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_秋思》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学习活动一:诵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1)读出节奏。
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
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
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
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悲伤,愁苦……)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通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教师补充一些资料: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
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也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用一节课来上这首诗,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但我们的教学应当围绕一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分析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找出这一课以及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
这一单元收录了包括《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内的写景名篇,并且几乎都与季节有关。
因此写景状物,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应当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侧重点有着明显不同。
《观沧海》虽然有“秋风萧瑟”的诗句点明了季节,但曹操观看的是“沧海”,而非秋天,诗篇重点是表现其壮阔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同样点明了季节,但重点仍是写“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节。
《钱塘湖春行》则是以表现早春景象为主,展现春日到来时的美景。
这首《天净沙·秋思》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
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间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也去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是委婉凄凉的情感,与学生目前的心态距离很大,所以应当让学生从最直观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进而延伸至心灵的寒冷,最终对诗人描述的场景产生内心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小令的基本常识,正确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走进作者,了解元曲常识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
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2.元曲的相关常识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才是标题。
(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及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游子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3.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
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二、初步感知: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2、听读欣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小结:(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
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幕显8)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学会品味语言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八小结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2篇】【文本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其中一首。
本文内容是:羁旅的游子独自在外,望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情绪与人生感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
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教学理念〗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
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
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
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
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一)初读,诵秋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2、采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重点难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点)2.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问题记录【导学流程】一、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3.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4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名句;3.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名句;2.揣摩作者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悲秋。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
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约1321)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
曲词豪放洒脱。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2.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文体知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愁苦。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马致远这首小令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想象法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感受他笔下那浓浓的秋思。
(二)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 年-约1321 年至1324 年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作品多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洒脱,语言清丽优美。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五)诗歌赏析1、诗歌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诗歌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具有凄凉、衰败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孤寂、忧伤的氛围。
2、诗歌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缠绕着老树,乌鸦在黄昏时分归巢,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瘦马驮着游子缓缓前行,夕阳西下,更增添了凄凉之感。
诗人通过描绘这些萧瑟、凄凉的景象,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愁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诗歌中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有何作用?“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点睛之笔,直接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和思乡之苦,使前面所描绘的种种景象都有了情感的依托,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天净沙·秋思一、成功学习(一)成功目标认识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和元曲有关知识。
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会作品中感情抒发与光景描绘的关系,感觉词人写景的妙处。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成功自学宝贝们,请你们借助课下说明、工具书,挑选重要信息并切记,解决目标 1。
孩子们,下边迅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课下说明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沟通议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选择此中的一句充足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仔细刻画一下,解决目标2,加油吧!孩子们,请你们借助工具书和此刻对作品的理解,谈谈作品中光景描绘情感抒发的关系。
宝贝们,再想一想小令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一样?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来解决目标 3 吧!孩子们,相信经过以上的学习,你已经会背诵这首小令吧?快把它默写下来吧!同桌互评,解决目标 4.(三)成功量学我来介绍作者和元曲知识。
我能找出意象并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我来剖析凉 . 感的氛围里穿插温馨景的作用。
《天沙 . 秋思》一句一景,我来此中的一句写,用“我忧如看到了⋯⋯”的句式来致描。
二、成功展现三、成功(一)基1.《天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沙是 ______,秋思是散曲的 ______。
2.《天沙·秋思》作者 ______,是______代有名 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 四大家”。
他的《天沙·秋思》被称“ ___________”。
(二)理解曲文内容1、首曲的析,不适合的一是()A.首曲的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季的思虑”。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是最有特色性的秋景,人以条、孤独、凄凉的感。
C.“小”一句来令人切,可仔想去,却更增加了“断人”的愁。
D.“断人”句中的“断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和元曲相关知识。
2、理解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情感抒发与景物描写的关系,感受词人写景的妙处。
4、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二)文体知识: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曲”分为“剧曲”和“散曲”。
“散曲”又分为“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和“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小令。
(三)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句(至少3句)1、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诗》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灏《黄河楼》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6、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四)熟读诗歌预习,落实双基(看谁能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1、熟读诗歌达到背诵。
第4课《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温故互查】1.格律诗是诗歌的一种,指唐代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句为绝句,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学习目标】1. 有感情朗读并能背诵本诗。
2. 了解作者,了解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 分析小令中的意象,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 感悟这首诗表达的思乡之情。
【导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大意。
1.马致远,字,号,元大都人。
“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余三大家分别是、、。
代表作是。
2.元曲分为散曲和剧曲。
散曲因为与宋词的发展有关,所以又叫“词余”。
散曲的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
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枯藤秋思天涯4.解释下列词语。
秋思:昏鸦:断肠:天涯:5. 说说这首小令的大意。
6. 背诵这首小令并默写。
二、整体感知,品味诗句。
1. 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并列,一个名词是一个景物,九个不同景物各自独立,在你的脑海中能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吗?用相关的词语把它们连成句子,例如“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西风劲吹,古道上人骑瘦马”等等,是否更好?请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2.这首曲的主旨句是。
3.这首曲在写法上主要运用的是。
4.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与整首曲的色调不相搭配,应该改一改。
你认为如何?【中考链接】(2022年娄底)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称道,“生”和“入”用的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达标测评】1. 根据原文填空。
(1)这首小令描写萧条、冷清、凄凉的景物氛围的句子是和。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一、学习要点: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自学(一)
1.知人论诗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
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基础知识填空
A.《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
B.《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他是代著名作家
家。
他与、、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
三课前自学(二):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四.深度阅读理解-合作交流与点拨:
1.听录音朗读,划出节奏。
2.再读感受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4.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5.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6.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7.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达标检测:
品读《天净沙·秋思》, 填空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意境填空: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被《中原音韵》誉为“”,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 字, 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六.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