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

一、教育评价观

(一)教育评价定义与分类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价值判断,即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现象进行的评价。

教育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粗略的加以区分就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校与教育机构评价、教育政策与教育项目评价等方面。如果按劳教育层次加以区分以可以分为基础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评价、职业技术教育评价及成人教育评价等方面。按照评价的价值取向分类,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发展性教育)的评价。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方式

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目的观之争,即是为着评价而评价还是为着学生发展而评价。尽管从理论上讲人们都承认后者更适应现实,但是因为中国比较特殊的高考选拔制度的存在,使前者仍然占据现实教育的制高点,左右着当前教育的局势。

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方式是由不同目的观决定的

关注评价的本身的评价,是为体现一种教育的公平性而进行一种测量式评价。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评价总是力求客观,力求精细,至于评价的结果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不给予关注。最典型的就是现行的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制度。其精细化的量化就是为了便于选拔,体现一种公平性。

关注教育的功能性的评价,即以教育学生为目标进行的激励式评价。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评不评,采用什么方式,采用哪些指标都是不确定的,而是以是否有利于教育为准则。比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或者批评、奖励或者惩罚,方式也很简单往往一个微笑、一个赞许或者制止的表情,点点头摆摆手等。因为这些不容易量化考核,所以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只属于“非正式评价”,而不能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条件。

我国现行的评价主要采用“百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但一般来说,在文化科学知识评价中采用“百分制”,在思想品德评价中采用“等级制”。这种评价模式主要为迎合两大功能服务——遴选功能和教化功能。遴选功能,体现出的是一种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教化功能体现出的是

一种以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可以说,这套评价方式也是顺应当时的时代特征而诞生的,曾经是科学的和合理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的价值取向开始对教育实施影响,使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深刻反思和革命,教育的质量观、价值观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教育评价,是该采取“顺应”还是“抵抗”?毫无疑问,教育评价没有理由忤逆这个时代,它必须顺应和发展,符合学生的发发展要求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

(一)过分注重考分

当“考分”是学习唯一目标时,学习者便脱离实践变得孤立起来,学习活动便脱离了生活,知识越来越抽象,最终,教育活动成了知识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

关于读书,古人就有“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这些都是从功利的角度论断读书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的这种功利观,仍然以考试升学的形式禁锢着莘莘学子思想,使无数的孩子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这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有意义的快乐的活动,而成为更多孩子生命中的噩梦。

最近几年大家都很关注重点中学,重点中学的高升学率使得家长千方百计的想让孩子进重点中学,为此牺牲学生的假期,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特长班,甚至是托人托关系。而学校呢,尤其是重点中学或者示范性中学,就可以有选择的招收功课好的学生或者收取择校费,这样使得教育变得极为不公平。和普通中学相比,重点中学阿首先在生源上就占尽优势。优势重点中学甚至可以左右当地教育的整个局势。老师们都看着重点中学需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中带你中学招生录取时考什么下面的学校就教什么,至于那些非考试科目嘛,喜欢上就上,不喜欢上就放学生玩,也没有人过问。

当考分变成学习的唯一动力时,教师的工作性质便变了,他们已经远远背离了“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而变成了训兽员,一个个模式化、规范化的“标准人物塑造”出现了,个性化却越来越远,学生的个性和教师的个性都被磨平,这不能不是当代考试制度的悲哀。

(二)考试命题的标准化

考试本身苛求量化的客观性和选拔人才的公平性,最终会导致考试形式的规则化,考试命题的标准化,然后是学习活动的“机械化”,扼杀的是孩子们的创造力。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当年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老师故意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学过古典文学的都知道“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的一个题目,除了做解释之外,很难回答出所以然来。很显然这是一个

善意的刁难。赵先生听了,不慌不忙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结果赢得满堂喝彩,获得评委的肯定。

现在的考试就不一样了。他们必须按照教科书的要求,用一个标准答案来答题,否则就不能得分。几十年的文字生活靠写作为生的老作家韦君宜无法辅导孙儿的语文,本来一些连作家们都公说公有理莫衷一是的问题,被搬上了考卷,而且非要在“A、B、C、D”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大概正是考试中的阅卷争议太大,现在几乎对所有的考试阅卷后查卷,教育主管部门都做出“分数加错了,可以更正;题目改错了也不再改正”申明。这里我们姑且不论阅卷制度是否合理。这一规定把阅卷老师的自主性便剥夺了——给你一套参考答案,照着标就是,阅卷变成了一项十足的机械运动。

作家王周生认为,如今的语文教学,阅读经典著作成为奢侈;如今的语文欣赏成为繁琐累赘的名段分析。他的一篇散文被收入中学课本,《语文学习》的编辑叫他写一篇如何创作那篇散文的文章,他把课文拿来一看,吓了一跳。课文后面的那些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为什么要这样写,连他自己也答不出来。文章的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他来参加考试,我想,标准答案一定会判他一个大大的“x”。

这对当今的标准化命题是不是一种“黑色幽默”?但是在这个以“考分”作为通向高校唯一之路的考试制度下,老师和学生也只得如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枯燥乏味的题海中煎熬,以期修炼成正果。

(三)忽视德育

现在学校实行的考核制度忽视了道德品质的评价,使“考场”成为教育腐败的最大温床。

因为过分注重考分,一到考试尤其是关键性的考试,学生的压力很大,在忽视德育的情况下考试作弊可以说,已经变成现代考试制度中最显著的特征:作弊手段之巧,作弊技术之高,作弊人数之多,而且舞弊是如此“大众化”,如此“合法法”,真是前不见古人。

在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下,作弊现象实在是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弊的手段是越来越高明,利用高科技发信息的,以前是BP机,后来是手机,乃至隐形笔等;买通主考官,泄露试卷、改动试卷,乃至于请人代考的现象,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都时有发生。当然舞弊现象并不是现代考试制度的专利,自古都有。可问题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弊这个贬义词,现在不再因为它的不道德不健康而受到舆论的谴责,遭到社会的遗弃,它反而变成了一种“时尚”,变成了教育界最公开的“罪恶”。

如此说来,我们的教育自身确实出现了问题。可是,究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思想的问题,还是我们策略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思考。实际上,从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来看,对教育的导向是明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