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诊断程序与护理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598.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204072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类别:公共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4学分一、课程定位1.课程地位与作用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
以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
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名词术语。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总4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艾条灸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袪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疗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显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及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附:艾条灸操作流程图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中医护理得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预防,就是指采取一定得措施,防止疾病得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得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
”指出了“治未病”得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得发生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为了防止疾病得发生,必须注意精神得调摄、身体得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与适当得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
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得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得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得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
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得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与平,有利于疾病康复。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得:“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得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得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得发生。
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得得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得节制与安排。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得:“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