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5)
- 格式:pptx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1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赏析古代文化0105 1110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今译: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斜阳,扬鞭催马,远走天涯。
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赏析: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学者。
共有《己亥杂诗》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
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
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附录: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
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 《⼰亥杂诗》是清代⽂学家龚⾃珍创作的⼀组诗。
这是⼀组⾃叙诗,写了平⽣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分⼴泛,内容复杂,⼤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全诗多⽤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多种⼿法写景抒情。
下⾯是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 ⼰亥杂诗 (其五)(浩荡离愁⽩⽇斜) 作者:龚⾃珍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对⼣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 《⼰亥杂诗》是诗⼈晚年写的⼀⾸组诗,这⾸诗选⾃其中第五⾸。
⾸句:“浩荡离愁”是说诗⼈的愁绪⽆边⽆际,“⽩⽇斜”是写景。
此句可译为,在⼀个⼣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边⽆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第⼆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
“天涯”即指⾃⼰的家乡,诗⼈当时住在⼴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
此句可译为,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最后两句:这两句⽤了⽐喻的修辞⼿法,“落红”喻指诗⼈⾃⼰,“花”喻指国家、⼈民。
诗⼈虽辞官回家,但仍⼼系国家⼈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民)。
龚⾃珍⽣活在清政府的衰落时期,辞官时间在道光时期,⼤约是与英国的战争前两年,诗⼈⼀⽣爱国爱民,⼼忧国家⼈民。
“浩荡离愁⽩⽇斜”。
“浩荡”,⼴⼤⽆边。
“⽩⽇斜”,⼣阳西斜。
龚⾃珍报国⽆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情是⼗分苦闷。
诗中⽤“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私怨,⽽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显⽽易见。
“浩荡离愁”⼜⽤⼣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重浓浓的⾊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
” 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了有如天涯漂泊的⼼绪。
己亥杂诗·其五文言文翻译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以下是“己亥杂诗·其五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②,吟鞭东指即天涯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④。
〔注释〕①本篇选自《龚自珍集》。
《己亥杂诗》是作者在己亥年(公元1839年)所作的大型组诗,共三百十五首。
本篇原列第五。
②浩荡,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意思。
白日斜,叙离京师时夕阳西下的凄凉景色,借以烘托依依不舍的心绪。
③吟鞭,诗人所持的马鞭。
辛弃疾《鹧鸪天》词:“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东指,动身时,取道外城东面的广渠门。
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
《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这里借指自己辞官南返后与京城及朝廷距离遥远。
④落红,落花。
〔解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己亥年(公元1839年)时写的大型七绝组诗,共三百十五首。
龚自珍三十八岁中进士,十年后(即己亥年),辞去礼部主事的官职,离开北京返回老家杭州。
几月后又再次北上接回家眷。
在南北往返的路途中,陆续写就了这一组诗。
这些诗篇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的记述作者旅途生活、见闻,有的对生平、思想作回顾,有的反映了朋友之间的交往等等。
它们是作者辞官后对自己以往生活和思想的总结。
本诗作于南归之始,抒发了离别京城时的感想。
诗的前两句道出作者无尽的悲哀和难言的苦衷:“浩荡”一词原本指水势的阔大,此处用来形容离别的愁绪,实在是诗人对长年郁积在内心深处苦闷的吐露。
诗人在仕途上久受压抑,在京二十年间一直处于低级官吏的生活之中。
虽然他有主张变革的雄心,曾对吏治、经济、戍边等问题提出过不少积极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对黑暗的官场、腐败的政治,他是既愤恨又无奈。
最终连小官也做不下去了,只好辞官南归。
诗人当时的心情多么愁苦! “白日斜”三字,更是以淡淡的笔墨渲染出浓浓的离愁。
夕阳将尽,象征着诗人一生中心智与体力最旺盛的时期已经逝去。
有心报国却无人赏识,还备受压制,诗人自感壮志未酬,惆怅不已。
“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觉得,一旦踏上漫长的归途,就朝着离开京城的遥远方向而去,这一生不可能再回来重新参政,实现自己的雄图大志了。
初中古诗词:《己亥杂诗·其五》原文译文赏析《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鉴赏: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
1、《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3、《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4、《投宋于庭翔凤》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5、《秋心》(其一)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6、《夜坐》(其一)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7、《夜坐》(其二)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8、《己亥杂诗》(其一二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9、《己亥杂诗》(其十八)
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
惹得尔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
10、《己亥杂诗》(其九)
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古诗《己亥杂诗·其五》诗题:《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清)诗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诗题:《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作者:龚自珍(清)诗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其一》诗题:《己亥杂诗·其一》作者:龚自珍(清)诗文: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卮言夜涌泉。
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
《己亥杂诗·其二》诗题:《己亥杂诗·其二》作者:龚自珍(清)诗文: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己亥杂诗·其三》诗题:《己亥杂诗·其三》作者:龚自珍(清)诗文: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己亥杂诗·其四》诗题:《己亥杂诗·其四》作者:龚自珍(清)诗文: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己亥杂诗·其六》诗题:《己亥杂诗·其六》作者:龚自珍(清)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诗文: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己亥杂诗·其七》诗题:《己亥杂诗·其七》作者:龚自珍(清)诗文: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己亥杂诗·其八》诗题:《己亥杂诗·其八》作者:龚自珍(清)诗文: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己亥杂诗·其九》诗题:《己亥杂诗·其九》作者:龚自珍(清)诗文: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亥杂诗(其五)的原⽂及翻译⼰亥杂诗(其五)的原⽂及翻译 这⾸诗是《⼰亥杂诗》的第五⾸,写诗⼈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仍然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份⼼⼒。
下⾯⼩编为⼤家搜索整理了⼰亥杂诗(其五)的原⽂及翻译,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亥杂诗(其五)原⽂:⼰亥杂诗(其五)原⽂: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亥杂诗(其五)翻译:⼰亥杂诗(其五)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起⾝,从此就是天涯海⾓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情之物,化成了泥⼟,还能够起着培育下⼀代的作⽤。
注释: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波,也指作者⼼潮不平。
2、浩荡:⽆限。
3、吟鞭:⼈的马鞭。
4、东指:东⽅故⾥。
5、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6、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者为尊贵,因此落花⼜称为落红。
7、花:⽐喻国家。
8、即:到。
⼰亥杂诗(其五)赏析:⼰亥杂诗(其五)赏析: 这⾸诗是《⼰亥杂诗》的第五⾸,写诗⼈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仍然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份⼼⼒。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概。
⼀⽅⾯,离别是忧伤的,毕竟⾃⼰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逃出了令⼈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的世界⾥另有⼀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起,既有“浩荡离愁”,⼜有“吟鞭东指”;既有⽩⽇西斜,⼜有⼴阔天涯。
这两个画⾯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当⽇⼼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的⼼志,在形象的⽐喻中,⾃然⽽然地融⼊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叹惋。
己亥杂诗其五的意思己亥杂诗其五的意思导语:己亥杂诗其五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一首,写的是诗人离京的感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己亥杂诗其五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作者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这一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一首,写作者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作者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作者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