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文化简介PPT..33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33
水族的历史文化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文化信仰水族的信仰文化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
水族认为万物有灵而崇奉多神。
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神灵崇拜构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
在水族社会中,不论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对象,或是崇拜形式、信仰仪式,还是原始道德的内容及其形式与传承方式,都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信仰文化与民间知识二者相互杂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点。
饮食文化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调味,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习俗。
待客以酒为重,主人敬酒时带头喊一声“秀”(即干杯的意思),众人也齐声喊“秀”,将酒饮尽。
服饰文化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
水族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而是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
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
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素雅文静。
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语言文化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共有声母71个,韵母55个,声调8个。
水语与壮侗语族中的侗语、毛南语、布依语、仫佬语、壮语、傣语和黎语等有亲属关系,尤其与侗语、毛南语、仫佬语更为接近,并有许多同源词。
水语跟同语族的壮语、傣语相比,内部差别较少,各地水族群众一般都可以用水语互相通话。
水语可划分为3个土语区,没有方言差别。
第一个是三洞土语区,以三洞乡板南村水语为代表。
第二个是阳安土语区,以阳安甲乃村为代表。
第三个是潘洞土语区,以阳和乡潘硐村的水语为代表。
概述:现有345993⼈。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治州的三都⽔族⾃治县和荔波、都匀、独⼭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治州的凯⾥、黎平、榕江、从江等县。
⽔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语⽀。
⽔族先民曾创制过⾃⼰的⽂字,称为"⽔书",其形状类似于甲⾻⽂和⾦⽂,但只有4 0 0多个单字,且多⽤于巫术活动。
历史⽔族从事农业,以种植⽔稻为主。
⽔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
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起被统称为"僚"。
北宋时在⽔族地区设"抚⽔州"。
"⽔"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
新中国成⽴后,⽔族被正式定名。
宗教信仰:⽔族信仰多神,崇拜⾃然物。
⽣活习俗⽔族传统民居为“⼲栏”式建筑,这种建筑⼀般是两层或三层,的是四层,多⽤杉松⽊建造,屋顶⽤杉树⽪或⽡⽚覆盖。
楼下喂养牲畜家禽,楼上住⼈。
房屋间数为单数,忌取双数,多为三间、五间或七间。
下层根据房屋的规模相应⽴着⼏根抵柱,柱粗⼀般在30厘⽶以上,每排抵柱的上端扣架着粗⼤的原⽊作横梁,梁上铺着垫⽊,俗称“楼枕”,枕上铺着宽厚的楼板,形成平整的楼⾯。
上层屋架⼀般为每排五柱四⽠,也有五柱六⽠、五柱⼋⽠的下层的抵柱与横梁必须和上层的排架相对应,俗称“柱顶柱”。
这种⾮常结实稳固,充分体现了⽔族⼈民的聪明才智。
⽔族⼈主要以⼤⽶为主⾷,另外还有包⾕、⼩麦、⼤麦、⽟⽶、⾼粱、⼩⽶、红薯、⾖类等。
蔬菜主要有青菜、⽩菜、萝⼘、⾲菜、⾹菇、蕨菜、⽊⽿等。
⽔族⼈喜欢吃酸⾷,喝酒,酸汤是⽔族⼈夏天家中的必备⾷品。
⽔族妇⼥还善于做各种腌制⾷物,主要有腌鱼、腌⾁、腌菜。
⽔族妇⼥泡制的“鱼包⾲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相传此菜原⽤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家⾝体健康、⽣活平安的美好⼼愿。
⽔族的婚姻习俗独具特⾊。
第⼀步,男⼥青年参加众多的节⽇和对歌等社交活动,互相倾吐爱慕之情,⽔语称作“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