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学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9
[哲学]第七章明清实学第七章明清实学第一节明清实学概述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2、实学兴起的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重视经验知识2、注重经世思想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关于实学,有两种说法。
•(1)广义的实学•指宋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
•从内涵上看,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
•(2)狭义的实学•指明清之际兴起的“经世致用”之学。
•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
•2、实学兴起的原因•(1)政治原因•(2)思想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注重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实学学者贵识时务,重视实效,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而深切关注。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明清实学学者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3、致力创新的精神。
•明清实学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重复陈言。
•4、研究课题的扩大。
•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
第二节黄宗羲一、生平与著作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
二、“一本而万珠”的学术史观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史观1、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2、改革君主专制的方案四、哲学思想1、“气外无理”2、“心即是气”一、生平与著作1、生平世称梨洲先生。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浦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终年八十五岁。
•2、著作••政治著作以《明夷待访录》为代表(可称作十七世纪的中国民权宣言)。
3、实学思想的体现(1)注重史学,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
关注政治,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鲜明的民主思想。
(•2)的•(3)对宋明理学进行修正,提出“气外无理”、“心即是气”哲学思想,此为他经世之学的哲学基础。
第七章明清实学第一节明清实学概述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2、实学兴起的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重视经验知识2、注重经世思想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关于实学,有两种说法。
•(1)广义的实学•指宋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
•从内涵上看,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
•(2)狭义的实学•指明清之际兴起的“经世致用”之学。
•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
•2、实学兴起的原因•(1)政治原因•(2)思想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注重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实学学者贵识时务,重视实效,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而深切关注。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明清实学学者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3、致力创新的精神。
•明清实学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重复陈言。
•4、研究课题的扩大。
•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
第二节黄宗羲一、生平与著作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
二、“一本而万珠”的学术史观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史观1、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2、改革君主专制的方案四、哲学思想1、“气外无理”2、“心即是气”一、生平与著作1、生平•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浦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终年八十五岁。
•2、著作••政治著作以《明夷待访录》为代表(可称作十七世纪的中国民权宣言)。
3、实学思想的体现(1)注重史学,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
•(2)关注政治,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鲜明的民主思想。
•(3)对宋明理学进行修正,提出“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此为他经世之学的哲学基础。
•史学著作《明儒学案》(第一部中国学术思想史)、《宋元学案》(黄百家、全祖望)等为代表。
明清实学思潮明清时期,实学思潮在中国教育界兴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学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理念,追求实际应用的知识和能力,主张将经世致用的学问融入教育体系。
本文将以明清实学思潮为主题,介绍其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实学思潮的起源明清实学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朱熹的“理学”。
朱熹注重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释,并提倡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他主张“实事求是”,认为学问应该融入社会生活,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在明代朱载堉的努力推动下,实学思潮得到传承和发展。
朱载堉注重实际知识的教育,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通过实践和实践方法来获得知识。
他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以便投身社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二、实学思潮的发展明代实学思潮的发展在清代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清代程朱理学系统成为当时的主流教育思想,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
他们深入研究经典文献,并从中提取实用知识和道德准则,通过教育传承和培养学生。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并注重社会实践,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清代实学思潮在农学、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例如,明代农学家李时中提倡以实验为基础的农学研究,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清代医学家李时中以及钟会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学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明清实学思潮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实学思潮强调实际应用的知识和能力,振奋了中国教育界,催生了一批有实际能力的学者和专家。
其次,实学思潮注重实践和实践方法,推动了教育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实学思潮强调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004.12.27第十四章明清实学第一节明清实学的产生一、历史背景:从明代中叶到鸦片战争前(公元十六世纪中至十九世纪初),在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我们常把这一历史阶段称之为“明清之际”。
这一时期,从世界史的角度看,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的革命变革时代;而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里,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也呈现出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历史特点。
明清之际社会发展的这些历史特点,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
早期启蒙思潮发展中显露出“新的突破旧的”的理论特色。
二、哲学理论特征:1、由于受到当时市民封建特权要求的启迪,特别是直接受到农民大革命的影响,表现出某些越出封建藩篱的早期民主主义意识。
2、注意吸取当时自然科学——“质测之学”的新成果、新方法。
3、对宋明道学空谈性理的腐朽学风进行了批判,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
将古代哲学的发展推至顶峰,而走向终结。
4、这一时期的哲学,是围绕理气、道器、体用、有无、动静、常变、心物、心理、能所、知行、理欲、理势等范畴展开的。
第二节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通过批判和扬弃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从而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一、对“气”范畴的新的哲学规定(一)“气”的含义:1、“气”具有普遍无限性。
充满宇宙,不仅有形之物为气构成,而且“虚空皆气”。
那种本体意义上的“虚”、“无”是不存在的。
2、“气”具有永恒不灭性。
气是永恒存在的,虽有散有聚,但都是气的不同运动形式,并不是有生有灭的。
这是朴素的物质不灭思想建立在对自然现象观测的基础上。
3、“气”具有客观实在性。
气可以呼吸、可以流动、可以感知的具体实物,从哲学意义上概括气的最本质属性。
这是对气与宇宙的最本质的属性的客观事物最高的抽象。
指明了“物质一般”的科学抽象,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一个大飞跃。
略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1.实学思潮的兴起实学思潮是明清历史时期的一种学术潮流,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后的一次文化大变革。
它兴起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达到顶峰。
实学思潮的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实现认识和明智的行动。
实学主张实践至上,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推崇经世济用和治国安民,追求现实的利益和功利性的价值,引导人们致力于实干和实践。
2.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有许多,最著名的是王阳明、李贽和黄宗羲。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将领,他提出“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体验真理和认识自我。
李贽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和正音、古史辨等方面留下了很多卓越的研究成果。
他强调“实证”、“辩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辨证分析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黄宗羲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经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固本培元”、“钦己自省”的思想,主张以实用性的思考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3.实学思潮的现实意义实学思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学思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强调实践至上、以实用性为本,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科学化和实践化的思考框架。
其次,实学思潮提倡崇德向善,注重道德修养和良心观念的培养,为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再次,实学思潮倡导以真实、实际、有用的知识为导向,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实学思潮对于推进以现代化的方式打造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4.结语实学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段有着很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思想流派。
它以科学实践和实用性为主导,重视道德修养和良心观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交流融合,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意义和思考框架。
明清实学思潮简介明清实学,是我国学术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含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学术思想形态。
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禅化而提出,至明代后期而蔚然形成了一股内容深刻丰富、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学术思潮--明清实学思潮,将中国儒学由宋明理学推进至又一新的阶段。
这一学术思潮,由17世纪初的明末东林学派开其端绪,至19世纪60年代初的清朝道光、咸丰年间(182l-1861年)遂告结束而进入近代的新学思潮。
这二百数十年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盛时期,乾嘉时期实证学风的高度发扬,道咸时期实学思潮的再度高涨。
在这一思潮的前后两个阶段中,都把儒学?quot;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救亡图存而务实革新。
而且,从这一进步思潮的高涨而波及的范围说,由学术而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从其学术思想的深刻和尖锐程度说,它由批评理学而发展为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抨击;终结了以宋明理学为主流的长期统治,冲击着旧礼教、旧传统的束缚,闪烁着早期启蒙思想的光彩。
一、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第一阶段: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盛时期,是以经世致用、倡?quot;实学为其主要特征。
从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代康熙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
在此时期,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及国内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导致农民大起义和民族战争的络绎不绝;在江南各地,还爆发了相当规模的市民阶层的反抗运动。
尤其是明王朝的覆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他们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总结明亡教训,憧憬未来的理想社会。
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这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兴盛的主要社会基础;加之此时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碰撞,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对实学思潮的兴盛也起到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士大夫中的一批优秀分子如顾宪成、高攀龙、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傅山等,面对当时国危民艰的局面,他们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空疏、教条看作是导致国弱民贫的重要原因。
略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实学思潮兴起的阶段。
实学思潮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明清实学思潮的起源、主要观点以及其对现实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明清实学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王阳明。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内心良知具有自觉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调知识的实践性。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知识,将知识付诸于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这种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践是知识的根本基础;二是注重经世致用,提倡将学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三是重视道德修养,认为知识的追求应该与道德的实践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品德;四是强调实证,主张通过实证来验证理论,反对空洞的理论空谈。
明清实学思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学思潮强调实践,强调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其次,实学思潮注重经世致用,强调将学问运用到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去,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学思潮提倡实践和实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实学思潮重视道德修养,强调知行合一,这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们的良好行为。
明清实学思潮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学思潮强调实践、经世致用、道德修养和实证等方面,这些观点对于培养人才、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和发扬实学思潮的精神,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