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
由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
1.中图法编排方法:字母数字组合,级级派生,层层隶属∙《中图法》使用字母与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基本采用层累制编号法。
比如:∙F经济∙G(支-衣)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支-ei)艺术∙均为字母开头代表知识体系中的一类以G和F为例再进一步细分:∙G0文化理论∙G1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信息与知识传播∙G3科学、科学研究∙G4教育∙G8体育∙∙F0经济学∙F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2经济计划与管理∙F3农业经济∙F4工业经济∙F49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交通运输经济∙F22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3会计∙F239审计∙F24劳动经济∙F25物资经济∙F27企业经济∙F28基本建设经济∙F29城市与市政经济∙∙其中G459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则在其上位类G45教师与学生的基础上又做了更一步的细分;同理F239审计是F23会计的下位类。
这就是所谓字母与数字混合编排,级级派生,层层隶属的层累制编号法。
位数相同并列为同一级,同时隶属于少一位的上一级类目;多一位,知识体系级别降一级,细化一层。
使得知识体系条理分明。
同为类排列方法规律:1. 按基础理论到应用学科的次序排列2. 按学科或专业的固有分类次序排列3. 按事物发展有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次序排列4. 按社会及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排列5. 按一般到具体、总论到专论等次序排列6. 按生产工艺流程排列∙为适应不同图书信息机构及不同类型文献分类的需要,它还有几个配套版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图书一部《中图法》是中国图书馆学界对图书分类长期研究的结果,它不仅是指导中国图分类的主要依据,同时,它对于探讨中国学术的发展,了解学科的变迁,有着特别的意义。
中图法分类
中图法分类
中国图书馆学家、汉字学家胡元培先生创立的国家本位分类法,又称中图法分类,是为了适应国内图书资源的发展而推出的新一代分类法。
中图法分类根据图书资源的特点,将分类系统简化为一维编码制,并利用统一的国家编码体系构建分类体系。
中图法与传统分类法相比,有一定的自然科学性,可以满足国内现有图书资源的构建与管理需求。
中图法分类有两大特点。
首先,它具备规范性,并且保持了一定的系统性,维护了其国家本位的分类特点;其次,中图法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国内图书资源的发展。
其核心编码体系采用汉字,避免了不同字母的歧义,且可以精细化地进行图书资源的管理。
因此,中图法分类非常适合大型馆藏图书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国家本位系统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中图法分类作为一种现代分类法,在处理大型图书资源管理任务时,效率和精准都有一定的优势。
它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图书资源的发展,为中国图书馆的行业走向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图书分类法(中图法、人大法)及其排布规则简介中图法“中图法”全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
该方法将图书分为22类并分别用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具体如下:A马恩列毛B哲学、宗教、心理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和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eg:怎么下棋H语言文字类(外语类)I文学(小说等)J艺术类(绘画等)K历史地理、人物传记N自然科学O数理化P天文地理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医疗保健S农业科学藏书较少的: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考驾照)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XX全书)人大法“人大法”全称“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在国际上并不通用。
该方法将图书分为17类并分别用一个数字表示,具体如下:1马恩列毛2哲学3社会科学4经济5军事6法律7文化教育8艺术9语言文字10小说11历史12地理13自然科学14医药卫生15工程技术16农业科学技术17综合性图书图书排布方法总的原则:从小号到大号依次排列(一会儿再说何谓大小号)架上排书:排时从左向右。
排完一小横段,接着排它下面的一小横段;排完一竖栏,接按同样的方法排它右边的一竖栏;排满书架的一面后排背面,依然是从左边(面向它你的左手边)开始,方法不变;排满一个书架后接着排它后面的一个书架。
索书码使用方法中图法索书码构成:上下两行,第一行是一个字母加几位数字,第二行是几位数字。
比如:K10 <K212 <K213 <K213-214<K213.214比如一个基本上是最复杂的写法:K207.37-2517 K表示历史地理这一大类,后面的号就决定排书顺序。
20737中的点不表示任何实际意义,就起隔开数字便于观看的作用,每三位点一点。
分级分类:20737表示一级分类下的位次,横杠表示大分类下又有副分类即第二级的分类,第二行就是第三级分类的意思,就是类下有类。
在电子索引机上,显示索书码时是先第一行,然后一斜杠,然后是第二行的数字,写的是不分行的。
图书分类法(中图法、人大法)及其排布规则简介中图法“中图法”全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
该方法将图书分为22类并分别用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具体如下:A马恩列毛B哲学、宗教、心理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和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eg:怎么下棋H语言文字类(外语类)I文学(小说等)J艺术类(绘画等)K历史地理、人物传记N自然科学O数理化P天文地理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医疗保健S农业科学藏书较少的: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考驾照)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XX全书)人大法“人大法”全称“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在国际上并不通用。
该方法将图书分为17类并分别用一个数字表示,具体如下:1马恩列毛2哲学3社会科学4经济5军事6法律7文化教育8艺术9语言文字10小说11历史12地理13自然科学14医药卫生15工程技术16农业科学技术17综合性图书图书排布方法总的原则:从小号到大号依次排列(一会儿再说何谓大小号)架上排书:排时从左向右。
排完一小横段,接着排它下面的一小横段;排完一竖栏,接按同样的方法排它右边的一竖栏;排满书架的一面后排背面,依然是从左边(面向它你的左手边)开始,方法不变;排满一个书架后接着排它后面的一个书架。
索书码使用方法中图法索书码构成:上下两行,第一行是一个字母加几位数字,第二行是几位数字。
比如:K10 <K212 <K213 <K213-214<K213.214比如一个基本上是最复杂的写法:K207.37-2517 K表示历史地理这一大类,后面的号就决定排书顺序。
20737中的点不表示任何实际意义,就起隔开数字便于观看的作用,每三位点一点。
分级分类:20737表示一级分类下的位次,横杠表示大分类下又有副分类即第二级的分类,第二行就是第三级分类的意思,就是类下有类。
在电子索引机上,显示索书码时是先第一行,然后一斜杠,然后是第二行的数字,写的是不分行的。
实验数据处理中图示法的优点以及作图的原则和注意
事项
实验数据处理中图示法的优点:
1.直观性:图示法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趋势和关系,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分析实验结果。
2.提高可视化效果:通过合适的图示,可以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比较的形式,提高可视化效果。
3.突出重要信息:通过合理设计图示,可以突出实验结果中的重要信息,帮助读者更快速地理解实验结果。
作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根据实验数据的性质和研究目的,选择最适合的图表类型,如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
2.简洁明了:图示应该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装饰和无关信息,以免分散读者注意力。
3.标题和标签清晰:图示应该有清晰的标题和标签,准确描述实验数据和图示内容,方便读者理解。
4.坐标轴设计:坐标轴应该包含准确的刻度和标签,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易于比较。
5.统一风格和颜色:在同一实验或同一主题的不同图示中,保持统一的风格和颜色,使得读者更容易比较和理解。
6.避免误导性图示:图示应该避免使用不当的比例或缩放,以及
误导性的刻度和标签,确保呈现的数据真实可信。
7.补充说明和图例:对于复杂的图示,可以通过补充说明和图例,解释数据和图示的含义,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TP类比较作者:陆康刘慧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第10期陆康,刘慧(南京晓庄学院,江苏[KG*2]南京211171)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TP;定量对比摘要:文章通过归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TP类与第五版的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修订概况,并通过多个性能指标,对四版和五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性能进行定量对比和测评。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0-0065-03收稿日期:2013-09-14作者简介:陆康(1983-),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馆员;刘慧(1982-),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馆员。
*本文为南京晓庄学院校级青年项目“基于SD的图书馆服务系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NXY39。
1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以下简称《中图法》于2010年9月出版发行,从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到2010年的第五版,这十年也是科学发展的快速增长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这十年中飞速地发展,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年底增加了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截至2010年12月,有94.8%的中小企业配备了电脑,无电脑的中小企业仅占5.2%。
92.7%的中国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
中小企业曾有建站行为(含网上商铺和独立网站)的比例达到了43%。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带动着图书馆的设备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级图书馆中,同时自助化设备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各种自助借还机、读报机、读刊机、自动化门禁系统等等,近十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第四版与第五版《中图法》跨度时间长,所以TP类的修订量幅度较大。
中图法一.中图法简介:《中图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简称,是我国目前通用的类分图书工具;是一部大型列举式等级体系分类法;是我国图书馆与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
中图法的编号制度采用基本的层累制,根据类目的不同等级,配以相应不同位数号码,类目的等级与其号码位数是相对应的。
层累制的号码可以无限纵深展开,既可充分满足类目体系层层展开配号的需要,又有良好的表达性。
另外,为了压缩类表篇幅,规范类表共性区分和号码配置,加强类表的细分程度。
中图法还采用了复分组配技术,即利用分类表中已有类目的号码,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复合类号,用以表达类表中未设置的专指类目。
分类法还按学科、主题组织、集中文献,并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揭示各类文献在内容上的区别、联系,从而提供检索文献的途径。
二.中图法特点《中图法》是以学科立类为主、主题立类为辅的。
即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是强化了学科性类目而忽视了生活性类目的。
优越性:第一,《中图法》是一部大型的综合的文献分类工具,适合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情报文献部门。
第二,为全国书刊文献统一分类编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号码配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能适应类目设置的需要, 采用了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等配号方法。
分类号简短、易记、使用方便。
第三,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号码,基本上采用层累制,提高分类法的组配能力,技术先进。
在等级列举的基础上, 广泛采用类目仿分复分, 编有多种复分表, 有限采用主类号直接组配等技术, 提高分类法的组配能力。
设置交替类目, 采用多重列类法等, 以适应在计算机条件下多主题要素标引、多途径检索的需要。
第四,附表有8个通用复分表,类目详细。
注释较多, 并编有不同类型的系列版本。
第五,编有较详细的类目索引及使用说明(手册)等。
局限性:1)中图法是等级列举式的分类法, 直线型列举式的“树状”结构不能恰当地反映现代科学的交叉发展, 特别是那些学科分界较模糊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
论《中图法》传统书籍分类之弊摘要:《中图法》和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方法有本质的差别,其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处理中国古代传统文献的过程中仍旧有某些不足之处,其科学性未必对于所有图书文献的分类都是合理的。
现代图书馆在类分古代文献的时候,应注重对我国旧有的传统学术成果(比如版本学、目录学)的利用和传承。
关键词:《中图法》;四部分类法;缺陷我国现代图书馆在图书分类管理方面依据和使用的图书分类法主要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到2010年,《中图法》已经修订出版了第5版,广泛应用于各种图书馆及情报系统,对中国现代图书管理意义重大。
但是,《中图法》在使用过程中仍旧有某些不足之处,已经有许多学者指出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1]。
实际上,在对待中国传统文献方面,《中图法》在分类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中图法》与中国传统图书分类法的区别《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是在5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组成22个大类。
5大基本部类分别为马列毛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综合性图书[2],涵盖了现代科学的全部文献内容。
从应用上来说,《中图法》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作为标记符号,分类详细简明,便于读者检索。
可以说,《中图法》的设计体系是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的,基本上也是和国际上通用的图书分类法接轨的。
《中图法》与国内外其他图书分类法相比较而言,编制产生的年代要晚一些,应用时间也不算太长,但相对其他图书分类法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
应该说,在现代图书管理方面,《中图法》的使用是很有科学性的,也适应中国绝大多数图书的分类原则。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献分类方法主要是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分别为经、史、子、集,自魏晋时代以来萌发一直使用到清代,沿用时间长达一千余年。
四部分类法的四分方式比《中图法》简明很多,而且主要包括的都是古代的人文学科的图书,自然科学类的书籍设置只是子部术数类的一小部分。
显然,这是与《中图法》截然不同的分类方式。
科图法》和《中图法》是常用的图书分类法,《科图法》是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是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介《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
到1999年《中图法》已进行四次修订(对F经济,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三类为重点修订大类)。
《中图法》共分5个基本部类、22个大类。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数字作标记。
为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及该类文献的分类,对工业技术二级类目,采用双字母。
《中图法》部类名称如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B 哲学社会科学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自然科学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综合性图书Z 综合性图书《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介《科图法》同《中图法》一样将知识门类分为5大部类,但它在这五个基本部类序列的基础上,组成了25个基本大类。
各级类目的分类号码采用单纯的阿拉伯数字制,不附加任何基本符号,单纯简洁,易写、易记。
号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顺序制,从00-99分配二十五个大类及其主要类目。
第二部分采用小数制,以容纳细分类目:在号码编制技术上采用双位法,借号法和交替类等方法,使号码组配灵活,伸缩性助记性强。
《科图法》部类名称如下:0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0 哲学20 社会科学21 历史历史学27 经济、经济学31 政治、社会生活34 法律、法学36 军事、军事学37 文化、科学、教育41 语言、文字学42 文学48 艺术49 无神论、宗教学50 自然科学51 数学52 力学53 物理学54 化学55 天文学56 地质、地理科学58 生物科学61 医药卫生65 农业科学71 技术科学90 综合性图书。
浅谈《中图法》的发展应用与优劣莆田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系通信工程091Jxairy 910705131摘要:《中图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简称,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是我国目前通用的类分图书的工具,读者掌握了这部分类法的有关知识,便能迅速、有效地查寻全国各图书馆的馆藏。
《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2010年8月《中图法》第五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分类逐步趋向完善。
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应用分类优劣一、《中图法》的前身来历《中图法》是中国目前图书情报界广为使用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以下简称《中小型表》)。
1950年,我国政府部门主持召开过有关图书分类法问题的座谈会。
1956年4月底,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座谈会”。
随即成立了编辑工作小组。
1957年8月,经广泛征求意见后,以《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的名称,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予以公布。
《中小型表》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图书分类法初步走上了由政府领导下的集体编制的道路,并为编制统一的大型分类法打下了基础。
它所确立的“五分法”基本体系和混合制标记符号为《中图法》所继承。
《中小型表》公布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组织地进行修订,致使其实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扩编成大型表的设想也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各大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迫切要求编制一部适合它们需要的图书分类法。
这一议题在1959年举办的“全国省市图书馆馆长进修班”上进行了集中的讨论,随后在中央文化部和教育部的主持下,由北京图书馆牵头组成了图书分类法编辑组,着手编制《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后俗称《大型法》)。
1964年图书分类法编辑组内部出版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下册),下册中包括自然科学和附表部分。
1966年3月初又油印公布了其上册的未定稿,内容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部分。
仰恩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组织学》期中课题题目《中图法》与网络图书分类法的比较分析学生姓名刘锴学号************指导教师郑兴华班级080704《中图法》与网络图书分类法的比较分析班级:080704 学号:110720080143 姓名:刘锴摘要: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又产生了新的技术与新的分类需求。
网络上面关于图书的各种分类方法层出不穷,并且各有特点。
从当当网对书籍分类看网络图书分类法与《中图法》在网络环境下实用性、易用性和科学性、严谨性的冲突分析。
关键词: 网络图书分类法;《中图法》; 分类特点;冲突分析1 《中图法》与网络图书分类法各自的特点1.1 《中图法》图书分类特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在我国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图书馆倡议,集中全国36 个大型文献单位的力量共同编制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文献分类法。
宏观结构包括:绘制说明、基本大类表、主表、附表、字顺索引、使用手册等。
类目是构成分类法的最基本要素,每个类目代表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文献集合。
《中图法》的类目由类号、类名、类级、注释和参照组成。
《中图法》拥有自己的复分表、类目仿分和标记系统。
1.1.1 分类检索印刷版采用浏览检索,采用了等级体系分类。
电子版采用浏览与直接相结合的检索,采用了分类主题一体化的检索语言,以类目—主题词对照索引方式编制大型一体化检索语言,推动了主目录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主题标引和分类的质量及效率。
1.1.2 类目的设置、划分遵循科学性、严谨性为原则,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作为人类知识领域的基本构成建立基本序列设置了5个基本类下分22大类。
考虑到各学科领域的平衡的基础上,以国际上通用的基本学科划分和专业划分为依据,同时考虑习惯的知识领域进行划分。
1.1.3 分类标准以一定的思想观念,以该学科内容体系为基础作为分类标准。
使整体分类更具有科学性、普遍性及严谨性。
1.1.4 类目的排列大体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即“政治—经济—文化”的次序排列。
中图法的概念中图法,全称《中图分类法》(China Library Classification),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于1956年开始编制的一种用于图书分类的体系。
中图法的编制旨在适应中国国情和图书馆事业的需要,以实现对图书文献的有序管理和检索。
该分类法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图书馆中,是中国国内最为主流和常用的分类法之一。
中图法的编制工作启动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了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才最终建立起来。
中图法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兼顾了实用性和科学性。
编制过程中,考虑了中国图书馆的用户与操作者的需求,使得该分类法具备易学易用的特点。
中图法的分类体系相对于其他分类法来说更为简练和系统化。
中图法的分类号由阿拉伯数字和字母组成,其中的数字表示主类,字母表示次类。
分类号的编排方式为:“数字.字母.数字.数字”,如C01/D-09表示中图法中的一类主题。
主题主要涵盖了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中图法将所有的主题分为21个主办单位,分别是: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关系,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图法的编制还考虑到了中国文化特点,注重了文化保护与社会需求的平衡。
例如,在历史类(K类)中,中图法采用了“地域分区”的方式,将中国历史分为北史、南史、辽金元史、明史、清史等不同的地域维度,以满足读者对历史研究的需求。
中图法的特点还包括适应性强、应用广泛和持续更新。
中图法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应用于各类图书馆,包括国内各级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特殊图书馆等。
同时,中图法还在持续更新和修订中,以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