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教学大纲陈延奎一、课程基本情况:1开课基本情况、教学计划总学时、教学计划实验学时、实际可开出实验学时、是否独立设课教学计划总学时:96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课程类型:专业课;服务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实验教学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技能培养,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而设置的。
通过实验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如下: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相关技术、设计方法;2、理解、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及软件编程方法。
3、理解、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机电一体化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该课程的总学时数40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数为 4学时, 实验项目、分组人数及实验类型见下表。
四、实验课的考核根据学生所作实验的正确熟练程度;根据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根据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情况;根据学生所作实验报告的质量;根据学生实验中有无创新以及学生在整个实验课中的工作态度和纪律;由实验员和指导教师来确定学生实验课的成绩。
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及不及格。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六、实验项目信息:(见下面各表)实验项目信息实验室名称: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实验项目名称: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实验项目信息实验室名称: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实验项目名称: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编写、调试实验项目信息实验室名称: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实验项目名称:电气—气动控制系统回路组成与设计实验项目信息实验室名称: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实验项目名称: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工程基础、电工学、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学会合理地设计或选用一般机械装置的计算机数控系统及其机械结构并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控设备的能力;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最新发展动态;对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微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软件技术,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若学生已先修过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则第四章第一、二节可选讲。
若学生没有学过某些先修课程,也可以适当补充,尤其是第一章中的相关技术。
(四)教学时数36学时(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多媒体投影 ,课堂讨论,参观实习等方式教学。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了解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了解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了解机械技术;了解检测传感技术;了解信息处理技术;了解自动控制技术;了解伺服控制技术;了解系统总体技术。
第三节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掌握拟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类型;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工程路线。
考核要求:识记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领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教学要点:理解机械结构因素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传动比的相关概念、支承部件的相关概念;掌握机械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传动的要求、机械传动装置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支承部件的要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大纲与考核大纲目录一、实践教学大纲1、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1)2、钳工实训教学大纲 (4)3、零件测绘教学大纲 (6)4、焊工实训教学大纲 (8)5、电工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0)6、车工实训教学大纲 (13)7、电子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5)8、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8)9、金工实训教学大纲 (20)10、机床电器与PLC实习教学大纲 (25)11、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大纲 (28)12、工艺及夹具设计教学大纲 (31)13、毕业实习大纲 (33)14、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36)二、实践考核大纲1、认识实习考核大纲 (39)2、钳工实训考核大纲 (41)3、零件测绘考核大纲 (44)4、焊工实训考核大纲 (46)5、电工实训考核大纲 (49)6、车工实训考核大纲 (51)7、电子实训考核大纲 (54)8、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考核大纲 (56)9、机床电器与PLC实习考核大纲 (58)10、数控机床操作实训考核大纲 (60)11、工艺及夹具设计考核大纲 (62)12、毕业设计考核大纲 (64)II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认识实习教学大纲实践环节名称:认识实习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学时:1周学分:1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先修课程:一、课程基本目的本课程是必修课,课程性质是技术基础课,是《机械制造基础》的先修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工程训练环节之一。
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接触机械制造生产实际,学习材料成型和机械制造工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以后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感性基础。
通过实习,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观点、劳动观点、组织纪律、质量和经济观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机电方面的工作奠定较为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实习目的1、熟悉机械制造毛坯成型的基本方法、零件加工方法和产品部件的拆装方法;以及所用设备、工夹、量具、材料、加工工艺、加工质量和安全技术。
********************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大纲制定人:机电系******一、课程的性质、任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利机电一体化技术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所需的知识,结合生产实际为本专业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特点。
2、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机械技术3、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传感检测技术4、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伺服驱动技术5、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控制和接口技术6、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整体设计技术7、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机器人设计技术三、课程内容一、机电一体化概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1.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1. 4机电一体化产品1. 5机电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二、机电一体化机械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2. 1概述2. 2机械传动机构2. 3机械导向结构2. 4机械的支承结构2. 5机械执行机构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机械技术的特点。
掌握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机械基础知识和设计要点三、机电一体化传感检测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3.1传感器组成与分类3. 2典型常用传感器3. 3传感器的选择方法3. 4传感器数据采集及其与计算机接口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技术的特点。
掌握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传感器知识和设计要点四、机电一体化伺服驱动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4. 1概述4. 2典型执行元件4. 3执行元件功率驱动接口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执行器技术的特点。
掌握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执行器知识和设计要点五、机电一体化控制及接口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5. 1控制技术概述5. 2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5. 3人机接口技术5. 4机电接口技术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接口技术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大纲学时:45 学时学分: 2.5 学时理论学时:36 学时实验学时:9 学时面向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师)大纲执笔人:李晋阳大纲审定人:郭清南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研究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及其他领域的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规律,以实现产品(或系统)的多功能化、高效率化和智能化,使产品朝着轻、薄、细、灵巧方向发展以节省原材料、减小能量消耗、提高产品性价比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任务是研究和开发出性价比高的产品。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理论知识方面:该课程宜安排在学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传动、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等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第七学期,在内容上既要注意与以上学科衔接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在讲授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要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实践技能方面:因该课程目的是实现产品的多功能化、高效率化和智能化,所以要求通过实验来掌握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的设计方法。
包括:机械系统、检测系统、伺服系统、接口系统、控制系统以及总体设计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传授给学生有关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见于该课程涉及的学科广、图表多且复杂,该课程宜采用多媒体教学。
一、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的理论教学第一章概论(2 学时)第一节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构成特点由机械系统、动力系统、传感与检测系统、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执行机构组成。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包括(1)精密机械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检测与传感器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伺服驱动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第四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包括产品可行性研究、基本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实验进行试验。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简介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的选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
它综合了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线路等众多知识。
其内容涉及到机械本体的设计与分析、传感器选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对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a very strong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and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s a elective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four-year undergraduate. It integrated automation technology,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nsor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circuit, and many other knowledge. The content involves the mechanical body design and analysis, sensor selection,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etc. By learning this curriculum, the students would master more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of electrical integration system (products) and ha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ypical mechatronics system, so that they will work with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bility in the future.《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概述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及组成要素1.3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1.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教学难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基本方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及大纲
一、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够深刻领会并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人文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面向机电行业,从事机电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能力:
本工种学员主要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学员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与CAD、电工与电子技术、公差配等知识。
2、具有机械识图能力、具有机械零件设计能力、具有编制和实
施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具有CAD/CAM软件运用能力、具有使用普通机床进行机械加工能力、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3、具有设计、安装、调试、维护机床电器设备的能力、具有按
照工艺要求编程和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有机床电器设备的维护能力。
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中级电工资格证与上岗证、制图员证、焊工证、数控车工证、数控铣工证、数控设备维修证等。
四、主要课程
(一)理论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软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E、伺服系统与变频器、特种加工、机电设备安装、机床电器控制与PLC、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故障分析维修、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二)集中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实训等。
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方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和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同时也为后续课学习打下基础。
主要任务是:(1)熟悉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2)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含实验实践内容及其类型等)、基本要求、学时分配等(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期课程及知识要求:《机械设计基础》在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方向)专业整个教学计划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要求学生应有比较扎实的机械制图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
后续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方式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实践教学:各实验均按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纪律综合评定成绩。
实验成绩以15%计入本课程学期总成绩。
(5)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理论教学:讲课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举例要注意典型性及工程应用性,教会学生思路、技巧和方法。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技术。
实践教学:实验课主要帮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
课程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一般机械设计的全过程,强调独立思考,鼓励创新,提倡计算机绘图。
(6)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两本以上公开出版的教材或讲义)《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立德主编 2000.8《机械设计基础》郭红星主编2005年西电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贺敬宏宋敏主编2005年西北大学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54学时(3学时/周)学分:3适用专业:高职教育类机电专业考核要求:1. 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实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
2. 掌握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的方法和依据,认识现代常用的传动机构、导向与支承结构、机械执行机构。
3. 了解机电一体化中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接口设计;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思路;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掌握微型计算机应用领域、选用要点及注意事项;掌握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单片机芯片的选择要点。
4. 了解机电一体化中传感器与微机的接口技术,认识传感器前级信号的放大与隔离的常用方法;掌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意义和常用的信号的变换方法。
5. 掌握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和主要特性以及选择方法;掌握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结构特点以及选择方法。
掌握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区别。
6. 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步骤。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对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内容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弄明白学习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掌握机电设备的发展方向,弄懂机电一体化基本涵义及各部的作用与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概念及其本要素的名称、作用、要求。
难点:接口的理解,尤其是接口功能中转换功能的理解【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4、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实例。
【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再举例加以说明。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教育层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课程代码:课程教学时数:72学分数:5制订或修订执笔人:完成日期:2006年7月1日审核日期:2006年9月1日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讲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驱动执行机构、精密机械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和常见的控制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术,初步具备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力,为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工作奠定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概念,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知识。
(2)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部分。
(3)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能力目标(1)具备的基本能力: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部分,能够分析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
(2)具备的初步能力: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分析能力,对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运用能力。
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单元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系统方框图的绘制方法。
难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学建议:列举一个具体的自动控制系统讲解;采用MATLAB软件在课堂上展示一套小型的自动控制系统。
单元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重点:传递函数。
难点: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建议:采用MATLAB软件在课堂上展示。
单元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重点:动态性能指标,稳定性分析。
难点: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分析。
教学建议:采用MATLAB软件在课堂上展示。
单元四自动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法重点:动态性能频率指标,稳定性频率分析。
难点: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图的绘制。
教学建议:采用MATLAB软件在课堂上展示。
单元五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重点:PID校正。
难点:频域校正。
教学建议:采用MATLAB软件在课堂上展示。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大纲
学时:45学时学分:2.5 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
面向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师)
大纲执笔人:李晋阳大纲审定人:郭清南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研究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及其他领域的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规律,以实现产品(或系统)的多功能化、高效率化和智能化,使产品朝着轻、薄、细、灵巧方向发展以节省原材料、减小能量消耗、提高产品性价比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任务是研究和开发出性价比高的产品。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理论知识方面:该课程宜安排在学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传动、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等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第七学期,在内容上既要注意与以上学科衔接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在讲授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要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实践技能方面:因该课程目的是实现产品的多功能化、高效率化和智能化,所以要求通过实验来掌握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的设计方法。
包括:机械系统、检测系统、伺服系统、接口系统、控制系统以及总体设计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传授给学生有关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见于该课程涉及的学科广、图表多且复杂,该课程宜采用多媒体教学。
一、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的理论教学
第一章概论(2学时)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构成特点
由机械系统、动力系统、传感与检测系统、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执行机构组成。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
包括(1)精密机械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检测与传感器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伺服驱动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
第四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包括产品可行性研究、基本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实验进行试验。
本章重点、难点:1、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2、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
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自动售货机)的构成、
工作原理来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考题:机电一体化的构成和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机械系统(4学时)
第一节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的种类、特点、基本要求以及常用传动机构的设计方法。
第二节导向机构
介绍导轨的组成、分类、特点、基本要求以及常用导向机构的设计方法。
第三节执行机构
介绍常用执行机构的设计方法,包括:热变形式、磁致伸缩式和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等。
本章重点、难点:1、滚珠丝杠副传动机构
2、同步带传动机构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
思考题:1、如何消除滚珠丝杠副的轴向间隙?
2、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第三章检测系统(6学时)
第一节检测系统的功用和特性
特性:(1)灵敏度及分辨率(2)精确度(3)频率响应特性(4)稳定性(5)线性特性。
第二节常用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速度、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温度流量传感器等。
第三节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分别介绍模拟和脉冲信号检测系统的构成几工作原理。
第四节检测信号预处理
介绍模拟和脉冲信号的预处理以及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零位误差、增益误差的补偿。
本章重点、难点:1、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列举一些常用传感器在实际中的应用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考题:1、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在设计时应如何选择灵敏度、精确度等指标?
2、与模拟滤波器比较,数字滤波器的优点是什么?
第四章伺服系统(6学时)
第一节伺服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及特点
介绍伺服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
基本结构形式:(1)控制器(2)功率放大器(3)执行机构(4)检测装备
第二节伺服系统的执行元件
执行元件的种类:(1)电动执行元件(2)液压执行元件(3)气动执行元件
第三节执行元件的控制驱动
介绍步进电机、交直流伺服电机的驱动。
第四节伺服系统的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1、步进电机、交直流伺服电机的控制与驱动。
2、伺服系统的设计
建议教学方法:系统讲授并通过具体例子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题:如何从直流伺服电机的机械特性曲线得到调节特性曲线?
第五章接口技术(8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地址译码器、I/O口与CPU的接口
第三节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特点:(1)专用性(2)低速性。
人机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
第四节机电接口
机电接口的类型:(1)A/D转换接口(2)D/A转换接口(3)功率接口
第五节系统的干扰与抑制
抗干扰技术:(1)屏蔽技术(2)感性负载的瞬态抑制噪声(3)电源线与地线的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1、人机接口
2、机电接口
建议教学方法:系统讲授并通过具体例子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题:如何抑制系统的干扰?
第六章控制系统(6学时)
第一节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控制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1)模型准备(2)模型假设(3)确定建模方法(4)模型求解(5)模型验证及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建议教学方法:系统讲授并通过具体例子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题:在选择控制装置中的微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七章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4学时)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的任务
第二节性能指标分析
介绍性能指标对设计方法的影响及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的条件与方法。
第三节功能性性能指标的分配
本章重点、难点:1、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2、功能性性能指标的分配
建议教学方法:系统讲授
思考题:为什么在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时要进行功能性性能指标的分配?
(二)课程实验教学(共9学时5个实验)
实验一:机械位移、速度量的采集检测实验(1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位移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测速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机械位移、速度量的采集过程和对结果的正确处理、分析。
实验要求:用8031或PC实现机械位移、速度量的采集
实验二、直流伺服电机的位置控制(2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直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直流伺服电机位置控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了解控制电路
实验要求:(1)实现直流伺服电机的位置的精确控制
(2)设计出控制原理图
实验三、直流伺服电机的开环速度控制(2学时)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了解开环速度控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原理
实验要求:(1)实现直流伺服电机的开环速度的精确控制
(2)求解出速度控制表达式和传递函数并对其控制性能进行分析。
实验四、直流伺服电机的闭环速度控制(2学时)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了解闭环速度控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原理
实验要求:(1)实现直流伺服电机的闭环速度的精确控制
(2)求解出速度控制表达式和传递函数并对其控制性能进行分析。
(3)通过分析比较开环和闭环系统在控制精度上的不同实验五、步进电机的速度、开环位置、闭环位置的综合控制(综合型)(2学时)实验目的:
(1)、掌握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步进电机的速度、开环位置、闭环位置的综合控制原理和方法
实验要求:(1)实现步进电机的速度、开环位置、闭环位置的综合控制
(2)求解出速度控制表达式和传递函数并对其控制性能进行分析。
(3)通过分析比较开环和闭环系统在控制精度上的不同
三本课程的考察方式方法
采取笔试和平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附:教学参考书目
1、《机电一体化技术》李成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郑堤唐可洪机电工业出版社1997
3、《自动控制原理》(上下册)吴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4、《MCS-51/9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赵长德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