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法律制定的负面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历代法律典章、制度或留传下来的体现这些思想、制度的文物,是无比丰富的,它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从其整体来说,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有原则区别的。
但就其具体组成部分来说。
我们既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全盘肯定,而应谨慎地区别对待。
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积极因素是应加以改造、借鉴和吸收的,因为它们有利于当前法制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道德教化在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之争主要是围绕道德教化和法律强制二者的作用而展开的。
儒家重道德教化而轻法律强制,主张“礼治”、“德治”、“人治”,相反地,法家则重法律强制而轻道德教化,因而主张“法治”,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并进而主张严刑峻法。
这里应注意,儒家虽然强调道德教化作用,但不否认法律强制作用。
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就像公元7世纪的《唐律疏议》中所称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事实上,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入刑”等原则下实行儒法合流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作为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两种手段来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仅重一个方面而轻另一方面。
因此,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不能无原则地接受儒家关于道德教化和法律强制关系的观点,但就儒家重视道德教化这一点而论,它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个有价值的遗产。
我们现在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法律的教育作用,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改造罪犯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强调道德教化这一点。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并存在很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弊端,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为之己用,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文化人治息讼礼法结合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礼法结合,伦理为本。
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
礼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宗法等级制度,即“别贵贱、序尊卑”。
在中国古代,法就是刑,刑就是赏与罚,并没有现代法治的意义;二是德主刑辅,教化为先德主刑辅,教化为先是儒家大师治国平天下的方略。
他们认为,教化可以使犯罪消失,达到社会平稳的状态。
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人人不犯罪并非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使人们拥有荣辱之心才是治国之本。
虽然教化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教化一旦形成,人心已正,只要心术不变,便可永不为恶。
所以,教化是一种恒久的回报。
教化可以使得社会长治久安,而不像法律只会有暂时的功效;三是追求和谐,调解息讼。
息讼是礼治的产物,而争讼是法治的结果。
息讼在中国的形成有深厚的根源。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特点是强调整体的和谐,而忽视个体的权利。
儒家所追求的不是明辨是非,而是要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儒家认为,与伦理道德相比,法律处在次要的地位,应以礼让作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
二、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首先,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法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都忽视法律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主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强调人在治国安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将儒家的“礼”当作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国家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认为“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使道德礼仪成为人民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则是道德的附庸。
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法治建设的消极成分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法治建设的消极成分摘要:在依法治国日益被高度关注的今天,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人治问题、无讼思想、公德意识、人情、民愤等要素无时不刻影响着当前法治的建设,阻碍着法治的实现。
为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根本性、现代化的改造。
但在新旧体制交替、利益纷争突出的今天,这种改造将会十分艰难。
关键词:传统文化;法治;人治;影响一、引言作为一种被公认为理性的治国方略,法治在中国正被积极推进,但实际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各种与法治建设相联系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法治的进程。
传统文化①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沉淀,影响尤其不可忽视。
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着丰富繁杂的文化,其内容良莠混杂,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得以比较稳定地向前发展。
从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和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西方基督教文明缘何率先跨入资本主义的门槛,最早开始市场经济的历程,日本缘何由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因明治维新通过西方的文化改造和革新,大步跨入现代化的行列,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天,市场经济才初步建立,法治状况进步缓慢?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曾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有力抨击,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
本文试图从影响法治建设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它们是怎样消极地影响法治建设的。
二、对法治建设具有消极影响的传统文化要素首先是“人治”传统,影响到了法治的正常进程。
中国传统主张的人治,实际上是圣贤之治。
孟子言,“惟仁者宜在高位”。
1[所]谓“人治”,存在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即是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存在为前提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了:崇尚礼德、天人合一、和与中、求实精神。
而当代的法治主要体现以下三项基本原则: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人权和自由原则。
(一)崇尚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法律至上原则的推进器崇尚礼仪和道德这一根本价值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并通过礼仪和道德理念的推广,保证国家法治的有效运转。
我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民法通则》的诚信原则,正是依靠礼和德来推行法律的实施,通过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根基来明法,减少推行法的阻力,增强道德的约束力。
虽然当代的法治理念不能过多包涵道德因素,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社会道德基础的法律,体现不了人文关怀,引不起人们心中基于民族情怀的共鸣,最终不可能成为良法,或者说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传统文化中对礼和道德观念的推崇,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推进了法律至上原则实现。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观念,警示并影响着当代法治建设的目的天人合一的内涵是自然与人的统一,它产生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蕴涵着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要求。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社会背景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
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为了能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他们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他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由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的朴素思想出发,后来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理念。
因此这种纯朴的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对当代的环境保护立法、经济发展立法都有警示作用,告诫立法者立法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依法治理环境的观念。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10会计3班袁颖思201030970331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当今的法治建设正在施以其潜在的影响力。
本文从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从而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在法治建设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治建设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任何一种法律文化的形成,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传统的制约,进而形成一定的规范或制度,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心理、行为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国家当今和未来的法律发展走向以及社会秩序。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勤劳的中国人创造了先进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统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同时还对周边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是指从上古起至清末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它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法律思想、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也包含了中国历代沿革演变的法律制度和设施。
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融合了法、道、释等各派学说。
这种带有自身独特法律精神和制度特征的法律文化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新中国已经成立六十四周年了,这期间,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
古代法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对策作者:刘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摘要:在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对比古代儒家法家道家三家的治国思想,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提出其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消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建设法治社会,本文认为应该从批判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地继承。
关键词: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消极影响中图分类号:D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00-02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各不相同,法律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有各自的特殊性。
中国的法制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的传统治国思想也必然对法律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诸如提倡和谐、限制君权、主张良法等都对法制建设有积极影响。
在这里,我们在肯定这些积极作用的同时,着重谈谈传统的治国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一、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思想概述古代治国思想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思想主要是儒、法、道三家,其中又以儒、法二者的影响为最。
西汉以后,统治者实行外儒内法,德治法治并用,同时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也广泛吸收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逐渐完善了儒家思想的体系,也奠定了其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一)儒家的治国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主张德治为先。
《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用政治来引导,用刑法来统一,老百姓就会免于刑罚但不知羞耻;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统一,老百姓就会有羞耻感并且不会犯法。
儒家把治国寄希望于有道德的君主身上,主张君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儒家主张人治,认为法制禁令是人制定的,法令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令最终靠人来执行,愚笨的人遵守法令,聪明的人制定法令。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深厚,对后世各方面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影响十分巨大。
但是,这其中传统法律文化中很大部分对现代法律意识从“法律至上”理念到公民权利意识方面都是消极影响,是造成现代法律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律意识消极影响作者简介:阎辉,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李志远、马利霞,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含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在国家或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法律有关的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
它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古代法律相关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时代性鲜明;二是广义理解,从对现代法律的影响出发,追溯那些虽然可能与古代当时的法律无关,但却深深影响现代法律的古代传统文化。
理解传统法律文化,要注意与传统法律意识相区分。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指的是在儒法思想的长期影响、教化之下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对法律及其法律现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知识的总和。
在这里,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皆大于传统法律意识,因为,前者包含后者。
传统法律意识与法律习惯、法律制度等都是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主流便是儒家文化。
其中抛开对具体儒家文化的分析,也无须顾忌它在朝代变迁中如何逐渐被统治者择取、改造,如何被接受者片面吸收或误解,我们只需看那些真正对历史中法律发展起作用,尤其是对当今法律思想和心理仍有余威的古代传统法律文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礼法合一、礼贵于法的传统轻法习惯,省诉求和的价值取向,承担义务先于享有权利的价值观,刑即法的公法模式,人情和权力大于法的威严的人治理念以及实体为主、程序虚无等内容。
二、中国现代法律意识首先,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的概念、内容、效果以及运行方式等各种法律因素的认知、理解、意志和评价的总和。
中国传统法文化对法治的影响作者:胡静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01期摘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成为区别于其他法律传统并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法律系统。
即“中华法系”。
因此,概括地总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式特征和价值取向,考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急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命运,进而揭示传统中国法文化的转型与发展趋势,应当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任务。
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
自晚清“新政”改革傳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
本文从文化入手,通过对文化、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递进式的分析。
进而揭示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对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法文化:权利;道德一、中国传统法文化概述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除过政治、经济以外的一切社会生活。
这种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哲学、宗教,这是社会的最高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它受哲学、宗教的指导,同时也是哲学的基础和表现: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心理,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和一般人的思想意识。
中国传统法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典型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形成时期,秦、汉、唐宋、明清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流变时期。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内在特质是:天下本位、家族伦理主义、民本主义、大一统的君主主义、中庸主义、礼治主义六个方面。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德主刑辅、诸法合体;其价值取向是和谐无讼;其特质是伦理法: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以及实现法律价值手段的道德化。
当前我国存在的法的合法性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我国法制进程中,现代法制观念与传统法文化的关系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虽然,中国传统法文化在西方法文化的冲击下早已解体,但仍以其独有的伦理型特点为今天的世界所关注。
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法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的是“礼治”,将社会秩序的维护寄托于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而非严格的法律规则。
例如,在家族内部,长辈的权威往往高于法律,家族的规矩和传统被视为至高无上。
这种“礼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使得法律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情”因素也对现代法治构成了挑战。
在中国社会,人情往来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考虑到人情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这种人情观念可能导致司法不公,影响法律的公正裁决。
比如,在某些案件中,当事人可能通过托关系、找熟人来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这与现代法治所追求的公正、公平原则相违背。
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些制度与现代法治的要求存在差异。
例如,古代的“连坐制度”,一人犯罪,全家甚至邻里都可能受到牵连。
这种制度在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合理的,违背了现代法治中罪责自负的原则。
此外,传统法律中的“刑不上大夫”等特权思想,也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
在司法实践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的是官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而现代法治则强调依据明确的法律条文和程序进行裁判。
古代的司法官员在断案时,往往会依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经验进行判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的程序。
这种主观随意性在现代法治中是不被允许的,现代司法要求严格遵循法律程序,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厌讼思想也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冲突。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诉讼是不光彩的事情,尽量避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法治的发展,使得人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及现代化第34卷第4期2011年8月石家庄经济学院JournalofShijiazhuangUniversityofEconomicsV o1.34NO.4Aug.2011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及现代化李文娟,谢鸿昆(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其基本特点是礼法结合,皇权至上,重刑轻民和无讼息争.这种文化对现代法制有诸多影响:一方面,它弥补了法律调节的不足,节省诉讼资源,完善现代法制,促进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它腐蚀人们的权利观,制约现代法制进程,消解现代法制精神,阻碍现代法制平等观念的确立.因此,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必须现代化,以促进现代法制建设,而这种现代化的条件正在于法律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本土性,可塑性.礼法结合,判例成文法化,消除等级观念等则是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制;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75(2011)04—0126—05一,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基本特点(一)传统法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这种多义性已经被中外文化研究者所认同.法律文化作为文化概念的子概念也因文化概念的多义性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对法律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前苏联和El本,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学术界才逐渐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法律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也就成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法律文化的定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赋予法律文化不同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有关法律,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是以往人类法律活动的凝结物,也是现实法律实践的一种状态和完善程度;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及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总和;还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这些学者对于法律文化的理解主要从意识形态和法律实践层面来理解.笔者认为法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然具有文化的一般特点,被社会普遍认同并接受.此外,法律文化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是社会意识,社会制度和规范及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文化.而"传统"是用来界定人类经验的发展历程,它面对的是现代,是指具有一定传承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价值体系.因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人治为核心,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识,社会制度和规范及社会心理中关于法的那部分形成的一个文化体系.(二)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自阶级划分至国家的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总是将自己民族文化中最鲜明的部分融人到法律制度之中,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五彩缤纷的法律文化体系.传统法律文化源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法律制度,其基本特点在春秋以后逐步成型,不断发展.这一时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主要有:第一,礼法结合.在汉朝时期经历了以法家学说的"霸道"与儒家学说的"王道"之争,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之后,儒家学说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汉朝中期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到唐朝时期《唐律疏议》的制定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道德与法律的融合过程,即我们所说的"礼法结合"的过程基本完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特征,在隋唐法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唐朝时期"依礼制律",收稿日期:2011—05—18作者简介:李文娟(1987一),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文娟等: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及现代化?127?将礼的精神与律的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很多法律条文直接渊源于礼的规范,礼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第二,皇权至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的生产水平低下,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宣扬"君权神授"和"代天行罚"的神治思想,而确立了皇权的地位.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固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存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下,个人缺乏独立自主性,个人在宗法等级制度下,既渺小又微不足道,只有服从于他所属的集团才有生存的价值.因此在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中,个人所依附的最终只有皇权.第三,重刑轻民.法律制度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加之封建统治者为稳固自身的统治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业的发展.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经济制度的发展,反映在法律制度上则是民事类法律发展严重滞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加强刑罚的处罚力度,无论从罪名,刑名还是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来看,各朝各代对于危害皇权的犯罪处罚远远高于其他犯罪行为.第四,无讼息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儒家文化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而儒家的思想则重和谐,重义轻利,故"无讼"则成为儒家思想的题中之义.在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下,封建社会家族本位,宗法观念深入人心,一个大的家庭之间确立的是和谐无争的生活准则,如果发生争执则寄希望于家族内部的教化调解.此外,封建官吏不仅是案件的裁判者同时是伦理纲常的宣传者, 他们也通过道德教化去解决法律纠纷.无讼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的目标.二,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一)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积极影响缺乏世代相传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的支持与认同,无论现行社会秩序受到现行法律规则的怎样强化,它也是脆弱的不稳固的,..因此在现代法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法律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在传统社会中最鲜明的民族特性,这些特性在国人心中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包含的优秀成分,在我国现代发法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第一,崇尚道德,德刑并用的思想弥补了法律调节的不足.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而将刑罚作为道德教化的辅助手段,在道德教化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诉诸于刑罚,使道德与法律并重成为调整社会的规范.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法律思想,而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将法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至唐代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更为紧密,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成为当时的主要法律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兼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提倡法制建设的现代条件之下,只有进一步发挥法律之外的道德调节方式才能使社会在多元复杂的治理模式之下,仍然保持稳定的秩序.法律只是作为硬性的调节方式来发挥作用,而道德则是内在的调节方式,重视道德的调节作用能够使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内耗,也能更好的促进现代法制建设.第二,调解和息讼的实施节省了诉讼资源,增加了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社会推崇儒家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古人便以兴讼为耻,认为兴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大多数的纠纷便以调解的方式解决.或许也正是基于此,在古代社会法律资源较少的情况下,社会仍然能够稳定的发展.当今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复杂化,如果所有的矛盾都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一方面会增加社会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的因素.传统法律文化中注重调解和息讼的意识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社会纠纷发生时,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调解解决一些民事案件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不仅能够节约诉讼资源而且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的稳定.第三,法治与吏治相结合使现代法制更加完善.现代法制建设不仅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而且也需要司法的公平,执法的严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存在.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曾经一度推崇特权,更喊出"砸烂公检法"的口号,但随着现代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这种负面影响已经被消除.中国古代社会法家的法治思想也为我们现代法制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虽然当时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的法治思想相去甚远, 但是法家的思想家要求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在法律?l28?石家庄经济学院第34卷第4期面前一视同仁的思想对现代法制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同时,古代社会还注重对官吏的管理考核,为避免"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弊病,古代社会对于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形成了一系列的官吏考核制度,这种法治与吏治相结合的维护统治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四,民本思想的发展,促进法制建设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法律文化中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中的"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儒家宣扬"仁者爱人"的观点,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发挥表率作用.中国古代的盛世王朝都强调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民心向背是国家和君主的安危之所系.民本主义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扬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本主义传统.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于现代法制有重要的影响,要求在现代法制的发展过程中,在立法,司法,执法上都要时刻关注群众的利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二)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消极影响任何文化的发展都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传统法律文化也不例外,它在封建社会中诞生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加以辨别,批判的继承.第一,"重义轻利"的思想腐蚀人们的权利观,阻碍现代法制权利观推行.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传统的中国人都是作为义务人而不是权利人存在的.孑L子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思想主张,人们记住的是伦理纲常和义务,而不是法律和自己应享受的权利,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时代对于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漠视.人们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个人的人格受到随意践踏.受到自己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人们思想中没有利益概念,加之儒家道德的尊崇地位,使得人们追求对权利和正当利益追求的观念便受到严重的抑制. 然而现代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保障个人的权利,防止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肆意侵蚀,因此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抛出,否则现代法制建设进程必将受阻.第二,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使现代法制的推行受阻.现代法制建设的目标之一是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让公民树立起法律意识,能够预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反对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存在.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却成为实现之一目标的阻碍.白赢政统一天下之后,君主便成为法律的代言人,成为真理的象征,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皇帝一般大权独揽,专断独裁,其权利和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而儒家思想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孑L子主张以贤人治国,国家统治的好坏完全在于君主是否贤明,将个人的力量推至极高的地位,贬低法律的作用,这就为个人随心所欲大开方便之门.然而在现代法制现代化的今天,这种思想依然在普通群众之中大量存在,这就严重阻碍了现代法制发展的进程.第,"法律工具主义"理念不利于现代法制精神的确立.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不是作为一种制度的灵魂出现而是作为一种丁具出现,是道德的辅助手段,刑罚是手段而道德教化才是目的.古代社会人排斥法律,认为法律是道德沦丧的产物,而在"德主刑辅"的模式下,只有那些犯罪等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才与法律有关.这样法律就成为统治者推行礼教的丁具,而失去了其真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现代法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法治社会,法律是法治社会的灵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破处"法律工具主义"的思想窠臼,消除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消极影响.第四,等级制度森严的思想阻碍现代法制平等观念的确立.现代法制建设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人设法,更不能同罪不同罚.然而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异常森严,存各朝代的法律制度中都有明显反映.如汉代的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则,"先请"使得贵族官僚犯法不与百姓同罪同罚,这种观念虽与法家的"刑无等级"的观念相悖,却符合儒家肯定等级伦理的"礼"的观念.而随着儒家宗法等级观念对法律的渗透,贵族制度的特权公开在法律制度中,曹魏时期的"八议"制度和北魏的"官当"制度后来被隋朝沿用,而唐朝的"七出","i不去"则维护夫权的优越地位.权利,自由这些观念在古代人心中是陌生的,而现今社会仍有赎刑,等级等观念,这都是传统法律文化所遗留的腐蚀人们思想的毒瘤.三,传统法律的现代化文化本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法律文化亦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现代法制的进程不能抛却传统法律文化,因为法律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存在的过去,而且是历史存在的现在,它在一定历史时代可以达到高峰,也影响着后世的制度模式,风格李文娟等: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及现代化?129? 和习俗.因此,具有不可被排除和消灭的顽强生命力".现代法制的发展如果没有传统法律文化的支撑,一方面会导致现代法制推行受阻,公众在接受现代法制的过程中会有心理排斥,另一方面在现代法制体系未建立起来而传统法律文化不能发挥作用时,会导致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就必须使现代法制建设与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正是因为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之间的相容特性,使得传统法律文化能够进行现代化的改造,适应现代法制发展的需要.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就是指传统法律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修正其自身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特性,而与现代法制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制观念发展相一致的过程.(一)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条件第一,法律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经过漫长时期的不断充实,积累和进步,到唐朝时期基本成熟,作为中华法系的母法而出现.虽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华法系在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制观念的冲击下已经解体,但是其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精神却远远没有消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仍然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历史相继的传统使得传统法律文化能够接受现代化的改造.第二,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性.法制不是万能的,法律的调节范围是有限度的,在法律调节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的约束.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很多来自民间的习俗,其中有很多在法律的发用发挥不到的地方仍然起着调节社会的作用.传统法律的特征之一是"礼法结合"这种以礼制推动法制的情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道德与法律对立的紧张局面,也能够弥补法律的僵硬性,使得现代法制进程能够更好的推进.第三,传统法律文化的可塑性.传统法律文化诞生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植根于古代的农业经济,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内容必然与现代法制建设的内容相去甚远.然而法律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使自身不断的改变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否则便会失去其生命力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消亡.(二)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方式第一,转变重"礼"观念,使"礼法结合"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强调"礼法结合","依礼制律",法律成为实现"礼"的工具.儒家强调"礼"的作用,而"礼"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古代帝王为稳定自己的统治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他们一般都是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但是法律只是作为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工具性不可避免的使古代的统治陷入"人治"的窠臼.在现代法制过程中,法律这种外在的调控手段需要道德的辅助,法律和道德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两只手,缺少任何一只或过分强调任何一只的作用都是不明智的,只有法律和道德这两只手同时发挥作用社会才能安定.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不是如传统法律中将法律看做实现道德的工具,更没有把道德太高的意思,而是二者并重,既不重视法律轻视道德,也不重视道德轻视法律.现代法律的制定也没有超出人们道德的理解范畴,甚至某些法律条文就是为维护传统道德而出现的.现代法制过程当然要抛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治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却要重视道德对于现代法制进程的促进作用,继承和发扬传统法律中的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第二,调整"无讼息争"理念,消除"息争"中的"官威"及久拖不决的陋习,使"无讼"的方式与现代审判中的调解制度相适应.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与古代社会中所追求的没有纷争的和谐社会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古代社会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及官吏的为追求自己的政绩, 多数案件都是通过调解得到解决.而在无讼的观念的支配之下,法律的首要目的不是明辨是非,查明冤屈,而是为了息讼相互拖延.这种观念影响至今,在很多偏僻的地方,人们依旧将诉讼看作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有了矛盾不是求助法律而是私了,甚至通过武力解决,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现代法制社会要求人们重视法律,将矛盾和纠纷纳入到法律程序中解决,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专门法院较少,而且如果所有的纠纷都起诉的话一方面会浪费司法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纠纷持久得不到解决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一部分案件就需要通过调解解决,使双方在相互协商中将矛盾化解,虽然这种调解也是要达到"息争"的目的,但是不同于古代社会中的为达"无讼"的目的久拖不决,甚至以官威压民让民众敢怒不敢言的状况.在审判中注重调解一方面能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也是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的途径.第三,改变成文法与判例法结合的"混合法"制度,将判例纳入到成文法体系中,逐步完善现代?130?石家庄经济学院第34卷第4期成文法制度.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审判按照既定的法律条文和法律解释.成文法的制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能够被人们更好的接受,人们在审判之前能够根据现有的法律条文预测到自己的法律后果,这样一方面能够给人们以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能够更好的推进法制的进程.而我国传统法律是以成文法和判例法相结合的混合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固然能弥补成文法不及时的法律漏洞, 在法律没有规定时以类举的方式解决法律纠纷,但是在古代社会中因为判例的隐蔽性,使得官吏在审判案件时徇私舞弊,往往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在现代法制的发展初期,在人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意识时,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让"混合法"回归到成文法制度,促进我国现代法制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第四,消除等级观念,逐步树立权利本位,主体意识.在古代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等级观念深入人心,集体本位主义使得权力集中化,个人权利参考文献:[1]武树臣.中国法律文化探索[C].载(北京大学法律系) 法学论文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17.[2]刘作翔.法律文化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36.[3]卓泽渊.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77.[4]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7.意识淡漠.然而现代法制却要求人们掌能够作为自己而存在,权利是法律的核心,没有对权利的追求就不会有对法律的崇拜,那么现代法制的进程就很难推进.因此要推进现代法制的进程就必须克服等级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公民树立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培养法律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四,结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作为法治建设最重要的部分的法制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当然,现代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把握未来法制的发展趋势并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加以淬炼,以使现代法制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相信,我们传统法律文化在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后定能在现代法制的发展过程中找到更广阔的天地,让自身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促进现代法制更快更好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冲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常常会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并非偶然,而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不同时代的需求差异所导致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包含了人们的信仰、习俗、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家族的权威和长辈的意见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纠纷的方式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家族内部的调解和妥协。
然而,现代法律强调的是平等、公正和法治原则,不论身份和地位,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受到同等的对待。
这种冲突在婚姻制度上也有所体现。
在某些传统文化中,早婚、包办婚姻等现象较为常见。
父母会根据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来为子女安排婚姻,而不考虑子女个人的意愿。
但现代法律尊重个人的婚姻自由,规定结婚必须基于双方自愿,且达到法定年龄。
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与现代法律的规定产生冲突。
在财产继承方面,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儿子往往能够继承更多的财产。
而现代法律则主张男女平等,子女在财产继承上享有同等的权利。
这种差异也引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之间的矛盾。
另外,在一些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依靠人情关系和口头承诺来达成交易是常见的方式。
但现代法律要求合同的签订必须具备明确的条款和规范的形式,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公正。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中的交易习惯。
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是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需要建立起来。
其次,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会导致冲突。
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者与现代社会脱节的情况。
而现代法律则是根据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再者,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加剧这种冲突。
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少数民族聚居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能更为深远,与现代法律的融合难度也相对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积极影响,另一个就是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在我国,“民本思想”历来有之,例如儒家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民本思想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也不乏一些平等的思想的出现,像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就与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这些“民本思想”和平等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影响除了积极的影响,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消极的不利的因素掺杂在其中。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向来就缺乏民主的传统。
在我国封建制度下,皇帝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并且在封建制度下还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往往被分为三六九等,至于所标榜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在封建等级制度极其严密的封建社会,它的现实性还是很小的。
在我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从汉唐建立以来一直到明清封建制度的结束,它的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众所周知,法律是作为上层建筑存在的,它应当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然而,在中国几乎涵盖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却没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这种千年不变的法律制度理所当然的会不适应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我国古代社会,倡导的更多地是道德的约束,而很少提及诉讼的理念,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一直到今天,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还认为打官司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用法律之外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这种种思想的影响很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推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总第435期·2010第2期□余钊飞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价值理念、司法原则以及操作程序,在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
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实践,很难作出泾渭分明的分析判断,只能从相对辩证的角度作初略划分。
一、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积极方面1.司法统一主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道大一统思想一直贯穿中国封建社会。
对中央集权的强调体现在司法当中就是要求代表皇帝权威的司法通行全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官僚等级体系和郡县制度逐渐完善。
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专制皇权绝对控制下的司法体系在中央和地方相继建立,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系之下,司法权仅仅是皇权的一个部分而已。
皇帝掌握着最高司法权,各级司法机关仅仅是皇权的延伸。
总体而言,这种在高度专制君权下的司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保持统一。
中央政权通过完善中央和地方司法机构来达到国家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一致。
中央三法司的完善。
隋唐时期,中央司法机关呈现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法司并列的格局。
在唐代,逐渐形成三司推事制度,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可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共同审理案件。
地方重案不便解送中央的,则指派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大理寺评事组成临时法庭前往审理,称小三司推事,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即源于此。
中央司法组织的专门化和会审制度的完善,保障司法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政权手中。
观察整个封建时代的司法体系,司法在中央政权的领导下基本上保持着统一性。
地方司法机关的完善。
地方司法一般由地方长官处理,他们代表皇帝在其辖区内行使相应的审判权力。
对于流罪、死罪等重案,需要向刑部咨报或向皇帝题奏。
地方官员不得越权处理刑事案件。
这种司法统一主义有助于统一国家的司法权威,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法律的普遍适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一、传统法律的消极因素(一)政治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分散和孤立(二)独立人格的缺失二、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宗派主义宗法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调整宗族成员之间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它具有团体属性、身份属性和层级属性。
纵观中国宪政史,所有政治力量从其组织、崛起到开展政治活动与斗争,都深深扎根于派系的基础之上,宪政意义上的权力制衡演变成派系之间的斗争。
宗法文化是各种政治力量得以形成的精神纽带,也是他们之间合作或对抗的深层原因。
宗法文化不但深刻地影响各种政治力量的形成、聚合与分化,而且导致了宪政中的权力制衡蜕化成派系之间的斗争,个人之间的恩怨凌驾于政党的利益与目标之上,政党之间的斗争又凌驾于国家的利益与目标之上。
中国宪政运动中的派系斗争不仅使得宪政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且久而久之也动摇了人们心中的宪政信念以及对宪政追求的决心。
(二)机会主义1、清政府先是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庚子国变后为挽救危局又拉起维新变法的大旗;在立宪过程中,从《钦定宪法大纲》到《重大信条十九条》更是充分暴露了满清统治者的愚昧与机会主义倾向。
2、袁世凯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则以他所控制的北洋军为后盾,先借共和与宪政之名义换取革命党人的拥护,再挟革命党人之声势迫使清帝退位。
中国的宪政运动在扫除君权这一障碍之后,又陷入了被军权操纵的泥淖之中。
3、孙中山(1)为什么反清?“青年孙中山之所以走上反清道路,有着结构性的缘由,即他那边缘性的身世背景与以清廷为中心的正统社会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因边缘身份而屡遭正统社会拒斥的青年孙中山,便走上了以边缘反抗中心、以底层反抗上层的道路。
”(李忠恭:《孙中山缘何走上反清道路——关系网络角度的考察》,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总统制与内阁制的变换。
(3)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变换。
北洋政府时主张地方自治;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中华革命党主张中央集权。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法律制定的负面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但另一方面,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世界,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这使我渐渐意识到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存在着弊端,毕竟,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他们是辩证统一的。
本篇文章我想肤浅的谈一下我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律制定上的负面影响。
首先,何谓文化?“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前段时间,我看到新闻报道,说在美国的官员贪污率比中国要低很多,经过思考,我得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当然贪污率低包括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并不是我这个理科的大四学生有能力做一个总结的,我只说我了解到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的法律规定,如果一个官员贪污或者违法犯罪,那么他的子女档案中将终身存在一条前科记录,且该记录确确实实会影响到其子女的发展。
反观中国,官员犯罪,即使被枪毙,但是其记录不会对子女产生任何影响。
这就是文化对于法律的影响了,有时候,文化越丰富,条条框框越多,法律的制定越困难。
我们看美国法律的这条规定放在中国,是很不符合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
在中国人眼里,这简直就是株连九族的事情啊,株连九族往往被用在古代形容暴君惩罚一个善良的官员的场合,我们中国人认为,“父债不该子来偿”,凭什么老子犯下的错要记到儿子头上,谁犯的错惩罚谁就好了。
请仔细想想,放在当代中国,如果法律不规定老子犯罪,儿子也要株连的话,那么其结果往往是这样一番情形:某人的爸爸贪污了,被发现了,被枪毙了,但是他让自己的儿子、女儿海外留学,而且悄悄的把大笔财产转移到儿子女儿账户,没有被政府没收,然后爸爸死后10年,子女凭借着优越的留学经历和大笔财产,发家致富。
加之中国传统观念里面本来就认同“养大小的,吃死老的”这种观念,很多父母在自己奋斗出一个优越环境的时候往往还要继续努力为子女创造优越的环境,那么在中国贪污,只要被发现前我把儿女的路铺宽了,身边的朋友亲戚都靠着我鸡犬升天了,那么我想即使贪污被枪毙的时候,那些贪官也会笑着死去吧。
毕竟自己这辈子值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我们往往认为“龙生龙,凤生凤”的观点是有争议的,早在古代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时候,陈盛就大声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价值观。
再看2005年的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包容》,也又验证了中国人眼里包容的重要性。
老子犯了罪,凭什么连他的儿子也要惩罚?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我们要包容,龙生出来的可能是虫,老鼠的儿子除了会打洞,我们还要给他一个成为龙的机会!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里面,杨过的形象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杨过的父亲杨康,是著名的叛国贼,可谓人人得而诛之的小人,但是在金庸笔下,最后杨过终成一代神雕大侠。
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国人愿意看到的结局,而小说中的黄蓉对于杨过的百般排挤,相信很多读者会对其嗤之以鼻吧。
但事实上,放在美国,没有几个人会像郭靖那么想,因为他们的文化发展很短,他们不讲包容,不讲辩证看待问题,他们只讲法律,他们要的是绝对的公平。
如果父亲犯了错误,不连带着他的子女一起惩罚的话,那么贪污率绝对会大大提高,我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原因。
但是如果规定法律说,你犯罪了,那么你要背负的不是一人受罚,而干脆株连九族,这样,你还敢犯罪吗?如果你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做,美国人肯定告诉你:“龙生龙”不对,“包容”对,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没有被讨论过,我们只知道,“依法行事”。
所以美国人眼里的杨过应该就是坏人,永远成不了大侠,不怪别的,就怪他是杨康的儿子。
我们中国的法律很健全,有时候会有些思想不够成熟的人过激的说中国法律形同虚设,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限制,导致很多法律的制定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意志,而使得一部分人不满意,不满意的那些人往往就会发出以上的感慨。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法律。
中国是制定法与成文法的国家,其主要法律渊源有三种宪法,宪法是制定法的首要渊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其基本特征是: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根据,其他任何法律与宪法相冲突无效;宪法是规定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要严格。
因此,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法律,法律是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渊源,是全国人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律又分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在其闭会期间,可以由其常委会在不同原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相冲突的进行修改;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规定和调整除基本法律以外的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方面的法律。
行政法规和基本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国家管理活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那么,其合法性根据:一是宪法;二是法律。
上面的文字已经可以看出中国的法律是很健全的。
但是中国的文化更丰富,由此产生的条条框框也更多。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
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
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我从儒家的观点中看出,中国制定法律的出发点似乎存在一些问题,似乎法律的制定是要鞭策人们,让公民们能够自觉,主动的去遵循法律。
但事实上,人都有欲望,人很难自发向善。
我们需要法律来做的不是鞭策人们,而是控制人们,法律是工具,不是永远平衡公正的天平。
再来看看道家,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
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
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道家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
“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在这里似乎又淡化了一些法律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减少欲望,可是欲望怎么减少?你不靠法律治理,是实现不了的吧?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与坏,在制定一些方针政策的时候,应该尽量依法而避免掺杂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本人承诺,本文未成篇或大段使用别人成果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
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
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
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
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
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
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
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
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
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
”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
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
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