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569.86 KB
- 文档页数:6
梨树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控!近年来,在梨树栽培种植中,经常会发现梨果面出现大小不一的点状黑斑或针尖大小的黑点,尤其在套袋梨园栽培中时有发生,有的园区发生严重,影响了梨果表面光洁度,降低梨的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果农的收入。
一、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梨果萼洼、梗洼和胴部。
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大小的黑色小圆点,随病情的发展黑点逐渐扩大,至7月中下旬发展成为直径1~2毫米的近圆形黑色斑点。
黑点个数不等,黑点上有白色胶状物质。
病斑中间呈现褐色,木栓化,并发生不同程度的龟裂。
病斑外缘呈现黑色,周围有绿色晕圈。
随病情发生严重,有时数个病斑连接成片,果面黑斑稍凹陷。
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不深入果肉,口尝果肉无苦味,不引起果实腐烂。
进入梨果生长后期和果实贮藏期病斑不会继续蔓延扩大。
二、黑点病发病规律梨黑点病又称为黑屁股病,广泛存在于梨园内活体组织及落叶、落果、枯枝、土壤、空气中,通常情况下很少造成危害。
但在梨果套袋后,果袋内比较阴暗、潮湿,特别是由于喷药和降雨,造成萼洼处易于积水,有利于弱寄生菌的生存侵染,从而造成病害的发生。
黑点病多在套袋梨果上发生,病菌于幼果套袋前开始侵染。
一般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份正值果实速长期进入危害高峰。
病原菌随雨水、药液沿果柄进入梨袋内,聚积在萼洼部,水分不易蒸腾散失,袋内微域环境的温、湿度增高,加之果肉细嫩,病菌从果实皮孔侵入而造成危害。
果实膨大至近成熟期,随气温增高和雨季到来,袋内湿度大,透气性差,非常适合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尤其在雨后发病快、危害严重。
果实采摘后和贮藏期病斑不扩大蔓延。
三、影响因素1.气候条件。
病害发生早晚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该病菌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雨水多、通风条件差、土壤湿度大的果园,黑点病发生较重。
梨果套袋后袋内湿度大,特别是果柄附近、萼洼处容易积水,6~7月份连续阴雨天气、降水量大,果园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发病率高。
2.通风透光条件。
梨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梨黑点病是梨树上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主要是由黑点病菌引起的。
该病主要侵害梨的叶片、果实和新枝,严重影响了梨树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介绍梨黑点病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以及常见的防治方法。
梨黑点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大气湿度高,温度适宜:梨黑点病菌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空气湿度大、温度在20-25摄氏度之间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 梨树生长势弱:受到积弱等因素的影响,梨树的抗病能力降低,容易感染黑点病菌。
3. 病原菌源:病原菌可以通过梨树上已感染的叶片、果实等病斑上的菌丝体、孢子、病叶落地等途径保持越冬,并在下一年传播感染。
梨黑点病的发病规律:1. 春季初发:通常在春季初期,当气温适宜、雨水较多时,梨树上的孢子开始发芽并感染梨树的嫩叶。
2. 夏季高发:夏季气温较高,梨黑点病菌在梨树上繁殖迅速,此时病斑开始扩大,叶片上出现黑色斑点。
3. 秋季成熟:秋季到来,梨树上的黑点病菌开始形成球果,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其他梨树上,继续传播感染。
常见的梨黑点病防治方法:1.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梨黑点病的关键。
在梨树的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和交配具有抗黑点病能力的品种,培育出抗病性更好的新品种。
2. 清除病斑:及时清除和烧毁感染黑点病的梨叶、果实和枯死的枝枒,减少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梨树的生长势和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
4. 药剂防治: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50%噫菌灵可湿性粉剂、70%气锰锌水混悬剂等。
药剂的使用需要遵循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5. 定期喷洒:在病害发病高峰期,定期对梨树进行喷洒防治,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病害的效果。
6. 病害预测预警:根据气象条件和病害的发生规律,预测和预警病害的发生,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梨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需要综合多种措施,从选择抗病品种、清除病斑到合理施肥和药剂防治,可以控制和降低病害的发生,提高梨树的产量和品质。
梨黑星病发生及防治
梨黑星病是一种梨树经常发生的病害。
这种病对梨树危害很大,在近几年曾影响过一些地方的梨果出口,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近来一些地方的梨黑星病有重度发生迹象,专家建议抓紧防治。
梨黑星病的症状为:树梢及叶柄染病后,在其基部形成黄褐色长椭圆形病斑,以后产生黑霉层逐渐向上扩展,病梢及叶柄上布满霉层,终至枯死。
当夏季新梢上出现病斑时,稍隆起如豆粒,其上布满霉层,尔后霉层病斑渐凹陷龟裂,至次年病疤脱落,仅留一疤痕。
叶片发病时,多在叶背沿支脉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初为淡黄色,后成暗色污斑,上面生有黑霉,边缘呈星芒状辐射。
病害严重时可扩及叶片正面,随病势发展,病叶渐变红褐色脱落。
果实染病后,起初发生淡黄色圆形病斑,并逐渐扩大出现黑绿色霉层,病部果肉变硬,随果实增大而逐渐凹陷龟裂。
病重时幼果呈畸形易早期脱落。
梨黑星病在一些地方一般5月上旬、6月上旬发病,一些干旱的地方发病要迟一些。
最易感病的品种为鸭梨、慈梨、秋白梨、宝珠梨、海冬梨等,且发病时间最早。
预防梨黑星病可喷洒1:2:200的波尔多液。
6月下旬和8月下旬可用石膏4000-6000倍液防治梨黑星病的发生。
- 1 -。
梨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梨黑点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通常在梨子上形成黑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果实變色、枯萎、甚至产量锐减。
本文将介绍梨黑点病的发生原因、病害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梨黑点病主要是由椭圆孢属真菌引起。
这种真菌是一种弱菌,一般只有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才会引起病害。
梨黑点病在春季和夏季最容易发生,通常在梨子上形成黑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果实变色、枯萎,甚至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果实腐烂和死亡。
二、梨黑点病的病害特征1.病斑特征梨黑点病的病斑通常呈现深绿色到黑色的斑点,并覆盖有黑色菌丝。
当梨子病情加重时,这些斑点会变得更加明显,形成许多细小的凹陷点。
2.病害症状当梨黑点病病情加重时,梨子的果实表面将出现黑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有时甚至会蔓延到梨子的内部,导致果实腐烂。
梨黑点病也可以影响到梨树的枝干和叶片,导致树体生长受阻,甚至影响到其整体健康状况。
1.选用抗病品种如果种植梨树,应该优先选用抗病品种。
大部分现代育种新品种都具有一定的抗病性。
种植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降低治疗病害的成本。
2.保持良好通风由于梨黑点病喜欢在潮湿、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因此保持良好的通风对于控制病害非常重要。
通过保持充足的通风,可以防止梨树过湿,减轻病原体的感染。
3.控制灌溉水为了避免梨黑点病的发生,灌溉水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量灌溉可能会导致土壤过湿,让病害在这种潮湿的环境下迅速繁殖。
因此需要控制灌溉水的量,并适当排水,保持土壤的透气性。
4.适时使用农药当发现梨树叶片或果实出现黑点时,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病害的进一步发展。
适时使用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打击病害。
通常使用药剂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天气晴朗、风力小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增加药效的渗透率。
总之,梨黑点病是严重影响梨树生长和产量的病害,必须引起重视。
针对梨黑点病,我们可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保持良好通风、控制灌溉水、适时使用农药等措施进行防治,以减少梨黑点病带来的影响。
梨黑斑病发生及防治要点
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市梨园黑斑病发生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华梨1号、湘南梨品种上为害最为严重,黄花梨及高接换优的梨新品种发病较轻。
梨树黑斑病发生后,引起大量裂果和早期落叶,若不及时防治势必影响今年产量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主要在果实、叶片和新稍上发生,也为害叶柄。
嫩叶最先发病,初期呈现针头状小黑点,后扩大成为直径10毫米左右的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现淡紫色轮纹。
潮湿天气表面长出黑霉,外围常有黄绿色晕圈,病果裂口,病叶畸型早落。
2、发病原因:(1)由于去年阴雨过多,病菌基数大;(2)今春梨树清园消毒不严;(3)用药不对路;(4)果农对此病为害后果估计不足,麻痹松懈。
3、发病条件:在温度和湿度都能满足时,病菌侵入果实、叶片、新梢,2-3天即可出现病斑。
最适温度为25―27℃,5-7月发病最为严重。
4、防治方法:(1)喷5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1000倍液新万生,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喷时加0.5%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
也可喷3―4次(间隔15天)1:2:240倍液波尔多液。
(2)春季花蕾萌动时,喷一次五氯酚钠与石硫合剂。
- 1 -。
梨黑点病怎么解决梨子水分充足,清脆可口,有利于清凉解毒,舒缓疲劳。
但是许多朋友在种植梨树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祥梨子表面上有许多黑点,这些黑点会严重影响梨树的生长发育,对种植梨树的朋友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这种黑点是怎么回事呢?怎样才能很好的预防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发病症状这种黑点一般被称为黑点病,黑点病一般发生在套袋梨上。
发病前期会在梨子表面上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黑点,这些黑点会逐渐扩散,最后很多斑点会扩散到一起形成斑块。
但是这个黑点在危害果皮,对果肉,树叶并无影响,也没有口感影响,不会导致狗肉出现问题。
虽然这些都没有任何影响,但是破坏了外观,影响了美感,导致无法销售。
2、发病规律如果是在套袋前幼果受到了感染,不会发病。
一般都是在立夏前后开始,梨果膨大期在七月份开始,此时梨果需要大量的呼吸。
袋子内的温湿度会增大,这种环境更加利于黑点病病菌的生长。
如果再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袋内的通透性严重下降,导致黑点病的发病率增加且更加严重,纸袋的温度湿度过高会导致黑点病的发病率增高。
3、发病原因发病原因有许多,例如黄粉虫等虫害在纸袋内侵入到梨果果皮上,啃食果皮,导致果皮的免疫系统失效,无法吸收养分,果皮变黑。
还有链格孢菌等病菌病害会寄生于土壤与病残体内,通过雨水和风等介质传播,影响果皮发育。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套袋的原因,可能由于套袋质量不好,通透性差,温度过高导致果皮部分细胞坏死。
4、防治措施梨树长得过高过大时要合理适当的修剪高枝,加强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将土壤消毒,集中清理病残体和患病体。
适当降低园内温度,选择质量过硬的果袋。
有专业数据显示,发病率最高的塑料膜,发病率高达55.7%,最低的是双层不浸蜡报纸,发病率仅有7%。
套袋之后将果袋多设几个通风口,保证袋内的温湿度。
在梨树每个阶段之前喷洒农药进行病虫防治。
黑点病其实很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套袋之后管理不当所引起的,虽然黑点病对梨果本身的肉质以及口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梨果的外观会由于黑点而产生影响。
梨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梨黑点病是一种常见的梨树真菌病害,主要是由黑点病菌感染引起的。
该病害主要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容易引起果实损伤和品质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梨树死亡。
因此,对于梨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是果农们在果树种植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之一。
一、发生机理梨黑点病的发病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适宜该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环境:高湿、高温、大雨等气候条件对梨黑点病的发生非常有利,由于该病害菌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繁殖能力增强,因此,当环境温度在15℃左右,空气湿度达到90%以上时,梨黑点病的爆发期将来临。
2、梨树品种:不同的梨树品种对梨黑点病害的抵抗力不同,一般来说,梨树品种的抗逆性强,抗病能力就越强,防治黑点病的效果也会更好。
3、土壤环境:土壤松软、肥沃的水分含量较高时,有利于梨黑点病害的生长繁殖,从而加速病害的扩散。
二、发病症状梨黑点病主要是在梨树叶片、果实、枝干上寄生,并引起相应的病症。
其中,果实损伤是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一般表现为果实皮肤上出现黑色斑点,病斑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扩大,导致果实腐烂,并释放出一些气味难闻的气体。
在梨树叶片上,黑点病菌会侵染叶片表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并在病斑中心逐渐变白。
如果叶片大面积受到侵染,则会导致该叶片的凋萎、死亡。
在梨树枝干上,黑点病菌会引起枝干黑腐,表现为枝干发黑,表皮剥落,且具有特别的异味。
三、防治措施针对梨黑点病的防治,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选用抗病优良品种:对于梨树来说,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选择抗病良种,可以大大降低黑点病发生的风险。
比如,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珍珠梨、甜梨等,其耐病性较强,可以适应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生长。
2、加强树冠管理:梨树的树冠管理也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平时要及时修剪树枝、刮去梨树叶片周围的落叶和枯枝,避免树冠内的潮湿环境,从而减少病害菌的滋生。
梨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梨黑点病是一种常见的梨树病害,它主要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会导致梨树叶片、果实和花朵表面出现黑色斑点,从而影响梨果品质和产量。
这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是每个梨农需要重视和掌握的问题。
1.气候条件。
高湿、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梨黑点病的发生原因之一。
这种气候会使梨树叶片、果实和花朵表面湿度增加,从而为真菌感染提供了条件。
2.梨树管理不当。
梨树缺乏养分,诸如氮、磷等元素,或者遭受了机械或化学的伤害都会导致梨树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遭受黑点病的感染。
3.种植密度过大。
梨树难以获得充足的空气和阳光,容易导致梨树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影响梨树的抗病力。
1.选用抗病品种。
现在已经有很多抗病性比较好的梨树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梨黑点病的发生率。
2.科学种植管理。
梨树管理需得当,施肥、浇水、修剪等措施应该合理,要使梨树得以良好生长,增强其自身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能力。
3.加强病害监测。
在栽培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诊断梨黑点病,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展。
4.喷洒农药。
在发现黑点病初期,及时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病害的扩散。
一般喷洒50% 的多菌灵或50% 的苯醚甲环唑,每隔7-10天喷一次,喷药爬临晴天或晴天风速小于1级。
总之,梨黑点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防治这种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民要采取上述措施,加强梨树管理,降低梨黑点病的发生率,以提高梨果产量和质量。
《梨黑斑病的发病期和防治》•梨黑斑病基本情况•梨黑斑病的发病期•梨黑斑病的防治方法目录01梨黑斑病基本情况初期在果面上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并伴有腥臭味。
症状影响梨的外观和品质,导致商品价值降低,同时也会引起贮藏期病害,给贮藏保鲜带来困难。
危害梨黑斑病的症状和危害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传播病菌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也可通过昆虫和鸟类传播。
梨黑斑病的分布和传播病因主要由棒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病斑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发病机制当温度在20℃左右,空气湿度在80%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此外,果园管理不当、树势衰弱、偏施氮肥等因素也会导致病害加重。
梨黑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02梨黑斑病的发病期春季是梨黑斑病的首要发病期,一般在3月至5月期间,此时的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繁殖和传播,易导致病害流行。
春季发病症状:春季发病时,病菌主要侵染叶片、果实和嫩梢,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色斑点,并伴有同心轮纹,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果实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病斑,并逐渐扩大,严重时导致落果;嫩梢上出现黑色病斑,并伴有流胶现象。
夏季是梨黑斑病的第二个发病高峰期,一般在6月至8月期间,此时的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夏季发病症状:夏季发病时,叶片、果实和嫩梢上的病斑继续扩大和发展,同时出现霉变和腐烂现象,病情严重的果树会出现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
秋季是梨黑斑病的第三个发病期,一般在9月至11月期间,此时的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秋季发病症状:秋季发病时,叶片、果实和嫩梢上的病斑逐渐愈合,并形成硬块,同时出现龟裂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果树生长受阻、树势衰弱等问题。
03梨黑斑病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23增施有机肥,提高梨树抗病能力,减少发病率。
合理施肥保证梨树在生长期间的水分需求,提高梨树的抵抗力。
梨黑星病防治要领梨黑星病又名梨疮痂病、雾病,在我国各梨果产区普遍发生。
此病常引起早期落叶或开二次花,即减少当年产量,又影响来年产量。
1、症状:此病可为害芽鳞、花序、新梢、叶片和果实等部位。
叶片受害,在叶背的主、支脉间形成淡黄色褪绿斑,不久在病斑上产生初为褐色后变黑色的霉状物。
叶面布满黑色霉层,严重时,叶正面也产生黑色霉斑,引起早期落叶。
果实受害,果面上产生淡黄色圆形病斑,表面有黑霉,随着果实的增大,病斑逐渐凹现龟裂,果个小并呈畸形,甚至萎缩脱落。
果实在生长后期被害,果面散生黑色霉斑,果实表皮硬化、粗糙,呈疮痂状但不龟裂。
2、发病规律:此病的发生与流行次数和降雨次数及雨量多少有密切关系。
一般多雨适宜温度为22―23℃,病菌侵入的最低平均温度为8―10℃。
夏季阴雨连绵易引起病害流行。
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树势衰弱的梨树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清扫落叶,剪除病梢。
于梨芽萌动初期,对树体及地面喷布尿素或硫酸铵肥料10―15倍液,可铲除越冬病菌。
在病菌芽梢初现期,连续剪除病芽梢,防止病菌侵染蔓延。
根据梨黑星病发生规律,应抓住三个关键时期。
第一次喷药适期是在病芽梢和病叶或病果初现期。
大约在5月中下旬,这是药剂防治第一个关键时期。
第二次喷药在6月中旬,第三次喷药则6月末至7月上旬,此时病害将进入发生高峰期,为药剂防治第二关键时期。
第四次喷药在8月中下旬,第五次喷药是在9月上旬,这一次喷药是防治的第三个关键时期。
药剂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或黑星必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在喷布杀虫剂时,可混加磷酸二氢钾或尿素300倍液,不仅增加树体营养,而且对梨黑星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梨黑星病怎么识别与防治?
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雾病,是梨树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从谢花期一直为害到果实成熟期。
发病严重时,不但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而且危害果实,导致幼果畸形,不能正常膨大,严重影响梨果的产量和质量。
1.症状识别
(1)梨叶片、枝条被害症状
病害最初发生在新梢,又称“中心病梢”,经风雨传播扩散至叶片、果实。
叶片受害多发生在叶背,长出黑色霉斑,严重时,叶片正反面都长满黑色霉层,叶柄受害则产生圆形或长条状霉斑造成落叶。
嫩梢发病除形成条状霉斑外,后期皮层龟裂呈粗皮状的疮痂。
(2)果实被害症状
病害侵染初期产生淡黄色小病斑,后产生黑色霉层。
果面上霉层脱落后显示凹陷的灰白色的病斑,病组织硬化,果面呈开裂星状,并形成干疤,果实呈畸形。
2.防治技术
(1)清除病源
秋末冬初清除落叶和落果,早春梨树发芽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发病初期摘除病梢和病花簇,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萌芽时(3月上旬):喷布3度波美石硫合剂。
谢花后,病害初现期(4月中旬),幼果期(5月上旬)注意用药预防,可选用药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8000~10000倍,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
梅雨前(6月上中旬),喷1:2:250倍波尔多液。
每次喷药时重点防治抽生的新枝芽。
梨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梨黑点病是梨树上常见的病害之一,是由梨黑点病菌引起的。
该病害发生于梨树果实和叶片上,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梨黑点病的发生原因、特征、预防和治疗方法。
梨黑点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树龄、品种等因素有关。
该病害喜好温暖潮湿的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露水重等条件容易诱发病害。
二、梨黑点病的特征(一)果实:梨黑点病初期病斑为深绿色,轮廓清晰,位于果实表面。
病斑逐渐扩大,变成深褐色甚至黑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斑点周围的果皮上有一圈深橙色的环带,开始生长的果实表皮变干,向内缩缩,形成凹陷的斑块,最终形成瘀伤病痕。
严重影响果实品质,使果皮破损,容易感染其他病菌。
(二)叶片:初期在叶片背面表现为深绿色的小点,逐渐扩大,形成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2-5mm的深褐色至黑色斑点。
叶片慢慢枯黄,并呈现出深棕色,老化掉落。
严重感染的情况下,会导致萎缩,进而不利于果实的生长和发育。
(一)培育抗病品种:选用具有高度抗病性和适应性的品种,如‘鸭梨’、‘凯特’等,有助于抵抗病害的侵染,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
(二)加强管理,改善生长环境:合理施肥,适当修剪,及时排洪排水,增强梨树的抗病能力。
(三)控制伤害:避免机械伤害和采摘不当引起的损伤。
(四)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季节期间,可选用多种杀菌剂如百菌清、茜百灵等,均可有效控制梨黑点病。
梨黑点病是影响梨树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
通过加强梨树管理,注意栽培方法和选用抗病品种,以及及时的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梨黑点病,保障梨树的产量和品质。
梨黑斑病的发病期和防治梨黑斑病是一种常见的梨树疾病,其病原菌为黑斑病菌。
这种病害对梨树的生长和果实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梨树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梨黑斑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梨黑斑病的发病期和防治措施。
一、梨黑斑病的发病期梨黑斑病的发病期与气候、梨树品种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在春季和秋季是该病最容易发生的时间段。
1. 春季发病期:春季是梨黑斑病的主发期。
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气温升高,梨树开始进入生长期。
此时,黑斑病菌开始活跃,通过伤口、叶面或果皮附着在梨树上,并在湿润条件下生长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2. 秋季发病期:秋季也是梨黑斑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期。
9月到10月是梨树的采摘季节,此时果实皮肤容易受到破损和划伤,这为黑斑病菌提供了侵染的机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同时,气温变化大,降雨频繁,也是该病在秋季易发的重要原因。
二、梨黑斑病的防治措施为了保证梨树的正常生长和果实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梨黑斑病的发生。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防治措施:1. 剪除病株:在梨树发病初期,剪除病株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
通过及时剪除病株,可以避免病害的扩散,减少病害对整个果园的影响。
2. 防止机械损伤:在采摘和修剪梨树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机械损伤果皮,这可以减少黑斑病菌的侵染机会,从而降低梨黑斑病的发生率。
3. 抑制病原菌:可以采用喷洒药剂的方法来抑制黑斑病菌的生长繁殖。
常用的药剂有苯酚酸、杀菌素等。
这些药剂可以在发病季节定期喷施,提高梨树的抵抗力,减少黑斑病的发生率。
4. 加强田间管理:必须加强梨树的田间管理,保持果园的清洁和湿度适宜。
及时收集落叶,减少病菌的滋生;注意通风透气,避免果树阴湿潮湿的环境。
5. 选择抗病品种:在梨树的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病品种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梨树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梨黑斑病的发生。
三、结论梨黑斑病是一种常见的梨树疾病,其发病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梨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黑斑病是梨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主产梨区普遍发生,梨树整个生育期及各个部位都会发病。
主要危害叶、果,对当年乃至下年产量影响极大。
现将其主要症状及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梨黑斑病—发病叶片初期症状
梨黑斑病—发病叶片初期症状
梨黑斑病—发病叶片背面症状
梨黑斑病—发病果实症状
梨黑斑病—发病果实症状
发病症状。
梨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及新梢,幼嫩叶片最早发病,始发期病斑圆形,针头大小,褐色,6-7天后病斑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逐渐扩大至直径1厘
米左右的近圆形,略带有淡紫色轮纹,湿度大时表面产生黑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病叶畸形易脱浇。
果实染病后,抗性差的品种幼果极易感病,初在果面上产生1个或多个黑色小点,随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后逐渐扩大凹陷,病部与健部之间交界处产生裂缝。
梨在贮藏期常以果柄基部撕裂的伤口或其他伤口为中心,发生黑褐色至黑色斑点,严重时深达果心深处,造成果实腐烂,很大程度影响果品的营养和销售。
发病规律。
梨黑斑病属真菌性病害,通常长势旺的梨树较少发病,土壤缺乏有机质、修剪不合理。
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容易发病,一般年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叶片开始出现病斑,5月中旬增加,6月雨季到来时病斑急剧增加;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少量病斑,6月上旬病斑较大,6月中下旬果实龟裂,6月下旬病果开始脱落,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果脱落最多。
梨黑斑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叶、病枝、病果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来源十分广泛。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表皮、气孔或伤口侵入,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多次反复侵染,且在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
在连续阴雨天气,气温达24-28℃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侵染嫩叶潜育期很短,接种后1天即出现病斑,老叶潜育期较长,1个月以上的叶片不易受侵染。
气温在30℃以上,并有连续晴天,黑斑病病害停止扩展。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新建梨园时,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种植,如金水1号、金水2号、黄花、湘南等品种较抗病,而丰
水和幸水梨等品种抗病性较弱,最好不要引进种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梨树品种,如早熟梨121-13-85和极早熟梨115-3-1新品种(系),均表现抗性强可以种植利用。
2.冬季清园消毒。
入冬至翌年2月中旬,将梨园的枯枝落叶清除干净,并集中烧毁或深埋,翻耕梨园和行带,然后用五氯酚钠200-300倍液加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对树冠树干进行全面的喷雾杀菌消毒,但必须注意防止五氯酚钠殃及地下的绿色植物。
3.春季及时清除病原。
在病害始发期,摘除病叶、病果,并带出梨园外烧毁,可减轻再次侵染发病。
4.果实套袋。
套袋可以起到隔离作用,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害。
由于黑斑病病菌芽管能穿透低袋侵害果实,所以用旧报纸做纸袋,防治效果不佳,最好选用市场生产供应专用的袋子套袋。
5.药剂防治。
梨树谢花后喷1次62.25%的仙生药剂600倍液,过半个月后再喷1次,以毒杀越冬病原及分生孢子。
4月下旬至8月上旬都要喷药保护。
喷药间隔期为10天左右。
可选用药剂有: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240波尔多液等。
为了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药剂要交替使用。
在梨树发芽前,喷一次0.35-0.5%五氯酚钠和5波美石硫合剂混合液,杀死枝干上的越冬病菌。
采收前1个月单用大生M
-45 800倍液至1000倍液,或36%的特菌唑1500倍液,或果病灵700倍液防治,保护果实不受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