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成果表
- 格式:xls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昔阳县鑫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目录1、工程概况2、观测依据3、观测设备及仪器4、观测时间与次数5、建筑物施工阶段沉降观测人员6、结论与建议7、建筑物沉降观测原始记录8、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9、建筑物时间--沉降量曲线图10、沉降展开图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工程概况受甲方委托,我公司对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进行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2、建筑物沉降观测依据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 G J8-2016)2.2沉降观测方案3、观测设备及仪器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
本次观测采用D S 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 S1光学平板测微器、N3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1m m/k m。
4、观测时间与次数观测时间和次数,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情况等决定,“规范”规定如下:4.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物可在±0.00完成2~3天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完成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于加荷情况而定,普通宿舍楼每层观测一次,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4.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 m/d 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车间辅楼建筑物沉降观测总体报告工程名称:二期项目车间辅楼建设单位:上海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中国有限公司检测类别:沉降观测观测人员:张炜审核人员:吴浩杨剑检测日期:2015-08-04~2016-03-05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观测目的 (1)三、观测依据 (1)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 (1)五、观测方案 (2)六、观测成果 (3)七、结论 (5)一、工程概况****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二期项目车间辅楼由****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投资建设,受********有限公司的委托,拟由湖北省**测绘院承担该工程的沉降观测任务。
二、观测目的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以及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定的沉降限度内的变形属于正常现象,一旦超过了某个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及周围人员的安全。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必须要对建筑物进行长期持续的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速度,为建筑物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观测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7)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本项目采用徕卡DNA03精密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aBFFB的测量方法。
五、观测方案1、观测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确定本工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度中误差不大于±0.5mm,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闭合差:≤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L表示线路总长度;前后视距:≤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1级别。
2、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置基准点布置: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具体要求,基准点布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星河城南区6#楼沉降观测报告一、工程概况星河城南区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1906.74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由运城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城市博博设计院设计,山西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
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施工图纸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
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
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5.1、仪器与观测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
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
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
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昔阳县鑫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〇一九年一月四日目录1、工程概况2、观测依据3、观测设备及仪器4、观测时间与次数5、建筑物施工阶段沉降观测人员6、结论与建议7、建筑物沉降观测原始记录8、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9、建筑物时间-- 沉降量曲线图10、沉降展开图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 、工程概况受甲方委托,我公司对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进行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2 、建筑物沉降观测依据2.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 GJ 8 - 2 0 16 )2. 2 沉降观测方案3 、观测设备及仪器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
本次观测采用DSZ 2 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S1 光学平板测微器、N3 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 1mm/ k m。
4 、观测时间与次数观测时间和次数,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情况等决定,“ 规范” 规定如下:4.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物可在± 0. 0 0 完成 2 ~ 3 天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完成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于加荷情况而定,普通宿舍楼每层观测一次,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 ~5 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4.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 次,第二年观测2~3 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 2 年,膨胀土地基 3 年,粘土地基 5 年,软土地基 1 0 年。
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 0 d 的沉降速率小于0. 01~0. 0 4mm/ d 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 引言沉降观测是一种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用于测量地面或结构物的垂直移动情况。
本报告总结了针对某地区进行的沉降观测的成果,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观测方法和仪器2.1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通常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通过测量基准点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来确定沉降情况。
2.2 仪器说明全站仪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在沉降观测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能够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
3. 观测过程3.1 观测点的选择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选择一系列观测点,涵盖研究区域的不同地质特征和结构物。
观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条件、地表特征和观测目的进行,并确保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合理。
3.2 观测参数的设置在沉降观测中,需要设置一些观测参数,如观测时间间隔、观测次数等。
观测参数的设置应考虑到观测目的和实际情况,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观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应准确记录,并及时备份以防丢失。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要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的去噪、异常值的排除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4.2 数据分析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和解读。
5. 结果与讨论5.1 沉降观测结果总结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沉降观测的结果。
总结了观测点的沉降情况和变化趋势。
5.2 结果的解读与讨论根据观测结果,对造成沉降的原因进行解读和讨论。
分析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等因素对沉降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6. 结论本文总结了一次沉降观测的成果,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和讨论。
这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沉降观测技术及应用. 地质工程学报, 20XX, XX(XX): XXX-XXX.[2] 王五, 赵六.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XX, XX(XX):XXX-XXX.以上是对沉降观测成果的报告,包括观测方法和仪器、观测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等内容。
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
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详见附图1、附图2)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
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沉降观测检验报告范本XX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住院楼沉降观测报告LJ00000-0000-CJ00000001检测:审核:技术负责:XX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目录一、工程概况及基本情况二、观测依据、评定标准及仪器设备三、观测结果四、观测结果分析及建议五、沉降观测结果表一、工程概况及基本情况XX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住院楼工程,由XX县人民医院投资建设,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房屋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XX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受XX县人民医院委托,于2018年8月2日到2018年11月20日对该建筑进行了沉降观测。
该房屋在我公司进行第一次观察时结构已经施工至三层,最后一次结构封顶。
我公司于2018年8月2日至2018年11月20日共对该建筑进行了4次沉降观测。
二、观测依据、评定标准及仪器设备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3、水准仪AT-G2三、观测结果四、观测结果分析及建议1、见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2、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本建筑共设埋点8个,至今共观测4次,第二次观测时最大沉降速率为0.001529mm/d,本次最大沉降量为0.05mm,最小沉降量为0.01mm,差异沉降为0.04mm;第三次沉降观测时,本次最大沉降速率为0.010512 mm/d,最大沉降量为0.41 mm,最小沉降量为0.02 mm,差异沉降为0.39 mm;第四次沉降观测时,本次最大沉降速率为0.014444 mm/d,最大沉降最为0.52 mm,最小沉降量为0.22 mm,差异沉降为0.3 mm。
经过四次对该建筑的沉降观测,共累计最大沉降量为0.73mm,最小沉降最为0.40mm,累计最大沉降差异为0.33 mm。
3、2018年11月20日最后一次观测时的最大沉降速率为0.014444 mm/d,在规范规定的稳定标准内,表明此建筑物沉降较均匀,在观测期内地基已呈趋于稳定状态。
桥梁沉降观测记录填写示例沉降观测记录为获取建筑物或场地地基沉降数据,我们需要做好沉降观测和记录。
那么沉降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哪些,如何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表呢?沉降观测记录内容①单位工程名称;②水准点(指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高程;③水准仪的型号和编号(水准仪应采用精密水准仪);④观测点布置示意图:标明建(构)筑物观测点位置及编号,水准点与需要观测的建(构)筑物之间相对位置、距离和指北针;⑤每次观测的实测高程值、本期沉降量和总沉降量;⑥注明每次观测的时间和工程形象进度(加荷情况);⑦测量单位的测量员、质检员、技术负责人均应签字。
监理工程师应审核签字。
测量单位应加盖公章。
沉降观测记录原则1.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凡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工作。
2.测量单位应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及监理单位批准的观测方案,设置沉降观测点,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记录,并应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与时间、荷载关系曲线图和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沉降观测的仪器及方法沉降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铜水准尺进行,在缺乏上述仪器时,也可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带有符合水准器)和刻度精确的水准尺进行。
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人员也宜固定。
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
同一观察点的两次观测差不得大于1mm,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进行。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3√n(mm)的要求;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6√n(mm)的要求。
(n为水准测量过程中水准仪安设的次数)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diyi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
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进行的沉降观测,不得少于4次。
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diyi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
边坡沉降观测规范沉降观测规范及技术要求:(1)点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2)仪器及相关观测要求(3)观测成果报告(4)测量单位在合同签订之后应携带相关资料到市质安站登记备案等相关内容,其中具体情况内容如下:一、点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1、基准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为永久性基准点,并作醒目警示。
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
2、在每次观测前均应检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如观测期间测区发生土体移动、地面或建筑物明显沉降等外界强烈因素时,亦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3、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文件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3个永久性的基准点。
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
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
4、按规定要求的沉降观测点位置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测量单位等共同确定,在建筑物底板及首层完成后进行埋设。
5、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及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
6、在观测期间对观测点要严加保护,发现变形、损坏或其它因素影响,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7、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8、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变形、地面沉降及其它有关异常情况。
9、施测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水准仪和标尺,发现异常应及时校正。
10、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候恶劣时进行观测。
1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首次观测在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主体结构每三层观测一次。
使用阶段第一年观测4次,第二年观测2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且不得低于国家规范要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