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9.74 KB
- 文档页数:8
1、教师:同学们好,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对联的基本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课件)(1字句相等2.词性对品3.结构对应4.节律对拍5.平仄对立6.行对意联)2、教师:其实我们学过的故事中也有好多对联的,只不过我们在没有接触对联知识之前,我们不知道它是一副对联而已,大家看看这样的几副对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教师:其实对联无处不在,不仅仅出现在我们的古诗当中,大家再看看这样的两幅对联。
一起读一读成功花朵亮明艳奋斗芽儿浸泪泉刻舟求剑,教条主义。
度势审时,辩证思维师:同学们知道这两幅对联与哪篇文章有关吗?是的,这两副对联啊,是老师根据课本上的题材进行创作的,其实我们对联创作的天地可广阔了,其作用也很多,像这两幅对联,可以说是从两首诗中提炼出的中心思想。
4、我知道同学们刚接触对联,让你们去创作对联有点难为你们了,不过我们可以由浅入深,有简单的入手,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精心选择了这样的几道题,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的对联的规则,看看怎么做?改革吹(),和谐奏凯歌(新曲新声)窗前莺对语,帘外燕()(飞舞双飞)四时花似锦,()皆春。
(万里祖国)一轮秋夜月,()晓天星(几点几颗)5、教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前面我们学习的对联规则,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学以致用了,真的很好。
看来这样的选择题已经难不倒同学们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再来点稍难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啊补充完整黄鹂鸣翠柳,白鹭上()()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6、教师:同学们做的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在看看这样的一道连线题,看看你能连对几道题?一线之缘连句成联祖国山河美歌人寿年丰晚霞明似锦喜气到人间竹影摇风雨人民力量强同心兴大业春雨细如丝春光回大地携手振中华庆民安国泰花溪入画图7、教师:看来老师真的低估同学们的智商了,老师真的要加难度了啊。
有没有信心挑战?下面,我们再来点有难度的创作上联:();弃之可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诗词对联的平仄、韵律、意境等创作技巧。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对联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经典诗词对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践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
(2)诗词对联的平仄、韵律、意境等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根据题材、意境创作出符合平仄、韵律要求的诗词对联。
(2)如何欣赏和评价诗词对联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词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诗词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
(2)诗词对联的平仄、韵律、意境等创作技巧。
(3)诗词对联的欣赏与评价。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经典诗词对联,分析其创作手法、艺术价值,引导学生领悟诗词对联的魅力。
4. 实践创作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材,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对联。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共同探讨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3. 作品展示与评价:根据作品的质量、创意、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
2. 辅助材料:经典诗词对联选集、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诗词楹联教学教案——楹联教学目标:1、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2、了解楹联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楹联的起源及含义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
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
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
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
二、概念:1、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
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
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
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①、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内容相关;③、平仄相对;④、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3、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二、对联的起源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
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
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撰写楹联的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撰写楹联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对联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楹联。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副精美的楹联,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副楹联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写出一副好的楹联?(二)讲授新课1. 介绍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楹联的定义、历史渊源、分类等。
2. 讲解撰写楹联的技巧,如对仗、平仄、意境、修辞等。
3. 分析优秀楹联案例,让学生了解楹联的艺术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主题,如节日、景点、人物等,进行楹联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1. 各组展示自己的楹联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总结本次课堂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楹联。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楹联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1. 楹联的基本知识- 定义:对联、对子、楹联- 历史渊源:起源、发展、分类2. 撰写楹联的技巧- 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 平仄:平声、仄声、平仄协调- 意境:寓意深远、意境优美-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3. 优秀楹联案例- 案例一:春节对联- 案例二:景点对联- 案例三:人物对联通过以上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楹联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楹联的基本结构、韵律特点以及创作技巧。
- 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楹联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楹联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楹联的基本概念、结构、韵律特点。
- 楹联的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 楹联韵律的把握和节奏的掌控。
-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楹联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 讲解楹联的基本概念、结构、韵律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 讲解楹联的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对仗、平仄、意境等。
3. 案例分析- 展示一些经典的楹联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体会楹联的美感。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楹联作品。
5. 实践操作-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创作楹联作品。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 学生创作的楹联作品的质量。
-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意和审美能力。
3. 自我评价:- 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满意度。
- 学生对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学生对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
-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学生能够掌握楹联的结构、格式和修辞手法。
-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优秀的楹联作品。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春联、寿联等。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楹联鉴赏和评价。
-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楹联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楹联的结构、格式和修辞手法。
3. 楹联的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楹联的格律要求。
2. 楹联的意境营造。
3. 楹联的个性化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楹联作品集、创作素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元素?3. 引入主题:介绍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讲解楹联的基本概念:- 定义:对联、门联、横批等。
- 起源:介绍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楹联的结构和格式:- 对仗:平仄、韵律等。
- 格式:上下联、横批等。
3. 讲解楹联的修辞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等。
4. 分析优秀楹联作品:- 举例说明,讲解其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1. 创作练习:学生分组创作春联、寿联等,教师巡回指导。
2. 鉴赏练习:学生分组鉴赏优秀楹联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四)总结提升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楹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3.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创作。
六、课后作业1. 收集并整理自己喜欢的楹联作品,撰写鉴赏文章。
2. 创作一副春联或寿联,要求符合格律和修辞要求。
3. 搜集关于楹联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堂分享。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楹联》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4、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2、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演讲法、举例法、问题教学法、背诵法。
四、教具使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楹联。
(放课件)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
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是什么?(《登高》),我们就来齐读一下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里有两联非常有名,是因为它运用了工整的对仗,这两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能还学过哪些?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运用对仗的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对联,也叫楹联。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你们知道对联的由来吗?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了两个门神。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人们才在上面画上了两位门神的像。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门神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来了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同学们应该知道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我们现在过年还贴这种门神,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容易,所以就干脆把门神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将桃符上的画就变成了文字。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关于对联的传说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的故事。
楹联课堂教案教案标题:楹联课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楹联的定义、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学习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楹联的定义和文化背景;2. 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3. 学生创作楹联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楹联范例和材料;3. 笔、纸和其他艺术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楹联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讨论楹联的定义和文化意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楹联的历史背景和起源;2. 解释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3. 分析楹联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三、范例赏析(10分钟)1. 展示一些经典的楹联作品,并解读其意义;2. 分析楹联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分发纸和笔,让学生自由创作一副楹联;2. 提供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创作成果。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楹联作品;2. 全班共同评价和欣赏作品;3. 老师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2. 提出拓展学习的建议,如参观楹联展览或深入了解楹联文化。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楹联;2. 组织楹联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邀请专业楹联艺术家进行讲座或示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楹联的定义、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创作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拓展学习资源。
一、课程名称:书法楹联课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楹联的起源、种类、结构等。
2. 培养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书法素养。
3. 让学生掌握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书法楹联。
三、教学重点:1. 楹联的基本知识及种类。
2. 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1. 楹联字词的选择与搭配。
2. 书法楹联的整体布局与审美。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欣赏书法楹联作品,激发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楹联?楹联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介绍楹联的起源、种类、结构等基本知识。
2. 分析不同种类的楹联特点,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三、示范讲解1. 示范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包括执笔、运笔、用墨等。
2. 讲解字词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整体布局与审美。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尝试书写简单的书法楹联,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创作经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楹联有哪些种类?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有哪些?二、巩固练习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创作书法楹联。
2.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指出优点与不足。
三、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书法楹联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讲解如何鉴赏书法楹联,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书法楹联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书法楹联,提高书法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运用能力。
3. 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有关书法楹联的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2. 尝试创作书法楹联,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作。
八、教学资源1. 书法楹联教材及辅助资料。
2. 书法楹联作品图片或视频。
3. 书法用具(毛笔、墨、纸等)。
古诗对联构建初中语文教案古诗对联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才华和智慧,也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入古诗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古诗对联构建初中语文教案”为题,探讨如何利用古诗对联来设计一堂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语文课。
一、引入部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赏一些经典的古诗对联,并引导他们品味其中的韵味和美感。
通过观赏和欣赏,帮助学生产生对古诗对联的兴趣,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学习部分1. 学习古诗对联的定义和特点首先,让学生了解古诗对联的基本概念,即由两句具有对仗关系的古诗组成的形式。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古诗对联的特点,如平行结构、字数相等、韵律统一等。
2. 学习古诗对联的分类和例子继续让学生学习古诗对联的不同分类,比如对仗方式、韵律形式等。
同时,给出一些经典的古诗对联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对联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3. 探索古诗对联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联在文化传承、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讨论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对联对于培养情感和启迪智慧的意义。
三、实践部分在掌握了古诗对联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古诗对联。
可以设置一些主题,如美丽的自然景观、友情、家庭等,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对仗关系和韵律形式,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分享部分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古诗对联作品。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交流,增强学生对古诗对联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点评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发掘自己的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部分结束本节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
让学生回顾古诗对联的特点和分类,并思考古诗对联对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的意义。
同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古诗对联及其他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古诗对联,并在实践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诗联的格律和修辞手法;(3)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诗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诗联的格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联的韵律和押韵技巧;(2)诗联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和辅助教学材料;(2)多媒体设备;(3)诗联创作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诗联的基本知识;(2)准备诗联创作素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联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对诗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诗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平仄、韵律、对仗等。
2. 分析诗联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举例说明诗联的格律和押韵技巧。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已给出的诗联,找出其格律、押韵和修辞手法。
2.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简单的诗联,并分享创作心得。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联,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中相关的诗联作品,了解诗联的丰富内涵。
2. 创作一首诗联,注意格律、押韵和修辞手法。
3. 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诗联,进行分析和欣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是什么?自己在诗联创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联的基本知识,掌握诗联的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诗联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联的基本知识及特点。
2. 诗联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联的押韵规律。
2. 诗联的对仗要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联的定义、起源及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诗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诗联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联的定义、种类、特点等。
2. 分析诗联的押韵规律,如平水韵、普通话韵等。
3. 讲解诗联的对仗要求,如平仄、字数、词性等。
4. 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诗联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题材,创作一首诗联。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联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创作诗联。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本诗联选集,了解不同诗联的特点。
2. 练习创作一首诗联,并尝试投稿至相关平台。
六、教学反思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为具体教案内容: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联的定义、起源及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以下著名诗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联有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诗联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联的定义、种类、特点等。
2. 分析诗联的押韵规律,如平水韵、普通话韵等。
3. 讲解诗联的对仗要求,如平仄、字数、词性等。
4. 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诗联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题材,创作一首诗联。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联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等。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楹联的基本概念,掌握诗词楹联的基本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创作诗词楹联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诗词楹联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诗词楹联的欣赏和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1. 诗词楹联的创作技巧。
2. 如何欣赏和理解诗词楹联的意境。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词楹联的图片、视频等。
2. 诗词楹联的范本若干。
3. 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诗词楹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诗词楹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诗词楹联的基本概念:- 诗词:指诗和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通常以抒情、咏史、写景、叙事为主。
- 楹联:又称对联,是一种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的文学形式,常用于装饰、祈福等。
2. 讲解诗词楹联的基本结构:- 诗词:通常由诗句组成,每句有固定的字数和韵律。
- 楹联: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横批则是对上联和下联的概括。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楹联的范本,引导学生欣赏:- 选取一首著名的诗词和一副经典的楹联,分别展示其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楹联的意境和美感。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或一副楹联,分析其内容和结构。
2.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诗词或一副简单的楹联。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词楹联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2.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诗词楹联,并尝试进行创作。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阅读,收集至少五首诗词或五副楹联。
2. 尝试创作一首诗词或一副楹联,并在课堂上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了解了诗词楹联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学习诗词楹联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 能够欣赏和解读简单的诗词楹联作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对诗词楹联的兴趣。
- 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诗词楹联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诗词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诗词楹联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词楹联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 制作PPT课件,包括诗词楹联的基本知识、作品赏析等。
- 准备相关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学生:- 收集自己喜欢的诗词楹联作品。
-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诗词楹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词楹联的基本形式。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诗词楹联吗?它们有什么特点?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楹联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1. 诗词楹联的基本概念- 介绍诗词楹联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 解释诗词楹联的基本特点,如平仄、韵律、对仗等。
2. 诗词楹联的基本格律- 讲解诗词楹联的平仄、韵律、对仗等格律知识。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诗词楹联的格律特点。
3. 诗词楹联的修辞手法- 介绍诗词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词楹联中的作用。
4. 诗词楹联作品赏析-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楹联作品进行赏析。
- 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课堂互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收集自己喜欢的诗词楹联作品,进行赏析。
2. 撰写一篇关于诗词楹联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主题诗文诵读对联教案设计一、引言主题诗文诵读对联是一项重要的文学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和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诵读主题诗文对联。
二、教案设计第一步:导入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于诗歌和对联的印象,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例如:“你们曾经读过的诗歌和对联有哪些?”“你们对于这些作品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第二步:介绍主题诗文教师给学生呈现一篇经典的主题诗文,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介绍该诗歌的主题、作者背景等相关知识,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主题诗文,并进行研读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用词和意义等方面,共同探讨诗歌的核心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撰写对联每个小组根据所选主题诗文,撰写一副对联,表达他们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对联可以包括对诗歌中的主题、情感或意象的回应,也可以是对诗歌意义的诠释和延伸。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并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
第五步:诵读对联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将自己撰写的对联进行诵读。
其他小组成员聆听诵读,并对对联的表达形式、声音表情等方面给予反馈和评价。
教师也可以从语言准确性、表达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六步: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撰写的对联和诵读的成果。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对联,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主题诗文对联的价值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主题诗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诵读技巧;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表现、对对联的理解和创作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年级下册楹联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楹联教学工作.着力营造古朴典雅的楹联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楹联素养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讴歌时代,为创新中华楹联作贡献.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
3、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利用多种形式,引领师生主动地参与楹联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楹联的教育、娱乐、审美等功能,促进师生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
2、营造浓郁的楹联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学情努力学习楹联知识,增强鉴赏及创作能力。
3、积极开展词楹联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安排
1、开展楹联诵读活动。
2、班级楹联文化建设.
3、组织班级楹联活动。
五、教学课时安排
1、楹联基础知识(上)(3课时)
2、楹联基础知识(下)(3课时)
3、楹联诵读课(2课时)
4、楹联的分类(3课时)
5、名联赏析(2课时)
6、楹联手抄报的制作(2课时)
7、励志联(2课时)
8、春联教学(2课时)
9、复习、考试(1课时)。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楹联教学目标:1、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2、了解楹联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楹联的起源及含义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
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
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
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
二、概念:1、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
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
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
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①、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内容相关;③、平仄相对;④、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3、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二、对联的起源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
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
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此后仿效者日多,便形成了颇富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
于是,孟昶便被称为撰写对联的始祖,那位大学士则与此缘擦肩而过。
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唐玄宗11年(723)的一幅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
到了宋代人们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有人把对联又称“桃符”。
王安石有一首诗描写人们过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那时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喜对联,他还亲自撰写对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由此贴对联的习俗更甚于前代。
从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大兴其道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其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其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烘托喜庆气氛,彰显盛世太平,当然亦有教化百姓,传承习俗的成份和作用。
到了清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对联的质量之高,文学艺术性之强前所未有。
楹联大家倍出,可以说大清近三百年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
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不善联者寡矣。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联得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楹联学会成立并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种赛事颇多,征文征稿不断,涌现出许多楹联大家高手,在创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佳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道靓丽景观。
2、资料补充: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
”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
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
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三、对联的应用与种类:对联的产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它的适用性极广,宣传教化作用极大,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对联,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对联。
对联雅俗共赏亦庄亦谐。
从内容上说可以包罗万象,从形式上说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艺术上说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
把汉民族的母语应用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广泛最贴近民众生活最具适用性的不朽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与语言文字共存。
对联的分类:1、春联(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2、婚联(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3、寿联(体健身强宏开寿域孙贤子肖欢度晚年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4、挽联(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5、名胜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
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7、书画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7、劝谏联8、自勉联。
9、嘲讽联10、游戏联11、笑话联12、综合联。
例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王>八无耻)四、对联的内容与形式:对联的内容和知识涵量极大,囊其万事万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风情民俗,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比如涉及农桑、医药方面的就很丰富,中医药联在民间传播极广。
对联作为文学艺术形式,极尽新、奇、妙、谐、庄、讽、谏、喻等特点。
既有书面文学,又有口头文学特点。
特别是悬挂书写的牌匾对联,其观赏价值,审美趣味自不待言。
对人们的感召、启迪、教化、增知娱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谓传之久远,深达人心。
第二课时对联的特点及写作一、对联的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的写作: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A、就是工整的对仗。
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
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
如: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B、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
请看下面歌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食馔茶对酒,饭对羹。
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例1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
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是针对工对而言的.。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边书——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闭门藏新月开窗放野云——“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