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需肥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5.47 MB
- 文档页数:62
小麦需肥规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小麦需肥规律小麦需肥规小麦一般在10月中上旬播种,生育期较长,从播种到成熟一般需要210-220天。
小麦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据化验分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 100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斤左右,五氧化二磷斤,氧化钾2-4斤,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
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随着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土壤、气候等而有所变化。
产量要求越高,吸收养分的总量也随之增多。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是不同的。
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40%左右;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 30%-40%左右,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
小麦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
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
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最大。
因此,在小麦苗期,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
拔节到开花是小麦一生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需要较多的氮、钾营养,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增粒。
抽穗、扬花以后应保持足够的氮、磷营养,以防脱肥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和运输,促进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增加粒重。
冬小麦的需肥规律冬小麦从出苗到成熟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等和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钼等。
其中碳氢氧三元素约占小麦干物重的95%,主要是从空气和水中吸取,其余各种营养元素主要是靠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取,含量虽然不多,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缺少任何一种元素都会使小麦生长不正常而影响产量。
其中氮、磷、钾三元素在小麦体内比较多,需要量较大,属大量元素,而土壤中往往供应不足,需要靠施肥来补充。
小麦需肥规律和施肥技术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施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关键。
以下是
小麦需肥规律和施肥技术:
1.小麦需肥规律。
小麦的生长发育分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需肥量和施肥方法也不同。
苗期:苗期需施足量的氮肥,以提高小麦幼苗的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
的合成能力。
分蘖期:分蘖期需施足量的氮肥和钾肥,以促进分蘖和根系的发育。
拔节期:拔节期需施足量的氮肥和磷肥,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穗粒发育。
灌浆期:灌浆期需施足量的氮肥和钾肥,以增加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
利用效率。
成熟期:成熟期需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以增强小麦
的抗旱、抗逆性能和提高品质。
2.施肥技术。
小麦施肥技术有以下几点:
(1)合理施肥量: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合理施肥,避免浪费肥料和
造成农业环境污染。
(2)优化施肥时间:选择在小麦需要的生长阶段施肥,提高肥料利
用率,避免肥料损失和浪费。
(3)科学配方施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科学配制肥料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4)培养优质小麦:小麦品质和产量受土壤和肥料的影响较大,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5)注意保护环境:在施肥过程中注意保护土壤和水环境,降低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小麦对磷肥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因此土壤中的磷素含量和磷肥的施用方式对小麦的吸收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土壤中,磷素主要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
有机态磷占总磷量的70%以上,但易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态磷而被小麦吸收。
无机态磷主要是指过磷酸钙等易溶性磷肥,占总磷量的30%左右。
无机态磷肥施入土壤后,能迅速被小麦吸收利用。
因此,为了小麦是需磷较多的作物,磷素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在小麦苗期,磷素能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增加;在拔节至开花阶段,磷素能促进茎秆粗壮、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提高籽粒产量。
因此,合理施用磷肥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对磷肥的需求量因品种、生长环境、产量水平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籽粒,需要吸收1.0-1.5千克磷素。
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吸收的磷素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1/4,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吸收的磷素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1/4,在开花期至成熟期,吸收的磷素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1/2。
因此,为了满足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磷肥的需求,需要合理钾肥需求小麦是需钾较多的作物,钾素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在小麦苗期,钾素能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在拔节至开花阶段,钾素能促进茎秆粗壮、增加籽粒淀粉含量和提高籽粒产量。
因此,合理施用钾肥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对钾肥的需求量因品种、生长环境、产量水平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籽粒,需要吸收2.0-2.5千克钾素。
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吸收的钾素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1/3,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吸收的钾素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1/3氮肥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肥料之一。
小麦通过根部吸收氮肥中的氮素,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及参与细胞代谢和能量生成等生命活动。
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肥的需求不同。
在播种期至分蘖期,小麦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小,但随着分蘖增加和茎叶生长,对氮肥的需求逐渐增大,特别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对氮肥的需求达到高峰。
主要作物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1、小麦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一般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吸收纯氮,磷(P205),钾(K20),氮、磷、钾比例约为3:1:3。
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特点,应重施底肥,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80%,追肥占40%-20%为宜。
(1)底肥:小麦的底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
一般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kg的基础上,再施22-18-8或24-14-7的复混肥40-50kg(2)追肥:对于底肥不足,播种比较晚分蘖少的三类麦田,要及早追肥,一般都要采取春肥冬施的措施,结合浇冻水追肥,可在小雪前后施肥,每亩追施28-6-6配方肥20-25kg;对于底肥施的比较足、分蘖多的一、二类麦田,要根据长势及群体情况可在小麦起身、拔节期酌情追肥。
每亩可用28-6-6的配方肥10-15kg,并配合浇水。
(3)根外追肥:后期小麦仍需要一定的养分,这时小麦根系己老化,可采取叶面喷肥的方法来给小麦补充养分。
对抽穗到乳熟期如叶色发黄,有脱肥早衰现象的麦田,每亩可以喷施1%的尿素液50升左右,7-10天喷一次,连喷两次。
对于叶色浓绿,有贪青晚熟趋势的麦田,每亩可喷施%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升,防止干热风,增加粒重。
小麦施肥指标2、玉米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每生产100kg玉米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平均量为;磷(P2O5);钾(K2O),平均量为千克,产量愈高氮磷钾吸收就愈多。
玉米需肥规律:玉米对氮肥很敏感,在配施农家肥和磷肥的基础上,在每亩施3-10kg尿素的范围内,1kg尿素可增产6-11kg玉米籽粒。
玉米需磷较少,但不能缺,三叶期缺了磷,将导致以后的空秆秃顶。
玉米又是喜锌作物,施用锌肥,增产在15%左右。
玉米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基础,重施氮肥、适施磷肥、增施钾肥、配施微肥。
采用农家肥与磷、钾、微肥混合作底肥,氮肥以追肥为主。
春玉米追肥应前轻后重,夏玉米则应前重后轻。
玉米施肥量:在中等肥力地块上,每增产100kg玉米需要施氮素5kg,磷2kg,钾3kg,具体运用还应因地、因品种不同而作适当调整。
小麦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1)小麦需肥特征小麦每形成100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2.5~3kg,磷素(P2O5)1~1.7kg,钾素(K2O)1.5~3.3kg,氮、磷、钾比例为1:0.44:0.93。
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不同,小麦产量也不同,因而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和每形成100kg籽粒所需养分的数量、比例也不相同。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本相似。
一般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
在小麦苗期,初生根细小,吸收养分能力较弱,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麦苗早分蘖、早发根,形成壮苗。
小麦拔节至孕穗、抽穗期,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是小麦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也是决定麦穗大小和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因此,适期施拔节肥,对增加穗粒数和提高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小麦在抽穗至乳熟期,仍应保持良好的氮、磷、钾营养,以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运转,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和增重。
小麦后期缺肥,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2)小麦施肥技术小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率不同。
不同阶段的施肥技术也不同,主要有:①施足基肥。
小麦施足底肥是提高麦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底肥能保证小麦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促进其早生快发,使麦苗在冬前长出足够的健壮分蘖和强大的根系,并为春后生长打下基础。
底肥的数量应根据产量要求、肥料种类、性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而定。
碳铵由于性质不稳定,容易挥发损失,追施后如不及时灌水容易使氮素损失,因此,各地推广碳铵作底肥时深施。
如果碳铵全部作底施,从施肥到小麦拔节、孕穗,至少要经历个4~5月,虽然冬春温度低加上深施,损失较少,但碳铵的肥效很难维持到小麦生育后期。
小麦肥料用法和用量
小麦肥料用法和用量如下:
1、基础施肥。
在小麦种植前,需要将堆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进行基肥施用。
一般情况下,每亩用量为300-500kg。
也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来确定施肥量。
2、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的肥力特点,合理选配化肥种类和施肥量。
小麦生长期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需要合理搭配这几种肥料,以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
3、底肥。
有机肥均匀撒施在地面,化肥随犁撒在犁沟内。
这样做能做到肥料撒施的均匀,无疙瘩肥出现,肥料在土中分布一致,表层与深处都有肥料。
随犁撒施化肥,深施在下层。
达到了化肥深施的要求,能与有机肥充分结合。
4、种肥。
使用数量不能过多,复合肥一般以10公斤为好,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
用量过多使土壤局部溶液浓度过高,使萌动的种子或种子根细胞液外渗,从而出现烧种、烧根的现象。
冬小麦需肥特点与施肥原则小麦需求的营养元素多大14种,其中大量需要除C、H、O外就是氮磷钾了(N、P、K)。
所以氮磷钾也称为大量元素。
从小麦的产量和氮磷钾的使用来看,平衡施肥是做到高产和稳产的基础。
但是我们施肥需要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来进行调控。
1、小麦不同生长期的需肥规律:小麦生长苗期(出苗至返青)以营养生长为主,养分吸收力弱,分蘖期氮磷钾养分累计吸收量还不到吸收总量的10%。
速效氮可以促进幼苗早发;磷肥可以促使幼苗生根壮秆,增加有效分蘖率;此时钾肥需求量较少。
由于早期小麦以氮肥和磷肥为主,因此国内的小麦配方肥均已高氮、高磷为主,而钾含量基本满足此时需求即可。
同时由于玉米秸秆的还田技术,由此产生的钾含量也完全满足小麦前期生长的需求,也就是原来单用磷酸二铵也能取得高产的原因。
起身至孕穗期是需肥关键期。
此时是小麦需氮和磷肥的高峰期,由于氮肥容易流失,所以我们需要在此时对小麦补充氮肥,山东农业厅推广的氮肥后移技术,也是针对小麦此时的需肥规律制定的。
灌浆期是小麦需肥的最大高峰期,此时主要需求的就是磷元素和钾元素,特别是钾元素,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此时小麦对养分的需求达到整个生命期的75%,但是由于磷肥和钾肥容易在土壤中固化,因此此时追施磷酸二氢钾能够很好满足小麦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提高产量。
河南滑县曾进行试验,每亩追施2公斤磷酸二氢钾,亩产达到777公斤。
19从小麦需肥的规律来看,总结为如下几句:小麦底肥要施足,高氮、高磷要记住。
拔节追肥用尿素,每亩30—40斤。
灌浆需磷、钾量大,产量全靠它俩拿。
一喷三防不能省,包您产量顶呱呱。
2、施肥要点1、提倡秸秆还田,增加农田有机肥的用量。
2、使用高氮高磷的肥料。
例如:17-21-4,18-21-3,17-20-5等3、在小麦拔节期(清明节前后),每亩追肥尿素15-20公斤,追肥后浇拔节水。
4、做好“一喷三防”,每亩同时喷施1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氢钾,保产增产,同时配合天达2116,促进肥料吸收。
精心整理中国农业信息网:1小麦需肥特性是什么?答:小麦每形成100 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2.5~3kg、磷素(P2O5)1~1.7 kg、钾素(K2O)1.5~3.3 kg,氮、磷、钾比例为1∶0.44∶0.93。
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不同,小麦产量也不同,因而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和每形成100 kg籽粒所需养分的数量、比例也不相同。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本相似。
一般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通过施肥措施,协调和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大小和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因此,小作者:佚名????施、偏施现象渐趋严重,甚至还恶化了农田土壤环境,影响了后适时供应作物1一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40%吸收氮占总氮量的30-40%左右,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
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
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
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已达最大量。
因此,在小麦苗期,应用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
拔节到开花是小麦一生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需要较多的氮、钾营养,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增粒。
抽穗、扬花以后应保持足够的氮、磷营养,以防脱肥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和运输,促进麦粒灌浆饱满,增加粒重。
2、小麦需肥量在一般情况下,每生产50公斤小麦,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1.5公斤、磷(P5O2)0.7公斤,钾(K2O)1.8公斤,N:P2O5:K2O为3:1:3。
以亩产400千克小麦为目标,需N19-21公斤,P2O55.5-6.0公斤,K2O10-12公斤。
其中有机养分分别占35%、35%和70%。
小麦的需肥规律
小麦的需肥规律是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养分需求不同。
下面是小麦的主要需肥规律:
1.萌发阶段:
萌发阶段是小麦生长的开始,此时对养分的需求相对较低。
通常在播种后,通过施用底肥,提供适量的磷、钾等养分,以促进种子的顺利发芽和根系的形成。
2.分蘖阶段:
小麦分蘖阶段是其生长的迅猛期,此时对氮肥的需求较大。
适量的氮肥能够促进植株的早期生长,增加分蘖数目,提高产量。
因此,在这个阶段要适度增加氮肥的施用。
3.拔节期:
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对养分需求最大的时候。
植株开始迅速吸收养分,特别是对氮肥和磷肥的需求增加。
在这个时期,及时追施适量的氮、磷肥,有助于形成较多的小穗,提高麦粒的灌浆率。
4.抽穗-抽雄期:
在这个阶段,小麦主要需要充足的氮肥和钾肥。
氮肥有助于麦穗的形成,提高千粒重;而钾肥则对提高小麦的抗倒伏性和抗病性具有重要作用。
5.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充实的时期,对钾肥的需求较大。
适量的钾肥有助于提高籽粒的灌浆率,增加产量。
此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氮肥的过量施用,以防止过早抽蘖和影响灌浆效果。
6.成熟期:
成熟期是小麦生长的尾声,此时对氮肥的需求降低。
过多的氮肥会影响籽粒的品质,导致裂果等问题。
因此,成熟期适度减少氮肥的施用,重点保证对其他养分的供应。
总体而言,合理施肥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根据生长阶段的不同,科学施用各种养分,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在具体操作时,最好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小麦品种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调整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小麦平衡施肥有规律小麦施肥的规律如下:一、小麦施肥实行粗、细结合,氮、磷配合。
采用粗肥、氮肥、磷肥“三肥坐底”的方法,是一项显著的增产措施,也是培育冬前壮苗的有效手段。
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根本途径之一。
因此,要本着“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广辟肥源,为麦田备足底肥。
一般重施底化肥(特别是磷酸氢铵)的麦田,要比在年后追施同等肥量的麦田苗期生长快、长势壮,越冬死苗少、成穗率高、增产显著。
而且方法简便,还能弥补碳酸氢铵挥发性强、容易散失肥效和追肥不便的缺点。
一般保肥能力强的粘质土壤,可将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一半以上坐底施用;保肥能力较差的沙质土壤适当少些,约占全期氮肥总量的40%左右坐底为宜。
增施磷肥是小麦生产上的一项新的增产措施,特别是贫磷土壤,用磷肥突破,氮、磷配合的办法,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根据大量试验证明,一般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需施优质土杂肥5000千克以上,标准氮、磷肥各5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左右。
二、返青肥要因苗追施。
对于冬前长势较弱的2—3米苗或地力差、早播徒长脱肥的麦苗,应早施、重施返青肥,可在地表开始化冻时抢墒追施(顶凌施肥)。
一般每亩可追碳酸氢铵20千克左右,缺磷麦田应混合追施过磷酸钙每亩15千克左右。
有条件的最好施磷酸二铵每亩10—15千克。
返青肥对于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增加亩穗数有重要作用。
但对于苗数较多的一类苗,或偏旺而未脱肥的麦田,则不施返青肥。
应推迟到起身时追施,以控制无效分蘖,达到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的目的。
三、合理运用肥水。
中期是冬小麦一生中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
需水约占总量的35%左右,需肥占总量的50%左右。
尤其在拔节、孕穗阶段,对水分反应非常敏感。
每亩追标准氮肥(硫酸铵)15千克左右。
四、根外追肥。
根外喷磷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