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质年代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7.71 MB
- 文档页数:9
表2.0.1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注•时代不明的变质岩为2・震旦系划归元古界还是古生界有不同意见,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将其划归上元古界。
震旦系有的地区(如北方地区)宜分为三统(Z|、N、Z3),有的地区(如南方地区)宜分为二统((乙、Zb)。
表2.0.2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续表2.0.2地质成因及符号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ol--风积层l-- 湖积层h-- 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 冰积层fgl-- 冰水积层b-- 火山堆积层col-- 崩积层del-- 滑坡堆积set-- 泥石流o-- 生物堆积ch-- 化学堆积物pr-- 成因不明沉积人工填土( ml)冲击(al)洪积(pl)坡积(dl)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1) 山区河谷冲积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
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 平原河谷冲积物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
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
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
表1-8地质年代简表——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1990)简化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
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
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
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
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
地质年代表距今大约年代 宙 代 纪 世 (百万年) 第四纪 Q 新 新近纪 生 N 代 渐新世 E3 Kz 古近纪 始新世 E2 E 古新世 E1 晚白垩世 K2 白垩纪 K 显 中 生 生 代 宙 Mz 三叠纪 T PH 二叠纪 P 早二叠世 P1 285±5 晚石炭世 C3 石炭纪 C 古 生 代 Pz 泥盆纪 D 中石炭世 C2 早石炭世 C1 355±5 晚泥盆世 D3 中泥盆世 D2 早泥盆世 D1 405±5 晚志留世 S3 志留纪 S 中志留世 S2 早志留世 S1 奥陶纪 O 晚奥陶世 O3 段 加 里 435±5 东 374 发 展 阶 早 325 华 陆 力 缘 西 晚 侏罗纪 J 早白垩世 K1 晚侏罗世 J3 中侏罗世 J2 早侏罗世 J1 晚三叠世 T3 印 中三叠世 T2 早三叠世 T1 250 晚二叠世 P2 230 支 163 段 山 135±2 展 阶 燕 晚 66±2 内 发 陆 雅 中新世 N1 23.3 上新世 N2 马 拉 全新世 Qh 晚 更新世 Qp 2.48 喜 构造期及构造运动 地质发展阶段、γ6早2 γ 5 -3中205早γ1 5晚早γ4中γ3晚中奥陶世 O2 早奥陶世 O1458 中 500±10晚寒武世∈3 寒武纪 ∈ 中寒武世∈2 早寒武世∈1 600 晚震旦世 Z2 震旦纪 Z 早震旦世 Z1 新元古代 Pt3 元 古 宙 蓟县纪 Jx PT 中元古代 Pt2 长城纪 Cc 1800± 古元古代 Pt1 滹沱期 Ht 梁 2500± 陆 五台期 太 新太古代 Ar2 古 阜平期 宙 AR 古中太古代 Ar1-2 迁西期 段 西 2900± 展 阶 平 迁 迁西运动 2600± 发 阜 阜平运动 核 台 五 五台运动 段 吕 1400± 阶 堡 青白口纪 Qb 1000 南华纪 Nh 800 块 晋 发 宁 展 四 680 陆 震 旦 540 早γ4 2张广才岭运动γ3 2晋宁运动γ2 2四堡运动γ1 2吕梁运动。
中国地质年代表一,概念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中更新世Qp2早更新世Qp1 1.64新近纪上新世N2 5.00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E3 37.5始新世E250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 800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五台纪Wt 2500-----------------------------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oo----------------------------------------------------------------------------------------------------------------------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地质构造及地质年代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就是指缓慢⽽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岩⽯发⽣变形,产⽣相对位移,形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式的依据。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体中表现最显著,主要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种基本类型。
2.1地壳运动与地质作⽤2.1.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引起岩⽯圈的变形、变位的作⽤。
2.1.1.1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按其运动的⽅向分为:⽔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平运动地壳或岩⽯圈⼤致沿地球表⾯切线⽅向的运动称为⽔平运动。
其表现为岩⽯圈的⽔平挤压或⽔平拉伸,它是形成地质构造的主要作⽤。
⽔平运动最典型的例⼦是美国西部旧⾦⼭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2.垂直运动地壳或岩⽯圈沿垂直于地表⽅向的运动称为垂直运动,⼜称升降运动。
其表现为岩⽯圈的垂直上升或下降,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原、断块⼭、凹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垂直运动典型的例⼦是意⼤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理⽯柱的历史变迁。
⼈们常把晚第三纪(或称新第三纪)以前发⽣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把晚第三纪以来发⽣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其中有⼈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1.1.2地壳运动成因的主要理论地壳运动的成因理论,主要有对流说、均衡说、地球⾃转说和板块运动说等等。
2.1.2地质作⽤地质作⽤是指由⾃然动⼒引起地球(最主要的是地幔和岩⽯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变化的作⽤。
主要表现为对地球的矿物、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的破坏和建造作⽤。
按照能源和作⽤部位不同,地质作⽤分为内动⼒地质作⽤和外动⼒地质作⽤。
内动⼒地质作⽤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简称内能)引起的,主要有地内热能、重⼒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外动⼒地质作⽤是由地球以外的能量(简称外能)引起的,主要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物能等。
内动⼒地质作⽤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和地震作⽤等。
经典地质图集,搞明⽩地层与地质年代!地层是在⼀定的地史时期中和⼀定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层状岩⽯。
各地层之间可以可见的层⾯为界,也可以岩性、化⽯及地质年代等划定的界⾯为界。
(图源@SCOTT K. JOHNSON)地层可由沉积岩、岩浆岩或是由它们变质⽽来的变质岩构成,并具有时间和空间概念。
(图源@Wilson44691)(图源@Mike Beauregard)地层记录了地球发展最详细、最精确的信息,是地球历史最好的见证者!01对某地区的地层剖⾯,依据其⽣成顺序、岩性特征、古⽣物化⽯特征等内在规律,将其划分为若⼲个适当单位,并建⽴该地区地层系统的过程被称为地层的划分。
(图源@)研究和确定不同地区地层剖⾯的地层特征及其相互的时间关系的过程即地层对⽐过程。
(图源@)地层划分对⽐的⽅法主要包括地层层序律法、⽣物地层学法和岩⽯地层学法等。
地层层序律是地质学基本规律,指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
(图源@geologydegree)根据岩层空间⼏何位置的上下叠置关系,可以判定岩层形成时间的早晚。
由丹麦地质学家Nicolas Steno最早提出。
Nicolas Steno(图源@)⽣物地层学法是利⽤古⽣物化⽯划分、对⽐地层的⽅法。
如利⽤标准化⽯来划分对⽐地层的⽅法被称为标准化⽯法。
(图源@Rosenkrantz)标准化⽯是指那些地史分布较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数量多,特征明显,仅出⾃⼀定层位的古⽣物种属化⽯。
(图源@USGS)若将出现在同层或同地层系统之中的不同类型化⽯( 即化⽯组合)进⾏综合分析来划分对⽐地层,这种⽅法被称为⽣物群组合法。
(图源@Britannica)⽽根据地层中所含孢⼦或花粉的组合特征来划分、对⽐地层被称为孢粉分析法,可应⽤于⼀些不含⼤型化⽯的地层划分和对⽐。
孢⼦化⽯(图源@⽂献[3])⽣物的进化发展具有阶段性、进步性和不可逆性。
保存在地层中的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层位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