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 黄巢 题菊花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黄巢的二首菊花诗赏析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击剑骑射,粗通笔墨,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
曾组织盐帮,与朝廷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875年,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举义,黄巢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
黄巢的二首菊花诗《题菊花》、《咏菊》由全唐诗著录。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传说黄巢8岁时他父亲在院中吟诗到第一句,黄巢就接着他父亲的头脱口而出,才思敏捷,让其父惊异不已。
小小年纪就想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花开的问题了。
领袖人物儿时的志向可见一斑。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满院”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第二句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
他要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鸣不平。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却独处寒秋,蕊寒香冷。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古往今来,菊花就与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题菊花》诗,却超凡脱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
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
其实,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力量,透过那盛开的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创作了两首描绘菊花的古诗。
以下是这两首诗的全文:
1.《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通过描绘菊花在秋天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诗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2.《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以菊花为主题,展现了黄巢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农民起义事业的信心。
这两首诗都展示了黄巢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以菊花为象征,表达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
黄巢的菊花诗两首黄巢的菊花诗有两首。
分别为:1、《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拓展资料一、《不第后赋菊》1、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2、赏析: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创作背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二、《题菊花》1、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2、赏析: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题菊花》(黄巢)评析原文:《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评析: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少有文才,且特喜菊花。
据《贵耳集》载: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翁与父大为惊异。
现黄巢诗仅存三首,其中有两首为吟菊诗。
其诗中的比兴、寄托,与一般人迥异其趣,较早写的《题菊花》尤体现了他远大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诗的起句描绘了在飒飒的西风中,栽满庭院的菊花迎风盛开。
他笔下的菊花毫无隐逸者讴歌的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意味;而是满院开放、同存共荣,一起与萧索的秋风抗争。
然而毕竟时已深秋,寒风阵阵,菊花已“蕊寒香冷”。
纵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无法招来殷勤的彩蝶绕丛翻飞,驱走秋日一花独放的寂寞。
春天,桃李满园,蜂争蝶闹,得意非凡,菊花竟不能分享半点,天道是何等地不公!面对菊花所受的冷遇,历代文人多赞菊之高洁、绝俗,以示自己也将保持高尚的节操,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
这其实是他们找不到改变现实的途径而采取的自我封闭的态度,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毕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
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时,曾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口号。
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这首《题菊花》中得到艺术的显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穷年忧黎元”的儒士用诗文来讽喻时政,以求“致君尧舜上”;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骚客则“虚步蹑太清”,力求超脱。
他们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也不可能以“犯上作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改变不公平世道的问题。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及赏析《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是黄巢在童年时期写的一首题菊花的诗。
菊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高洁、清雅的象征意义,黄巢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菊花在飒飒西风中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他对菊花的赞美和敬意。
同时,他通过想象自己成为青帝的情景,赋予了菊花一种不畏严寒、顽强抗争的精神品质。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蕴深刻,表现了黄巢对生命力和美的执着追求。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在科举考试失利后所写的一首咏物诗。
黄巢在诗中以菊花自比,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盛开的季节和菊花的美丽威猛的向往。
同时,通过描绘菊花的香透长安、黄金甲的景象,表现了他对未来斗争的想象和信心。
整首诗语言豪放有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展示了黄巢的个性和抱负。
《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畔无人问,卖与胡人示汉机。
这首诗是黄巢在占领洛阳后所写的一首自题像诗。
黄巢在这首诗中回顾了自己曾经的草莽岁月和起义斗争的经历,表达了对失败和落寞的感慨。
同时,通过描绘自己脱下铁衣换上僧衣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展示了黄巢在历史变迁中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
总体来说,黄巢的三首诗都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直抒胸臆为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他在诗中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历史和社会的看法和感悟。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黄巢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表现了中国农民起义领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他的诗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黄巢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题菊花》黄巢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原文】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⑴,蕊寒香冷蝶难来⑵。
他年我若为青帝⑶,报与桃花一处开⑷。
【注释】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白话译文】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
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
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创作背景】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
’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赏析】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菊花》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1)黄巢《菊花》诗虽然也是写菊花,但含意与格调与传统咏唱“菊花”诗大不相同,是完全带有颠覆性的,寄托了自己改天换日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
这首诗收在《全唐诗》,题作《不第后赋菊》,可能是根据《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而来。
但查《清暇录》,仅说是黄巢落第后所作,并未指出具体时间,故后人多不认从。
根据史实及黄巢个人情况,应该是黄巢参加起义,王仙芝阵亡至攻进长安这段时间写的可能性比较大。
干符五年(878)起义首领王仙芝被杀,义军拥立黄巢为王,两年后,黄巢打进长安。
四年之后,他兵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故《菊花》诗认作其夕阳之作,当问题不大。
(2)九月八:农历九月八日,即重阳节的前一日。
我国古代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此处用“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3)我花:表示对菊花的亲昵喜爱。
我花开:指菊花开放。
百花杀:指百花枯萎、凋谢。
(4)香阵:持续不断、经久不衰的香气。
冲天香阵:显示香阵的浓烈、香力的强大,不可战胜。
透:香气渗透、充满,无处不在,无可抗拒。
(5)黄金甲:多重语意。
一是形容菊花的金黄秀色,二是暗喻起义军的军服颜色,三是谓必将攻下唐王朝京都长安。
【赏析心得】这是作者以菊喻志的一首绝句。
乾符元年(874),十二岁的李儇登位,是为僖宗。
他登上的是个纸糊的金銮殿,王朝大厦充满隐患,根基动摇,大唐帝国状况已日暮西山。
君王与朝臣、宦官与朝臣、朝廷与藩镇、官员与百姓,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百出,愈演愈烈。
尤其是官吏富豪与农民的矛盾,在天灾的助推下,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关东连年水旱,百姓流亡失所,而小孩皇帝又不务政事,专恋游戏。
朝中宦官田令孜擅权弄势,地方州县官府督赋更急,据史载,农民即便“拆屋伐木,雇妻鬻子”,也只够豪吏的“酒食之费”。
在广大百姓无法生存的状况下,天下就像一堆干柴,一点就燃,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在乾符二年(875)全面爆发。
黄巢《题菊花》原文翻译及鉴赏《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首《题菊花》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题菊花》原文唐代: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译文及注释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题菊花》鉴赏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题菊花阅读答案附赏析题菊唐黄巢①飒飒西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②,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②青帝:司春之神,主管时令的神。
1.下列对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句极言菊多,勾画出了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B.第二句写菊花凌寒盛放,散发清香,却得不到欣赏。
C.第三、四句运用想象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本诗起句平实,结语豪壮,给人以不同凡俗之感。
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2.黄巢的《题菊花》和郑谷的《菊》同是咏菊诗,但表达的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A ()2.黄巢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1分),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1分)。
郑谷的咏菊诗,写菊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在重阳节得人欣赏的特点(与瓦松的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特点形成对比)(1分),赞美了道德高尚者不慕荣利的思想境界(1分)【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研读各选项内容。
题中,A句错误在于,首句只是写菊多,没有写出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黄巢的身份和两诗的内容分析。
黄巢是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后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
而郑谷的咏菊诗,写菊花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的特点,赞美了菊花道德高尚、不慕荣利的品格。
考点:评价。
关于菊花的古诗《题菊花》原文译文赏析《题菊花》唐代: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心儿。
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赏析】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很多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所以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浅析黄巢两首咏菊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
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美轮美奂,久而弥笃。
而唐诗也像是历史的另一种记载方式一样,用它隽永不息的文字记录着一代天朝由盛到衰的历程,本文就以唐末义军首领黄巢的两首菊花诗为中心浅析属于唐末的一抹独特的诗歌韵味,同时也对黄巢这位历史中备受争议的大将人物的菊花情结作以简单剖析。
一、由人看诗——体会两首咏菊诗的诞生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首惊天动地的菊花诗的作者——黄巢。
《新唐书》云:“黄巢一世富于财,善击剑骑射,稍同书记、办给,喜养亡命。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黄巢,一个黑暗世道的私人武装首领、江湖豪杰的身影。
而作为一代义军首领,他所肩负的责任和最终用血汗打下的疆土并没能够抵抗强大历史规律即农民起义往往是在小有成就之后走向衰落,之前陈胜、张角如此,之后的李自成、洪秀全也是如此,黄巢当然也没能幸免。
他的人生,因为结局的惨淡而显有人问津,作为历史上的叛军,他曾经的荣耀也不会被赋予历史的浓墨重彩,唯有在《全唐诗》中出现的两首咏菊诗,还用它们铿锵的字句向后人彰显着这位诗人曾经拥有的抱负和风骨。
他的第一首咏菊诗《题菊花》的诞生,多多少少可以看见一个少年才智的影子。
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巢父怪,欲击巢。
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
’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张端义还对该诗作了评注:“跋扈之意,已见婴孩之时。
”诗中“婴孩之时”值得存疑,而那“跋扈之意”倒真可谓确切无误。
少年时的黄巢, 就把这种为内心的“自由”而战斗的“革命的潜能”, 通过对钟爱的菊花的赞赏加以表达。
有朝一日要能“为青帝”, 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 这种内心的期待, 表达着这个年轻生命浪漫的豪情和气魄。
第二首诗则更加明确的体现了作为诗人的黄巢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作为唐末义军首领的黄巢命运最终的归宿。
黄巢从小曾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 与所有的书生一样, 他也企图通过科举之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
曾几次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可都名落孙山。
唐王朝的科举大权, 在安史兵变后, 就落到了宦官之手。
这个生理和人格都不健全的特殊群体, 对于道德文章和人间才情同样缺失与冷漠,渴望进士的年轻人想要金榜题名就有可能付出毁灭自尊、蒙受屈辱的代价。
像黄巢这样颇具叛逆性格的人,显然不会因此而附炎趋势、随波逐流。
在未能挤进京城,出仕为官的最初构想破灭以后,他写下这样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全唐诗》题为《不第后赋菊》,据称是黄巢在最后一次落第后,在长安城头上写下的。
诗中“冲天香阵”、“黄金甲”等意象,洋溢着菊花特有的气息、色彩和风姿,也真诚地袒露了他一以贯之的心迹历程。
而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激情已比《题菊花》更加直接具体,孩时的理想抱负已明确地转化成推翻统治阶层的政治意图。
由这两首咏菊诗不难看出黄巢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绝对堪称另类,其中凸现的意蕴,不是爱国忠君和讥讽时弊,而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集权欲望,是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凌驾万有的雄心壮志。
这不仅让我们产生疑问,这样的野心与抱负是如何与一向在中国古诗中代表悠然傲骨的菊花形象产生艺术的火花的呢?二、由诗看人——品味诗人黄巢的菊花情结菊花素以特有的品性倍受中国古代的文人青睐,历朝历代中不乏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名篇佳句:晋朝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朝有诗仙李白的“可叹东篱菊,茎疏叶旦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宋代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重阳时节绽放的菊花总是在傲骨之余承载着一丝忧伤,思乡、思人,这也就使大多数的咏菊诗都成为表达诗人的孤高傲世和感时伤怀的寄托。
而作为唐末农民运动的领袖,黄巢的菊花诗则是以英雄诗人的情怀,独树一帜地展示了对菊之风骨的独特感受。
从《题菊花》到《不第后赋菊》黄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菊花”情结。
他存诗不多,《全唐诗》仅收三首,其中《自题像》一般认为伪托,而其他两首均是咏菊花的,由上文论述可知虽写于不同时期,但意蕴和主题极其相似。
先看这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西风满院栽”,肃杀之秋,百花红销香断,凋谢殆尽,满院菊花依然笑傲西风,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
只是因为生不逢时,“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惟能散发着幽冷暗香,远不如风和日丽下的春花那样浓香馥郁,招惹蜂蝶来采撷芬芳。
有人认为,所谓“满院栽”,一反其他文人诗中那种傲世绝俗而又孤独寂寞的菊花形象,这里的菊花是劳苦大众群体形象的象征,表达诗人为解救民生的大众情怀。
因此,虽然在冷飒西风里,诗人还是希望它的姿容与芬芳可以充盈世间,为更多人们所关注、所喜爱。
然而,细细品来,菊花又何尝不是他个体形象的自喻呢? 不媚世俗的“蕊寒香冷”却遭春风彩蝶的冷遇,只能孤芳自赏,不正是他自己人生命运的形象写照么?黄巢科举进士不成,便走向社会底层,与许多贫苦农民一起,靠贩私盐谋生,并逐渐成为他们中的领袖,也为他后来的造反起义打下了基础。
有朝一日,菊花能得以解放,能“报与桃花一处开”,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一展芳容,也正是他自己莫大的人生期待。
因而,在梦想救赎大众的同时,他也在憧憬着为自己救赎。
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灭秦,到洪秀全“太平天国”的“盛世”,千百年的农民运动的历史,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但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阶级局限和个人局限,伴随他们的往往是起初的迫不得已、曾经的辉煌一时以及最终的沉寂无声,诗中秋菊那种在西风中“蝶难来”的困窘和隐痛,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历史的必然。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大天帝之一,传说其主东方,东方为春天,故又称东方之神和司春之神。
“为青帝”,可看作诗人皇权意识和王者之气的形象化表述。
在诗人看来,菊花和桃花同属百花之列,理应享受同等待遇。
菊花独处深秋,蕊寒香冷,是苍天极大的不公,也是“青帝”极大的不公。
而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就必须重构新的“青帝”。
他在嗟叹之余,想象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个公正的“青帝”,要让更多的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这就体现了诗人那种改天换地,主宰乾坤的气概和欲望,也体现了他朴素的人本思想和诗化了的民均理想,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为青帝”,豪迈又不粗俗,但毕竟是他少年时代的梦想,较之《不第后赋菊》的“百花杀”、“透长安”、“黄金甲”,是有差异的。
其一,以司春之神自比,多了些许浪漫,少了杀气,显得温和敦实,不如后者那么尖锐犀利;其二,“为青帝”的浪漫,仍建立在天意和神话般的梦幻之中,似乎是对天祈求,在梦中探寻,而相形之下,无论是占据一方还是统领天下,后者透露的无疑是一种更实际的现世理想,其力量也更震慑民心。
再看后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就是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押韵,有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和霸气。
从季节上来看,阴历九月九日重阳,已正是秋深霜下的时候,只有菊花怒放,百花皆零落,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天寒唯有傲霜枝”。
而这些“傲霜枝”却带给诗人无限希冀与向往。
他要等“待”的是改天换地之日,又是如春去秋来那样自然的时序更迭。
重阳,是花的节日,也是人的节日,是自然的节气,也蕴含着社会的气数。
因而,这里的“待”显得那样深沉殷切。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个“杀”字,尽显金刚怒目、咬牙切齿之意,摧枯拉朽、一往无前之势。
“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
作者把菊花尊称为“我花”,也是对唐王朝的蔑视和挑战。
唐代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国花。
黄巢一反传统,对菊花大加赞扬,其叛逆心理溢于言表,也与后来他起义时号称“冲天大将军”一脉相承。
显然,诗中的“百花”是诗人想象中的敌对势力,“我花开后”的结果是“百花杀”。
这恐怕不单单是自己英雄气概的张显,更表达了封建社会生活底层的共同民声。
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就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由于诗人的偏好,期待菊花可以“满园栽”,同时又期望一花开而可致“百花杀”,这又是何等傲慢又何等自信的心态!相传武则天冬游上苑,曾令花神催开百花,这种可以操纵花开花败的超自然力量也只能传说在皇帝身上,而黄巢诗作敢这般大放厥词,可见其早已与皇天比肩并论。
然而较之之前的“蝶难来”的感叹,并进而希望“一处开”的均衡平等的思想,前者显得温婉,而后者则更为豪壮。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极写菊花盛开之景。
身披黄金铠甲,抗霜伴寒,傲然怒放,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形象是何等英武和俊伟!这里塑造的,已经不再是单独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花开满城,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
这里的“天”不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还表现了古时至高无上的皇权。
尽管诗人也曾相信天命,但因唐朝皇帝自称“受命于天”,他有意反之,不共戴天,是要用自己的气势和力量威慑苍天、威慑皇权。
故而当诗人起义独统全军后,便自称黄王,并号“冲天大将军”。
于是,所谓的“冲天”之势便由英雄诗意转化为了战斗激情。
这“冲”、“透”是用夸张的手法在渲染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与末句用“满”、“尽”营造花开遍地的环境氛围互相辉映。
读到这里,眼前不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满眼望不到边际的黄花簇拥装扮着整个长安城,一阵阵刺鼻的芳香让人沉醉其中;慢慢地,一朵朵黄花渐渐在眼前清晰,那是一位位身披金黄铠甲的起义将士,正豪情冲天地谋划未来。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色意象,也耐人寻味。
其一,它标志着菊花之色,自然之美;其二,它标志着黄姓,黄巢起义后先后自称“黄王”和“率土大将军”,(古人有“土生金, 色黄”之说),这都与诗人孩时“自然天赐赫黄衣”的表述一样语意双关;其三,它标志着帝王之意,从隋至唐,帝服常为黄色,后遂成定制。
从菊花的色彩,到符号意义的姓氏,再到至高无上的皇权,诗中的“黄”字,寄托了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帝王意识与权力欲望——他想攻入长安,他想取代李唐王的极权。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奇语,又是暗喻,更是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