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03 KB
- 文档页数:11
《孙权劝学》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文中相关历史人物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二、预习交流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围绕“学”来写,共有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
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热爱学习、持之以恒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中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意味。
◇教学目标◇1.了解并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启发学生体会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努力来完善和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个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一探究竟。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人物。
(1)关于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文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关于作品:《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司马迁(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穿了1362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至极。
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之所在。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2)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②但.当涉猎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③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④自以为大.有所益古义:很今义:大小⑤蒙乃始就.学古义:从事今义:连词⑤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⑤即更.刮目相今义:程度副词,更加(3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掌管)②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5)重要句子翻译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语言与交际》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孙权劝学》,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好好读书的故事。
该课文在学习语言技能、知识与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文化背景,了解三国中人物的历史,让学生掌握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好好读书的故事。
2. 掌握课文中关键词汇及生字词。
3. 学习运用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朗读、默读、辨析语言、理解文意,掌握文中意义紧密、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的认知能力。
3. 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并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及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树立对家庭责任和对自我成长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及生字词。
2. 理解和领会孙权的教诲和孙登的心路历程。
3. 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技能。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及学习的重要性。
2. 学会或者简单阅读时对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提出疑问,分析其语境,以便力求准备翻译的常用语言。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解、问答互动、小组合作、词汇拓展等多种方法。
还可以通过讲述、解说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讽刺反思,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导入:1.众所周知,以下是今天中报上看到的题目,请同学们看一下(或简单讲一下孙权的背景介绍),进入正题前做一下思考。
2.介绍这个故事是来自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讲述孙权劝诫儿子学好文,愿他像萧何一样出类拔萃。
(让学生使用手机查阅资料进行扩展,让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习文本1.生字释义:(1)负担:称重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案:《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将孙权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复印件。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5分钟)1. 展示一幅古代名将孙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孙权,了解他的哪些事迹。
Step 2: 阅读课文 (10分钟)1. 分发课文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默读一遍。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3: 梳理重点词语和句子 (10分钟)1. 教师板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
Step 4: 理解课文 (15分钟)1. 提问学生课文的基本内容,确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组讨论孙权劝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Step 5: 写作练习 (15分钟)1. 提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尽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6: 课堂总结 (5分钟)1. 邀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的提高。
Step 7: 课后作业 (2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课,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孙权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及知识点《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2.作品、作者介绍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
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劝学》原文及译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好处。
”吕蒙开始学习。
当鲁肃来寻阳时,与吕蒙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4课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创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在江陵。
之后,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
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家鼎峙的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局面。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微点拨】【文题解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劝学,鼓励学习。
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孙权劝学》教案【课时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成语意思。
2.参考注释,大致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所讲述的故事。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4.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段。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孙权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他所阐述的学习方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式,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孙权是如何以事论理,以理服人的。
2.体会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文有关的内容和人物介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孙权劝学》,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会了解到三国时期有关的故事情节以及三国时期一些重要的人物。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诵读,体会不同人物说话语气,学会划分文言断句。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并体会文章意思,学习文言翻译方法。
3.通过自我朗读,体会不同语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4.赏析劝学艺术,学会正确的学习发法。
(二)、预习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卿( ) 岂( ) 邪( ) 孰( ) 涉猎(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4.孰若孤?( )5蒙乃始就学。
( )6卿今者才略。
( )3.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3.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翻译。
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重点和难点。
5.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分析课文,理解主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题如下:(1)孙权为什么要劝学?他是如何劝学的?他的劝学有什么作用?(2)吕蒙是如何学习的?他的学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如何解读孙权劝学的思想?(从哪些方面?提示: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观念;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精神;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等方面)(5)当代青少年如何践行孙权劝学精神?2.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孙权劝学》原文及译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好处。
”吕蒙开始学习。
当鲁肃来寻阳时,与吕蒙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专注教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
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
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
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
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
《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
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
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