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象主义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66
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与联系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风格方面:印象派:印象派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物,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
他们有意放松严谨的造型,笔法多样,注重光与色本身,题材成为光色的载体和附属品。
代表画家有:马奈,德加,莫奈,毕沙罗,雷诺阿。
新印象派:在印象派发展的时候,法国又出现的新的用色方法,以修拉为代表的“点彩派”。
新印象派的画家,在创作时不仅应用光线的分析和视觉的生理特征,以达到最高纯度和新鲜的色调,造成明亮辉映的画面。
而且,在画面上更进一步表现明朗的秩序观念。
后印象派:美术史家把印象派之后出现的几位风格迥异的天才画家统称为“后印象派”,他们更集中突出的表现颜色与光影的变化。
代表画家有:梵高,高更,塞尚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塞尚修拉劳特累克高更特点:印象派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
二、名词解释1、佛罗伦萨画派佛罗伦萨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个重要画派,也是影响最大的美术流派之一。
该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人文主义精神与艺术、科学相结合,发展了透视学、解剖学、构图法则、明暗造型法等,把现实主义美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画家有马萨乔、波提切利、雕塑家多纳太罗,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等。
2、《根特祭坛画》(或见课本)为根特市的一座大教堂所作的大型祭坛画。
它分里外两面,共由23个画面构成的一种折叠式画障,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
描绘的是圣经故事内容。
这幅祭坛画,放在教堂圣坛的前面,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
《根特祭坛画》是15世纪尼德兰美术的标志,这幅出现在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巨制,具有一种里程碑的意义。
题材虽来源于宗教,但画家以对现实世界的肯定和赞美的态度,以及对人物的细致和写实的描绘,构成了这幅作品的基调,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并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
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
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
3、巴罗克艺术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并广流行于佛兰德斯,德国、西班牙等地,该艺术主要服务于天主教会,多表现宗教题材和教堂装饰。
具有浓厚德宗教色彩,具有豪华特色和新主义色彩,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想象力,强调激情和运动感,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典型代表为贝尼尼、鲁本斯。
4、巴比松画派19 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画派,因该画派的画家生活在巴黎东南方的巴比松村而得名。
该画派画家厌恶都市生活,向往回归和赞颂大自然,专心描绘平凡的法国乡村风景。
“采取对景写生”的方式,力图真实再现自然景色,强调表现户外生动自然的效果。
---------------------------------------------------------------最新资料推荐------------------------------------------------------ 印象派绘画与新印象派绘画的差异印象派绘画与新印象派绘画的差异新疆艺术学院学术论文论文题目:印象派绘画与新印象派绘画的差异系专班姓学指导教师答辩组长印象派绘画与新印象派绘画的差异作者:付巍巍学号:21240311 内容摘要:印象派绘画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法国,莫奈、马奈、毕沙罗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他们打破了传统绘画死板、教条的程序化作画模式,以瞬间的印象作画。
新印象派绘画则出现在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是继印象派之后的美术流派,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延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区别和不同,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同探索他们的不同。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新印象派差异序言:19 世纪前后,以光学、物理学为基础的色彩学理论发展起来。
昔日崇尚的神话和历史题材、一味的褐色色调,被歌颂自然、描绘现实、追求忠实于画家自己视觉发现的探索精神所取代。
(4)1874 年法国的一群画家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印象派画展,预示着油画的一次历史性改革。
印象画派由此诞生,这类画家大都用与传统不同的直接画法,1 / 14一改过去油画中惯用的酱油调子,用冷暖变化的手法,使画面轻松、明亮,色彩纷呈。
(5) 继其之后的新印象派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绘画语言自身,探索语言要素自身的表现力。
而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也不仅仅在这些方面。
一、作画技法的不同。
对于印象派画家而言,追求视觉发现是他们的渴望,他们以直面自然写生的创作方式代替传统按部就班的作画方法,把他们观察到结果快速放到画布上,用直接调配颜色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颜色,这就是直接画法。
(1)并且采用白色底子,广泛采用厚涂法、并置法等。
新印象派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就是新印象派的著名技法―点彩法。
印象画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
这一名称是由1874年该派作者举行画展时,批评家对莫奈所作《日出·印象》一画出以嘲笑而来。
该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1863年,与官方沙龙画展唱反调的“沙龙落选作品展”在巴黎举行。
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画一裸妇与绅士们在草地上午餐。
此画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受到激烈批评和嘲骂。
而富有创新意识的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塞尚等画家却乐意与马奈结盟。
1874年4月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办了题为“画家、雕塑家和版莫奈《花园中的女人》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观众不但前往讪笑,甚至向画布唾啐。
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路易斯·勒罗伊(Louis Leroy)借此画名挖苦其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代表人物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文森特·梵高、塞尚、高更、修拉等。
代表作品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
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莫奈《巴黎蒙特戈依街道》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日出印象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印象·日出”。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
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 (New-Impressionism)直接给新印象主义以启示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布朗所著<<绘画艺术的法则>>, 谢佛勒所著<<色彩的并存对比法则>>中有关色彩混合的理论,自然科学试验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 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必须把不同的, 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调混地并列在一起. 用这种方法, 颜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 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绘中形成的.因为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 所以也被称作"分割主义"(Divisionism), 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称作"点彩派"(Pointillism). "新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这派的理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于1884年在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上首先使用的, 它恰当说明了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上, 新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 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 在艺术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
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
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
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的名称是由费里富奈翁关于《1886年的印象派》书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印象主义”。
新印象派(点彩派)简介新印象派(点彩派)简介法国新印象派画新印象派,或称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是继印象派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
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场技法⾰新。
他们不⽤轮廓线条划分形象,⽽⽤点状的⼩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规律的并置,让⽆数⼩⾊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构成⾊点组成的形象。
简介新印象派的奠基⼈之⼀保罗·西涅克在其著作《从E·德拉克洛⽡到新印象主义》(1899)中为新印象主义下定义说:“他们是⾃1886年以来发展了分割主义技术的⼈,分割主义⽤⾊彩和⾊彩进⾏光的混合,以此来表现⾃⼰的意图。
”分割主义技术的⽬的,是采⽤光学原理将纯粹的⾊彩⽤⼩点块的⽅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在画板上进⾏⾊调混合更⾼明的亮度。
所以新印象派⼜叫作点彩派。
宗旨是:光和颜⾊(影⼦)在(瞬间)⼀段时间内的变化。
发展过程新印象派的出现和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光学和⾊彩学的理论以及实验成果,有⼒地推动着包括绘画在内的造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的发展。
新印象派画家们吸收了关于⾊彩对⽐以及颜⾊、⾊调并列所产⽣的混合效果的理论,认识到单纯⾊彩通过视觉的混合⽐⾊彩⾊素的混合更有艺术效果。
此外,瑞⼠学者D·萨特的著作《美学概念及应⽤》(1865),强调科学在绘画创作中的作⽤,主张运⽤科学试验成果和建⽴法则,都促进了新印象派的产⽣。
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是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
修拉潜⼼研究关于⾊彩学的著作,试图把感觉加以综合上升到理性分析,变成科学的表现形式。
他的画尺⼨很⼤,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精⼼设计的作品表现出对⼏何学和形式结构要素的关注,预⽰了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创作。
修拉的代表作是《⼤碗岛的星期⽇下午》(1884--1885),在这幅画中,⼈物众多却很少交搭,画家运⽤了精确⽽有条理的科学⽅法处理⼈物之间的空间距离。
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被弱化了,⽽且把兴趣扩⼤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
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然对象瞬间的光⾊关系为⽬的,它基本上属于⼀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
前期印象派的⼤师⼈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印象主义是⼀个松散的艺术社团。
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
艺术家集合在⼀起,仅仅因为画风⽐较⼀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
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
此外,参与画家的⽔平也不尽⼀致。
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学中的⾃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
印象主义和⾃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
后印象主义艺术运动是1885年⾄1905年间出现于法国的⼀种绘画风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义派⽣出来的或者与之对⽴艺术运动,譬如: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综合主义和纳⽐派等等。
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皆是以感觉⽽⽤科学的⽅法作画,是⼀种⾮常客观的艺术,也是写实主义过分发达的结果。
受哲学及⽂学⽅⾯反客观的科学之影响,绘画不得不加⼊了主观的成份,亦即以个性为基础的强烈⾃我表现。
另受东⽅简洁明了的⼭⽔画风影响,以及更为精密和正确的照相术之纯客观⽐较观点来看,都是激起后期印象派艺术兴起的原因。
通俗地说,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效果,过分的最求感受光⾊,以偶然代替必然。
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运⽤主观的颜⾊来描绘的客观事物后印象派完全不⼀样了,能够先⾃⼰主观的感情,表现⾃⼰的主观情绪,这种⾊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种的物象来表达⼈类⾃⾝内⼼的⼀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观众不但前往讪笑,甚至向画布唾啐。
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勒鲁瓦借此画名嘲讽画展爱德加.德加爱德加·德加是银行家之子.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在印象派画家笔下,形有溶解于气氛之中的倾向,而德加的画却始终保留着严格的形.他对人工舞台灯光热爱要甚于阳光的喜爱,他喜欢表现人,但从不勿忙去勾勒人物的身影.因此,他的艺术是新的贡献扩大和丰绘画形式.他从一开始,就参加了印象派的几次画展.德加的晚年,由于视力下降,他更喜欢作木炭画,简洁有力地增加层次,再以白粉画出亮光.德加同雷诺阿、莫奈、塞尚一样,与印象派的历史密不可分.《舞台上的舞女》 60CM*44CM 巴黎奥赛博物馆画家以她的舞姿为媒介,刻意追寻光与色的表现。
通过对舞者的造型的描绘,表现出强烈的灯光反射的效果。
舞台上的布景与绿色的地毯,使舞者显得虚无缥缈,绚丽变幻,成为一个美的世界。
卡米耶·毕沙罗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
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巴黎。
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
”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这幅《村落·冬天的印象》中,毕沙罗尝试运用塞尚式的较为阔大、稳重、坚实的笔触代替他原有细碎的笔触,其色彩也有类似塞尚式的单纯冷暖过渡,色块铺垫得厚实,富有平面感,画面很有力度和分量。
但整个画面比塞尚活泼且含温情。
《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毕沙罗真正属于早期印象派风格的代表作品,形成于70年代后期,画家在1877年作的这幅《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就比较典型。
新印象主义美术新印象主义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在画家们的创作中强调色彩的独立性和以光线为中心的绘画理念。
这一艺术运动的出现,标志着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全新体验和情感上的震撼。
本文将探讨新印象主义在美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色彩的独立性新印象主义强调色彩的独立性,将色彩视为构成艺术作品的基础元素。
画家们在作品中运用丰富的色彩,通过明暗、对比和叠加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光影效果。
这种独立的色彩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观者的感官体验。
二、以光线为中心的绘画理念新印象主义艺术家们追求捕捉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变化和反射。
他们观察自然光线的明暗变化,用画笔去表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光影效果。
通过对光线的敏感捕捉和细腻描绘,他们展现了独特的美学效果,营造出一种光与影的和谐。
三、感官的冲击与情感的表达新印象主义作品所传递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包含了对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艺术家们通过捕捉瞬间的变化和感受,试图用画笔表达自己对于生活、自然以及人类的情感体验。
在观者看来,这些作品让人们感受到新的情感冲击,唤起内心的共鸣。
四、开创了艺术的新时代新印象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观念和技法的一次革命,它不仅改变了绘画的方式与方式,更改变了艺术家们对于艺术表现的追求。
新印象主义的兴起为艺术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续的现代艺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五、对后世的影响新印象主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当下,它对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印象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表现手法,对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新印象主义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光线表现以及情感的传递,给艺术界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和风格。
它的出现开创了艺术的新时代,并对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在未来,新印象主义都将持续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感受。
新疆艺术学院学术论文论文题目:印象派绘画与新印象派绘画的差异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班级12级美术教育班姓名付巍巍学号********指导教师迪丽努尔答辩组长印象派绘画与新印象派绘画的差异作者:付巍巍学号:21240311内容摘要:印象派绘画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莫奈、马奈、毕沙罗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他们打破了传统绘画死板、教条的程序化作画模式,以瞬间的印象作画。
新印象派绘画则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是继印象派之后的美术流派,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延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区别和不同,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同探索他们的不同。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新印象派差异序言:“19世纪前后,以光学、物理学为基础的色彩学理论发展起来。
昔日崇尚的神话和历史题材、一味的褐色色调,被歌颂自然、描绘现实、追求忠实于画家自己视觉发现的探索精神所取代。
”(4)1874年法国的一群画家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印象派画展,预示着油画的一次历史性改革。
印象画派由此诞生,“这类画家大都用与传统不同的“直接画法”,一改过去油画中惯用的“酱油”调子,用冷暖变化的手法,使画面轻松、明亮,色彩纷呈。
”(5)继其之后的新印象派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绘画语言自身,探索语言要素自身的表现力。
而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也不仅仅在这些方面。
一、作画技法的不同。
对于印象派画家而言,追求视觉发现是他们的渴望,他们以直面自然写生的创作方式代替传统按部就班的作画方法,把他们观察到结果快速放到画布上,用直接调配颜色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颜色,这就是“直接画法”。
(1)并且采用白色底子,广泛采用“厚涂法”、“并置法”等。
新印象派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就是新印象派的著名技法―点彩法。
但西涅克指出新印象主义在技法上不是画点子,而是在作品上全部使用了形状相同的清晰的不用扫的笔触以及与作品大小成比例的笔触。
新印象派在色彩上的共性与差异性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5期摘要: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是印象派之后出现的美术流派。
其代表性的点彩技法是结合光学原理使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上混合的一种艺术手法,使画面颜色更加饱满、和谐、多样。
以新印象派画家乔治·修拉和保罗·西涅克的代表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二者色彩运用的共性与差异性,并探究二者对于色彩分离理论的不同表现方式。
关键词:新印象派;色彩;点彩;共性;差异性一、新印象派绘画作品的色彩特点(一)乔治·修拉科学的点彩范式——以《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为例乔治·修拉(1859—1891年),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
他以严谨科学的绘画态度对印象派的技法进行整合创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色彩语言范式。
人们将《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图1)视为修拉最著名的点彩作品,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考对后世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为布面油画,高207厘米,宽308厘米,刻画了某个星期日下午人们在塞纳河畔的大碗岛上休憩、乘凉、玩乐的景象。
在这幅总耗时两年多的画作中,修拉将色彩科学理论引入绘画,创造了色彩分割绘画理论和点彩技法。
区别于传统印象派在室外用调色板调好颜色去追寻那转瞬即逝的光色瞬间,修拉选择在室内一笔一笔地用纯粹的光谱色的小点组成画面。
他提取太阳光中的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将其作为画面中的基本抽象元素“点”,并杜绝复色、间色的出现,以达到色阶不会被混淆的目的,同时根据画幅尺寸严格控制色点的大小及形状。
在画面中,固有色和反光色以点的形式被共同置在同一个色块中,以达到画家所预设的色彩明度和纯度。
而小点通常是成对的补色组合的形式出现,比如红和绿、黄和紫、橙和蓝等。
当与画面保持一定距离时,补色小点会在观者的视网膜上自动调色,形成鲜亮又绚丽的色彩混合效果,这种效果会给人与中世纪的镶嵌画相似的视觉感受。
名词解释: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
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
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
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
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
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
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
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
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
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
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
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