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关于中国古代哲理诗的社会实践报告800字左右
- 格式:docx
- 大小:17.81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诗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启示古代诗词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吸引了众多读者,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这些诗词不仅深思熟虑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而且在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获得对人生的思考,获得对人生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生的挑战。
古代诗词中的自然哲理与人生启示1.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萧条间,月明如晝,山更幽。
”表达了人与自然密切相连的感受。
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自然对抗。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追求着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而古代诗词中的自然哲理给我们提供了深思的空间,让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回归自然。
2. 顺应自然的智慧古代诗词中还蕴含了顺应自然的智慧。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句诗告诉我们,在秋夕的夜晚,室内光线昏暗,而外面的草地上飞舞着闪烁的萤火虫。
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宁静和恬淡。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接纳现实中的一切,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3. 变幻无常的自然现象古代诗词中还经常描绘了自然现象中的变幻无常。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句诗描绘了边境戍楼上一个月夜里的景象,戍鼓声传来,一个孤雁的声音划破了寂静。
这种景象让人感到时光流转,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是,人生如同自然现象一样,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如同一只航行在汹涌海洋中的小船,时刻调整方向,坚定前行。
4. 生命的短暂与珍惜古代诗词中常常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的短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第1篇一、引言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和审美价值。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体会,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二、教学背景1. 学生情况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语文基础较好,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较弱,对诗词背景、作者生平、诗句内涵等方面的了解不足。
2.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2)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实践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2. 注重背景,拓展知识(1)作者介绍:讲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2)诗词背景:介绍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时代价值。
3. 鉴赏技巧,提升能力(1)诗句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比较阅读:让学生对比不同诗人、不同作品的诗词,感受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表达。
4. 诗词创作,实践应用(1)仿写练习:要求学生在掌握诗词格律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
(2)创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反思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 突出诗词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介绍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文化价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强化诗词鉴赏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高中关于中国古代哲理诗的社会实践报告800字左右篇一:XX高中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篇】高考改革的实施,对高中生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课各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特殊的规定,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各个学校采用不同方式鼓励学生阅读,那么,现在的高中学生阅读情况怎么样的呢?****年暑假,本人对高中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了解高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内容和时间安排,并能根据现状给学校提出更好的意见。
二、调查时间及对象****年78月,采取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江苏省东海县的五所高级中学(东海县高级中学、东海县第二中学、外国语学校、房山高级中学)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每校分别抽取200名,共一千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为了解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五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1、学生阅读动机和兴趣;2、学生阅读时间;3、学生的阅读种类;4、学生的阅读方式;5、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6、学生阅读中做读书笔记的情况;7、阅读中外名著及杂志报刊的情况;8、学生阅读数量。
结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数学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72份,问卷调查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1、阅读兴趣和动机阅读兴趣:A感兴趣70%,B一般24%,C不感兴趣6%阅读动机:A增长知识,开拓视野48%,B娱乐休闲8%,C提高写作能力44%从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的时间阅读时间段:A双休日24%,B完成学习任务后49%,C 随时读27%阅读时间长度:A每周2小时内20%,B2-4小时56%,C4-6小时20%从阅读时间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基本不读的只占4%,这说明学生大部分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前言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于近日参加了一次古诗诵读社会实践。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古诗。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等因素,许多年轻人对古诗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弱。
为了提高青年一代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我决定参加这次古诗诵读社会实践。
三、实践过程1. 筹备阶段在实践开始前,我首先查阅了大量关于古诗的资料,了解了古诗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著名诗人、诗作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进行古诗朗诵,包括发音、语调、情感等方面。
2. 实践阶段(1)组织诵读活动我联系了当地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场所,向他们申请了活动场地。
在活动中,我邀请了一些热爱古诗的朋友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分组进行诵读我们将参与者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
在朗诵过程中,我们注重情感表达,力求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听众。
(3)交流心得体会在诵读结束后,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有的朋友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诗的魅力;有的朋友则表示,通过朗诵古诗,他们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总结阶段在实践结束后,我们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我们一致认为,这次古诗诵读社会实践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实践成果1. 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古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2. 增强了文化自信在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3. 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古诗诵读,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古诗。
五、实践感悟1. 古诗的魅力无穷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诗的魅力。
高中政治古诗哲学思想总结高中政治古诗哲学思想总结古诗和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古诗和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接下来,我将从古诗和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高中政治课程进行总结。
首先,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人才华的结晶。
高中政治课程中涵盖了很多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代诗人的作品。
这些古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写景描写的诗歌,通过慢慢的思考,使读者意识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伟大。
这首诗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难,珍惜眼前的美好。
同时,古诗也融入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既描写了美丽的月夜景色,也表达了杜甫对兄弟之情的思念。
这首诗通过表达深厚亲情的同时,也对兄弟间的感情表达出思索和理解。
古诗中的深刻思想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苏轼的《赤壁赋》以三国时期的战争为背景,写出了珍惜和平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
其次,哲学思想是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的哲学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世界观也有着重要的启迪。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思想注重反思和超越。
老子的《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和真空无物的思想,让人们深思生活的意义和人们的行为。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注重互利互惠的实践。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强调了非攻的原则,并倡导互相救助和互利的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法家思想讲究法治和利己主义。
韩非子的《韩非子》中提出了严刑峻法和以法治国等观点,强调了法治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探索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中国古代诗词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更是一座汇集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宝库。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辞,古人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的探索。
这些精妙的诗句,引领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内外兼修、通达世情与自性的世界,让我们对自然、人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从情感体验、人伦关系、生命哲学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一、情感体验中国古代诗词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挖掘,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在古人笔下,爱恨离合、喜怒哀乐、孤独寂寞,都得到了充分表达。
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露重飞难度,猿痴树可哀。
高楼结草莽,长道杂星斑。
郢客终南恨,应怜属国来。
”作者以寥寥数句,将心灵的孤绝、对离乡之苦、心灵的悲愤与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情感体验不仅唤起读者的共鸣,也引导着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再次确认了情感的重要性。
二、人伦关系中国古代诗词常常描绘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师生关系等人伦关系的方方面面。
这些诗词不仅刻画了关系参与者的情感状态,更对人际互动的原则和行为准则进行了探讨。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行船却忆江南》中描述了亲人相思的情景:“况是青冥之中,莫如贵公子酬对。
管灌梧桐落地山家戍,只有樵渔识者知。
”这些句子不仅揭示了情感的挥之不去,更暗示了亲情之难舍难分。
通过古人的诗词,我们体验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对人伦关系的尊重和珍视深有体会。
三、生命哲学中国古代诗词还包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这样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这句诗,作者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感叹,彰显了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欲望,获得对人生的洞察和思考。
他们将生命比作浩渺的大海,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时间,珍惜每一个瞬间。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仍然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诗词实践报告介绍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优美诗歌形式。
古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我在古诗词实践中的一些经历和收获。
第一步:选取古诗词在实践中,我首先选择了一首我比较喜欢的古诗词进行学习和体验。
我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
第二步:了解背景在学习一首古诗词之前,了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我开始研究了杜牧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杜牧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这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背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词的内涵。
第三步:解读诗词接下来,我开始仔细解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
我注意到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
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韵律,我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个过程让我更加欣赏和喜爱这首诗。
第四步:背诵和朗读为了更好地体验古诗词,我开始背诵和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
通过口头的表达,我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美和力量。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语音和情感的表达,我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意图。
第五步:创作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实践古诗词,我尝试着创作了一些自己的诗词作品。
我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灵感,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
虽然我的创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但这个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第六步:分享和交流在实践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古诗词的分享和交流活动。
我和其他爱好者一起讨论和欣赏古诗词,分享彼此的体验和见解。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还收获了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结论通过这次古诗词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古诗词是一扇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它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滋养。
通过学习、解读、创作和分享,我在古诗词实践中收获了知识、情感和心灵的成长。
一、前言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参加了这次社会实践——古诗学习活动。
通过阅读、背诵、解读古诗,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诗的魅力,以下是我对这次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社会实践内容1. 阅读古诗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阅读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古诗作品。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以及社会风貌。
2. 背诵古诗为了更好地掌握古诗,我选取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等,进行背诵。
背诵古诗不仅能加深对古诗的记忆,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解读古诗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古诗的解读,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情感和背景。
例如,在解读《登鹳雀楼》时,我了解到诗人王之涣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社会实践成果1. 提高文化素养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古诗中的美好意境、高尚情操使我受益匪浅。
2. 增强审美能力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阅读古诗,我学会了欣赏古诗的美,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背诵古诗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4. 培养情感共鸣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阅读、解读古诗,我学会了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四、社会实践体会1. 古诗的魅力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诗的魅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古诗的学习方法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一是广泛阅读,了解各种类型的古诗;二是背诵名篇,加深对古诗的记忆;三是解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情感和背景。
古诗词给我的启示作文800字古诗词给我的启示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情感。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通过研读古诗词,受到了诸多启示与感悟。
古诗词让我领悟到了坚毅不拔的品质,培养了我的情感表达能力,丰富了我的思维方式。
其中一些精妙的词句更是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古诗词在启迪我心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其中一首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诗是苏轼的《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首诗犹如一幅画卷,勾勒出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于英雄气概的向往。
诗中的“遥想”、“小乔”、“雄姿英发”等词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我要有远大的胸怀,成就不凡的事业。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坚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才能在困难面前保持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
古诗词所提供的丰富的例证和事实,使我对古代社会风气和人生哲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道:“铜炉华鬟雪满头,脚著绛绡步踏轻,纤腰玉减香魂销。
”这样的诗句较为生动地描绘出了古代女子的容貌和走姿,使我对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深度分析,我认识到古代文人士子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美的追逐,同时也能够领悟到这些文人背后的人生哲理。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之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首诗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了悲愤和哀思。
其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和“星如雨”使人仿佛置身于万花盛开、星星闪烁的绚烂景象中。
这种超乎寻常的表达方式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喜爱。
古诗词引发了我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
例如元稹的《遣怀》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清除杂念,心境清明的渴望。
经过我的思考,我理解到,只有通过去除浮躁的心态,我们才能看清生活的真谛,找到快乐和成功的真正途径。
古诗的启示作文800字作文古诗的启示古诗是千年文化的结晶,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它既可以让我们拓宽视野,又可以让我们领悟生活的真谛。
作为高中生,我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也是有限的,然而,正是这些古诗给予了我们一种启示,引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古诗能够给予我们启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们犀利而深刻的中心思想。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告诉我们时间无情地流逝,人生短暂,每一天都不可轻视。
这句简短却发人深省的诗句,让人们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古诗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鲜活的例证或事实,这些例证或事实给予了我们以启示。
以《赤壁赋》为例,它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壮丽景色,讲述了武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令人赞叹不已。
通过读这样的古诗,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激发我们拼搏进取的精神。
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一篇好文章的基础,同样也适用于古诗。
古诗中语言华美、形象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语言结构简练,用字精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正是由于古诗的流畅表达,才使得古诗一直以来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赞誉。
古诗也给予了我们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
古人的哲学思想、生活哲学等不同角度的思考都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诗中。
比如《山居秋暝》中的“草木霜天共长云,襟期风露胆轻寒”,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可以感受到山居的宁静和秋天的凉爽,从而使我们思考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需要向古人一样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抚慰。
合理的篇章结构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同样也适用于古诗。
古诗常常采用押韵和对仗的方式让诗句更加优美,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篇章结构严谨,通过五言绝句的形式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篇章结构既增加了诗的韵味,又更好地让读者与诗产生情感共鸣。
最后,古诗的语言和情感表达也是其给予我们启示的重要方式。
高中关于中国古代哲理诗的社会实践报告800字左右
人
篇一:2015高中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第一篇】
高考改革的实施,对高中生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课各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特殊的规定,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各个学校采用不同方式鼓励学生阅读,那么,现在的高中学生阅读情况怎么样的呢?****年暑假,本人对高中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了解高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内容和时间安排,并能根据现状给学校提出更好的意见。
二、调查时间及对象
****年78月,采取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江苏省东海县的五所高级中学(东海县高级中学、东海县第二中学、外国语学校、房山高级中学)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每校分别抽取200名,共一千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为了解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五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学生阅读动机和兴趣;
2、学生阅读时间;
3、学生的阅读种类;
4、学生的阅读方式;
5、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
6、学生阅读中做读书笔记的情况;
7、阅读中外名著及杂志报刊的情况;
8、学生阅读数量。
结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数学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72份,问卷调查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1、阅读兴趣和动机
阅读兴趣:A感兴趣70%,B一般24%,C不感兴趣6%
阅读动机:A增长知识,开拓视野48%,B娱乐休闲8%,C提高写作能力44%
从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的时间
阅读时间段:A双休日24%,B完成学习任务后49%,C随时读27%阅读时间长度:A每周2小时内20%,B2-4小时56%,C4-6小时20%
从阅读时间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基本不读的只占4%,这说明学生大部分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3、阅读的种类
阅读种类:A作文选30%,B故事书3%,C影视娱乐10%,D中国古典名著15%,E童话寓言、卡通类2%,F武侠小说11%,G报刊杂志1%,H诗歌散文15%,I言情小说5%,J外国名著8%
从阅读种类看,喜欢看作文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诗歌散文的人数多,其次是影视娱乐,外国名著、影视娱乐、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人数也有一定比例,但对报刊杂志、故事书、卡通等涉猎几乎为0。
从这里可以看出,高中学生的阅读多数从高考实用上考虑,以及与年龄特征相关的书目有一定的阅读。
4、阅读的方式方法
阅读方式:A随便翻翻8%,B应付式15%,C偶尔记笔记37%,D认真做笔记40%
有无计划性:A有计划30%,B无计划70%
从阅读方式上来看,学生阅读存在很大问题,能够认真做笔记的不到一半,这对实际应用还是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而且阅读习惯也不利于牢固掌握阅读的内容。
从有无计划上看,更是让人担忧,对于阅读有很高要求的高中来说,无计划阅读很难掌握相对较多的阅读知识的储备。
有无计划地阅读这些也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
5、阅读数量
阅读数量:(一学期阅读量)A10本以上0%,B5-10本6%,C2-4本69%,D1本20%,E0本5%
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为0,还有5%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
这与《新课程标准》一学期阅读要求相距甚远。
对《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文学书目调查中发现,阅读5本以上的只占20%,阅读5本以下的占75%,一本都没看过的占5%。
从这里也看出学生阅读的量还存在差距,还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要求。
6、阅读书籍来源
阅读书籍来源:A自己买50%,B向别人借30%,C学校图书室20%从阅读书籍的来源看,学生有自己购买书本的条件。
7、他人对课外阅读的影响
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A父母40%,B老师38%,C朋友20%,D亲戚2%
从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看,教师的影响仍然很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1、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高,但多以应对高考为目的,对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方面的书籍较少。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且阅读量不足;
3、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单一,无选择性;
4、自主地会做笔记的学生较少;
5、学生读中国古典名著和卡通类娱乐杂志及影视作品的比例大,而对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刊类涉猎较少。
五、反思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不够宽,阅读的也仅限大纲中规定的书目较多,极不利于学习,如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校对阅读重视程度不够。
从调查的几所学校看,只有东海高级中学和房山高级中学有学生阅读课,其他学校并没有设立学生阅读课,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而超强的高中学习,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又怎么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呢?
2、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课外阅读。
教师比学生更清楚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教师为了完成指标,让学生扎进作业堆,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对语言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没有在策略上取胜的意识。
不会留些空余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更没有心思指导学生看课外书。
3、电视、音乐等视听媒体的冲击。
现在的网络、电视、随身听等图像、声音式的装备让学生失去了对文学的喜爱。
他们从小就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阅读的启蒙教育太晚了,看书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强加于自己的一项任务,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维贫乏、文学修养贫乏、这是十分可怕的。
2015高中暑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