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习题课件(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2.06 MB
- 文档页数:29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课件教学内容:一、黄河的概况1. 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2. 发源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
3. 流经地区: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
4. 全长和流域面积: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为752,443平方公里。
二、黄河的流域特点1. 地形地貌:黄河流域地形复杂,包括高原、山脉、平原等地貌。
2. 气候特点:黄河流域气候多样,南北差异较大,总体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 水文特征:黄河水量较大,但季节性波动明显,夏季洪水期水位较高,冬季则相对较低。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全长和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
2. 学生能够理解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水文特征。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黄河流域的地图,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和流域特点。
难点: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地图:黄河流域地图。
2. 课件:黄河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3. 练习题:关于黄河的地理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景色。
2. 提问学生对黄河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二、黄河的概况:1. 通过课件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全长和流域面积。
2.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流域地图,指出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
三、黄河的流域特点:1. 通过课件介绍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水文特征。
2. 结合地图和图片,解释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如高原、山脉、平原等。
3. 分析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表现。
4. 讲解黄河的水文特征,如水量季节性波动的原因。
四、随堂练习:1. 给定一道关于黄河地理位置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校地理组王凤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熟悉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
2、学会分析我国主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的大江大河,理解人类与河流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1、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及分布。
2、归纳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主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观察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教学视频,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很多条大江大河,江河有她的胸怀,因为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江海,江河有她的坚持,因为滴水可以穿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河流、了解河流。
讲授新课:教师:河流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下面我们一起观看一个视频,了解河流的贡献。
播放视频——河流的贡献,观看完毕让学生回答——河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贡献,教师评价。
承转:河流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处,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呢?环节一:找河流【自主读图】42页图2.30,找到屏幕上字母代表的河流,圈出名称,并判断最终流入哪一大洋?【交流展示】请同学上前指图说出河流的名称以及流入的大洋承转:在这些河流中,有些最终流入海洋,有些没有流入海洋,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呢?我们一起了解几个与河流有关的概念。
环节二:知概念【自主学习】什么是内流河、外流河,还有三个概念流域、内流区、外流区。
【交流展示】请同学讲解内流河、外流河。
【课中习题】下列属于外流河的是?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区别,那么我国主要以哪一类为主呢?(以外流河为主)流域:汇集河水的地域。
教师展示树叶,用树叶的叶脉(主脉、支脉)来比喻河流(干流、支流);那内流区、外流区呢?这就是内、外流区的分布图,我们放大,哪里是外流区、内流区(请同学上前指图)?描述一下内、外流区的分别分布在什么方位?(西北部、东南部)为什么?承转:外流区面积2/3,水量超过了95%。
2.1《流水地貌》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流水塑造的地貌展开分析,以V字形河谷的形成过程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流水侵蚀的地质作用过程;本节内容借助“嘉陵江青居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图”等素材,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流水地貌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流水侵蚀的形成过程,设置了让学生动手的实践性探究活动,颇具新意。
教材43页的“流水侵蚀地貌模拟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和内在原因,旨在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学生借助实验方式探究地理规律,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也有基本认识。
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所以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心法人协调观。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的三大物理类型。
2、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态特点和成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教材、景观图、示意图和地理模拟实验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特点、类型及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地貌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态特点和成因。
难点: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态特点和成因。
六、教学准备教材,ppt,视频课件,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与素材。
七、教学过程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使河床加深侵蚀使河谷变宽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知识扩展:河流袭夺分水岭两侧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