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宏观经济学》学习辅导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107
第12章消费理论12.1复习笔记考点一:凯恩斯消费理论★★★★★1.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假设(1)“边际消费倾向”的假设: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每多获得的一单位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
(2)平均消费倾向的假设: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
(3)决定消费因素的假设:决定消费的因素是收入,利率的影响相对不重要。
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在上述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写成:C=a+bY。
其中,C为消费;Y 为收入;a称为“自生消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代表即使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 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在0与1之间。
3.消费函数之谜库兹涅茨对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消费与收入比率实际数据的研究发现,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其实是相当稳定的,并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证明了凯恩斯关于平均消费倾向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现实,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适用于短期消费,即短期平均消费倾向是随收入减小的;但是在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不变的,与凯恩斯理论相悖。
考点二:跨期选择理论★★★★★1.跨期预算约束当消费者在不同时期的消费中进行选择时,他们面临的客观限制条件就是由一生有限总收入和跨期相对价格构成的“跨期预算约束”可表示为:C1+C2/(1+r)=Y1+Y2/(1+r)其中,Y1和C1分别表示该消费者在第一个时期的收入和消费,用Y2和C2分别表示该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的收入和消费,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1+r为当前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的价格。
上述方程表明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现值之和必须等于当前收入和未来收入现值之和,这就是对该消费者两个时期总体消费的跨期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消费者偏好消费者跨期选择的时间偏好与消费者的商品选择的偏好相似,都可以用无差异曲线表示。
这时,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并且凸向原点,离远点越远表示效用越高。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章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1.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税收上升和货币供给减少分别会对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有何影响?如果是固定汇率制,情况又会怎样?答:(1)小国:浮动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汇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贸易余额减少。
固定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对经济调整没有效果。
(2)大国:浮动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减少,汇率上升,贸易余额下降。
固定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与小国的货币政策情形一样,货币政策无效。
2.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预测,当下列情况之一发生时,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在浮动汇率下和固定汇率下会怎样变化?(1)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2)为保护该国不多的森林资源,该国决定关闭本国的一些造纸厂而进口更多的纸张;(3)自动取款机的普及降低了人们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
答:(1)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2)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八章总需求理论一、名词解释1.IS曲线答: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 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如图8-1所示。
图8-1IS曲线图8-1中,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实现均衡。
IS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供给,IS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由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可得出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对应的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IS LM-模型答:IS 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
-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IS LM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 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系的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 M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IS LM-模型。
3.财政扩张(fiscal expansion)答:财政扩张是“财政紧缩”的对称,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税收或是在财政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政府支出,或是既减税又增加支出来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第十三章投资理论一、名词解释1.托宾q值答:托宾的q理论是指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资产相对于其再生产成本更有价值时,投资将会增加。
q指现有资本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
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即其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
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即其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在当前生产或重新购置的成本,也就是企业追加资本的成本。
q值就是企业追加单位资本在股票市场上所预期的、未来边际收益的贴现值。
托宾的q值用于研究企业投资决策和衡量企业投资效果,若q值大于1,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则追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现值的市场评价,因而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而增加投资;反之若q值小于1,则会导致投资的减少。
托宾的q作为对投资激励的一种衡量指标,优点在于它既反映了资本的现期获利性,也反映了预期的未来获利性,而且这种指标方便易得。
托宾通过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
2.存货投资答:存货投资是指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时发生的存货积累,以及为保持生产连续性而准备的各种原材料等。
存货投资分为合意的存货投资和非合意的存货投资。
为确保生产顺利进行所持有的最低限度的原材料,为保证产品供应的连续性而持有的合适的产品,都属于合意的存货投资的范畴。
合意的存货水平与存货—销售比率、产品生产速度、订货的快慢以及利率水平成反比,与销售水平和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成正比。
如果实际存货超过了合意存货,超过的部分便被称为非合意存货。
存货投资往往无法预料,它在产量和不确定的销售量之间起缓冲的作用。
存货投资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有关,二战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被认为是公司存货普遍减少的结果。
3.融资约束答: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时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约,不能获得所需要的所有资金的一种现象。
筹资约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使企业不是根据预期的盈利性来决定投资量,而是需要根据其现期的现金流量来决定当期投资。
《宏观经济学》课后重要习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3、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答: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周期波动同步,股票价格变量具有超前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消费理论一、名词解释1.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permanent incom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又称“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即那些偶然性的、未预期到的临时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指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水平。
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和长期的持久收入联系起来。
短期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不会随它的波动而经常变动。
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够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的。
暂时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够影响持久收入水平预期时,才能影响消费水平。
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
持久收入是消费者一生中的稳定收入,这种稳定收入可以理解为消费者一生收入总和的某种平均数。
消费者在其生命终结之前无法准确知道其持久收入,持久收入也无法直接观测到。
因此,消费者只能根据某种方法,利用可得到的信息,对其持久收入进行估计。
弗里德曼假设消费者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
因此,持久收入假说实际上是说,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对持久收入的预期的函数。
2.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R·布伦伯格(R·Brumberg)和A·安东(A·Ando)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
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W Yαβ=+其中:C 代表消费,Y 代表收入,W 代表财富,参数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参数β为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第9章总供给理论
9.1复习笔记
考点一:总供给模型★★★★★
1.总供给模型的推导(见表9-1)
表9-1总供给模型的推导
图9-1工资黏性模型
2.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1)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方程
尽管四种经济模型中的微观基础不同,但是最终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方程都是:Y=_Y+α(P-P e),表明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导致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因此总供给曲线
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附加预期的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附加预期的短期总供给曲线EAS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总产量与实际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化,而与预期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化,如图9-2所示。
实际产量变动的真正原因是由于现实的价格水平偏离了人们的预期水平。
图9-2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LAS为一条垂直于充分就业产出的直线,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为人们总是能够将预期价格调整到实际价格水平,所以实际价格水平总是和人们的预期水平一致(P=P e),因此价格的变动不会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变动。
考点二:总产量的波动和调整(见表9-2)★★★★★
表9-2总产量的波动和调整
图9-3总需求扩张的效应
图9-4总供给冲击的市场调节
图9-5总供给冲击的政府调节。
第九章商业银行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复习思考题1、概念解释:银行市场营销 4C理论市场细分公共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客户经理制度商业银行文化银行形象金融产品品质答:略。
2、谈谈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和市场营销理论。
答:美国是银行市场最为发达、成熟的国家,也是银行市场最先进入买方市场的国家。
美国商业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最先引入了市场营销观念并进行市场营销实践。
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最早提出可追溯到1958年的全美银行业联合会议,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银行应该运用市场营销观念的问题。
银行的市场营销实践亦始见于1950年代,当时美国有些商业银行开始在一些竞争颇为激烈的业务上运用促销和广告手段。
1960年代未,美国的银行零售业务较为普遍地采用了市场营销策略,揭开了1970年代银行业务零售革命的序幕。
从1950年代末到今日,历经40余载,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经历了五次变更。
1、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2、友好服务阶段(20世纪60年代);3、金融创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4、服务定位阶段(20世纪80年代);5、系统营销阶段(20世纪90年代)。
商业银行的营销理论包括银行营销战略4P理论、银行营销战术4P理论、4C理论。
银行营销战略4P理论包括:(1)探查(Probing)市场调研与预测。
(2)细分(Partitioning)即市场细分。
(3)优先(Prioritizing)即选择目标市场。
(4)定位(Positioning)即市场定位。
银行营销战术4P理论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4)促销(Promotion)。
4C理论包括:客户(Customer)、成本(Cost)、(3)便利(Convenience)、(4)沟通(Communication)。
3、商业银行怎样选定目标市场?答:每一家银行都应根据自身的能力、竞争条件,决定该银行应进入哪些细分市场。
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九章总供给理论一、名词解释1.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通货膨胀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1所示。
图9-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e n u u ππε=--其中,e 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e n u u ππε-=--。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二、简答题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如果总需求冲击造成总需求曲线持续右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果总供给冲击造成短期总供给曲线持续左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第十二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一、名词解释1.帕累托标准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是指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
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更进一步,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2.边际转换率答:边际转换率是指增加另一种商品产出的数量必须减少某种商品产出数量的比例。
如果设产出的变动量为,产出的变动量为,则它们的比率的绝对值可以衡量1单位商品转换为商品的比率。
该比率的极限则定义为商品对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亦即:边际转换率反映了产品转换的机会成本。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边际产品转换率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二、判断题1.竞争均衡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答案】F【解析】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有竞争性市场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的,即竞争均衡为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因而是帕累托最优的。
2.将社会资源平均分配是帕累托有效的。
()【答案】F【解析】帕累托有效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不使一方境况变坏的情况下,就不能使另一方的境况变好,它是一种无可改进的状态。
平均分配社会资源未必是不可改进的。
比如将20个梨和30个苹果平均分配给A和B,即A、B两人分别得到10个梨和15个苹果,但两人的偏好并不相同,假设A更喜欢吃梨,B更喜欢吃苹果,则A就会用自己的苹果去交换B一定数量的梨。
目 录第一章 导 论第一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第三章 经济增长第四章 失 业第五章 通货膨胀第六章 开放经济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第八章 总需求理论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第十章 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三篇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第十二章 消费理论第十三章 投资理论第十四章 政府支出和税收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和需求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第一章 导 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以及人均产出增长率。
②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③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
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⑤开放经济。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开放经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⑥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假设不同。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一、名词解释1.适应性预期答:适应性预期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在经济学中,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的经验。
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在通货膨胀理论中,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是短期的冲击造成的。
但是,一系列的冲击会引导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持久性的特征,特别在冲击较大的时候。
这样,他们就会基于将来高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修正他们的经济行为。
譬如,他们会开始寻求更大的工资提升,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推高价格,如果企业自身也有类似的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将会激起另一轮的支付提升。
因此,“物价与工资螺旋”一起作用直接制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
适应性预期的存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理性预期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
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2)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第15章货币供给和需求15.1复习笔记考点一:货币供给★★★★1.商业银行及其功能(1)商业银行的含义商业银行是沟通借款人和贷款人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主要业务是存款和贷款,即从公众手里吸收存款,再将存款借贷给需要资金的家庭或企业。
(2)商业银行的功能(见表15-1)表15-1商业银行的功能2.存款创造机制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随时应付客户提取资金而保留的客户存款的一部分。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百分比。
商业银行将准备金之外的存款作为贷款借给银行的客户,而客户将贷款继续作为存款存入银行,获得存款的银行将准备金之外的部分继续作为贷款借出。
如此循环下去,一笔存款就被变成了多笔存款,从而使得经济中的货币增加。
3.货币供给模型(1)模型的三个变量①基础货币是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位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B=C+R其中,B 为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C 为银行体系外的现金;R 为银行准备金。
②银行准备金率为e,是准备金占存款的比重。
③将公众持有的现金占存款的比率设为c。
这一比率反映了公众对现金和存款这两种流动资产的不同偏好程度。
(2)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货币为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和,则有M=C+D。
基础货币是现金与准备金之和,所以B=C+R。
货币乘数为:/11=//M C D c m B C D R D c e++==++其中,C/D 是现金占存款的比率c;R/D 是存款准备金率e。
因此,货币乘数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而上升,随着现金存款比率的下降而上升。
因此,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供给增加;随着现金存款比率的下降,货币供给增加。
4.货币政策工具(见表15-2)表15-2货币政策工具考点二:货币需求理论★★1.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见表15-3)表15-3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2.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强调货币的价值贮存功能,该理论把货币看成资产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持有不同的货币、股票、债券数量达到最优的风险收益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