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案例分析-教学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请结合实例谈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都哪些?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从其性质来说,是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或者说是给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策略。
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学原则概述(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区别: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在制定和贯彻执行中总有主观意识的参与。
联系: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两者不可分。
(三)教学原则的意义:1、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只有正确理解和贯彻教学原则,才能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教学原则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指导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它关系到教学具体工作的实施,关系到教学质量问题。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目前关于教学原则的名称,数目尚未有统一的意见。
一般认为,对中小学教学较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教学原则有下面几条:(一)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1、含义:该原则要求教学要从教育目的出发,在教学中坚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贯彻要求:①要求基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②注意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③保证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理论指书本和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知识;实际是指书本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也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这条原则是指: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于实践,做到学懂会用。
2、贯彻要求:①以理论为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力求把理论知识讲清讲透;②根据教学需要和可能,适当联系实际。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八大教学原则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有这样一类考查形式,即以俗语或名人名言进行考察,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考试中常见的这些话。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
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考点有: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考点有见之不若知之,之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做合一;力行而近乎仁;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
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不能离开事实。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常考语句有: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常考语句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好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坏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常考语句有: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巩固性原则,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带领学生准确无误的呈现知识点,其实指的就是多多复习。
一般教学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方法、难度和进度切合实际。
2.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应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巩固了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把枯燥的抽象理论内化为知识体系,转化为动手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原则
教师应以适当的提问、留有悬念等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5. 重视实践环节原则
教学过程要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6. 注重师生互动原则
教师应鼓励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感知的升华。
7.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好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律。
首先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最后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我们来谈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首先是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教育学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精品直观性原则精品启发性原则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下将介绍我国中小学教育学中的三个重要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第一,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教学内容要具有直观性,即能对学生的感官产生直接的、真切的反应。
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能力较低,对抽象的概念和观念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运用具体形象、活泼生动、直观易懂的材料来展示知识,以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感受和想象来理解掌握。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展示教具、观察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官的直观反应来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实物模型或图形展示几何形状,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可以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演示。
通过这样的具体化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强调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走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
为了实现启发性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提问和引导。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启发性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学中的重要教学原则。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目标、任务、原则案例分析1:如何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案例分析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
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儿童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还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
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利的实际维护者。
(填空)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认可与尊重。
案例分析2:简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案例分析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教育应当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才能完成社会交给教育机构的任务。
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协调发展包括: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儿童个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等等。
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教育除使每个儿童达到国家统一要求的标准之外,还允许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让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方面能够实现自己的有特色的发展。
案例分析3:如何理解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案例分析(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意思是什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重视每个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具体地说: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儿童,使每个儿童都能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面向全体,使所有的儿童都得到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儿童都达到同等水平,也不是要求每个儿童在所有方面都达到同样高度。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一套原则或准则,它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方针和方法。
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传授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科学的传授。
包括讲授的内容要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及讲授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理解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这种理解能力不仅是对知识点的表面理解,还应包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引入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课堂游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相关性原则: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与实例结合、引入案例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5.激发思考的原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不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点的灌输。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6.适应个体差异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与关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教学。
7.培养能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沟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8.分层次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需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9.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之2010版案例分析专题[案例一]李老师是新从师范学院分配到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如何管理好班级没有什么经验。
他于是向老前辈王老师请教。
王老师说:“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重要是如何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建立自己的威信。
”王老师还举了一个大多数老师如何对待上课讲话学生的例子。
他说如果有学生上课讲话,被老师眼光扫巡后还不自觉停止,就把他请到办公室去,以免影响别的同学,同时又可杀一儆百。
老师对请到办公室的学生开始都不理睬他,这叫“冷处理”。
学生呆在成人堆里,不久便会不自在,开始焦虑,渴望回到同学中去。
这时教师开始处理问题了。
在“你觉得你今天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如果学生表现出不认错、不合作的态度,教师会使用的一招就是找来一份报纸,让这个学生从开头读到尾,“你不是喜欢讲话吗?今天让你讲个够。
,’不念完报纸,学生当然也不能离开教师的办公室。
不过,大多数进了办公室的学生很快就会就范。
下面一个步骤就是老师跟学生订下处罚条约。
“如果下次讲话被我抓住了怎么办?”学生为了急于离开办公室,会胡乱想出一些自我惩罚的办法,如写检讨、自己打自己嘴巴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班里会很长一段时间没人敢犯这样的错误。
学生都服服帖帖的。
试问:1.案例中教师处理学生的方式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危害?2.结合案例谈谈如果理解学生的社会地位?3.请你谈一谈如何树立教师的权威。
参考答案1.案例中教师处理学生的方式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危害?答:案例中教师处理学生的方式反映了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学与教育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
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教学原则(体育学教案)
学习要点:1、什么是教学原则?2、有哪些主要的教学原则?
3、各个教学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作业:材料(案例)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尝试根据有关教学原理分析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哪些教学原则。
并加以说明。
有位教师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时,先拿出了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怎样才能使它鼓起来?”一个学生回答:“放在热水里烫。
”“是什么力量使它鼓起来的?”“热水。
”
然后,老师把乒乓球戳破并捏瘪,放在热水里说:“大家看,热水流进球内,但并没有使它鼓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刚才的瘪球鼓起来的呢?”接着老师演示了书本上的三个实验。
这时学生站起来回答:“是乒乓球里的空气被热水烫热,膨胀起来了。
”老师乘机追问:“那么戳破的乒乓球为什么鼓不起来呢?”学生自信地回答:“因为热空气从洞口跑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