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生理与病理
- 格式:pptx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10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循证经验为基础,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以治疗疾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应用。
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是指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代谢学说、脏腑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学科。
中医学将健康视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协调被打破所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这种联系与平衡受到干扰时,疾病就会出现。
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矛盾但不可分割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将宇宙的变化与人体生理联系起来,分别象征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体内传导。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应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和食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使用从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流动,以治疗疾病。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调节气血流动,消除疼痛。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以达到平衡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食疗则是通过调理饮食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
许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疼痛。
中药治疗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中药被用于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中医概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用来介绍和总结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
它涵盖了中医学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梳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远古时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包括古代医家的贡献和创新、中医学的典籍形成以及现代中医学的发展等。
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二元对立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也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相互关联。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理因素传播的途径。
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状况,可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情况,可以调节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脏器和组织是协调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6.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通过探索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这些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音等,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中医学大专主要课程一、引言中医学大专教育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和现代医学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本文将对中医学大专的主要课程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
二、中医学大专主要课程概述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中医药理学等课程,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2.中医诊断学:培养学生掌握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中医诊断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3.中医临床课程:涵盖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个临床科室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4.现代医学课程:学习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以适应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需求。
5.医学伦理与法律法规:培养具有良好医学伦理素养和依法行医能力的医务人员。
6.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临床实习、针灸实验、中草药种植与鉴定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课程设置的意义与实用性1.培养中医人才:中医学大专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全面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的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传承与发展中医文化: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经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学文化。
3.提升中医临床能力: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治能力。
4.适应现代医疗体系需求:兼顾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医疗体系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四、结语中医学大专课程设置立足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中医人才,既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底蕴,又能适应现代医疗体系的需求。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课程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开端,为学生们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下面将对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分支,它以人体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其防治的方法。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理论,描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健康。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将万物按照五个基本元素分类,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反映了人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体质理论体质是人体先天的特性和脏腑功能状态的综合表现。
中医学中有四种体质分类方法: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方面功能正常、相对平衡的状态;气虚体质是指气血不足、抵抗力较弱的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寒凉喜热、抵抗力下降的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血不足、干燥热痒、抵抗力较弱的体质。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中医学会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平衡和健康。
三、中药学基础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草药的种植、收获、质量控制、药效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的药材种类繁多,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用途。
中药主要通过药物成分的作用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药性味归经是中药学中的重要概念,即中药的性质、味道和作用分布于人体的经络之中。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中药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这取决于中药的性味和归经特点。
四、针灸基础知识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主要研究经络、穴位和针刺技术。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1)藏象学说“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藏”是居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象”是表现于外的生命活动征象。
它的研究内容是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等)之间,及与外在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并将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进行有机的联系。
如《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明则下安。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包(亦称心包络)为其外围。
意思是说心在脏腑中至为重要,相当于一国之君。
神,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是说心为精神之所会,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脉为血之府,为血液通行的隧道。
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动的作用,故说“心主血脉”。
面部血管丰富,最能反映心气的盛衰;面部表情丰富,最能反映情志、精神的变化,故说“其华在面”。
心经别络(别络为本经别走邻经之络脉)上行于舌,所以心的生理变化,病理变化均能反映在舌体。
心脏功能(神明、血脉)如此重要,所以说“主(主宰之义,指心)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指各脏、腑,各司其职,故以官职比喻。
如肺为相傅之官,出治节;肝为将军之官,出谋虑等)危。
”以上以心为例,说明藏象学说对本脏(腑)功能的解释。
藏象学说的形成是与古代医家长期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及当时具有的简单的解剖知识分不开的,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过头来指导医疗实践。
如人生气、着急、上火眼睛就会发红疼痛,而“怒”的情态变化与肝有关,通过泻肝火的药物治疗后会好转,因而推论出“肝开窍于目”。
又如脾胃虚弱的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腹泻,四肢水肿,乏力消瘦,也就总结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升提清阳之气,有利于水谷精微为身体所利用)”等生理功能。
限于古代的解剖学水平,中医主要着眼于对活着的、运动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动态的观察。
经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法与解剖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同,它具有整体观念,同时也是中医和西医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脏生理病理详述一、论心之生理病理祖国医学将心分为神明之心和血肉之心。
前者是指脑神经而言,后者指心脏而言。
心位于“肺下肝上”、“形如未开莲花”。
“心为诸经之主……而血脉,脉气流于诸经”。
“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化之本,十二经之网维”。
“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
所谓肺下肝上,是指心脏居胸腔,大如拳。
“左右有肺”,“心尖略向左”,“色赤而鲜”,“体外圆滑,内腔如囊,中有横直膈膜相隔如户如房”,心脏主持血液循环。
以肝的疏泄阳气,肾脏的阴精上交于心,借着自然界的诸阳之气渗透于中,转化为心气,在心气的鼓动和神明的调节下,使心脏不断地发生节奏性跳动,将血液输入血脉,循环于机体,然后由全身各处汇集的“各经之血,无不上会于肺”,从而构成机体的大小循环,担负着“食气入胃,浊气(精气)归心,淫经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主呼吸,司清浊之运化”的任务,保证了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心与肺心肺为阳,同居于胸中膈上,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依,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构成气得以濡之,血得以煦之的生理活动。
气机所动受血液滋养而不亢不燥,推行血液循环于全身,内濡脏腑,外养四肢百骸;血赖气的熏蒸而动,循行不息,从而形成肺主气,以呼吸清浊,推行营卫,施布津液;心主血,以运行营养物质,供机体生理之用,此谓:“心主血,肺主气,血为营,气为卫。
相随上下,调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人心肺在膈上也。
”广告去逛逛心与脾心居胸上处于上焦,脾居于腹处于中焦,以募原和脾支脉构成气化机能之用。
心阳和营精下济于脾,则脾气得充,阴精得助,阴阳相交则转化为元气。
元气生,则中轴得定,运化之机得畅,胃气得行,升降机能得以斡旋于上下。
水谷得化,津液以布脾血得以统运,营气以行,上布于心,心营得资,心体得养,则神气安宁,血气乃和,此谓“心之脾胃”之用的机理。
心与肝心与肝的生理关系是以气血为用的,因肝脉的分支络于肺,吻合于心脉,则成“心肝气通”。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
它是中医学独有的观念和理论,用于解释人体的构造、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五脏六腑:中医将人体的内脏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相互之间也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2.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运行通达全身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连,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3. 病理变化: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病因、病机和病程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内因和外因引起的。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可以指导中医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它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对接和交流的重要桥梁。
生理与病理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故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
临床上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脾(一)主运化:运化是运输和消化的意思。
其运化功能有二:一是指由胃初步腐热(消化)的食物,再经脾进一步消化,并由脾将消化后产生的精微(营养)物质上输于肺,靠气血的运行输送到全身,以滋养各个组织器官。
脾气健运,则营养充促,肌肉丰满,四肢温暖而活动轻健有力,口唇红润而光泽,因此说〞脾主身之肌肉〞,〞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若脾失健运,则水谷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食后堵满,腹胀便溏,日久则出现疲乏无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口唇苍白等营养不足的症状。
脾能运化水谷,但还要靠命门之火(肾阳)来温煦,若命门火衰,则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而出现〞五更泻〞(又称黎明泻或鸡鸣泻)或完谷不化(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等症状。
一是指输布(运输和敷布)水液,即对水有调节作用。
这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导致水湿停滞。
如停于头部则觉头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肺部可凝聚为痰;停于体腔则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见腹泻;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充溢四肢则身困体沉等等。
古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及〞脾为生痰之源〞等说法。
(二)益气:〞气〞在这里代表机能活动的动力。
人体最重要的气是〞真气〞。
真气与脾、肺都密切相关,脾将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脾益气的作用。
所以临床上遇到气虚患者兼有脾虚症状时,应考虑为脾不能益气;而遇到肺气虚的患者也常用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统血:脾统血即指脾气能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脾气充足则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
脾气不足则血失统摄(气不摄血)而行于外,即所谓〞血不循经,溢于脾外〞,因而发生各种出血现象,如长期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月经过多等。
(四)脾的特性脾气主升:脾气因能上升,故可将水谷之精气和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到其它脏腑,而化生气血,并能维持人体各个脏器的位置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