温作业人员应穿着适合高温环境的工作服,避免过于厚重的衣物,同时应配戴防护用品,如帽子、太阳镜、手套等。
4. 作息时间调整:在高温天气下,适当调整高温作业人员的作息时间,避免在天气酷热时段进行高强度工作。
5. 饮水要求:高温作业人员应保持足够的补水,每小时至少喝500毫升水,并定期进行体内水分监测。
6. 人员轮换:长时间高温作业时应进行适当的人员轮换,确保每个人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五、应急措施1. 中暑应急处置:对于中暑者,应立即将其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提供蒸馏水或运动饮料,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高温中暑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岗位和人员。
第三条高温作业安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3. 责任明确,责任到人;4. 综合管理,持续改进。
第二章高温作业的定义与分类第四条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作场所气温超过35摄氏度,或者工作场所气温虽未超过35摄氏度,但工作场所相对湿度大于75%,且劳动者每小时接触高温作业时间超过30分钟的作业。
第五条高温作业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高温作业:指劳动者直接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作业,如炼钢、炼铁、铸造、玻璃熔制等;2. 间接高温作业:指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从事的辅助性作业,如高温管道维修、高温设备操作等;3. 高温热源作业:指劳动者在高温热源附近进行作业,如高温锅炉操作、高温反应釜操作等。
第三章高温作业防护措施第六条加强高温作业环境监测,确保工作场所温度符合国家标准。
第七条对高温作业岗位进行合理布局,尽量减少劳动者接触高温环境的时间。
第八条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设施,如通风设备、隔热材料、清凉饮料等。
第九条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防暑降温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第十条加强个人防护,劳动者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暑降温服装、手套、帽等防护用品。
第十一条定期对高温作业岗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章高温作业人员管理第十二条高温作业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身体健康,能够适应高温环境;2. 具备必要的防暑降温知识;3. 能够遵守高温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第十三条高温作业人员应接受定期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符合高温作业要求。
第十四条高温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不得擅自离岗。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根据高温作业特点,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劳动者休息充分。
工程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和加强工程高温作业安全管理,确保工程高温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程高温作业质量,以及预防和减少工程事故发生,制定本《工程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章工程高温作业范围工程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程作业,包括但不限于炼油、冶金、玻璃等行业的高温作业。
第三章工程高温作业人员管理1. 工程高温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安全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证书方可从事工程高温作业。
2. 工程高温作业人员需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况符合高温作业的要求。
3. 工程高温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作业程序进行操作,不得擅自修改操作流程或者违规操作。
4. 工程高温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必须全身穿着符合高温要求的工作服,佩戴防护用具。
5. 工程高温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停止作业并进行处理。
第四章工程高温作业设备管理1. 工程高温作业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2. 工程高温作业设备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安装完备的安全保护装置。
3. 工程高温作业设备在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各部位运行正常。
4. 工程高温作业设备需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
第五章工程高温作业现场管理1. 工程高温作业现场必须进行标识,明确高温区域,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2. 工程高温作业现场必须有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监督作业过程,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 工程高温作业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急救设备和紧急处理物品,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处理。
4. 工程高温作业现场必须有应急预案,包括应急逃生路线图、应急疏散指示牌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人员。
第六章工程高温作业安全管理1. 工程高温作业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演练。
2. 工程高温作业应当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 工程高温作业应当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工程高温作业应当建立事故报告和调查制度,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排查,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一、目的与范围本规定旨在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并规范高温作业的管理。
适用于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
二、定义1. 高温作业:指作业环境温度超过35℃的作业。
2. 高温作业人员:指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
三、责任与义务1. 公司责任:- 安排专业人员进行高温作业安全评估,确保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 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设施,如通风设备、防暑药品等。
-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高温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 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和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2. 高温作业人员责任:-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设备。
- 严禁擅自离岗或放松对工作环境和自身安全的关注。
- 在高温作业前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补偿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 定期进行身体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身体不适症状。
四、安全措施1. 环境控制:- 确保高温作业场所的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温度。
- 定期检查和清洁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 安装遮阳设施或使用遮阳防护用具,减少外界太阳光的直射。
2. 防护设备:- 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透气性服装,防止过度蒸发和热量积聚。
- 配备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防止因高温作业导致的眼部和皮肤损伤。
- 使用防暑药品,如盐丸、清凉油等,缓解高温作业带来的不适症状。
3. 作息管理:- 合理安排高温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连续作业时间过长。
- 提供充足的饮水设施,确保高温作业人员随时补充水分。
4. 应急准备:- 配备灭火器、急救箱等应急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建立相关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和行动计划。
五、培训与考核1. 新员工入职培训:对从事高温作业的新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操作培训。
2. 定期培训:定期组织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
3. 考核与评价: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表现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对不合格者进行纠正和培训。
一、总则为保障员工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的安全与健康,预防高温作业引起的各类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岗位及员工。
三、组织与职责1.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负直接责任。
3. 所有高温作业人员应遵守本制度,确保自身安全。
四、高温作业环境管理1. 高温作业场所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温度、湿度等指标符合国家规定。
2. 作业场所应配备必要的通风、降温设施,确保空气流通。
3. 作业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高温作业风险。
五、高温作业人员管理1. 高温作业人员应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了解高温作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 新员工在从事高温作业前,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 高温作业人员应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隔热服、防护眼镜、防暑药品等。
六、高温作业时间管理1.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高温作业时间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高温作业时间。
2.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时,应采取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等措施。
3. 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时,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
七、高温作业健康监测1. 对从事高温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 建立高温作业人员健康档案,跟踪记录其健康状况。
3. 对患有高温作业禁忌症的员工,应调整工作岗位或给予休息。
八、应急处理1. 建立高温作业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
2. 发生高温作业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救治伤员。
3.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整改,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九、奖惩1. 对严格执行本制度、在高温作业安全管理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安全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十、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所有。
一、总则为保障员工在室外高温作业中的安全与健康,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室外高温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室外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工作。
2. 安全生产部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订、解释和实施,并对室外高温作业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室外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本制度在本部门得到有效执行。
四、室外高温作业安全措施1. 作业时间安排(1)根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室外高温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
(2)气温达到35℃以上时,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气温在37℃至40℃之间时,全天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
2. 休息与防护(1)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用品,如清凉饮料、防暑药品等。
(2)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遮阳、防暑设施,如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
(3)为高温作业人员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如防暑服、防暑帽、手套等。
3. 作业现场管理(1)加强作业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作业现场符合安全要求。
(2)定期对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职业健康检查(1)高温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对患有职业禁忌症的高温作业人员,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岗位。
五、奖惩措施1. 对认真执行本制度,在高温作业安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事故或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安全生产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xx煤焦化工有限公司作业文件文件编号SJ-AB-ZD-87-2011 版本号A/0页码1/11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1 目的和适用范围为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防止高温对人体的危害,改善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预防中暑,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xx煤焦化工有限公司范围内存在高温的作业场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T4200-2008《高温作业分级》GB/T 5701-2008 室内热环境条件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3 术语、定义3.1高温:作业场所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作业场所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时的车间空气温度。
3.2高温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高温的作业。
3.3生产性热源:系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3.4同类岗位劳动时间与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1个劳动日内各岗位的劳动与休息时间分别归类,统计同类岗位劳动时间。
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百分比(包括离岗1分钟以上的休息时间),连续跟班记录3天的平均值。
3.5 WBGT指数(WBGT-index ):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4 高温作业分级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见下表。
接触高温作业时间WBGT指数,℃25-26 27-28 29-30 31-32 33-34 35-36 37-38 39-40 41-42 ≥43≤120 ⅠⅠⅠⅠⅡⅡⅡⅢⅢⅢ121-240 ⅠⅠⅡⅡⅢⅢⅣⅣ——241-360 ⅡⅡⅢⅢⅣⅣ————≥361 ⅢⅢⅣⅣ——————5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5.1在不同工作地点温度、不同劳动强度条件下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不宜超过所列数值。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单位:分钟工作地点温度/℃轻劳动中等劳动重劳动30 — 32 80 70 60>32 70 60 50>34 60 50 40>36 50 40 30>38 40 30 20>40 30 20 15 >42 — 44 20 10 10注:轻劳动为Ⅰ级;中等劳动为Ⅱ级;重劳动为Ⅲ级和Ⅳ级。
5.2持续接触热后必要休息时间不得少于15min。
休息时应脱离高温作业环境。
5.3凡高温作业工作地点空气湿度大于75%时,空气湿度每增加1000,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相应降低一个档次,即采用高于工作地点温度2℃的时间限值。
6 职责6.1安全环保科是高温作业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Ⅲ级和Ⅳ级高温作业许可证;负责监督检查作业场所高温防护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按规定为高温作业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发放高温保健用品;负责审核高温作业的安全措施。
6.2设备动力科负责作业场所高温防护技术措施的实施;负责审核高温作业的施工方案;审批作业许可证;负责相关协调工作,确保高温作业顺利进行。
6.3车间负责办理各等级高温作业许可证;负责审批Ⅰ级和Ⅱ级高温作业许可证;负责确保作业场所高温防护技术措施的投用;负责落实高温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高温保健用品的发放;负责所辖区域内的高温作业管理,;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安全措施,作业过程的安全检查和管理。
6.4 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负责审批Ⅳ级高温作业许可证。
7 管理内容和要求7.1技术要求7.1.1 凡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防暑降温措施,必须与主休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7.1.2 车间内作业场所夏季允许气温上限,应按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同作业场所与室外允许温差之和计算;如某些作业场所的气温,在采取一般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1-2℃。
7.1.3 根据不同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筑条件,应从总图、工艺、建筑、通风与隔热等方面,采取防暑降温治理措施。
7.1.4 在生产中凡能放散大量热量的生产过程和操作过程,对新建工程应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非自动化、机械化的旧有厂房应尽量加以改进。
7.1.5 新建厂房在确定建筑方位时,应做到避免西晒,如不能避免时,应增添防晒建筑结构或采取其它防晒措施。
建筑物屋顶围护设施应有隔热措施。
7.1.6 隔热(1)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受到热辐射影响的作业场所或工作室,当辐射强度在2.1J/(平方厘米·min)以上时,应采取水幕、隔热水箱、隔热屏等隔热措施。
(2)对职工经常停留的高温地面或靠近人体的高温壁板,当表面平均温度高于40℃时,也应采取隔热措施。
(3)屋顶高度在5m以下,通风情况较差者,可采用开设天窗或层顶搭设凉棚、使用隔热层或喷水等降温措施。
(4)厂区绿化面积应达国家绿化标准的规定。
7.1.7 通风(1)自然通风①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其方位应根据主要进风风面和建筑形式,按夏季主导风向,尽量布置在热源的上风侧;厂房的长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尽量垂直。
②历年最热月份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8℃地区的辅助建筑,可采用通风屋顶。
③高温车间应采取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合理安排进、排风口,进风口下缘距地面应不高于1.2m,天窗应装有挡风板。
④当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炎热地区的厂房宜采用敞开型或半敞开型。
(2)机械通风炼焦焦炉等高温作业场所或操作室的所温,当不能达到卫生标准或热辐射强度大于2.1J/(平方厘米·min)时,应设置局部送风或空调设施。
(3)使用循环通风时,必须经过空气净化处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4)对导烟车、拦焦车及熄焦车操作室等特殊高温作业操作室,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在采用冷风机组或空气调节机组时,室温一般为24-28℃。
(5)在高温作为业场所附近,应设置工间休息室,室温可在28-30℃,在炼焦炉顶等特殊高温作业场所附近的工间休息室,如采用冷风机组或空调机组时,室温以25℃左右为宜。
7.1.8 清凉饮料与防暑药品的供应。
公司每年按规定供给高温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人员茶水、含盐汽水等清凉饮料及防暑药品。
7.1.9 暑季作息时间(1)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工作中应多次轮换作业,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在暑期,不应占用职工的业余时间。
(3)应为露天作业的职工设置防阳光暴晒的休息场所。
7.1.10个人防护(1)应发给高温作业和露天作业职工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2)凡受粉尘严重影响的岗位等高温作业职工,应发给防护眼镜。
(3)应给高温作业职工发放个人防护用品的设施。
7.2 健康管理7.2.1 健康检查(1)凡属新参加高温作业的职工,在就业前,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检,如发现有职业禁忌症者,应严禁参加高温作业。
(2)高温作业职工定期体检间隔时间,按高温作业条件分级及职工健康情况而定,应安排在暑季前进行。
对III、IN级高温作业的重点工种,每年体检一次,其它工种2-3年体检一次。
体检项目应着重心血管系统的检查,经体检发现有职业禁忌症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并应及时妥善处理。
(3)温作业的职业禁忌症是:有严重的肺脏、心血管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持久性高血压等)、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和肾等疾病。
7.2.2建立高温作业职工健康档案。
7.2.3 如遇发生中暑时,应就地抢救。
对重症中暑患者应就地抢救后立即送往医院。
7.2.4 对确诊为中暑及职业性白障患者,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职业病管理,并享受职业病待遇。
7.3 职业卫生教育7.3.1 就业前教育(1)凡属首次参加高温作业的职工,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就业前职业卫生教育。
(2)教育内容包括:高温对健康的危害,正确的作业方法,在作业时防止高温危害的措施,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发生中暑时的急救措施和方法等。
(3)经教育后,通过考试或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高温作业工作。
7.3.2 就业中教育(1)参加高温作业的职工在就业期间,必须继续接受本岗位的职业卫生教育。
(2)教育内容包括:①本岗位接触高温的特点及高温对健康的危害情况;②本岗位高温危害应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知识和应用等。
7.3.3 提高教育(1)凡从事高温作业的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科长)、厂长(处长)以及车间安全员、安全环保科的安技人员,都必须接受职业卫生的提高教育。
(2)教育内容包括:①高温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②有关防暑降温的卫生法规和文件;③中暑时抢救的组织与操作技术。
7.4作业证7.4.1《高温作业许可证》由施工作业单位申请,作业所在车间、安全环保科、设备动力科审查合格报公司负责人签字审批。
7.4.2《高温作业许可证》是高温作业的凭证和依据。
不得随意涂改、代签,应妥善保管。
7.4.3《高温作业许可证》保存期限为3年。
7.4.4作业许可程序(见下图):高温作业许可控制7.4.5作业步骤及控制要求(说明)确认进入高温环境作业1)要通过检测作业场所确认。
开展危害识别制定作业程序、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工况查验和作业程序、措施审查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作业证申请作业许可证申请2)依据作业任务分析检测数据进行危害识别。
3)生产单位主管向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交底。
4)各单位制定专人向所参与作业(监护)人员书面交底并签字确认。
措施确认5)确认施工人员、方案(措施)、现场环境和防护器材、现场应急救援准备等符合性。
6)工艺、设备、安全和作业、监护人员,许可审批落实并查验措施,签字确认。
7)施工单位负责人、生产单位安全主管和领导确认风险控制措施,签发许可证。
作业现场8)施工人员严格执行作业程序。
9)监护人员履行职责。
完工确认Yes No序号步骤控制点控制要求责任人1 确认进入高温环境作业●1)要通过作业现场检测确认。
施工单位主管2 开展危害识别●2)对作业作业场所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危害识别和确认,提出控制措施。
生产单位安全技术人员3 制定作业程序、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3)根据施工要求和危害识别结果,编制作业程序、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生产和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4 工况查验和程序、措施审查4)按作业要求,查验现场工况。
生产和施工单位项目主管5)编制单位组织内部审查。
生产和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6)生产单位(监理单位、总包单位)主管部门组织会审。
生产单位项目负责人5 安全技术措施交底●7)生产(辖区)单位主管向施工单位主管交底。
生产和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8)向所有参与作业(监护)人员书面交底,并签字确认。
生产和施工单位负责人6 作业许可申请、办理9)由施工单位按程序办理进入高温环境作业许可申请。
施工单位项目作业负责人10)安全技术人员根据危害识别结果,制定安全措施,填写高温作业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