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第2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1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
2.了解降水的定义、符号、测定方式等基本知识。
3.知道降水的三大类型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
4.知道降水时间上的变化以及能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图,归纳其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降水的基础概况。
2.降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1.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2.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图,归纳其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温习旧知】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从_______向_______逐渐递减②同一纬度上,冬季,海温______陆温;夏季,海温______陆温③北半球_______(海洋/陆地)面积大,等温线较_______南半球_______(海洋/陆地)面积大,等温线较_______2.判断:什么半球?什么季节?【课程引入】设问:你喜欢下雨吗?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况来讨论对下雨天的看法,并在讨论后,播放唯美的下雨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板书)1.降水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了解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注意将降水与降雨区别,雪和冰雹等固态也是降水。
(板书)(1)定义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降水的类型,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
①对流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降水。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遇山地阻挡形成的降水③锋面雨: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降水。
分别讲解三种降水类型,并进行动画演示,注意补充:对流雨主要发生在赤道附近地区;地形雨的降水主要分布在迎风坡;锋面雨是我国最主要的降水类型。
在了解三种降水类型的基础情况后,进行及时的知识训练:探究1:拉萨和乞拉朋齐只有一山之隔,乞拉朋齐是世界雨极,可拉萨的降水却并不多,为什么?生:因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而拉萨位于背风坡。
(板书)(2)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师:你知道降水量是怎么测定的吗?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生:用雨量器和量杯进行测量,用mm单位进行表示。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气温和降水《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材分析】教材在“气温与降水”这一节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了气温和降水的基本含义,用多种类型的直观图像信息展示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旨在应对“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这一课标要求。
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推论,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非常有利。
本课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并稍加拓展。
教材内容选择和编排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正文十分简洁,主要用于解释基本概念。
而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一是通过绘图、读图等训练基本技能;二是运用刚学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读取图中信息总结地理基本规律,丰富知识,形成能力;三是将技能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成为本课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读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通过对气温观测活动,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并通过读图总结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判读和分析等温线图。
【预习任务】任务一:仔细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各题:(1)_____、_____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是我们最为关注的的气候要素。
(2)气温是指,常用表示。
(3)图4-6与4-7的景观差别主要是由于的差异造成的。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间、、、。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观测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气温(℃) -1-6 0 5 12 18 20 17 15 95 -3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七年级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的测量方法,理解等降水量线的含义。
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2、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以图析文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沙漠景观设问:你知道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吗?(降水的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知识.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主要降水类型1、自主学习:学生读书63、64页,结合自身体验,思考:(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降水有哪几种类型?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师出示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示意图、生合作探究:对照教材提供降水的概念,分析:三种示意图各是什么降水类型,你判断的关键什么?【教师精讲点拨】抓关键词【探究结论】A、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发生在暖湿空气水平运动遇到山地阻挡时(例如:台湾的火烧寮)C、锋面雨:发生在冷暖两种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联系实际: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降水类型。
教师补充:降水量的测定引导学生推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学习任务(二)世界降水的分布1、自主学习:学生读书64页正文及阅读教材,回答:(1)、世界各地降水是否均衡,举例说明。
(2)、列举世界上的两个雨极。
2、小组交流:学生回答,教师简单介绍乞拉朋齐降水较多的原因。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第二节《气平和降水》第二课时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认识降水及降水的种类、降水量的观察方法2、认识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降水量散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域散布的规律能力目标:可以依照气温与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派图。
过程与方法:经过阅读降水量散布图,可以说出生界年均匀降水量的散布规律。
增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二、教课要点: 1、学会阅读世界均匀降水量散布图。
2、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3、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种类。
4、可以依照气温与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派图。
三、教课难点: 1、经过阅读降水量散布图,可以说出生界年均匀降水量的散布规律。
2、可以依照气温与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派图。
四、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组织教课:创建情境:出示景观图如热带雨林景思虑,回联系熟习景观图片让学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
答问题生感觉降水的作用。
设问:你知道造成这些地域景观差异的重要原由是什么吗?(降水的多少)降水作为天气的两个基本因素之听讲联系生活惹起学生探究引入新课:一。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接触较屡次,比的欲念如春秋两季的常常有绵绵小雨,夏季多暴雨,那降雨能否就等于降水呢?不是的话,降水又是怎么定义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降水。
叙述:第一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认真听讲讲降水,顾名思义气温就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下降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授水,也有可能是雪和冰雹。
降水的单位是:毫米,符号是: mm。
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新让学生主思虑能力1.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动举手回课正文内容并联合生活经验思虑降水形答老师提锻炼学生的胆识与勇气成一定知足什么条件?出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学生联合解说生活中常有的现象讲活动 1:夏季,从冰箱中取出冷藏生活实质的饮料后,容器表面会形成大批的水思虑并回授珠。
第2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过程】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教学反思: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气温和降水又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所以,了解中国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内容,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学习更实用化。
学生的参入性挺高。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2、指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重点】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们家乡属于哪个温度带?复习回答注意两课时之间的联系问题探究探究一:降水的时空变化1、教师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2、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柱状图》3、出示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读图(1)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观察分析四个城市年降水量图。
降水量自南向北有什么变化?四城市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有哪些月份?(3)得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从空间上看,我国年降水量_____多于______,____多于_____。
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______ 向 _____递减。
从时间上看,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可抓住学生注意力,避免读图时盲目性。
______季节,南方雨季____,北方雨季_____。
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____变化大。
探究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1、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探究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提问1、四类干湿地区它们大致与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限?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读图回答:根据干湿状况,我国划分为_____地区、______地区、______ 地区和______地区。
我们生活在__________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_______地区,呼伦贝尔草原属于________地区,西双版纳属于_______地区,华北平原属于______ 地区。
第二课时教案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
二.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3.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量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