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的滨水区城市设计——以漯河沙澧河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9
沙澧河水系连通工程对漯河市城市发展的影响作者:李维东李延峰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年第08期摘要:通过分析沙澧河水系连通工程在防洪、环境、经济等方面对漯河市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满足了沙澧河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的需要,消除了漯河市人民对沙澧河水系连通工程的疑虑。
不仅解决了水系连通工程对漯河市城市发展影响的问题,而且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的水系连通工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系连通;漯河市;城市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TV6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020281021项目背景1.1城市概况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东与周口市相邻,南与驻马店市相连,西与平顶山市相接,北与许昌市毗邻。
东西长76 km,南北宽64 km。
行政区划包括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和召陵区,共两县三区。
27个建制镇、21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64个居民委员会、1 246个行政村,总面积2 617 km2,人口255万人。
京广、漯宝、漯阜铁路以及京港澳、宁洛高速公路纵横贯穿漯河市,素有“豫南通衢”之称,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现辖郾城区、源汇区、召陵区和临颍县、舞阳县三区两县,是一座集轻纺、化工、机械、造纸、制革、食品等综合性的新兴工业城市漯河市区位于漯河市的东南部,2011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85 km2,中心城市人口698万人。
漯河市境内河流大多自西向东呈叶脉状汇集,主要河流有沙河、澧河和颍河等。
澧河与沙河在市区交汇穿越,两岸堤顶高出市区地面约3~6 m,是漯河市城市防洪的主要河道。
根据《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漯河城区范围内沙河干流长约165 km、澧河长约125 km。
随着漯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漯河城市防洪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规划的西城区位于沙、澧河夹裆地带,规划面积126 km2,人口约22万人,区内有高铁站、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洪水期间东、南、北三面承受洪水威胁。
76Research papers研究论文一、生态景观中的植物多样性构建原则城市景观以生态的方式进行营造,在美化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同时又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水质,营造生物的栖息地等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景观包括植物、水系、土壤等生态要素的建设和整治,而植物多样性是生态景观的基础支撑。
植物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植物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植物丰富程度;其二是指植物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群落物种多样性。
城市植物多样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它生物重要的栖息地,能量流动和交换的重要场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它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景观重要一环,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1.1 整体性构建原则生态景观的植物多样性构建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
植物多样性应在时间的连续性上进行考虑,如重视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搭配,种植初期和生长后期对生态景观带来的效果。
空间上的完整性是指植物多样性应考虑规划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在植物群落的配置上,乔灌草的配置和树种类型的配置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即实现群落的系统性和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
1.2 适地适树原则适地适树是对规划区域的立地条件和选取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选取植物种类,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尽量采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可以满足乡土动物的需求,提供适合的庇护所、适合的筑巢材料,甚至适合的食物营养。
建立在适地适树基础上的植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稳定性。
1.3 生态稳定性原则生态景观的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在立地水平上不断流动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稳定的统一,即复合稳定性。
通过设计实现自然植被的演替,实现景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系统的复合稳定性。
即演替过程中,草类、灌丛和森林的生物量依次增大,结构依次复杂,复合稳定性依次增强。
植物多样性是对城市人居活动带来的生态破坏进行修复和更新,提高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试论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08-19T11:14:14.100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4月10期作者:崔梦馨[导读] 城市化建设是目前社会大力提倡的建设目标,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河道滨水景观是重要组成部位,其具有改善城市气候、缓解温室效应、净化空气等作用,还能体现城市文化、经济和城市发展状态。
崔梦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城市化建设是目前社会大力提倡的建设目标,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河道滨水景观是重要组成部位,其具有改善城市气候、缓解温室效应、净化空气等作用,还能体现城市文化、经济和城市发展状态。
然而目前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追求规范化和模式化等,让河道滨水景观并未能发挥自身的生态价值。
为此本文就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及对策水是人们生活和发展重要物质,是生命的源泉,人们自古以来遵循沿水居住的天性,城市也由沿水居住的部落发展而来,而城市河道滨水景观也逐渐成为城市中景色最好、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地段,其承担着“休闲”、“文化”、“经济”等多项综合功能[1-2]。
滨水景观的存在,同样也彰显了城市独有特色和形象,但随着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间开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矛盾,为更好的促进城市化合理发展,发挥河道滨水景观的作用,及时发现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对策十分重要[3]。
1.城市滨水景观特征1.1生态多样性滨水景观生态系统复杂,包括水系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背景、起源和整体性,生态系统复杂敏感,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平衡;滨水区域是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组成的交接地带,其本身拥有良好的河流水文条件与独特的生态资源,区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性相对较强,其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很容易受到破坏,造成滨水景观的生态系统减退,破坏生态稳定性;滨水景观本身富含悠久的文化特色,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河道易受人文环境的影响,会影响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故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重视[4]。
沙澧河开发策划漯河市沙澧河畔开发策划方案漯河是一座依水而建的滨河城市,淮河流域的两大重要河流沙河、澧河在市区交汇,形成了“双河汇城”的独特自然景观,在市区贯穿而过的两条河流形成两条带状湖泊,串起了漯河这座城市所有灵动的美。
随着沙澧河开发建设的深入开展,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逐渐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碧绿的河水风乍起涟漪动,如画的水畔绿树映轻舟荡,市民惬意地享受着暖阳和微风,与清澈见底的河水、鲜花簇拥的两岸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童话景观。
在漯河人的心目中,似乎很难把澧河仅仅当做是另一条大和的支流,如果说沙河像一条饱经沧桑的汉子,澧河就像是一位端庄的系数女子,她看上去清澈、秀美,即便与沙河相汇河流,却泾渭分明。
沙澧河是城市的点睛之处,是形成城市优美的“绿”、“水”、“城”有机交融的典型形象和先决条件;沙澧河是城市的灵性所在,是打造“城在水中映,水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景妙笔所在。
沙澧河开发建设势在必行随着近年来我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沿河绿化景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再加上沿河旧城区的房子越建越密,越盖越乱,形成整个城市脏乱差较为集中的区域,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严重影响到沙澧河两岸的交通和防汛,开发建设沙澧河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把漯河打造成生态宜居城市沙澧河是漯河人民的母亲河,是漯河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漯河城市的魅力和特色所在。
打造美丽的沙澧风光,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是祖祖辈辈漯河人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
,随着沙澧河开放建设一期工程的完成,二期工程的开展,这个美丽的梦想也在一步一地实现。
居住在漯河市的人们也深切感受到,眼中的绿色越来越多,身边的美景越来越靓,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生态”已经成为指导这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针。
打造秀丽水城,建设生态漯河,始终是广大漯河市民的梦想,同时沙澧河开发建设又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实践,是关注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问题的一项民心工程。
特色塑造下的总体城市设计初探——以漯河为例吴元华,徐国亮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城市设计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也积极开展对城市设计编制体系、成果形式、内容深度以及如何与法定规划结合等方面的探索。
本文以全国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河南省城市设计城市漯河市为案例。
通过对漯河市近20年来已编城市设计的实施评估,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特色为抓手;坚持做有底线的设计、做有用的设计。
在总体城市设计阶段强化对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划定城市重点片区,严格控制城市战略空间地区,同时探索总体城市设计的管控手段,探索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策略,以期为同类型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特色,实施评估,底线控制,管控措施1研究背景2013年以来,国家对城市设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住建部随后出台《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并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住建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于2015年初启动编制《河南省城市设计导则》,同时选取漯河市作为河南省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本项目与《河南省城市设计导则》同步编制,相互借鉴,以期用导则指导项目实践,用实践项目检验导则。
期间,配合漯河市成功申报了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和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漯河市近20年余年以来开展了大量城市设计工作,随着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住建厅对城市设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借助本次漯河市作为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机会,对全市城市设计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估,以便指导下一步城市设计工作的全面开展。
2城市特质认知漯河市自然风光秀美,因沙、澧两河穿城而过而闻名。
相较中原地区其他城市,漯河城市发展演变呈现“因水而生、逐路而长”的特征,是不可多得的两河交汇型城市、城河中心型城市、城河互融型城市。
漯河的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带来了漯河各个朝代的文化交迭繁荣与技术精进的双重追求,从史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贾湖遗址、郝家台遗址,到解放初期的牛行街、双汇食品厂等,无不反映了漯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于漯河市申报沙河河道国家湿地公园的几点思考第一篇:关于漯河市申报沙河河道国家湿地公园的几点思考关于漯河市申报沙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几点思考市城乡规划局曹启华我于9月4旁听了河南省林业局组织的对我市沙河河道湿地现地考察以及规划方案论证会,因为我非常关注我市的湿地建设,并撰写过《建设泥河洼湿地打造漯河“西湖”》的文章,所以,会议以后,我对市申报沙河河道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建设沙河河道国家湿地公园选址值得商榷,选在泥河洼地区比较合适,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沙河河道国家湿地公园选址与我市沿河东拓西扩的城市发展战略相冲突。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市市区南部为行政边界,北部为行洪通道,城市拓展只能东拓西扩。
而国家湿地保护政策主要是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一旦湿地规划得到批准,湿地范围内的一切变更,必须上报国家林业部门,启动变更程序,程序非常繁琐,且成本很高,十分不利于城市开发建设。
2、争取的国家湿地保护经费与城市发展方向上的土地价值相比,不能相提并论。
按照这次规划,如能申报成功,总共建设经费为1.36亿元,如果按照我市沿河目前的土地价格(300万元/亩)折算,不到五十亩地的价格。
因此,从投入产出效益考虑,没有做到效益最大化。
3、湿地保护与沙河复航工程相冲突。
漯河到周口的沙河复航工程已经启动,平顶山到漯河的复航工程也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湿地保护与沙河复航安能得兼。
4、把国家湿地公园放在泥河洼地区,有利于拉大城市框架,与两河开发、生态水域特色城市建设相呼应,从而充分发挥湿地对特色城市建设的支持效应。
5、把国家湿地公园放在泥河洼地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湿地建设资金的带动效应。
泥河洼地区属于未开发地区,依托泥河以及低洼区域的沟洼和池塘建设湿地公园,不仅开发建设成本低,同时,把建设泥河洼生态湿地和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结合起来,把湿地开发与休闲观光旅游开发协调起来,把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统一起来,完全具有带动泥河洼周边五个乡镇发展的可能。
建构立体基面的跨河城市中心——河南漯河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卢济威王一张凡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人类的文明从一开始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国、乃至世界的大部分城市都滨水而建,人与水息息相关,人们不但饮其水,而且生活在水边,临水居住、商贸、交往,然而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技术为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水环境却遭到前所未有的灾难,水成为生产、运输的载体水质被污染、水岸被厂房仓库霸占、噪声充斥四周。
进入,新世纪,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生态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环保的发展使人们又回到水边,水与城市回归和谐。
如何使水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是城市设计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如何使水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是城市设计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一个案例寻求:水不但要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中心,而且要成为市民的生活中心和景观中心。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以双汇食品而闻名全国,成为国家食品名城沙河澧河均是淮河的上游在市区交汇穿越总体规划食品名城。
沙河、澧河均是淮河的上游,在市区交汇穿越。
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为:建设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宜居城市。
创造独具特色的“滨水之都、园林名城”。
漯河市中心区面积164公顷,澧河中心穿越,水是中心最重要的环境资源。
市中心区位图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建设彰显沙澧河魅力和食品名城特色的环境宜人、活力盎然和特色鲜明的漯河市核心区。
现状图泰山路汉长大嵩山路江路江路学路设计范围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总平面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设计策略建构以澧河为中的“城市起居室设计策略一建构以澧河为中心的“城市起居室”澧河纵穿市中心,水体优质(二级),尺度适中(常水位,河宽60~90米)便于两岸互动,是组织公共活动集聚区的佳好场所,使其成为“城市的起居室”让市民在此休闲、购物、交往,让旅游者在此观光。
漯河市沙河湿地公园水系及驳岸设计赵亚敏;张俊丽【摘要】Luohe Shahe Wetland Park emphasizes the design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iority,With the theme of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Shahe wetland and returnning to natural wetland of Shahe style,through combing the park river,abundant water landscapeconstruction.The use of plants and engineering material combin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revetment engineering of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The effective play of Shahe wetland surface wa-tertransmission,storing flood,purifying water quality,regulating regional climate and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benefit,realizes the protection of Shahe wetland ecosystem and restoration.%漯河市沙河湿地公园着重突出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以还原沙河湿地生态景观,回归沙河自然湿地风貌,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资源,体现湿地景观的原真性为主题,通过梳理园区水系,营建丰富的水景景观。
利用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建立生态护岸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有效地发挥沙河湿地地表水分传输、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区域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实现了对沙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关于漯河市沙澧河开发建设“和谐拆迁”的调查报告省委办公厅调研组最近,根据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意见,我们就漯河市沙澧河开发建设拆迁情况进行了调研。
总体感到,漯河市委、市政府在这次拆迁工作中,坚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了拆迁工作平稳和谐推进,破解了城镇化过程中的拆迁难题。
其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一、基本情况漯河市依水而建,沙河和澧河在市中心交汇。
近些年,该市沿河不少都市村庄房子越盖越密,越盖越乱,成了整个城市脏乱差较集中的区域,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已严重影响到沙澧河两岸的交通和防汛。
为了加快漯河发展,建设中国食品工业名城和中原生态宜居名城,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决定高标准推进沙澧河综合开发。
整个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分三期进行,10年完成。
首期拆迁涉及三区7乡镇(办事处)18村5699户19946人,120家企事业单位,长达31.16公里,总拆迁面积136万平方米。
2007年7月16日拆迁工作启动,原计划4个月完成的任务,1个月大头落地,2个月全部结束。
没有发生一起强行拆迁事件,没有引发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一户群众赴省进京上访,整个拆迁过程中全市始终保持大局稳定和社会和谐,取得了“和谐拆迁”的良好效果。
二、主要做法(一)制定政策,惠民利民。
该市坚持以人为本、宽待群众、让利于民,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制定了公正合理优惠的拆迁补偿安置政策。
一是合理计算被拆迁房屋面积。
针对沿河房屋密集的实际,适当提高容积率,对违法建筑按1∶1.6的容积率认定,对没有非法建筑及迅速搬迁的被拆迁户给予1000元~10000元的奖励,调动了被拆迁户的搬迁积极性。
对人均建筑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按30平方米给予补偿或安置,不结算差价,充分照顾弱势群众利益。
二是合理确定货币补偿标准。
充分尊重评估机构对拆迁房屋的评估结果,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每平方米补偿均价760元,是该市历年来拆迁补偿最高的,也高于周边市,体现了最大宽容性。
漯河市沙澧河游览区规划设计
高伟;张爱英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1997(013)005
【摘要】根据内陆城市滨河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规划风格和造园手法,合理布置园林绿地,园林小品,道路广场和各项娱乐设施;使建筑、绿树、草坪与河流取得自然融合,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又保护了自然河流。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高伟;张爱英
【作者单位】漯河市规划院;漯河市园林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漯河市沙澧河风景区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J], 张心灵
2.展水城神韵?宝螺踏浪、扬帆渡河——漯河市沙澧河交汇处详细规划方案介绍[J], 由立志
3.漯河市沙澧河滨水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J], 柳芳;孔宪琨;吕海涛
4.绿地公园养护措施\r——以河南省漯河市沙澧河风景区养护为例 [J], 马志远;王坦;缑松伟;秦世中
5.河南省漯河沙澧河开发建设系列报道之一科学改善民生发展促进和谐——就漯河市沙澧河拆迁治理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连章 [J], 张青云; 郭志敏; 马红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漯河市沙河湿地水资源保护和恢复研究孙运锋【摘要】基于保护和恢复沙河湿地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漯河市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漯河市城市综合、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位,将漯河市沙河湿地公园水资源保护与恢复作为核心环节,着力于沙河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综合研究了漯河沙河水系的水资源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保护与恢复方案.%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Shahe River wetlands ecosystem can upgrade the urban quality 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uohe City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he River Wetland Park in the planning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Shahe River wetlands water resourc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Luohe Shahe River water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new proposals o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2(030)007【总页数】3页(P887-889)【关键词】漯河市;沙河湿地;水资源;恢复;保护【作者】孙运锋【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X821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改善局域气候、降解污染、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1].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3].漯河市虽地处内陆,但过境的三条河流形成了构建河流湿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沙河湿地可以在漯河市城市建设中发挥处理生活污水、美化景观、减轻城市洪涝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教育以及旅游等方面的作用.由于水资源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是湿地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生命力源泉,因此良好的生态水资源规划是湿地建设的基本保障,做好湿地水资源的保护是维持湿地健康运行的前提[4].本文围绕这一核心要素,对漯河沙河湿地水资源综合性的恢复与保护进行了研究.漯河地区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81条,水量充沛且水质较好.沙河、澧河在市区流过,在北方城市中形成独具滨河特色的城市风貌.沙河是淮河最大支流颍河的上游,又称沙颍河,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主干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又名没大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沙河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降水集中.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份,尤其7月降水量较同期多年均值偏多.各月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两次降水过程中.汛期(4—10月)沙河漯河站径流量71.4 m3/s,10%的旬平均流量大于160 m3/s.治理前,每当夏秋洪水季节,沙河常漫决成灾,并屡遭黄河决溢泛滥之害,洪涝灾害严重.随着1949年后对各级河道进行的初步治理,上游建了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和燕山水库等水利设施,中下游建有马湾、周口、沈丘、阜阳和颍上5个梯级水利枢纽,水利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自燕山水库建成以来,由于其调洪作用,沙河、澧河均未出现大的洪水过程,各站最高水位均未达到警戒水位.湿地规划区内的沙河主道内建有马湾拦河闸,将河流水体拦切,拦河闸旁建有青龙水电站,利用拦河水形成的落差发电.由于河道采沙情况比较严重,诸多沙堆堆放在河漫滩上,河岸被采沙回流水冲垮后造成的塌方和深沟处处可见,河堤变得陡峭壁立.导流河位于泥河洼滞洪区,连通着沙河马湾进洪闸和纸房退水闸,是泥河洼滞洪区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抗旱排涝的作用,属于人工湿地.导流河两侧鱼塘和荷塘众多,周边群众各自经营,导致水体连通性较差,连片经营鱼塘面积较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近年来,随着当地人口增加以及活动范围扩展,规划区内的耕地面积也呈现规模逐步扩大的趋势,原有湿地因农垦而破碎、消退,居民活动的影响使得原本受农业影响已相对隔离的水体进一步破碎化,降低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交换水平,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健康隐患.2.1 规范河道采砂活动,清理河道位于生态保育区的沙河段通过禁止采沙、河道清淤、垃圾整治和扩大水域面积等措施,实现水系畅通,河道整洁,有效改善防洪功能及湿地环境.同时在沙河主河段禁止再修建拦河坝体,保持河道的自然连通.2.2 退塘、退耕还湿退塘、退耕还湿工程以贯通水体为主,破除现有筑坝和鱼塘,加强水系的自然沟通.退塘、退耕还湿是生态保育区、合理利用区和科普宣教区开展恢复湿地水文环境、有效防止水体污染的可行措施.漯河市沙河湿地的通塘、退耕还湿工程恢复的对象是水陆交错带的鱼塘和农田,依照地形地貌特点,破除围堰堤坝,结合现有地形和水系进行改造,将现有的小水渠及水塘变成相连的水渠,同时在鱼塘北部的农田开辟水道,营造较为自然、蜿蜒曲折的水系,勾画出较大面积的水域和零散分布洲滩.2.3 贯通水系将目前泥洼滞洪区内分割成块状的鱼塘、藕塘的水系进行沟通,清除部分塘埂,贯通滞洪区内的水系.同时通过马湾进洪闸和纸坊通水闸的水位控制,实现导流河及周边水塘的水体流动和交流.2.4 科学合理管理水系闸门2.4.1 马湾拦河闸管理马湾拦河闸位于沙河主河道上,将沙河国家湿地的沙河水系一分为二.枯水季节,拦河闸之上水位较高,水量充足;拦河闸之下水位较低,河道枯竭,河床暴露,河岸松散裸露,极易坍塌.为保持河道的连通性和河道的生态需水量,湿地管理部门需要与水利部门协调,在马湾拦河闸管理中,适时向下游开闸放水,确保沙河河道生态用水的需求,养护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2.4.2 马湾进洪闸与纸房退水闸管理马湾进洪闸是导流河与沙河的联系卡,通常情况处于关闭状态,在夏季洪峰到来时,为缓解沙河洪水,开启闸门向导流河所在的滞区泄洪.洪峰过后,再通过开启纸房退水闸退水,保证持续的水流自导流河流过,形成水体的流动,增加水中含氧量和物质能量的交换,增强导流河及周边水体的活力.3.1 水质现状漯河市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是污水排放的重灾区,曾经有100多家造纸企业,严重污染了沙河的水质.“十五”期间,全市累计设入4亿多元用于污水治理,共关闭了万吨以上造纸厂18家,现在漯河草类制浆企业只有一家,漯河入河COD总量自11万t下降到1.4万t.现在,沙河水质良好,总体水质达到Ⅲ类水质以上,COD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氨氮达到国家IV类水质标准.3.2 水质保护与恢复规划3.2.1 施工期水环境质量保护施工过程中应边施工边保护,杜绝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施工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施工污水.对于生活污水,使用防渗旱厕,定期及时处理废物,避免其直接排入湿地水体.施工污水主要为进行建设时产生的沙石或泥沙,不含有过多有毒物质,采用沉淀池进行澄清处理,上清液可回收用于施工,沉淀的泥浆与施工废弃物一起处理.施工中将严格管理产生的废水,保护湿地水环境质量.3.2.2 经营期水环境质量保护运营期由于一些生产活动将产生大量污水,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对经营期污水要规划处理.污水产生较多的地方主要是人流较大的区域,如管理服务区、科普宣教区和合理利用区,收集这些区域产生的污水并对其进行统一处理,再进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3.3 水系沟通前面所述的水系贯通措施对水质的保护和恢复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水系缺乏沟通的水域,往往水流较慢,水中的营养物质交换缓慢,水中溶解氧不足,通常会有大量藻类繁殖,覆盖水面,导致水质恶劣.水系沟通后,水中的物质能量交换加快,溶解氧增加,利于好氧生物的生长,对改善水质具有重要作用.3.4 岸线改造沙河属于河流湿地类型,对河岸的恢复应保持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深潭交替的原始地形地貌,避免机械取直设湾,营造更加自然的生境和维护其生物多样性,两岸的自然植被可以减缓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同时要保留一定量的异质空间,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以利于发展生物的多样性.3.5 水质净化工程人工湿地合理利用区产生的生活废水可以由湿地承担净化功能.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工程是利用人工干预的方式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在一定的长宽比和地面有坡度的洼地中,建设各种基质(如土壤、砾石等)混合组成的填料床,并在床体种植各种纳污能力强、成活率高、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适水性草本、木本植物.当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阶段梯式植物池,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湿地净化工程包括稳定塘、表流与潜流湿地复合系统和退水塘. 3.5.1 湿地净化前置库工程湿地净化前置库工程是针对地表径流及农田面源污染设立的湿地工程.在人为活动多且分散的区域,周边分布着大量村庄,将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废水,暴雨径流后一些氮、磷及其他营养物质、农药、碎石和泥沙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泥沙淤积.因此,考虑在漯河市沙河国家湿地东部建立湿地净化前置库,利用前置库拦截暴雨径流,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过程使径流中的污染物得到净化.3.5.2 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除上述措施之外,湿地中原有的以及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强大功能,对于湿地内部以及整个河流水体的水质净化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恢复湿地的动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水质净化功能强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荷、莲等,以及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鱼类,增加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净化能力.3.6 流域污染的综合防治沙河湿地水体与沙河水体的连通性决定了湿地内水质的保护与沙河流域整体水质保护密切相关,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切实抓好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密切监控排污单位和面源污染,从源头上杜绝水质污染现象. 水资源是漯河沙河人工湿地的核心要素,在分析漯河地区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的沙河湿地水资源保护与恢复方案,对于沙河湿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沙河人工湿地的建设将为漯河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减少灾害、改善漯河人文环境、发展旅游等新兴产业提供新的动力源泉.【相关文献】[1]郭晋阳,魏峰群.河南白龟山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46-22448.[2]段景春.湿地及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5):153-155.[3]张永民,赵士洞,郭荣朝.全球湿地的状况、未来情景与可持续管理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4):415-420.[4]刘俊磊.河南省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6(3):61-64.。
漯河市沙澧河流域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作者:李鹏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2期摘要以漯河市沙澧河流域景观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沙澧河流域滨水绿地景观演变的研究,揭示漯河市城市发展对滨水景观的影响,以为改善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环境、完善区域生态绿地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澧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河南漯河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2-0147-02Evolution Analysis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Shali River Watershed in Luohe CityLI Peng(Luohe Gardens Management Office of Henan Province,Luohe Henan 462000)Abstract Base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Shali River watershed in Luohe City,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Shali River waterfront green space landscape was done,It revealed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uohe City o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It provided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ty waterfront green space,to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Key words Shali River watershed;landscape pattern;evolution analysis;Luohe Henan从19世纪的城市公园运动开始,到20世纪的开敞空间规划,一直到20世纪末的绿地规划,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表明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绿色廊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题导向的滨水区城市设计——以漯河沙澧河为例吴元华摘要: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
但市场主导下的滨水区开发建设却往往忽视了公共利益,导致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失控。
本文以漯河市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系统梳理沙澧河两岸城市开发建设的历程,并对上版城市设计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以总体城市设计的视角,从历史的维度,梳理漯河市城河关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逐水—用水—背水—滨水—亲水—活水”六个阶段,明确沙澧河在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活水”的重要地位。
在此基础上提出沙澧河两岸开发建设应从景观提升改造转移到两岸城市空间品质的综合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从塑格局、优功能、控形态、聚焦点、活文化、重管控等六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滨水区,实施评估,文化,活力,管控1研究背景1.1漯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漯河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已编城市设计项目约43平方公里,覆盖中心城区约三分之一的范围。
沙澧河早在2010年就已编制《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尤其是沙澧河两岸现状城市建设效果不容乐观,亟需对沙澧河两岸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梳理。
1.2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的现实困惑通过文献统计,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视角大部分以目标为导向,缺乏对已编制城市设计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在评估基础上的对原城市设计的再思考。
本次研究建立在对上版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实施情况评估的基础上,以总体城市设计为切入点,站在历史的维度,分析沙澧河在城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控制和引导要求。
2漯河市城河关系分析2.1漯河城河与周边城市对比研究漯河市自然风光秀美,因沙、澧两河穿城而过而闻名。
漯河市相较周边其他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从河流与城市的关系分析入手,分别从河流的尺度、与城市的尺度、距离、空间关系等方面对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进行分类分析。
主要分为城河相邻型、河穿越城市型和城河中心型三类。
城河相邻型:即城市拥有河流资源,但城市和河流的距离较远, 城市空间发展对河流的依赖性较弱,如驻马店、安阳、鹤壁、焦作、三门峡、开封。
河流穿越城市型:即河流穿越城市,根据河流尺度分为两类。
一类是河流尺度较小,水体感知度局限在滨水两侧,如新乡、商丘、许昌、濮阳等。
二类是河流规模较大,以防洪排涝为主,不利于城市跨河发展,如周口、信阳、南阳、洛阳等。
城河中心型:即河流中心和城市中心结合在一起,水体占据部分城市中心空间,城市中心滨水而建,且河流尺度适中,生态景观性良好,如漯河。
图1 漯河市城河关系对比研究示意图漯河沙澧河位于漯河城市中心区位,并贯穿整个城市空间, 河流尺度适中,生态景观性良好,具备凝聚行为活动、创造特色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作用。
漯河市是中原地区典型的两河交汇城市,中原地区典型的城河中心型城市,中原地区典型的城河互融型城市,因此漯河具备打造“中原水城”的先天条件。
2.2漯河“城—河”发展演变研究发展城水发展演变经历了“逐水—用水—背水—滨水—亲水—活水”六个阶段。
早期漯河老郾城的发展起源于逐水而居,春秋战国时期开凿首条运河,漯河进入运河时代,漯河成为水旱码头、商埠重镇,呈现“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繁华景象;1906年京汉铁路的建成通车,漯河进入城拥铁路的时代,“舟车之所辐凑,商贾于此萃焉,视昔且倍蓗过之,固为一都会”,城市开始背离沙澧河;1986年漯河设立地级市,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沿河扩张,城市进入“滨水”发展;2007年随着沙澧河两岸景观改造,沙澧河两岸改造,滨水绿化环境提升,城市进入“亲水”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沙澧河两岸的开发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城市滨水空间更加强调城与水的互动,滨水活力的提升。
3上版城市设计实施评估漯河市在2010年已编制《漯河市沙澧河沿岸地区城市设计导则》,针对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围绕打造“中原水都、食品名城、字圣故里”的定位,提出“复合开发、立体开发、城水互融、绿量平衡、滨水活动”五大策略。
从近年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整体实施度偏低对比新建及已批项目图及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总平面,实施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三类:未实施、已实施、已实施但没有按照规划实施。
其中严格按照城市设计实施的区域主要为东外滩区域,约占沿河已编城市设计区域的5%。
3.2滨水空间形态失控城市设计中对沿河空间形态进行了一定的引导,确定了沿河两岸建筑从河流向外围逐级升高;预留建筑通廊等原则。
但从现状实施情况看,出现了很多滨河高层建筑“一堵墙”的现象,城市设计中预图2 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实施情况示意图留的视线通廊未得到有效实施。
3.3滨水商业服务功能严重缺乏城市设计中规划的高层住宅基本都得到实施,且基本建成。
城市设计中在滨水重要节点区域规划了部分商业设施,从现状来看,除了东外滩商业综合体按照城市设计实施外,其他商业均未得到实施。
导致现状沿河两岸的商业服务功能严重匮乏,在沙澧河两岸休闲游憩的市民需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商铺。
3.4滨水天际线亟待优化现状滨水天际线尚未形成,主要以高层住宅建筑为主,且高层建筑的建设密度大,密不透风,缺乏沿河向外围梯度变化,天际线亟待优化提升。
4沙澧河两岸新一轮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战略重点的明确漯河沙澧河两岸新一轮城市设计的战略重点应当由两岸景观提升改造转移到两岸城市空间品质的综合提升。
沙澧河两岸的开发建设进入了关键性的历史时期,现状的种种问题反映出两岸城市空间控制的缺陷。
新一轮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对现状问题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再思考,以两岸城市空间的综合品质提升为目标。
4.2两岸功能的梳理从目前沙澧河两岸的城市功能来看,主要以高层住宅为主,占沿河界面的85%。
商业设施相对缺乏,造成滨水商业服务职能较弱,同时影响滨河城市形象的提升以及滨水活力空间的塑造。
4.3空间形态的控制对与城市重点地区应当进一步强化滨水建筑功能和形态的控制,对于滨水一般地区亟需出台沿河控制导则,对建筑高度、体量、面宽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滨河一堵墙的现象。
4.4滨水天际线的塑造漯河沙澧河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滨水天际线的塑造尤其是城市结构性地标节点的选择是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5文化内涵的提升沙澧河两岸串联了漯河的两大古城,即郾城区和源汇寨,沿线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沙澧河两岸文化内涵整体呈现的是有历史无遗存、有文化无传承、有格局无内容。
因此,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的改造应突出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更重要的是注入文化内涵,营造精神领地。
4.6管理手段的创新城市设计的有效管控是提高沙澧河两岸空间品质的重要保障。
目前由于城市设计无法定地位,且城市设计的成果缺乏与规划管理的结合,造成管理上的较大困难。
因此,本次沙澧河两岸的城市设计应强化管理手段的创新。
5规划策略5.1塑格局在充分挖掘漯河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突出沙澧河作为城市级公共开放空间的地位,将沙澧河两岸总体城市形象定位为:“多彩沙澧画卷,魅力城市客厅”。
规划区形成“以水为脉、城寨双基、多点协同、区域融合”的整体空间形态。
图3 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结构图5.2优功能优化沙澧河两岸城市功能,增加滨水商业设施,丰富滨河天际线,强化水城互动。
通过多元化的功能布局,将沙澧河分为七大片区,打造一幅集文化体验、水岸生活、生态涵养、智慧创新、游乐休闲于一体的七彩沙澧画卷。
依托滨水文化主题公园、商业开放场所、社区游园绿地等,丰富滨水开放空间。
提炼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营造特色街区和文化景观;策划特色文化活动等,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将大型商业及社区级公服设施向滨河集中,完善滨河公共服务设施。
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空间多样、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公服设施完善的“活力水岸”。
5.3控形态规划区整体高度分区以中低强度为主,形成“一主四辅”的高层建筑集中展示区。
一主:两河交汇处高层建筑群;地标建筑高度控制在180米;四辅:形成五角场高层建筑群,建筑高度控制在150米;交通路与人民路交叉口高层建筑群,建筑高度控制在120米;沙河南岸与太行山路交叉口高层建筑(玉兰大厦),建筑高度控制在120米;金山路与沙河南岸交汇河湾处高层建筑群四处高层建筑集中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其他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应结合现状已建及已批的高层住宅,增补高、中、低层建筑,遵循以下原则:(1)城市级商业向主干道与河流交汇处集中,社区级公服设施向支路与河流交汇处集中,打破单一的居住界面;(2)主干路与河流交汇处高、支路与河流交汇处低;(3)沿河高层建筑不得超过两个单元,相同建筑高度的高层建筑连排不得超过四栋;(4)高、低层建筑之间要有明显的高度过渡;(5)沿河城市界面宜布局点式住宅,尽量少用板式住宅。
通过以上控制原则,最终形成高低错落、富有韵律感的滨河天际线。
5.4聚焦点提升郾城湖、两河交汇处、老虎滩和东外滩四处的绿化品质,打造沿河绿化四大精品工程。
其中,郾城湖区域结合滨湖文化休闲商业建筑,打造园林式的滨水商业景观;两河交汇处结合高档商业商务建筑群及前广场空间,形成城市大型公共开敞空间;老虎滩片区结合民国风商业街,在现有绿化基础上融入民国特色的雕塑和小品,突出民国文化主题;东外滩区域打造一处湿地公园和沙滩浴场,活跃绿地休闲娱乐氛围。
5.5活文化复兴郾城湖和源汇寨两大历史街区。
梳理沿河两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与现代城市功能的结合,重新定义历史资源的价值。
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构建沿河两岸“城寨双基”的历史空间格局,提升沿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底蕴。
5.5.1源汇寨更新策略依托两河交汇处独有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城市综合休憩商务商业区(RBD)、漯河新的“成长坐标”。
形成结构明晰、“水、绿、城”互动、引入新型商业模式,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局部区域融入具有西方特色、造型典雅的民国建筑风格,塑造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多元文化复合街区。
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四大设计策略。
(1)引入“绿化+ 商业”的体验式商业模式面对“电商”和现状已有大量传统商业的双重挑战。
引入“绿化+商业”的体验式商业模式,打造火车站至两河交汇处之间集景观、文化、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特色商业轴带。
(2)一体化打造两河交汇处城市空间依托行政办公中心节点、商务中心节点和商业中心节点构成“品”字形的空间结构。
两河交汇处规划地景式低层地标建筑形成城市级开放空间,三大节点的建筑高度依次升高,打造水、绿、城互动的城市活力区。
(3)打通历史与现代对话的通廊打通民国风商业街至五角场之间的通廊,形成历史与现代对话,同时将五角场景观纳入滨河界面。
(4)保留现状开放小区,延续城市特色记忆空间黄山路与沙北路交叉口区域作为漯河早期居住区的典型代表,率先采取“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理念,形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空间尺度宜人的开放式街区,与国家倡导的开放街区理念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