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说明
- 格式:docx
- 大小:10.63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课时《通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课时《通分》是小学数学中分数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概念和方法,理解通分在分数运算中的重要性。
通过通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数加减法运算。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通分的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分数知识相衔接,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分数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对于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通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如通分的意义和通分的具体操作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学生在通分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通分的概念理解不清晰,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通分;2.通分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熟练,不知道如何进行通分;3.在分数运算中,学生往往忽视通分的重要性,导致运算结果错误。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明白通分在分数运算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通分操作。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通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通分的概念和意义。
2.通分的具体操作方法。
3.通分在分数运算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通分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展示通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分数运算问题,引发学生对通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通分的意义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探究通分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3.练习通分操作: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题,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因数和倍数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一)认识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
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主要包括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
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些图形的性质,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难点:发现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发现图形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卡片、课件等教学资源。
2.准备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停车场的设计、房间布置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吗?”“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操作验证。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地判断出给定图形的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通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通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加减法、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分是分数运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于通分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引导、启发、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通分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通分运算。
2.教学难点:通分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通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帮助。
3.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通分的过程和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通分的概念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通分的方法和步骤,总结出通分的规则。
3.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帮助。
4.教学讲解: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解释通分的方法和技巧,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3.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能够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形状,学生需要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并能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换算。
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本小节介绍了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进行换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小节介绍了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需要探索并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同。
第二个价值是通过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建议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12条棱分成三组?为什么这三组棱分别叫长、宽、高?通过思考和操作,学生会逐渐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练五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面积、体积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定义、基本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于分数的定义和基本运算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使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真分数、假分数的判断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3《和的奇偶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3《和的奇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性质,掌握奇数个奇数相加减、偶数个奇数相加减、奇数和偶数相加减的结果,以及应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奇数和偶数的基本概念,对奇数和偶数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的奇偶性规律。
但部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奇数个奇数相加减、偶数个奇数相加减、奇数和偶数相加减的结果,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奇数个奇数相加减、偶数个奇数相加减、奇数和偶数相加减的结果。
2.教学难点:发现和探索奇的奇数个数相加减、偶的偶数个数相加减、奇数和偶数相加减的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和探索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奇偶性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的奇偶性。
2.探索规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PPT展示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奇数个奇数相加减、偶数个奇数相加减、奇数和偶数相加减的结果。
3.讲解与演示:老师讲解和的奇偶性规律,并用PPT或实物模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4.练习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互相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引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四年级学到的知识,同时为六年级升入初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解读将详细分析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建议等方面,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教材结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1. 分数乘法2. 分数除法3. 圆4. 比例5. 统计与概率(一)6. 几何图形7. 方程8. 数学广角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分数乘法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法的应用等。
2. 分数除法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除法的应用等。
3. 圆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比例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统计与概率(一)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几何图形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梯形的性质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方程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知识,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方程的应用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数学广角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使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使学生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
本册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新教具和学具,供参考。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教师和学生收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
的实物,如药盒、牙膏盒、火柴盒、化妆品盒、积木等。
教科书第145、147页还印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可让学生剪下来贴在厚纸上,然后制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教师可以自制演示分数用的教具,制作的方法是:
用硬纸板做两个大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圆,顺着一条半径分别剪开,将两个圆从
剪开的地方互相交叉放在一起,并使它们重合(如下图)。
教学时,教师转动一个圆,可以演示不同的分数。
在圆周上,可以画出刻度,表示1/2,1/3,1/4,…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
作一些教具和学具。
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 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
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三、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
60课时的教学内容。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图形的变换(4课时)
因数与倍数(6课时)
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3、5的倍数的特征............... 3 课时左右
质数和合数 ................. 1课时左右
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 2课时左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分数的意义 ......... ................ 4课时左右
真分数和假分数…•… ..................... 3课时左右
分数的基本性质 ..... ..................... 2课时左右
约分 ............... ........... 4课时左右
通分 ............... ........... 4课时左右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 2课时左右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3课时左右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 2课时左右统计(3课时)
打电话..................... 1 课时
数学广角(2课时)
总复习(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