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虚字和实字的划分
- 格式:pdf
- 大小:59.25 KB
- 文档页数:1
语素的类型名词解释语素是构成词语的最基本且具有意义的单位。
它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起来形成词语。
语素可以分为词素和字素两种类型。
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进行解释,并探讨它们在词语构建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词素词素是构成词语的基本单位,它具有独立的语义。
词素有两种类型:实词词素和虚词词素。
1. 实词词素实词词素是指具有独立词义的词素,它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词。
实词词素根据其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名词词素是表示人、事物、抽象概念、地名等的词素,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
例如,“人”、“风”、“爱”等词素都属于名词词素。
动词词素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素,它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宾语等。
例如,“跑”、“看”、“吃”等词素都属于动词词素。
形容词词素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感情等的词素,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表语等。
例如,“好”、“美”、“高”等词素都属于形容词词素。
副词词素是表示动作、状态、性质、程度等的词素,它在句子中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很”、“非常”、“慢慢地”等词素都属于副词词素。
2. 虚词词素虚词词素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句法功能的词素。
虚词词素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介词词素是表示位置、方向、关系等的词素,它在句子中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等。
例如,“在”、“上”、“为了”等词素都属于介词词素。
连词词素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表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例如,“和”、“或”、“因为”等词素都属于连词词素。
助词词素是用来表示词义或语法关系的辅助性词素,常常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素结合使用。
例如,“的”、“了”、“得”等词素都属于助词词素。
语气词词素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情感、态度等的词素,它在句子中起到修饰作用。
例如,“真”、“吗”、“啊”等词素都属于语气词词素。
二、字素字素是指构成词语的最小单位,它没有具体的词义。
简论散文的实与虚散文的实与虚,可实中有虚,也可虚中有实。
先说实中有虚,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是文眼,作用是在情绪上涵盖下文。
心情的苦闷,当然有时代及个人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彷徨中苦于无路好走,不过作者并没有过多地交代。
倘若那样,不仅入题不够直接,还显得罗嗦,所以只需一笔带过。
至于下文所写,当然就是如何遣闷了。
散心需要一个静境,而荷塘是一个适宜的去处。
中间三段写荷塘月色的文字,各有侧重。
先写荷叶荷花,再写塘中月色,最后写四面蓊蓊郁郁的树,则是必要的背景。
这样,一个静谧的情境便形成了。
只有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难以对应到心境上去。
因为作者虽然在漫步中获得了一些喜悦,但终究抵不过愁闷,所以只能通过一句话排除在外。
从这里,或许还可见出诗与文的不同。
在诗中这样的细节可以不写,在文中则不可一概忽略,这正可表明散文家写实的一面。
针对他人的异议,作者还特地撰文表明自己确实听到过蝉声。
这样的辩解,大可表明作者的观感是基于写实的。
当然,现实的境况不管如何渲染,总是有限,只有想象不受这个限制。
由现实而到想象,便进入虚写的层次,写的是另一种安慰。
因莲想到采莲的旧俗,本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作者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里的“热闹”与上文写蝉声蛙声的热闹,字面反复,但一者出于现实,一者出于想象。
还有一个词是“风流”,二者并举,也可见出一种向往。
文中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具体描绘了采莲的场景。
那采莲的场面及人物的活动,情景如画。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热闹也罢,风流也罢,毕竟离现实太遥远了。
接着又引用《西洲曲》的诗句,仍是写采莲的。
诗句中有“莲子清如水”,便又由眼前见不着水而想到江南的流水。
这样地惦记着江南,又添出一种乡愁来。
作者一边想,一边往回走,又由想象回到现实。
现实是到了自己的门前,照应开头,环境气氛仍是寂静的。
再看虚中有实,比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文中所说的空中楼阁,是指一个理想的居处。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要拿高分,你必须弄懂诗歌中的“虚”与“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今天,我们就详细解析一下这种艺术手法。
一、诗歌中的“虚”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二、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三、“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古诗鉴赏中的“虚”与“实”作者:唐惠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11期“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一、何谓“虚”与“实”?在古诗中,“虚”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四种类型:1.虚幻世界。
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作者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又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中写道: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这是一首吟咏牛郎织女的作品。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嫉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配角心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接下来三句承“群仙相妒”,筆墨从牛郎、织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社区工作者行测言语技巧:以“实”在的方法应对“虚”词辨析【导语】社区工作者行测备考的掌握是部分地区社区招聘的重点考察内容,因此掌握社区行测的知识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公教育社区工作者考试网根据社区考试特点,为大家整理了一下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虚词辨析题是行测言语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主要以考查关联词为主,每道题所需填入的关联词一般为三至五个,而且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比较复杂,因此对于虚词辨析,绝大多数考生就只能借助本身的语感,以“读起来通不通顺”作为筛选选项的唯一标准。
可语感往往比较“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实在的方法,以“实”对“虚”,快速求解。
应对虚词辨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第一步,概括横线前后分句的大意,判断两者的逻辑关系类型,比如说是因果关系,还是条件关系等。
第二步,代入选项,选择能够代表此类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排除不合理选项,不合理的选项诸如关联词逻辑关系类型不符、关联词搭配不当等。
接下来我们就以真题为例,具体应用一下我们的解题方法:【例1】考试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 ________,考试依据《教学大纲》无疑是正确的, ________考试与教学又有所不同。
教学是使学生从不知________知之较少到知________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则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大纲》规定如何教学,《考试说明》________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此但是或或则B.当然但是和和只C.因此因此或或只D.当然因此和和则【中公解析】正确选项为A。
分析第一条横线前后两个分句关系,“范围一致”与“无疑正确”,显然是因果关系比转折关系更为符合事理,因为可以排除B选项和D选项的“当然”,选择A选项和C选项的“因此”。
接着分析第二条横线前后分句的关系,“正确”与“又有所不同”,可以看到,转折比因果更为合理,可以排除C选项。
语言中虚字和实字的划分
虚字和实字的划分,是一种对于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切分,依据的主要是结构单位的语汇意义和语法作用。
有独立的语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字为实字,否则为虚字。
这种划分,是汉语研究传统对于普通语言学的一大贡献。
早在宋代,我国的语文学家已经把汉字分为虚、实两类。
但与今天我们一般的概念不同,这里的实字主要是表名物的字,其他字都属于虚字。
仅仅把表名物的字看成“实”,把表动作、性状等的其他所有字都看成“虚”,这可能反映了汉语独特的语言观。
“现实现象中的名物是具体的,看得见、抓得住,因而只有表名物的字才能与某种具体的事物挂钩,而动作和性状等都寄托于不同的名物,本身的意义就显得比较‘虚”’。
今天我们一般理解的虚字、实字概念,是现代学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主要根据的是结构单位语法作用、语汇意义的虚实,而非结构单位所指现象的虚实。
虚字和实字的划分,作为一种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划分,在语言系统研究中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就汉语研究而言,情况尤其是这样。
徐通锵先生(1997)从字本位的角度出发对此有详论,值得参考,不赘。
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其实,虚、实二分原则作为汉语研究的重要原则,不仅有助于我们描写和分析汉语的语法系统,也有助于我们描写和分析汉语的语音系统,可以为之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
以往我们对于语音系统的研究,偏重于实字,而对于虚字以及虚字读音与实字读音的关系研究不够。
如何在汉语语音的研究中,突出虚字在语音系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是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为了说明这一点,下文我们将首先区分虚字和实字音变,指出区分两类音变的理论意义;继而,结合具体方言材料,说明在语音系统描写中区分与虚字有关的“变韵”和与虚字无关的实字“本韵”的必要性。
“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谈“联系”,文章接着对于虚字音变和实字音变、变韵和本韵的联系展开了讨论,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