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 格式:ppt
- 大小:948.50 KB
- 文档页数:30
菌种保藏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菌种保藏室的管理,确保菌种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提高菌种的保存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菌种保藏室是指一个专门用于菌种资源的保存、管理和利用的实验室。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菌种保藏室的实验室及工作人员。
第四条菌种保藏室的管理原则是" 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藏严谨、使用安全”。
第五条所有菌种的管理必须符合《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菌种保藏室的设立第六条菌种保藏室设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室应符合微生物实验室的相关要求。
第七条菌种保藏室应设有专门负责菌种管理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菌种保藏、更新、记录等工作。
第八条菌种保藏室应设有专门的存储设施,保障菌种的安全保存。
第九条菌种保藏室的设立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注册。
第三章菌种的采集、保藏及更新第十条采集新的菌种来源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
第十一条采集的菌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适当的方法保存,保证菌种的纯净性和活力。
第十二条菌种的保藏要有完善的记录,包括菌种来源、采集时间、保存方法等。
第十三条菌种的更新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第十四条菌种的更新要在菌种信息系统中记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第四章菌种的使用与管理第十五条使用菌种前必须经过专门人员的审批,确保使用目的明确,操作规范。
第十六条使用菌种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第十七条使用菌种后必须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第十八条菌种使用后必须及时进行记录,保持菌种的流转记录清晰。
第十九条菌种使用完毕后必须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第五章菌种保藏室的安全管理第二十条菌种保藏室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协调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菌种保藏室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菌种的安全保存。
第二十二条菌种保藏室必须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菌种保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菌种保藏管理,提高菌种资源的利用率和保藏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菌种保藏单位的管理和操作。
第三条菌种保藏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保障菌种资源的合法、安全、有效性。
第四条菌种保藏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原则。
第二章菌种保藏管理制度要求第五条菌种保藏单位应有合格的菌种保藏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六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具备完善的菌种保藏设施和设备,满足菌种的质量保护和管理需求。
第七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制定菌种保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菌种资源的申请、保藏、使用和监管流程。
第八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对菌种资源进行准确、完整地记录和管理。
第九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定期组织对菌种资源进行检测和鉴定,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第十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使用和保护。
第十一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资源的追溯机制,对菌种资源的来源和去向进行记录和跟踪。
第三章菌种保藏管理流程第十二条菌种保藏单位应依法收集菌种资源,并进行鉴定和分类。
第十三条菌种保藏单位应按照规定对菌种资源进行保存和保藏,确保其质量和活力。
第十四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制定菌种资源的使用管理规定,明确使用范围和条件。
第十五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资源的定期更新机制,确保菌种资源的新鲜和多样性。
第十六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建立菌种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菌种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第四章菌种保藏管理监督第十七条有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菌种保藏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菌种资源管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第十八条菌种保藏单位应定期对菌种资源进行抽查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九条菌种保藏单位应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十条对违反菌种保藏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和通报。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正式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菌种保藏管理部门所有。
菌种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购买、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定义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4、职责4.1部门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4.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5、规程5.1菌种的申购部门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年度购买计划(包括临时检验需要),填写申购流程,经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控制传代代数。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部门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标准菌株库存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并将其暂贮存于4~8℃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
5.3菌种的保存5.3.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每个月转种一次;酵母菌及芽胞:3~6个月转种一次;丝状真菌每年转种一次。
菌种的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菌种保藏的目的是保存菌种的遗传信息、保持菌种的稳定性和纯度,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保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
1. 冻干法冻干法是一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干管吸取菌液。
将冻干管放入液氮中,冷冻至-80℃,待冻干后,将管子密封,保存在-80℃的冰箱中。
冻干菌株可以保存多年,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2. 静态液氮法静态液氮法是一种高效、长期保存菌株的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菌液加入等量的甘油(最终甘油浓度为20%),混合均匀后分装到冻存管中。
将冻存管放入液氮中,冷冻至-196℃,保存在液氮罐中。
静态液氮保存的菌株可以保存数十年,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3. 冷藏法冷藏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菌株保存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冻存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存。
冷藏法保存的菌株可以保存数个月,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4. 活体保存法活体保存法是一种将菌株保存在活体状态下的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菌液加入等量的甘油(最终甘油浓度为20%),混合均匀后分装到冻存管中。
将冻存管放入冰箱中,温度为4℃-8℃。
活体保存法可以保存数个月,但是需要注意菌株的密封性和保存温度。
5. 长期培养法长期培养法是一种将菌株保存在活体状态下的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到适当的密度后,用无菌的冻存管吸取菌液。
将菌液加入等量的甘油(最终甘油浓度为20%),混合均匀后分装到冻存管中。
将冻存管放入冰箱中,温度为4℃-8℃。
每隔一段时间,将菌株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保持菌株的纯度和稳定性。
总之,菌种保藏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菌种保藏管理菌种保藏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保存、管理、鉴定和利用的一系列工作。
菌种保藏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防止微生物污染和传播,维护科学研究的诚信和公正。
一、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指将微生物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保证其生命活力和遗传稳定性。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式有以下几种:1. 冷冻保存:将菌株在-7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2. 干燥保存:将菌株在低湿度条件下干燥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3. 液氮保存:将菌株在液氮中保存,可保存数十年至数百年。
4. 长期培养:将菌株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二、菌种管理菌种管理是指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分类、记录和更新等工作。
常见的菌种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 鉴定和分类: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分类,确定其种属和亚种。
2. 记录和更新: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更新,包括菌株来源、保存时间、保存方式、鉴定结果等信息。
3. 质量控制: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测菌株的纯度、活力和遗传稳定性等指标。
4. 分发和交换:将保存的菌株分发给需要的研究人员或机构,或与其他机构进行菌株交换。
三、菌种利用菌种利用是指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
常见的菌种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1. 研究应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如发酵生产、药物研发、环境修复等。
2. 教学实验: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 保护利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保护利用,促进微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总之,菌种保藏管理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重要工作,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中,菌种保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恰当的菌种保藏方法能够确保菌种的活性、遗传稳定性和可用性,为科学研究的持续开展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五种菌种保藏方法,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操作要点。
一、低温冷冻保藏法低温冷冻保藏法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且效果较为可靠的菌种保藏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将菌种置于超低温环境(通常为液氮温度,即-196℃)下,使菌种细胞处于极度冷冻的状态,从而抑制其代谢活动,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诸多显著优点。
低温能够极大地减缓细胞的生理活动,几乎使其处于完全停滞状态,从而有效地延长菌种的存活时间。
低温冷冻保藏对菌种的遗传稳定性影响较小,经过长期保存后,菌种的特性通常能够较好地保持。
操作相对简单,只需将菌种制备成适宜的冷冻保存液,然后置于液氮罐中即可。
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冷冻保存液。
常用的冷冻保存液一般含有一定比例的保护剂,如甘油、二甲基亚砜等,它们能够降低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对细胞的损伤。
制备好冷冻保存液后,将菌种接种到冷冻保存液中,制成菌悬液。
将菌悬液分装到合适的冷冻管中,迅速放入液氮罐中进行保存。
在液氮罐中,要定期检查液氮的液位,确保菌种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中。
低温冷冻保藏法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种的长期保存,尤其对于那些对温度敏感、容易变异的菌种,如细菌中的一些致病菌、真菌中的丝状真菌等,具有良好的保藏效果。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液氮的成本较高,液氮罐的储存空间有限,以及在取出菌种进行复苏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等。
二、干燥保藏法干燥保藏法是利用菌种在干燥环境下代谢活动受到抑制的原理来实现保藏的方法。
常见的干燥保藏法包括沙土管保藏法、滤纸保藏法等。
沙土管保藏法是将菌种接种到无菌的沙土中,然后将沙土管置于干燥器中进行干燥保存。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
在干燥过程中,菌种细胞内的水分逐渐散失,代谢活动减缓,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菌种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药卫生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不仅是对菌种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负责任的表现。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藏目的、原则、保藏管理程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各单位建立完善的菌种保藏管理制度。
二、菌种的保藏目的1. 保证菌种的纯度、活力和保存性能;2. 保证菌种在长时间内可以被有效使用;3. 促进菌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4. 保证菌种在科研、生产和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三、菌种的保藏原则1. 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传代;2.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3. 建立完善的菌种信息档案,保证菌种的可追溯性;4. 定期检测保藏菌株的纯度和活力,确保菌种的质量;5. 加强对菌种的安全管理,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
四、菌种的保藏管理程序1. 菌种的采集、分离和鉴定(1)菌种的采集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同时将采集信息记录在案,包括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样品编号等;(2)菌种的分离和鉴定应由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建立菌种信息档案。
2. 菌种的保存和传代(1)选择适宜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等;(2)菌种的传代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记录传代信息并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检测。
3. 菌种的信息管理(1)建立菌种信息档案,包括菌种的采集信息、分离和鉴定信息、保存和传代信息等;(2)对菌种信息进行分类归档,方便查阅和管理。
4. 菌种的质量控制(1)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纯度和活力检测;(2)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5. 菌种的安全管理(1)加强菌种管理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2)对涉及菌株管理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六、菌种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1. 菌种管理机构(1)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机构,负责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工作;(2)建立菌种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
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方法一、菌种保藏的基本原则1.保鲜原则:菌种在采集和分离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避免外源菌的混入和污染。
2.单株原则:保藏时应保证每支菌株是单株,以保证其纯度和稳定性。
3.多种原则:对同一种微生物的不同菌株应采取多中多位保藏,以增加菌种的多样性。
4.全程可控原则:采取全程可追溯和可控制的管理方法,确保菌种的安全保藏和利用。
5.国际标准原则: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进行菌种保藏和管理,以提高交流和合作的效率。
二、菌种保藏的方法1.冷冻保存法:将纯菌株悬浮液或细胞片通过添加保护剂如甘油或DMSO等,将菌株冷冻保存在低温下,通常是-70°C或液氮中。
此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细菌和真菌的保存。
2.干燥保存法:将菌落或菌株通过无菌技术处理后,放在无菌培养基上晾干后保存。
此法适用于真菌和酵母菌等耐干燥的菌种,保存条件较为简单。
3.血清冻干保存法:将微生物菌株通过添加保护剂的方法制备成冻干粉末,然后放置在低温干燥器中冻干保存。
此法适用于需长时间保存且具有较高生物学活性的病毒和细菌。
4.深层培养保存法:将纯菌株制备成深层培养基中的斜面培养或沉淀法保存。
此法适用于常规保存,保存条件较为简单。
5.液体亚培养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通过调整培养基成分,采取亚培养保存的方式,保持菌种的生存状态。
此法适用于对菌株的要求较高的特殊菌株。
2.制度规范:建立菌种保藏和管理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定期检测:对保存的菌种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其纯度、活性和遗传稳定性,及时发现和处理菌种变异和污染等问题。
4.定期更新:对长时间保存的菌种进行定期更新,保持菌种的活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与其他菌种资源中心进行流通和交换。
5.安全保障:建立菌种保藏和管理的安全保障制度,包括物理安全、信息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措施,保证菌种和研究人员的安全。
综上所述,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遵循基本原则,采用适合的保存方法,并且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实验室最常用的五种菌种保藏方法一、冷冻保存在实验室中,冷冻保存是最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低温的环境,将菌种置于-70°C以下的冰柜或液氮罐中进行保存,以减缓菌种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延长其保存时间。
冷冻保存不仅适用于常见的细菌菌种,对真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也同样适用。
在冷冻保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样品容器的密封性和防潮性,以避免保存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和冻结损伤。
二、干燥保存干燥保存是另一种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菌种置于低温低湿环境中,使其水分蒸发,使菌种变得干燥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延长其保存时间。
常见的干燥保存方式包括真空冷冻干燥、干燥剂吸附法等。
干燥保存尤其适用于灵敏对湿度敏感的菌种,以及一些难以存活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微生物。
三、低温保存除了冷冻保存外,低温保存也是常见的菌种保藏方式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菌种通常被保存在4°C左右的冰箱中,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延缓菌种的新陈代谢,并保持其生长状态。
这种保存方式不仅适用于微生物的短期保存,也可以用于长期保存对保存温度敏感的微生物。
四、液氮保存液氮保存是一种极低温的保存方式,通过将微生物样品浸没在液氮中进行保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菌种的新陈代谢和变异,还能够保持菌种的生物特性和遗传信息。
液氮保存适用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珍贵菌株和难培养的微生物,如土壤中的特殊嗜冷菌和特殊嗜热菌等。
五、冻干保存冻干保存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冷冻的条件下先冻结,然后通过真空干燥的方式将水分蒸发,最终将样品转变成固态的干燥状态。
这种方法既能保留微生物的生物特性,又能有效地延长样品的保存时间,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运输和保存的微生物。
总结回顾通过冷冻保存、干燥保存、低温保存、液氮保存和冻干保存等五种菌种保藏方法,可以满足实验室对于微生物样品保存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菌种和实验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以确保微生物的品质和可用性。
在进行菌种保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样品的密封性、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及保存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介绍一、传代保存法有些微生物当遇到冷冻或干燥等处理时,会很快死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传代培养保存法。
传代培养就是要定期地进行菌种转接、培养后再保存,它是最基本的微生物保存法,例如酸奶等常用生产菌种的保存。
传代保存时,培养基的浓度不宜过高,营养成分不宜过于丰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降低。
培养温度通常以稍低于最适生长温度为好。
若为产酸菌种,则应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钙。
一般地,大多数菌种的保藏温度以5℃为好,像厌氧菌、霍乱弧菌及部分病原真菌等微生物菌种则可以使用37℃进行保存,而蕈类等大型食用菌的菌种则可以室温直接保存。
传代培养保存法虽然简便,但其缺点也很明显,缺点总结如下:①菌种管棉塞经常容易发霉;②菌株的遗传性状容易发生变异;③反复传代时,菌株的病原性、形成生理活性物质的能力以及形成孢子的能力等均有降低;④需要定期转种,工作量大;⑤杂菌的污染机会较多。
二、液体石蜡覆盖保存法该法较前一种方法保存菌种的时间更长,适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需氧细菌等的保存。
此法可防止干燥,并通过限制氧的供给而达到削弱微生物代谢作用的目的。
其具有方法简便的优点,同时也适用于不宜冷冻干燥的微生物(如产孢能力低的丝状菌)的保存,而某些细菌如固氮菌、乳酸杆菌、明串珠菌、分枝杆菌、红螺菌及沙门氏菌等和一些真菌如卷霉菌、小克银汉霉、毛霉、根霉等不宜采用此法进行保存。
三、载体保存法即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载体上进行干燥保存的方法。
常用的有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如:①土壤保存法:主要用于能形成孢子或孢囊的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方法是在灭菌的土壤中加入菌液,立即在室温下进行干燥或使菌体繁殖后再干燥,然后冷藏或在室温下密封保存。
保存用的土壤原则上以肥沃的耕土为宜,土壤需风干、粉碎、过筛和灭菌。
使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后进行干燥保存的方法是:取适量土壤(5克),置于塞有棉塞的试管中,加水或加入充分稀释的液体培养基(以含水量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为宜),然后高压灭菌。
菌种保藏的要点
菌种保藏的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选择合适的方法将所需菌种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适当的培养,确保纯净度和菌株的健康状态。
2. 菌种的保存介质:选择适合菌种保存的介质,常见的包括琼脂、液体培养基、冰冻保存液等。
保存介质要符合菌株生长的需求,并具备较长的保存时间。
3. 冷冻保存:将菌种培养物经过适当处理后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常见的冷冻方式包括冷冻干燥、液氮冷冻等。
冷冻保存可以有效地延长菌株的保存时间。
4. 恒温保存:将菌种培养物保存在稳定恒温环境中,如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冰箱。
保存温度要根据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调整,通常为4-8摄氏度。
5. 定期传代:定期传代菌株,避免菌株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发生遗传变异或失活。
6. 保存记录:建立并及时更新菌株的详细保存记录,包括菌株的来源、保存时间、保存方式、特性描述等信息,以便于菌株的溯源和使用。
7. 双重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可以考虑进行双重保存,即同时进行冷冻保存和恒温保存,以增加保存的安全性。
8.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保存的菌株,包括菌株的纯度、生长状况和遗传特性等,确保保存的菌株依然具有所需的特性和活力。
以上是常见的菌种保藏要点,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菌种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注意进行合理的菌种管理和使用,以减少菌株的失活和遗传变异,保证科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