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是如何看待战争的?A. 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B. 认为战争是必要的手段C. 认为应该避免战争D. 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答案:D2. 曹刿在文中提到了哪些战争策略?A. 先发制人B. 以逸待劳C. 诱敌深入D. 以上都是答案:B3. 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军队的规模B. 士兵的士气C. 将领的智慧D. 战争的时机答案:C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______的论述。
答案:战争策略2. 曹刿在文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体现了______的战争思想。
答案:以逸待劳3.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______,更在于______。
答案:军事实力;战略智慧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及其意义。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主要是“以逸待劳”,即在战争中,要避免盲目进攻,而是要等待敌人疲惫,然后发起攻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策略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战争的策略性和智慧性,而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抗,体现了战争的深层次思考。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是如何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的?答案: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并没有直接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而是通过提出战争策略,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通过智慧和策略,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减少战争的损失。
四、论述题1. 论述《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上。
他强调以逸待劳,等待时机,用智慧而非蛮力取胜。
这种战争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都受到了曹刿思想的启发,将这种以智取胜的战争策略运用到实际的战争中,提高了战争的效率和成功率。
2. 分析《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策略,并讨论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第20课曹刿论战一、基础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jiān)小惠未遍.(biàn)B.民弗.从也(fú)小信未孚.(fú)C.齐师败绩.(jī)下视其辙.(zhé)D.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í)【答案】B【解析】A.间——jiàn;C.绩——jì;D.靡——mǐ;故选B。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答案】D【解析】A.两个“信”分别为“信用”“实情”;B.两个“伐”分别为“攻打”“砍”;C.两个“间”分别为“参与”“间或、偶然”;D.两个“战”都是“打仗”;故选D。
3.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答案】B【解析】“小大之狱”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
句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B项意思相同;ACD三项,都是作代词;故选B。
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忌不自信。
A.吾孰与徐公美?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何以战?【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
“忌不自信”正确语序为“忌不信自”,宾语“自”前置,是宾语前置句。
A.“吾孰与徐公美?”正确语序为“吾与徐公孰美?”宾语“孰”前置,是宾语前置句;B.“君美甚”正确语序为“君甚美”,状语“甚”后置,是状语后置句;C.“何陋之有”正确语序为“有何陋?”宾语“何陋”前置,是宾语前置句;D.“何以战”正确语序为“以何战?”宾语“何”前置,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
5.课文第2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答案】D【解析】课文第2段写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然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传注》)《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二、重点实词1.师:军队。
2.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3.间:参与。
4.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7.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9.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11.加:虚夸,夸大。
12.信:实情。
13.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信服。
14福:赐福,保佑。
15.狱:指诉讼事件。
16.察:明察。
17.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18.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19.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0.从:跟随。
21.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福建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
(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贵州安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相关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公将驰之( )解析:可结合语境,通过辨析去掌握,在辨析中去分析、比较。
答案:参与目光短浅案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车前横木驱车追赶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 (2)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具体句子句意来分析。
答案:(1)所以原因(缘故)(2)凭、凭借把3.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断句能判断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断句时要考虑字义、句意及语气。
答案: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2)例: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解析:本题通过用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字考查我们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D (2)A《曹刿论战》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回答,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答案:击鼓倒下6.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谋:(3)衣食所安.安:(4)弗.敢专.也弗:专:(5)对.曰对:(6)虽不能察.察:(7)必以情.情:(8)忠.之属.也忠: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既.克既:(13)一鼓作.气作:(14)彼竭.我盈.竭:盈:(15)难测.也测:(16)惧有伏.焉伏:(17)望其旗靡.靡: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内容理解。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②军事方面:(2)有人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遍.遍:(2)神弗福.也福:5.(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曹刿论战》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 )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肉食者谋之.() 6、其.乡人曰()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练习题姓名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三、鉴别下面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 、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村夫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以下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以下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由是什么?(2)曹刿以为“能够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何“齐人三鼓”曹刿才赞同敲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赞同追击的原由安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老乡反对的原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由是(7)能表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村夫的对话,说明:初三语文第 1 页共5页;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归纳为()A、写追击齐师的机遇B、写齐师败绩的状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略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信心C、赴汤蹈火的精神D、胸中有数、冷静自在、擅长掌握战机。
《曹刿论战》练习
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彼竭我盈,故克之。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二.阅读理解:
1.本文选自《》,此书相传是时期(人名)所作。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
2.曹刿在作战中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相关文段,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两次战机。
、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用原文回答)
三.选择题:
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交代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B.第二段略写战争的经过,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鲁庄公的急躁鲁莽。
C.第三段战后分析,论述了作战取胜的原因在于观察敌情掌握战机。
D.对曹刿言行的描写,表现曹刿具有正确的作战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曹别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语言简练生动。
“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别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一.翻译略
二.1.《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体2.彼竭我盈、辙乱旗靡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
三.1.B(突出曹刿远谋)2.D(取信于民)3.C(A.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B.作战时能把握战机D.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