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20.78 MB
- 文档页数:19
油藏地球物理基本概念在石油工程中,油藏地球物理是指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和评估油气藏地下的物理性质、构造特征和流体分布情况。
以下是油藏地球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1.重力法(Gravity method):重力法是一种测量地球重力场变化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表或井下的重力场强度,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密度变化,从而获得油气藏的结构和边界信息。
2.磁法(Magnetic method):磁法是一种利用地球磁场变化来研究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表或井下的磁场数据,可以获得构造异常、断层、岩性变化等信息。
3.电法(Electrical method):电法是一种利用地下电阻率差异进行研究和勘探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表或井下的电阻率数据,可以推断不同岩石的分布情况,判断地下是否存在油水分界面。
4.地震法(Seismic method):地震法是油藏地球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情况,可以得到岩层的速度和厚度信息,识别裂缝、孔隙和流体分布等。
5.孔隙度与渗透率(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孔隙度指岩石中的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是油藏储集岩石的重要参数。
渗透率则指岩石中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性能,对油气运移和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6.地下流体识别(Fluid identification):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地下流体的类型和分布状况。
通过分析地震波速度、声阻抗等数据,可以判断地下岩石中的油、气和水的存在与分布情况。
以上只是油藏地球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实际上,油藏地球物理涉及到更多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油藏地球物理的应用,可以提供油气储集层的性质及空间位置信息,为油气勘探、开采和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第一章 油层岩石的物理特性1. .什么是油藏?油藏的沉积特点及其语言是特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积岩有几大类?各自有些什么特点?3. 油藏物性参数有些什么特点?通常的测定方式是什么?4. 什么是粒度组成?5. 粒度的分析方式有哪些?其大体原理是什么?6. 粒度分析的结果是如何表示的?各自有些什么特点?7. 如何计算岩石颗粒的直径,粒度组成,不均匀系数和分选系数?8. 岩石中一般有哪些胶结物?它们各自有些什么特点?对油田开发进程会发发生什么影响,如何克服或降低其影响程度?9. 通常的岩类学分析方式有哪些?10. 如何评价储层的敏感性(具体化,包括评价地层伤害的程度) 11. 如何划分胶结类型,其依据是什么?它与岩石物性的关系如何? 12. 什么是岩石的比面?通常的测试方式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13. 推导岩石的比面与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 14. 粒度及比面有何用途?15. 什么是岩石的间隙度,其一般的转变是什么?16. 按间隙体积的大小可把间隙度分为几类?各自有些什么特点及用途? 17. 间隙度的测定方式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18. 间隙度有些什么影响因素,如何影响的? 19. 岩石的紧缩系数反映了岩石的什么性质?是如何概念的? 20. 综合弹性系数的意义是什么?其计算式为:φL f C C C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是什么?21. 当油藏中同时含有油,气水三相时,试推导: C=()fo o w w f f CS C S C S C φ+++22. 试推导别离以岩石体积,岩石骨架体积和岩石间隙体积为基准的比面之间的关系S S v S φφϕ•=-=)1(S----以岩石体积为基准的比面,S φ---以岩石间隙体积为基准的比面。
Sv---以岩石骨架体积为基准的比面。
23. 什么是岩石的渗透性?什么是渗透率?焱是渗透率的“1达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4. 什么是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测定岩石绝对渗透率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条件?25. 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是什么?26. 试从理论及实验研究两方面表现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27. 渗透率可分为几大类,其依据是什么?28. 水测,油测及气测渗透率在哪些方面白哦现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29. 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滑脱效应对渗透率无影响,这一结论在理论和实验工作中有什么用途?30. 影响渗透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31. 什么是束缚水饱和度,原始含油饱和度及残余油饱和度,在地层中他们以什么方式存在?32. 流体饱和度是如何概念的?33. 对低渗岩芯,能用常压下的气测渗透率方式来测其绝对渗透率吗? 34. 测定饱和度的方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由和好坏点?35. 什么是灯下渗流阻力原理?利用等效渗流阻力原理推导出岩石的渗透率,间隙度及孔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石油勘探中的岩石物理技术石油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而石油勘探则是提取这一重要资源的关键步骤。
岩石物理技术在石油勘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岩石物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与意义。
岩石物理技术是一种基于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力学原理的技术,通过相关的测量和分析手段,以获取关于井口附近地层性质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石油藏区域的储层状况以及油气的分布情况至关重要。
岩石物理技术主要包括测井和地震勘探两大方面。
测井是在井下进行的一项技术,通过测量油井中不同深度的各项物理参数来判断地层的性质。
最常用的测井技术包括测井电阻率测量、自然伽马射线测量、声波测量以及密度测量等。
这些测井数据可以提供油气藏的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岩性、含油气饱和度等关键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估,勘探人员能够对潜在油气藏的规模和质量进行初步判断,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而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和反射的特性来判断地下结构的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包括震源激发、接收地震波以及对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等环节。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传播时所遇到的不同介质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可以推断出地下岩石的分布、类型、裂缝、孔隙度等重要信息。
地震勘探在判断石油藏区的边界、构造、油气运移通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物理技术的应用使得石油勘探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潜在油气藏的储量和质量。
通过测井和地震勘探技术,勘探人员可以获得地层的物理特征参数,如波速、电阻率、密度等,并结合岩性解释,以获取地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油田的可开发性和经济性非常重要,为石油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岩石物理技术的发展也为石油勘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随着技术的进步,岩石物理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发展到了三维地震勘探,为石油藏的细致勘探提供了重要手段。
同时,岩石物理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油藏流体力学油藏流体力学是石油工程中的重要领域,研究油气藏中流体运动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在油藏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了解油藏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对于优化采收率、提高产能至关重要。
一、油藏流体性质油藏中的流体主要包括油、水和天然气。
这些流体在岩石介质中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对于油藏的动态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以下是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性质:1. 渗透率:指的是岩石介质对流体运动的阻力程度,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的流体通过速率来表示。
2. 孔隙度:指的是油气藏中矿物颗粒之间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流体的储存能力和流动性。
3. 饱和度:指的是岩石孔隙中的某种流体在孔隙总体积中的比例,如水饱和度、气饱和度和油饱和度等。
二、流体流动油藏中的流体流动遵循达西定律,即流体的速度与流体受到的压力梯度成正比。
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流动模式是线性流动和非线性流动。
1. 线性流动(Darcy流动):在低渗透率的油气藏中,当压力梯度较小、流动速度较慢时,流体流动符合达西定律,并且与孔隙介质的性质相关。
2. 非线性流动:在高渗透率的油气藏中,流体的速度和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不再呈线性,流动模式更为复杂,例如油藏中的高速水环绕或气推驱动。
三、渗流方程油藏流体力学中的渗流方程是描述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常用的有连续性方程和达西方程。
1. 连续性方程:用于描述油、水和气在油藏中的质量守恒关系,即流入等于流出。
2. 达西方程:描述油藏中流体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是油藏流体力学中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四、渗透率对油藏流体力学的影响渗透率是决定油气流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油藏的开采效果和产能。
以下是渗透率对油藏流体力学的影响:1. 渗透率大小决定了流体在岩石介质中的运动能力,高渗透率油藏更容易获取更大的产量。
2. 渗透率对流体的渗流路径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低渗透率油藏通常需要采用增产技术来提高产能。
3. 渗透率也影响着流体通过岩石孔隙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其中流体速度与渗透率成反比。
油藏储层物理性质与油藏含油性关系研究油藏是指地下含大量石油、天然气等沥青类物质的地质层,是人类能源资源的重要基地。
然而,要想获取油藏存储的能源,除了要进行地质勘探外,还需要对油藏的物理性质进行详细研究。
因为油藏储层物理性质如孔隙结构、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对油藏含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油藏储层物理性质与油藏含油性之间的关系。
储层物理性质概述油藏储层物理性质主要分为孔隙结构、岩石物理、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等方面。
孔隙结构是指油藏储层所具有的孔隙度、孔隙尺寸、孔隙类型等等,它与油藏的后续开发息息相关。
孔隙度是指石油储集层中孔隙体积的比例,是衡量储集层存油能力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孔隙度大、存储油气的能力越强。
孔隙尺寸有大有小,油藏中的微孔、中孔和宏孔分别对应气体、液体和半固态物质的分布,并且对储集层物性、多孔介质流动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石物理指的是油藏储层本身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泊松比、弹性模量、声波速度等,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获取到储层细微的变化,更准确地刻画储层内部的结构特点与含油性质。
渗透率是指油藏储层中油和水流动的难易程度。
油藏地层的渗透率一般较低,但是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储层的渗透率,如油层厚度、岩屑占空分布状况、颗粒大小和形状分布等等。
含水饱和度是指油藏储层中水分子的含量,也是所谓“水油比”这个经济效益的高优先水平。
如果含水饱和度过高,会降低储层中的含油量,也就降低了油藏开发的经济性。
油藏物理性质与含油性质的关系油藏储层物理性质决定了油藏含油性能力,储层物理性质与含油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来说,在孔隙结构与渗透率方面,孔隙度、孔隙尺寸和渗透率对油藏的含油性质都有影响。
一般而言,孔隙度越大,蓄油能力也就越强。
与此相对,随着孔隙度的减小,岩相密度必然增大,流体的渗透能力必然受到限制,从而会降低含油性度。
此外,孔隙类型和孔隙壁面集总面积对储层与藏油性能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岩石物理方面,压实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声波速度等都与储层中含油性相关。
第二章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油藏包括两个部分:油藏岩石和油藏流体。
油藏流体是指油藏岩石孔隙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油藏流体的特点是处于高温高压下,特别是其中的石油溶解有大量的烃类气体,使其与地面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别。
由于地下压力温度各油藏十分不同,因此油藏中流体处于不同的相态,可能为单一液相,也可能是单一的气相,可能处于油气两相等。
油藏流体在什么压力、温度条件下出现什么相态,各相态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如何?这就是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
第一节天然气的高压物理性质一、天然气的组成及特点1、定义:1)地下采出来的可燃气体统称为天然气。
2)是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生成,并以一定压力储集在地层中的气体。
2、组成以石碏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其化学组成:甲烷(CH4)占绝大部分,乙烷(C2H6),丙烷(C3H6),丁烷(C4H10)和戊烷(C5H12)含量不多。
此外天然气中还含有少量非烃气体,如硫化氢、CO2、CO、N2、He、Ar等。
3、天然气分类1)按矿藏特点气藏气、油藏凝析气、油藏气。
2)按组成干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5以上烷液体含量<13.5cm3。
湿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5以上烷液体含量>13.5cm3。
富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3以上烷液体含量>94 cm3。
贫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3以上烷液体含量<94 cm3。
3)按硫含量净气(洁气):每m3天然气中含硫<1g。
酸气(酸性天然气):每m3天然气中含硫>1g。
4、天然气组成的表示方法重量组成体积组成,摩尔组成。
二、天然气的分子量和比重1、分子量天然气是多组份的混合气体,本身没有一个分子式,因此不能象纯气体那样,由分子式算出其恒定的分子量。
视分子量:把0ºC,760mmHg,体积为22.4ml的天然气所具有的重量定义为天然气的分子量。
天然气的视分子量是根据天然气的组分和每种组分的含量百分数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天然气的组成不同,其视分子量也不同,天然气的组成相同,而各组分的百分数比不同,其视分子量也不同。
(完整版)第三章储层岩⽯的物理性质第三章储层岩⽯的物理性质3-0 简介⽯油储集岩可能由粒散的疏松砂岩构成,也可能由⾮常致密坚硬的砂岩、⽯灰岩或⽩云岩构成。
岩⽯颗粒可能与⼤量的各种物质结合在⼀起,最常见的是硅⽯、⽅解⽯或粘⼟。
认识岩⽯的物理性质以及与烃类流体的相互关系,对于正确和评价油藏的动态是⼗分必要的。
岩⽯实验分析是确定油藏岩⽯性质的主要⽅法。
岩⼼是从油藏条件下采集的,这会引起相应的岩⼼体积、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的变化。
有时候还会引起地层的润湿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岩⽯物性的影响可能很⼤,也可能很⼩。
主要取决于油层的特性和所研究物性参数,在实验⽅案中应考虑到这些变化。
有两⼤类岩⼼分析⽅法可以确定储集层岩⽯的物理性质。
⼀、常规岩⼼实验1、孔隙度2、渗透率3、饱和度⼆、特殊实验1、上覆岩⽯压⼒,2、⽑管压⼒,3、相对渗透率,4、润湿性,5、表⾯与界⾯张⼒。
上述岩⽯的物性参数对油藏⼯程计算必不可少,因为他们直接影响这烃类物质的数量和分布。
⽽且,当与流体性质结合起来后,还可以研究某⼀油藏流体的流动状态。
3-1 岩⽯的孔隙度岩⽯的孔隙度是衡量岩⽯孔隙储集流体(油⽓⽔)能⼒的重要参数。
⼀、孔隙度定义岩⽯的孔隙体积与岩⽯的总体积之⽐。
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特征体元和孔隙度:对多孔介质进⾏数学描述的基础定义是孔隙度。
定义多孔介质中某⼀点的孔隙度⾸先必须选取体元,这个体元不能太⼩,应当包括⾜够的有效孔隙数,⼜不能太⼤,以便能够代表介质的局部性质。
ii p U U U U M i ??=?→?)(lim)(0φ,)(lim )(M M M M '='→φφ称体积△U 0为多孔介质在数学点M 处的特征体元—多孔介质的质点。
这样的定义结果,使得多孔介质成为在每个点上均有孔隙度的连续函数。
若这样定义的孔隙度与空间位置⽆关,则称这种介质对孔隙度⽽⾔是均匀介质。
对于均匀介质,孔隙度的简单定义为:绝对孔隙度:V V V V V GP a -==φ有效孔隙度:VV V V V V nG eP --==φ孔隙度是标量,有线孔隙度、⾯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之分。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24、下图1-1为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请画出与之对应的粒度组成分布曲线,标明坐标并对曲线加以定性分析。
Log d iWWi图1-1 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答: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表示了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可用它来确定任一粒级在岩石中的含量。
曲线尖峰越高,说明该岩石以某一粒径颗粒为主,即岩石粒度组成越均匀;曲线尖峰越靠右,说明岩石颗粒越粗。
一般储油砂岩颗粒的大小均在1~0.01mm 之间。
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也能较直观地表示出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程度。
上升段直线越陡,则说明岩石越均匀。
该曲线最大的用处是可以根据曲线上的一些特征点来求得不同粒度属性的粒度参数,进而可定量描述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性。
曲线A 基本成直线型,说明每种直径的颗粒相互持平,岩石颗粒分布不均匀;曲线B 上升段直线叫陡,则可看出曲线B 所代表的岩石颗粒分布较均匀。
30、孔隙度的一般变化范围是多少?常用测定孔隙度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根据我国各油气田的统计资料,实际储油气层储集岩的孔隙度范围大致为:致密砂岩孔隙度自<1%~10%;致密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5%;中等砂岩孔隙度自10%~20%;中等碳酸盐岩孔隙度自5%~10%;好的砂岩孔隙度自20%~35%;好的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0%~20%。
3)岩石孔隙度的测定方法有实验室内直接测定法和以各种测井方法为基础的间接测定法两类。
间接测定法影响因素多,误差较大。
实验室内通过常规岩心分析法可以较精确地测定岩心的孔隙度。
4)对于一般的碎屑岩 (如砂岩),由于它是由母岩经破碎、搬运、胶结和压实而成,因此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排列方式、分选程度、胶结物类型和数量以及成岩后的压实作用(即埋深)就成为影响这类岩石孔隙度的主要因素。
44、试推导含有束缚水的油藏的综合弹性系效计算式)(w w o o f C S C S C C ++=*φ其中:*C ——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fC ——岩石的压缩系效; oC ——原油压缩系效; w C ——地层水压缩系效;oS 、wiS ——分别表示含油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