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随着全球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处方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各国纷纷实施了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进行探讨。
一、概述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针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全面评估和点评的制度。
通过该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更加慎重,在真正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身上施用,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二、制度目标1.规范抗菌药物处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的首要目标是规范抗菌药物的处方行为。
通过点评制度,对医生的处方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2.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通过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点评,可以促使医生在处方时更加慎重,选择更加适宜的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3.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使用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果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或减少使用剂量,就能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点评内容和标准1.抗菌药物的指征点评制度首先要明确抗菌药物的指征,即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抗菌药物。
通常,抗菌药物适用于真菌、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交叉感染、手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2.剂量和疗程的合理性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如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3.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不同的感染疾病所需的抗菌药物种类有所差异,医生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还需考虑其抗菌谱、药敏试验结果、患者过敏史等。
4.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点评制度要求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进行评估,并与其他用药进行相互作用的分析。
我院外科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所有外科抗菌药物医嘱进行点评及分析。
结果共查病历30例,16例为ⅰ类切口手术,6例为ⅱ类切口手术,8例为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病历。
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不适宜,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论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应该加强临床药师作用,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理用药2012年2月卫生部印发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旨在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之前我院处方点评工作一直以门诊处方为主,而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的监控环节较为薄弱,为了解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抽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所有外科抗菌药物医嘱进行点评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外科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患者病历,所有患者均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48号)》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结合公开出版的医药业书籍,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在检查的所有病历中,几乎都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
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抗菌药物不适宜,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缺乏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依据。
3 不合理用药分析3.1 选用抗菌药物不适宜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或者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妇科抗菌药医嘱点评怎么写范文妇科抗菌药医嘱点评范文一、引言妇科问题是女性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而抗菌药物在妇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维护妇科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妇科抗菌药医嘱进行点评,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妇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1.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虽然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非常有效,但滥用会导致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药物治疗失效。
2.抗菌药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肠道菌群紊乱等,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三、妇科抗菌药医嘱的点评妇科抗菌药医嘱的点评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诊断明确:医嘱应注明明确的诊断,以确保药物的准确应用。
任何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都应基于充分的临床和实验检查结果,并应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一致。
2.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原体敏感性、疗效、副作用及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在常见妇科感染中,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为首选,但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3.给药途径和剂量:医嘱中应注明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口服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对于重症患者或临床情况需要的,静脉给药也是一个选择。
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4.给药时机和疗程: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和疗程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调整。
对于急性感染,及时给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慢性感染或复发感染,疗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5.疗效监测与调整: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药物的类型、剂量或给药途径。
同时,应告知患者继续完成整个疗程,确保治愈和避免耐药问题。
四、结论妇科抗菌药医嘱点评是提高妇科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医生需要在给予医嘱时严格判断其必要性,并对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加强疗效监测和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2020年06月医嘱点评本月药师查房,主要存在药品配伍禁忌问题、溶媒用量问题。
案例1、病历号:xx女岁科室:医师: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主要用药: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维生素C注射液2.5g/静滴每日一次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点评:1、配伍禁忌用药。
维生素C注射液辅料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根与葡萄糖酸钙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所以这两种药禁止在同一输液瓶内配伍使用。
2、护士需严格把关。
案例2、病历号:xx男岁科室:医师:临床诊断:多发脑梗死主要用药:5月27日:甘露醇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静滴每日一次点评:配伍禁忌。
甘露醇注射液为过饱和溶液,地塞米松为磷酸酯的钠盐注射液,内含0.2%亚硫酸钠,与过饱和20%甘露醇注射液混合,可使甘露醇发生盐析反应,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险,虽然较为常用,但不推荐临床将这两种药配伍使用。
6月4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维生素C注射液1g维生素B6注射液0.1g静滴每日一次氯化钾注射液5ml点评:这种配伍临床较为常见,虽然没有浑浊、沉淀等配伍变化,但静脉补钾的同时滴注钠盐,会降低钾的转移。
一般用法将10%氯化钾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单独滴注。
案例3、病历号:xx女岁科室:医师:临床诊断:脑梗死6月4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奥美拉唑40mg;■'续滴每日一次氯化钾注射液7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吡拉西坦注射液4g/续滴每日一次氯化钾注射液7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氨甲苯酸0.2g/静滴每日二次氯化钾注射液7ml点评:1、氯化钾属于高危药品管理,输液时主观感觉输液部位非常痛而影响用药,浓度太高会造成周围血管炎症,与其它药的输液速度不匹配,宜单独给药。
2、注射用奥美拉唑选用液体量过多。
注射用奥美拉唑应该用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如果选用250ml,配制后不稳定,易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浑浊、沉淀等现象。
2 017年度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情况总结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精神,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7年度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专家小组对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了 1 1次专项点评,共抽取抗菌药物门、急诊处方20 6 7张, 发现不合理处方共171张,不合格率约为8、3 %。
具体情况如下:一、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总体情况二、不合理处方主要涉及如下问题:1、无明确指征即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或诊断不完整,如诊断为“非感染性肠炎”、“乳腺增生”、“肠系膜淋巴结炎”、“疱疹咽峡炎”、“发热查因”、“便血”、“混合痔”、“胆囊结石”、“慢性支气管炎”、“皮炎”等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如普通“结膜炎”、“睑板腺炎”无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得指征;如诊断为“胃炎”得患儿、诊断为“消化不良”得患者给予抗HP感染治疗;如处方开具头范咲辛、伪麻黄碱等用于治疗上感得药物,而无相关诊断。
2、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得患者如“扁桃体炎”、“喉炎”、“咽炎”、“鼻窦炎”、“鼻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毛囊炎”、“蜂窝织炎”、“口腔溃疡”、“外伤软组织感染“等患者选用三代头范治疗;如“混合痔”患者无静脉使用抗菌药物指征;如成人使用儿童剂型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3、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不建议选用氟卩奎诺酮类抗菌药物。
4、无明确指征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如“皮肤溃疡”患者联用头泡硫眯+奥硝卩坐治疗,如“鼻窦炎”患者联用左氧氟沙星+奥硝卩坐+阿奇霉素,如“外痔”患者联用头范哩月亏粉针+奥硝卩坐氯化钠注射液+安妥沙星片,如“泌尿系感染”患者联用头泡克月亏分散片+阿奇霉素肠溶胶囊+多西环素粉针,如“乳腺炎” 患者联用头抱她唳+奥硝哩治疗;“支气管炎”患者联用注射用头范哇月引头范美哩+克拉霉素缓释片、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头范硫月米+头泡克洛、头泡替安注射剂+克拉霉素缓释片;如“尿道炎”患者同时开具四种抗菌药物,头也克月亏分散片+多酋环素分散片+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泡硫眯。
如何做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医嘱点评为了有效促进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医院特制定了《抗菌药物住院医嘱点评表》,对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点评。
一、医嘱点评依据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药品说明书等。
二、为了做好抗菌药物使用点评,药师应积极加强对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规定、制度、合理用药原则等方面的学习,达到业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本院抗菌药物医嘱大多为I/II类切口手术用药,故药师需重点掌握《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三、随机抽取抗菌药物医嘱,判断医嘱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属于围手术期用药,进行分类。
四、根据分类,按抗菌药物医嘱点评遵循的依据认真进行点评,并填写点评表五、医嘱点评结束后,对医嘱中违规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形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上报点评结果。
六、医院药学部科主任会同医务部、质控办对医嘱点评小组提交的点评结果进行审核,定期公布医嘱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医嘱,积极干预,提高点评效果。
点评流程: 1. 医嘱抽取按卫生部处方点评比例要求随机抽取医嘱,重点抽取手术、感染病例。
2. 点评对抽取的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医嘱进行点评。
3. 问题汇总将各科室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整改建议。
问题反馈上报医务科、质控办积极干预。
4.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点评时应注意如下情况:1.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2.给药方案: A.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随着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耐药菌的出现及传播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医院应建立起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专项点评制度。
一、抗菌药物处方的专门制度1.明确抗菌药物处方的管理范围:抗菌药物的处方遵循医院的管理制度,并在临床科室规范中明确规定。
2.明确抗菌药物处方的管理要求:首次处方抗菌药物需按规定流程与医疗技术质量管理部门确认,并获得医生书面审批。
抗菌药物的进一步处方需及时更新、续方以及短期疗程必要时加药,也需按规定流程与医疗技术质量管理部门确认,并获得医生书面审批。
各科室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专门的监控制度,确保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
3.针对门诊、住院、急诊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制度。
门诊部门:明确抗菌药物只能由相关资质医师处方,并全程记录药物名称、用量、疗程等。
住院部门:明确抗菌药物的处方是强制性要求,涉及到抗菌药物处方的手术科室,术前需明确抗菌药物使用说明。
急诊科室:迅速制定规章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合理。
二、医嘱专项点评的制度1.建立医嘱专项点评委员会,由医疗专家、抗感染专家、药学专家等组成,定期对院内医嘱进行点评。
2.点评标准: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是否准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是否合理;医嘱是否根据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进行调整;医嘱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重复用药;医嘱是否明确监测指标和疗效评估;医嘱中是否存在没有必要的联合用药等。
3.点评内容与方式:每个科室定期进行抗菌药物的点评工作,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结果应记录到医疗技术质量管理部门,根据点评结果可以修改和体检相应处方规范的内容。
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同时,通过点评制度可及时纠正不合理医嘱,提高治疗水平。
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的建立需要医学专家、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才能达到控制抗菌药物滥用的目的。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制度为进一步规范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落实我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特修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制度。
一、组织管理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工作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管理组负责组织,医务处和药学部共同进行协调。
二、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的依据专项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相关临床指南、药品说明书等,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点评。
三、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组组成与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组成人员相同。
四、点评要求(一)每年不少于4次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专项点评。
(二)抽样方法:面向全院使用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根据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按药物或按科室、病区采用随机抽取方法进行评价。
(三)抽样率:每次不少于30份病历。
(四)专项点评组成员在点评后填写《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表》,双人复核并签名。
点评表评价意见由小组集体讨论,专项点评组组长签名确认。
(五)专项点评组汇总点评意见,并向相关科室或处方医生、调剂药师反馈,反馈科室或人员接收后需签字确认。
(六)专项点评组最终形成评价意见,包括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及点评反馈情况汇总,反馈医务处、药学部及相关科室。
(七)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情况,提交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
五、持续改进要求持续改进一般采用分步运行模式,如遇涉及到医疗安全和质量亟待解决问题时,应限期改进。
(一)根据点评结果的评价意见与责任医生、药师进行有效沟通,不合理用药问题按要求整改。
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加强临床用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我院于近期开展了专项医嘱点评工作。
本次点评主要针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精神类药品等高风险药品的医嘱进行审查,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二、点评内容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本次点评重点关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通过审查病历,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医嘱未严格按照适应症开具,存在过度使用或滥用现象。
(2)部分医嘱未进行病原学检查,存在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部分医嘱未按规定进行个体化用药,存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2.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作为临床常用药品,也存在一定风险。
本次点评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医嘱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存在超剂量、超疗程使用现象。
(2)部分医嘱未进行过敏试验,存在潜在过敏反应风险。
(3)部分医嘱未对用药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存在不良反应发生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的情况。
3. 精神类药品精神类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依赖性和成瘾性。
本次点评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医嘱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存在超剂量、超疗程使用现象。
(2)部分医嘱未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存在药物代谢个体差异导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问题。
(3)部分医嘱未对用药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存在依赖性、成瘾性等问题。
三、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2. 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规范临床用药。
3. 加强医嘱审查,杜绝不合理用药。
4. 定期开展专项医嘱点评,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四、总结通过本次专项医嘱点评,我们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但同时也为我院临床用药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临床用药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给医疗卫生服务和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性的风险,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和规定,其中之一就是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
一、制度背景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导致耐药性问题逐渐严重,各国纷纷意识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人们开始实施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主要通过点评和评估来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二、制度目的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抗菌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降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风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防止细菌的耐药性进一步扩散。
三、制度原则(一)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药敏结果、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二)明确指导原则: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医嘱时,应当明确指导患者用药的剂量、频次、疗程和注意事项等,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三)个体化原则:医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四、制度实施(一)医生培训:医生需要接受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并熟悉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的实施要求。
(二)处方点评: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小组或专家组,对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使用不当的情况。
(三)监测和反馈: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并向医生提供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
五、制度效果与挑战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风险,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然而,该制度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医生的培训水平不足、资源缺乏等问题,需要政府、医院和医生共同努力克服。
我院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及应用效果研究摘要: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本文通过建立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通过对我院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水平。
结果显示,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对临床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减少了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抗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率。
本研究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患者治疗效果下降、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
针对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包括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教育等。
2.方法2.1 建立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是本研究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已有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我院的临床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套评分制度,并建立了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表。
该表包括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等内容,根据不同指标和标准给予相应的评分。
通过对医嘱进行点评,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可以客观地评价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并对不合理使用进行指导和纠正。
2.2 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和教育在建立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之后,我们对我院的临床医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临床医生介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和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还利用临床案例和实际的医嘱进行演示和讨论,提高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水平。
2.3 进行应用效果研究在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和教育之后,我们开始对评分制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制度一、组织管理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工作是在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日常操作由医务处会同药剂科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负责执行。
二、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的实施1、点评周期:每月一次。
2、抽样率与抽样方法:依据1:《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医院药学部门应当会同医疗管理部门,根据医院诊疗科目、科室设置、技术水平、诊疗量等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抽样方法和抽样率,其中门急诊处方的抽样率不应少于总处方量的1‰,且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应少于1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
”依据2:《XXX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疗机构构造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每个月构造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很多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XXX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暗语手术和参与治疗病例。
”依据3:《XXX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⑴抽样量:点评合理性的门诊处方:依据我院当前门急诊处方量,暂定抽取门急诊药房处方2-3天/月(从周1至周7循环),即上门诊医师的处方均可抽到。
点评使用率的门诊处方:信息系统对所有上门诊医师的处方统计其DDD数,对DDD数排名前2位医师,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静脉用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医嘱:暂定每月抽取50份,或I类切口病历不少于30份。
⑵抽样方法:处方样本抽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符合统计学随机要求、临床科室本身的处方比例、特殊药品及方便门诊处方剔除等。
2019年4月第26卷第7期·药物与临床·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分析杨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集价格较高、抗菌谱独特、产生耐药后果严重等特点,已成为临床药师平时查房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医院等级评审的项目。
2017年3月我院成立特殊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小组,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标准》。
结合我院《特殊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现对2017年7—12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专项点评,为我院医务工作者合理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利用我院信息系统,对2017年7—12月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出院患者每月随机抽取30例,共180份病历进行合理性评价。
1.2点评方法主要参考各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和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标准》。
点评内容:①无使用指征;②药品选择不合适;③用法用量不适宜;④有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⑤溶媒不适宜;⑥疗程不适宜;⑦无病原学送检;⑧无用药监护;⑨联合用药无指征;⑩病程记录不完整;无会诊记录。
2 结果2.1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基本情况及点评结果我院7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存在5个品种不合理使用,表现在无会诊记录20例,病程记录不完整7例,用法用量不作者单位:315040 宁波市第六医院临床药剂科通信作者:杨琼,Email:78569825@ 适宜6例,药品选择不合适5例,联合用药无指征5例,无病原学送检4例,疗程不适宜1例,无用药监护1例。
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替加环素患者较少(5例、1例),均未出现不合理使用情况。
使用米卡芬净6例,不合理使用2例(2/6),均为药品选择不适合。
使用伏立康唑6例,不合理使用1例(1/6),为用法用量不适宜。
使用利奈唑胺11例,不合理使用3例(3/11),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2例,无病原学送检1例。
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分析
摘要目的监测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确保其合理使用。
方法抽取2016年6月使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病历共68份进行专项医嘱点评。
结果本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病历共68份,其中不合理病历共11份。
结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各项指标控制良好,但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选药存在不合理现象,仍需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流程,以提高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关键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专项医嘱点评;合理用药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1]。
为监测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本院处方点评小组对2016年6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点评其合理性。
现将点评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统计2016年6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标情况,抽取2016年6月所有使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病历共68份进行医嘱点评。
1. 2 评价标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点评评价标准[2]见表1。
2 结果
2. 1 本院2016年6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限定日剂量(DDD)]为1.4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百分率为4.08%;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5%;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8
3.82%。
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使用金额最大,使用频次最高。
2. 2 本院2016年6月住院患者医嘱点评结果本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病历共68份,其中不合理病历共11份,10份无专家会诊记录和使用前未送微生物培养,1份药物选择起点高和未根据药敏选药。
3 讨论
3. 1 本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总体使用情况基本符合本院耐药监测结果本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用美罗培南使用金额大、使用频次高。
根据4~6月细菌分离监测、细菌耐药监测报告,本院大肠埃希菌(18.3%)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占60.3%,肺炎克雷伯菌(16.7%)中ESBLs阳
性占12.2%,对大肠埃希菌,氨曲南、头孢吡肟细菌耐药率超过30%,碳青霉烯类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目前是针对产ESBLs酶肠杆菌科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用量大是基本符合本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
3. 2 本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各项指标控制良好本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各项指标控制良好,与本院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和使用制度约束有关。
3. 3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执行力度不够2013年4月,本院医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临床科室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须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单》,并邀请一名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资格的人员会诊同意后,方可由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审签医嘱或开具处方。
本次抽查68份病历,有58份病历填写了特殊使用级会诊单,占85.29%。
3. 4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选药仍有不合理现象本月医嘱点评发现,有1例患者选药使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药起点高,未按照药敏选择药物;骨科中心共1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部使用了万古霉素,作为围手术期为预防用药。
4~6月本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1.3%,2015版的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指出,MRSA感染高发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但是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多数住院时间短,皮肤定植菌多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把万古霉素作为常规预防用药应持谨慎态度,同时万古霉素成本高、静脉滴注需要更长时间,作为常规广泛应用存在导致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耐药性上升的风险。
建议临床医师将万古霉素预防性应用严格限制在:①头孢菌素过敏患者;②MRSA高危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史,住院时间长,住ICU,来自护理机构,与MRSA密切接触[3]。
总之,通过对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的常态管理下,本院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特别需加强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流程监管,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自觉性。
临床科室需严格执行医院相关规定,同时加强临床病原学送检[4]、提高阳性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从而减少经验性选药,从根本上提高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闫美兴,王少华,李杨. 我院强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的实践. 中国药房,2012(25):2394-2395.
[2] 王小庆,胡秀萍.某院2012年12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专项点评.中外医学研究,2015,13(7):147-149.
[3] 黄仲义,肖永红,张菁,等.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8):571-573.
[4] 赵泉,张向萍,温清,等. 400例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常见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21):1736-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