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养殖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养殖黑斑蛙多久可以上市一、养殖黑斑蛙多久可以上市黑斑蛙喜爱栖息在池溏、湖泽、河滨、稻田、水沟水域周围的草丛内,一般从11月份开始进行冬眠期,在第2年3月份出蛰后进入繁殖期,蝌蚪经过60天左右完成变态,在精细饲养管理下,通常养殖6个月左右,即可上市售卖。
二、黑斑蛙的养殖方法1、建设蛙池养殖池主要分为产卵池、蝌蚪池、成蛙池,可建设在潮湿、温暖、避阳的地方,以土池或者长形水泥池为宜,池面需要搭建遮荫板,池水内可投放少量漂浮性水草。
2、选购种蛙要选择经过2次产卵的种蛙,这样受精率会比较高,养殖3-4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是受精率比较低,因此第1年蛙产卵率也比较低。
3、产卵时间在南方地区养殖时,每年的3-7月份都会产卵,在北方地区养殖产卵期会推迟,通常4月份是产卵旺盛期,种蛙抱对、交配、产卵,会受当地气温、水池深度等影响。
4、卵块采收黑斑蛙受精卵采收回来后,可放入消毒的养殖池环沟内进行孵化,卵块颜色深的部位为动物极,需要朝上放置,颜色比较白的部位为植物极,需要朝下放置。
5、孵化管理黑斑蛙进入孵化期,水温要保持在20-25℃之间,如果水温突然升至5℃以上,或者遇到较强的震动,都会造成黑斑蛙死亡,孵化2天后,蛙卵稍微出现晃动,在3-4天后就会变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即可孵化小蝌蚪。
6、蝌蚪饲养黑斑蛙蝌蚪孵出后,可在网箱内或者原孵化池进行培育,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600-800尾蝌蚪,放养后4-5天不用投食,期间自身的卵黄囊可以传送营养,在第4天卵黄囊消失后,便可投喂饵料。
7、幼蛙饲养幼蛙每平方米为100-150只,在水面上可搭建饵料台,让幼蛙上台采食并栖息,首先可用鲜活诱饵料喂2天左右,后期慢慢加大投喂量,然后过渡到人工饵料。
8、成蛙饲养幼蛙放入成蛙池后,摄食量会变大,因此生长速度也会变快,可适当增喂动物性饲料,饲养30天左右,当重量达到100克时,每平方米可养殖30只,饲养60天左右,每平方米可养殖10-15只,再经过短期饲养即可上市。
黑斑蛙养殖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养殖场要求、饲料、人工繁殖、蝌蚪培育、幼蛙和成蛙养殖、越冬管理、疾病防控、捕捞和运输销售等。
本标准适用于黑斑蛙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对应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3 养殖场要求3.1 养殖许可黑斑蛙养殖需经主管部门许可。
3.2 环境条件养殖场地环境要求符合GB 18407.4 的规定,距离居民区500 m以上,水源充足,水质好,pH为7~8;排灌方便;常年水温不高于30℃,没有污染源。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3.3 养殖设施3.3.1 基本要求养殖蛙池应符合黑斑蛙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应有水面、陆地、栖息、遮阴、防逃和防鸟等设施及相应辅助用房。
养殖场面积一般在3000 m2以上为宜。
3.3.2 养殖蛙池养殖蛙池的结构可分为直沟型和回字型两种。
单个蛙池面积在200 m2左右,具体可根据地形调整。
蛙池取土深度一般不超过0.5 m,进排水管采用直径110 mm~160 mm的PVC塑料管,排水管控制蓄水水位。
直沟型蛙池池宽5 m,中间一条直沟,沟宽1.0 m~1.5 m,沟深0.3 m~0.5 m,两侧陆地为栖息投饲区。
回字型蛙池池宽8 m,四周陆地栖息投饲区宽1.8 m,沟宽0.8 m~1.0 m,沟深0.3 m~0.5 m。
中间蛙池栖息区宽2 m~3 m。
养殖蛙池的陆地栖息区与水沟缓冲带种植水稻等植物,具有净化水质和遮荫、隐蔽栖息的作用。
黑斑蛙养殖一、生活与生殖习性黑斑蛙喜栖息在水稻田、溪边、池塘边,尤其沼泽水域浅水区,性喜温湿有遮阳的水草或水草丛生的环境生活,捉昆虫飞蛾能力特别强。
黑斑蛙属变温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30℃,当温度低于12℃时就停食开始冬眠,春季温度上升至16℃结束冬眠。
黑斑蛙一般1龄可达到性成熟,产卵季节为5月~8月,产卵旺季为5月底~6月初,个体体重为150g~300g亲蛙怀卵量为0.2万粒~0.6万粒,分批产卵,一般年产卵3次。
二、人工育苗1.亲蛙的培育与越冬将闲置的甲鱼温室水泥池改用为亲蛙培育越冬池、产卵池和蝌蚪培育池,温室面积为2133平方米。
室内水泥池为平面布置,两边池,中间路,每个水泥池面积60平方米,深1.2m,池底光滑,向排水口有1%的坡降。
亲蛙池应保持水位0.3m~0.5m,水面设置2~3个规格为0.3m×1.2m的木板或泡沫塑料板作为饲料台和休息台。
池的1/4水面放养水葫芦。
亲蛙放养密度2只/平方米,雌雄比例为1∶1。
进入10月中旬,用无滴薄膜搭建简易"人"字型保温棚。
进入11月,昼夜温差大,夜间需抽入地下井水,以提高亲种池内水温。
遇到打霜下雪和阴雨天时,根据水温情况可多次抽入井水。
通过保温和提高水温等措施来缩短亲蛙的冬眠期,延长生长发育期,促进性腺发育,以达到早繁的目地。
在亲蛙培育、越冬期间,要加强投喂,投喂新鲜的切成小碎块的野杂鱼或去头的鲢鳙鱼,日投喂量为蛙体总重的5%~12%。
水温低于20℃时,中午投喂1次。
到了4月初,雄蛙开始呜叫,此时必须将雌雄分池饲养。
6月中旬可拆除保温棚。
2.繁殖技术成熟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口角处咽侧下无声囊,体型大;成熟的雄蛙咽喉部黑斑明显,口角处咽侧下有一对声囊,体型小,呜叫声高昂。
黑斑蛙繁殖可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催产繁殖两种。
自然繁殖是通过搭建保温棚保温和适时抽入井水升温的办法,4月中下旬黑斑蛙就可达到性成熟,产卵比窒外产卵提早1个月,4月中下旬保温棚内水温稳定23℃左右时可将成熟的雌雄黑斑蛙按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放养密度为0.5只/平方米。
占地少产量高的黑斑蛙养殖技术随着国家一个复垦和环保的双向政策我相信许多养殖的朋友都已经感受到了压力,特别是水库、河流、湖泊我网箱的拆除让养殖大规模的减少,这个时候大家都把眼光放到了池塘养殖,可是土地资源依旧是个大问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高产的养殖品种,仅供参考。
一、历史简介黑斑蛙:称黑斑侧褶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
2012年,黑斑蛙驯化摄食人工饲料成功2014年大规模养殖推广2017年达到5万亩以上二、场地的选择青蛙喜欢在安静、温软、潮湿的环境中生活1、偏离公路2、暴雨洪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获得供水3、水源好、无污染4、相对平整、优选稻田为主5、远离有粉尘有污染的工厂三、食台的制作为了防止饲料散落和方便青蛙采食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青蛙需要采用专门的食台。
食台大小一般为长1.5米,宽1米,也可以根据场地采食区的大小来适当调整食台的大小。
食台四周采用2厘米*3厘米规格的小方木条做框架,用40目的尼龙网布做底部。
为了提高制作效率,一般框架用3厘米的气动射钉钉牢,尼龙网布用气动马钉钉牢。
一口约200平方米的蛙池,需要准备约24个食台,一亩地3个池则需要准备72个左右的食台。
四、养殖模式1、回型沟模式:每个池子面积在200平方,池子构造呈“回”字型,中间陆地面积占到三分之一,可种植水稻或其他植物。
四周放置饵料台,饲料投喂在饵料台供黑斑蛙摄食。
“回”型沟水深在20厘米。
2、单型沟模式:每个池子面积在200平方,池子构造中间三分之一为水沟,水深在20厘米。
池子外围为陆地,可放置饵料台,供黑斑蛙摄食、休息。
投苗量为每亩10万到15万只,亩产2000斤以上。
五、病害防控2016年,黑斑蛙的病害开始大量爆发,所以大家在后期的养殖中,一定要时刻关注蛙病的防控!原则:“无病先防有病早治”,莫存在侥幸心理!重点防控疾病:歪头病(也有叫脑膜炎、白内障),腐皮病;预防:因蛙存在互相残杀的情况,所以养蛙期间建议大家定期消毒(聚维酮碘),特别是雨水过后;水质改良剂的使用,个人认为可能效果有限(因蛙池密度太高);内服方面,可以内服三黄散+板黄散(中药制剂、消化酶等),每月两个疗程,一个疗程7天;治疗:发现歪头和眼球发白的情况,及时消毒。
黑斑蛙养殖流程黑斑蛙呀,可是一种特别有趣的小生物呢。
要是想养黑斑蛙,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哦。
一、场地选择。
咱得给黑斑蛙找个合适的家。
这地方最好是安静点的,黑斑蛙可不喜欢太吵闹的环境呢。
比如说在农村的一些比较偏僻的田边或者池塘附近就挺不错的。
而且呀,这个地方的水源得充足,水质还要好。
水就像黑斑蛙的生命源泉,要是水不好,黑斑蛙可就没法健康成长啦。
土壤呢,要肥沃疏松,这样黑斑蛙在土里活动的时候才舒服呀。
还有哦,场地的排水也要方便,要是下了大雨,水积在里面,黑斑蛙会被淹到的,那就糟糕了。
二、蛙池建造。
蛙池的建造也很关键呢。
可以根据自己的养殖规模来确定蛙池的大小。
蛙池里要有浅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方便黑斑蛙休息和捕食,深水区呢,就像是黑斑蛙的游泳池,它们有时候也想游个痛快呢。
在蛙池周围呀,最好围上一些防护网,防止黑斑蛙逃跑。
这些小家伙要是跑出去了,在外面的世界可不一定能生存好呢。
防护网的高度要合适,不能太低,不然黑斑蛙一跳就出去了。
蛙池里面还可以种一些水生植物,像水葫芦之类的,这就相当于给黑斑蛙打造了一个小生态环境,它们可以在这些植物之间玩耍、躲藏,可有意思了。
三、种蛙选择。
四、繁殖。
黑斑蛙的繁殖也是个很有趣的过程呢。
到了繁殖季节,雄蛙就会开始唱歌来吸引雌蛙啦。
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它们创造好的繁殖条件,比如合适的水温、水质。
水温大概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就挺合适的。
雌蛙会在水里产卵,这些卵就像一个个小珍珠一样,密密麻麻的。
我们要小心保护这些卵,不要让它们受到伤害。
卵孵化的时候,我们也要时刻关注着,确保小蛙能顺利地从卵里出来。
五、蝌蚪养殖。
小蛙刚从卵里出来的时候是蝌蚪呢。
蝌蚪可娇弱了,我们要给它们提供合适的食物。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可以喂一些蛋黄水,把鸡蛋煮熟了,取蛋黄弄碎了放在水里就行。
等蝌蚪长大一点,就可以喂一些浮游生物啦,像草履虫之类的。
在蝌蚪养殖的过程中,水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换水,保持水的清洁。
如果水太脏了,蝌蚪很容易生病的。
黑斑蛙养殖的蝌蚪培育与成蛙养殖技术一、前言黑斑蛙是我国常见的蛙类之一,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较大。
近年来,黑斑蛙的人工养殖逐渐兴起,成为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养殖项目。
在黑斑蛙的养殖过程中,蝌蚪培育与成蛙养殖是两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经济效益。
二、蝌蚪培育技术(一)蝌蚪池的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场地建设蝌蚪池。
蝌蚪池面积一般为 10 20 平方米,池深 08 1 米,池底平坦,有一定的坡度,以便排水。
池壁要光滑,防止蝌蚪受伤。
在放养蝌蚪前,要对蝌蚪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消毒后,晾晒 7 10 天,再注入新水。
(二)蝌蚪的放养蝌蚪放养的时间一般在春季,水温稳定在 18℃以上时为宜。
放养密度要根据蝌蚪的大小和蝌蚪池的面积来确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 500 1000 尾。
放养前,要将蝌蚪放在 3% 5%的食盐水中浸泡 5 10 分钟,进行消毒处理。
(三)饲料投喂蝌蚪在生长初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生长逐渐转变为以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为主。
在蝌蚪池内可以适量培养浮游生物,如藻类、轮虫等。
同时,可以投喂豆浆、豆渣、蛋黄、鱼粉等饲料。
投喂量要根据蝌蚪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天投喂2 3 次,以蝌蚪在 2 3 小时内吃完为宜。
(四)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是蝌蚪培育的关键。
要定期换水,一般每天换水 1/31/2。
水温要保持在 18 28℃之间,pH 值控制在 7 8 之间。
可以使用增氧设备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保持溶氧量在 4 毫克/升以上。
(五)疾病防治蝌蚪容易感染车轮虫病、气泡病等疾病。
要定期对蝌蚪池进行消毒,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保持水质清洁。
发现患病蝌蚪要及时隔离治疗,可以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三、成蛙养殖技术(一)蛙池建设成蛙池的面积一般为 20 50 平方米,池深 1 15 米,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池岸要设置防逃设施。
蛙池可以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以便进行分级养殖。
中国水产养殖网_养蛙论坛(浏览主题-黑斑蛙养殖技术)黑斑蛙养殖技术(以1亩地综合测算)一、黑斑蛙简介黑斑蛙俗称“青蛙”,“田鸡”。
雄蛙62cm,雌蛙体长74.4mm。
成蛙体重一般60~100克,雌蛙身体显著大于雄蛙。
黑斑蛙成蛙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洞穴中,深约10~17厘米。
次年3月中旬出蛰,4~7月为生殖季节,产卵的高潮在4月间。
每1卵块有卵2~3.5千粒,多浮于水面,卵径1.7~2.0毫米。
蝌蚪体笨重,尾肌弱,尾鳍发达,尾末端尖圆,约经2个多月完成变态。
二、黑斑蛙的养殖理论数据1、黑斑蛙的生长发育阶段经过一个冬眠,长江流域3月中旬出蛰活动,一般4~7月份进行繁殖,繁殖高峰期为4~5月,雌蛙一次可产卵3000粒左右,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
黑斑蛙一般从孵化到成蛙,经过三个阶段:即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和成蛙期等四个阶段,全部过程需要5个月时间。
2、饲养密度数据①蝌蚪(变态期):蝌蚪在原孵化池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 600~800尾。
2个半月。
②幼蛙:按每平方米100~150只培育,60~80只,1个月。
③成蛙: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1个半月,体重达到100克。
④商品蛙: 100克以上成蛙,饲养密度每平方米 30只,以后逐渐减少到每平方米10~15只。
3、饲料用量数据幼蛙体重50克以下投饵量占体重的6~8%;体重50克以上的成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搭配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
三、基础设施部分场地选择,应选安静、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便于管理之处,面积以30平方米为佳。
1、产卵池、孵化池面积最好2平方米,这样可少放几组亲蛙以免互相干扰,亲蛙产完卵后捕起可做孵化池。
该池池深1.5m左右,水位可根据需求而调节,即0.2-1m。
有条件最好建水泥池,若建土池,四周和底部要用塑料薄膜封好,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产卵和受精卵孵化。
黑斑蛙养殖简介黑斑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常见于湖泊、池塘、河流等水域环境中。
它们的背部通常呈现出黑色斑点的图案,因此得名黑斑蛙。
黑斑蛙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养殖业中,黑斑蛙也是一种常见的养殖动物,因其易养殖、抗病能力强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
养殖环境水池条件黑斑蛙生活在水池中,因此养殖时需要提供适宜的水池条件。
水池应具备以下特点:1.深度:水池的深度应至少在30-40厘米以上,以确保黑斑蛙有足够的空间生活并进行繁殖。
2.温度:水温适宜是黑斑蛙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黑斑蛙适宜的生存和繁殖温度一般在15-25摄氏度之间。
3.水质:保持水池的水质清洁是确保黑斑蛙健康生长的关键。
定期更换一部分水并进行过滤和通风可以控制水质。
养殖场地养殖场地的选址也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养殖场地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光照:黑斑蛙需要适当的光照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繁殖。
因此,选址时需确保养殖场地有足够的阳光照射。
2.通风:养殖场地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空气流通,有利于黑斑蛙的健康生长。
3.抗干扰:养殖场地避免选择在噪音污染、人流频繁的区域,以减少对黑斑蛙的干扰。
养殖方法配种与繁殖黑斑蛙的繁殖一般是通过配对来实现。
养殖户可购买成年的雄性和雌性黑斑蛙进行配对繁殖。
以下是黑斑蛙的繁殖过程:1.配对:选择成熟健康的雄性和雌性黑斑蛙,将其放入同一水池中,观察交配行为。
一般情况下,雄性黑斑蛙会鸣叫吸引雌性。
2.产卵:交配成功后,雌性黑斑蛙会在水池中产卵,产卵数量取决于种蛙的品种和个体的健康情况。
3.孵化:黑斑蛙的卵需要一定的孵化时间,孵化期约为5-7天。
孵化期内,需要保持水温和水质的稳定以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
4.幼蛙生长:孵化出的黑斑蛙幼蛙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饲料进行生长。
幼蛙需要适量的细小浮游动物等饵料。
饲养与管理黑斑蛙的饲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饵料供应:黑斑蛙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昆虫、蠕虫、小鱼等为食。
黑斑蛙养殖技术准备一块地势高、平坦且远离城区等嘈杂地区的稻田,然后消毒除天敌,做好管道。
接着在池内设置隐蔽场所,并在周围种植蔬菜等,然后按1:1比率投入雌雄蛙苗。
最后注水,培育蝌蚪,做好消毒、饲喂管理等基本管理工作就可以了。
详解黑斑蛙养殖技术:1、场地选择黑斑蛙的养殖场地要保证有一定高度,不可在低洼处养殖,避免产生洪水。
然后周围要保证有充足干净的水源。
场地一般选择在地势高、平坦且远离城区等嘈杂地区的稻田为宜。
在选好场地之后要对其进行消毒,清除稻田内的天敌,例如蚂蟥、龙虾等。
防止在蝌蚪期间受到危害,提高种苗的孵化率。
然后做好管道的预埋工作,防止漏水,铺设地网,防止黑斑蛙逃跑,再做好防鸟工作,为黑斑蛙营造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
2、人工育苗首先我们要将雌雄比例一比一的黑斑蛙放入育苗池内。
池内的水位保持在40厘米左右,放几个泡沫板作为饲料投喂及黑斑蛙的休息场所。
在进入10月后,因为温度下降,所以要做好保温棚的搭建工作。
并且因为昼夜温差是比较大的,所以晚上还要注意做好提高水温的工作。
通过这些方法来缩小黑斑蛙的冬眠时间,延长发育期,促进黑斑蛙的性腺发育,提早繁殖时间。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繁殖方法,以自然繁殖及人工催产为主。
每年4-6月份为黑斑蛙主要的繁殖时间。
3、培育蝌蚪在成功交配后,大约3天左右便可孵化出蝌蚪。
刚出生的蝌蚪要适当投喂轮虫、蛋黄等作为饲料,将其撒入水中。
然后在一周左右后,投喂蝌蚪专用的饲料,或者用鱼粉、豆粕等自行配制。
控制好培育密度,前期每平放养800尾左右,两周后减少400尾左右,最后的大蝌蚪保持每平在200尾左右。
然后每天至少有投喂饲料两次,根据蝌蚪体重控制好投喂量,保持在8%左右。
在一个月左右后蝌蚪进入变态期,这时要在水中放入一些水葫芦等植物,便于蝌蚪上岸。
最后要注意定期换水,保证水质,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
4、成蛙养殖现在养殖成蛙的主要方法以稻田养殖为主。
因为成蛙能够以危害水稻生长的害虫为食物,而黑斑蛙产出的排泄物又能够作为肥料为水稻提供营养。
黑斑蛙养殖实施方案一、引言。
黑斑蛙是一种独特的两栖动物,具有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黑斑蛙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养殖产业。
本文将介绍黑斑蛙养殖的实施方案,帮助养殖者更好地开展黑斑蛙养殖工作。
二、选址。
黑斑蛙的养殖场地应选择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地方。
同时,应远离工业区和交通要道,以减少外界环境对黑斑蛙养殖的影响。
三、场地建设。
1. 池塘建设,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池塘的挖掘和修整。
池塘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保证水质的稳定和养殖环境的舒适。
2. 水质管理,加入适量的水质调节剂,保持水质清澈、无异味。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黑斑蛙的生长需求。
3. 遮荫设施,在池塘周围搭建遮阳棚或种植树木,保证黑斑蛙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有一个凉爽的生长环境。
四、黑斑蛙选种。
1. 选择健康的种蛙,选购时应选择体型匀称、皮肤光滑、活动力强的种蛙,避免患病或虚弱的个体。
2. 种蛙饲养管理,种蛙的饲养管理要求严格,保证其营养充足、生长健康。
五、饲料管理。
黑斑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提供足够的昆虫类饲料,如蚯蚓、蚂蚱等,保证黑斑蛙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六、疾病防控。
黑斑蛙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黑斑蛙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处理,避免疾病的蔓延。
七、销售与营销。
在黑斑蛙养殖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考虑进行销售与营销工作。
可以选择与宠物市场、动物园等合作,或者开设线上销售平台,将养殖的黑斑蛙进行销售。
八、结语。
黑斑蛙养殖是一个有潜力的产业,但也需要充分的准备和管理。
希望本文提供的实施方案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开展黑斑蛙养殖工作,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斑蛙养殖的管理方法黑斑蛙养殖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养法?比如占地面积,气候等!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
再经短期饲养,充当蛙饵。
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
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饵料要求新鲜、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配合均匀效果较好。
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亦可网围,一般1~1。
2米高。
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
一、生活习性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改用豆浆、麦麸,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
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
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
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干净和富有营养、蚯蚓、红虫。
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
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春。
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
蛙卵呈浅黄色;3、蝇蛆、小鱼虾、昆虫,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连续高温时,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只需5个月时间,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
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
黑斑蛙养殖技术一、养殖黑斑蛙的环境1、水质黑斑蛙在蝌蚪时期,要求蛙池内有较高的溶氧量,一般需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幼蛙、成蛙虽然是用肺来呼吸,但水中的溶氧量高,能更好的促进它们生长发育,适宜PH值在7-8左右,一般盐度不可超过2。
2、温度黑斑蛙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活动和摄食能力会慢慢减弱,当降至5℃以下时,就会开始进行冬眠期,当水温高于32℃以上时,活动能力会逐渐减弱,当温度高于35℃时,会造成黑斑蛙出现陆续死亡现象。
3、湿度黑斑蛙的皮肤,不具有保护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结构,只能靠皮肤腺体分泌的黏液,来保持体表的湿度,但这样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既要有水质良好的池塘,还要有温暖潮湿、杂草丛生的环境。
4、光照黑斑蛙喜爱昼伏夜出,惧怕阳光直射,但是能趋弱光,光照对蛙体生长、生殖、新陈代谢都有促进作用,如很长时间在黑暗处生活,会使黑斑蛙的生殖腺难以发育成熟,甚至会造成停止排精和产卵。
二、养殖黑斑蛙的日常管理1、黑斑蛙一般在白天穴居,所以需要在池内搭建隐蔽场所,可种植水生植物或者在周围种植瓜果、蔬菜等。
2、幼蛙期怕强光、惊动,而且对周边的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所有在管理幼蛙时,要注意保持池边周围相对安静。
3、需要及时清理残食、粪便,定期更换池水并进行消毒,从而保持水质清澈,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4、喂养的饲料要营养丰富、全面,蛋白质含量需要在38%以上。
三、黑斑蛙的食性1、蝌蚪期:黑斑蛙在蝌蚪期食性杂,动物性、植物性食物都爱摄食。
2、蝌蚪孵出后:主要依靠吸收卵黄囊营养来维持生命,在3-4天后,就开始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与单细胞藻类等食物。
3、蝌蚪变态后:黑斑蛙蝌蚪在变态成幼蛙后,一般喜爱摄食昆虫等节肢动物,比如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还爱吞食少量虾类、螺类、鲤科、鳅科、小鱼等。
黑斑蛙的养殖技术黑斑蛙的养殖技术黑斑蛙的种群现状种群分布不零散。
该种被认为是很普遍和常见的,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其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朝鲜、韩国和日本虽然也有所减少,但下降的不是很明显。
黑斑蛙总体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黑斑蛙的`生活习性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
在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
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
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厘米,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蛰。
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
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
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因为蛙眼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成体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
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还吞食少量的螺类、虾类及脊椎动物中的鲤科、鳅科小鱼及小蛙、小石龙子等。
捕食时,黑斑蛙先蹲伏不动,发现捕食对象时,微调一下身体的方向,靠近捕食对象时迅猛地扑过去,将食物用舌卷入口中,整个吞咽进腹中。
吞咽时眼睛收缩,帮助把食物压入腹中。
黑斑蛙的繁殖方式4-7月为生殖季节,产卵的高潮在4月间。
繁殖时,一般雄性黑斑蛙在降雨前后和黄昏时开始鸣叫,引诱雌蛙抱对产卵。
雌蛙到来后,雄蛙爬到雌蛙的背上,并用前肢紧抱雌蛙的腋下。
经抱对刺激后,雌蛙开始排卵、雄蛙排精,精、卵在体外结合,雄蛙用后肢协助雌蛙将卵排开,完成体外受精。
卵多产于秧田、早稻田或其他静水域中,偶尔也在缓流水中产卵。
每1卵块有卵2-3.5千粒,多浮于水面,卵径1.7-2.0毫米。
蝌蚪约经2个多月完成变态。
黑斑蛙的形态特征黑斑蛙成蛙体长一般为7-8厘米,体重为50-60克,最大个体重为100克左右。
一般情况下,同龄黑斑蛙的雌蛙比雄蛙大。
黑斑蛙养殖技术黑斑蛙养殖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也叫做黑斑侧褶蛙,它肉质鲜美,而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疗功效和药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项目,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黑斑蛙养殖技术。
一、生长习性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节,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
白天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
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厘米,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蛰。
二、摄食习性1、蝌蚪期:黑斑蛙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
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
2、变态后:黑斑蛙蝌蚪变态成幼蛙后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还吞食少量螺类、虾类及鲤科、鳅科小鱼等。
三、苗种放养1、种蛙选择:黑斑蛙种蛙要挑选身体强壮、没有伤残、无疾病的作种用,通常雌蛙的身形比雄蛙要大一些,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就会膨胀起来。
2、种蛙放养:黑斑蛙种蛙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10~12只/平米,雌雄比例1:1,种蛙在种蛙池中冬眠后来年清明节前后开始抱对产卵。
3、抱对产卵:黑斑蛙种蛙在平均气温达到16~20℃时开始自由抱对,抱对3~4天就会产卵,产卵时间一般会在早上5~6点、中午11点至1点。
4、卵块采收:黑斑蛙受精卵采集回来后放入到消毒好的养殖池环沟中孵化,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必须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必须朝下。
四、蝌蚪饲养1、蝌蚪孵出后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前4~5天一般不食东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第4天卵黄囊消失后开始人工投饵。
2、蝌蚪孵出第5天起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家畜养料或米糠及鱼粉等家畜养料,每天喂1~2次,家畜养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黑斑蛙基础建设、饵料选取、“三防”管理措施黑斑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肌酸、肌肽等营养成分,是上等的滋补佳品,备受消费者喜爱。
这几年来受到环境污染、人工捕杀影响,野生黑斑蛙日益减少,因此很多地方开始人工养殖黑斑蛙,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今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基础建设1、精心选址在选址上要满足以下条件:附近水源充足,pH为7-8;周围无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等污染;要求进水便利,排水顺畅,确保抗旱排涝;远离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
2、开沟建池以每亩地田地为例,每亩地建6-7个精养池。
按长20米、宽4.5米为规格开沟建池,池间距为0.8米,内池长20米、宽1.5米、深0.4米,池底铺设黑色防渗地膜,内池两边分别留有宽1.5米的陆地面积,供黑斑蛙栖息活动。
池的四周埋设高1.5米的水泥柱子,围上高1.2的聚乙烯细目围网,以防黑斑蛙逃跑。
在所有池子上方架设距离地面2米的天网,以防止白鹭、鱼鹰、麻雀等天敌人侵。
此外,池内前后要设计进水、排水管道,以保证养殖期间进、排水畅通便捷。
3、营造环境精养池内两边陆地上每隔6米设置1个简易料台,料台上方接通电源安灯走线悬挂1盏功率7瓦的节能灯,晚上可诱集飞蛾等昆虫,为黑斑蛙补充食源。
料台左右两边可稀稀疏疏种植几棵黄豆,长大后供其遮阳纳凉,池内蓄满水后可间隔种上水葫芦,净化水质。
黑斑蛙变态期结束后,在池中投放6-10条鲫鱼苗或鲤鱼苗,以吃掉水中浮游生物帮助活水。
二、生态投饵1、饵料选取黑斑蛙眼睛只能看见并吞食眼前的活物,因此活性饵料的选择尤为重要,活性饵料中蝇蛆养殖最为简便易行。
蝇蛆即苍绳幼虫,无头、无足、色白,生长繁殖速度快,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易被黑斑蛙发现并摄食。
2、骨头生蛆采用附近卤肉店寻获或廉价购买其剩下的猪骨头,将骨头置于修砌好的水泥池,用水管将其自上而下浇湿淋透,并使池中保留10厘米水位,大约2-3后便会有小蛆蠕动,可根据需要提取。
黑斑蛙养殖实用技术手册1 养殖概况黑斑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俗称“青蛙”、“田鸡”,属于野生青蛙的一个种类。
分布广泛,在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平原和丘陵上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踪影。
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也有分布。
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常食用,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延缓中老年的机体衰老,防癌抗癌,是体弱多病者的强身食品。
近年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人工捕杀食用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日趋减少,人工养殖逐渐兴起,这不仅成为保护、发展、繁衍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迎合市场需求、农民创收的新项目。
养殖黑斑蛙养殖规模可大可小,并且见效快,利润丰厚,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 生物学特性黑斑蛙形如其名,在它的身体背面有1对较粗的背侧褶,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
腹部皮肤呈白色,光滑、没有斑纹。
头形略似三角形,一张大大的嘴上,一双大而凸出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后面有圆形鼓膜。
它们的前肢短,指趾端钝尖,指侧有窄的缘膜;后肢较肥硕,趾间几乎为全蹼。
成年蛙体重一般为50~100克,体长70~80毫米左右。
雌蛙身体明显大于雄蛙。
而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膨胀成球状,这就是它与雌蛙在形体上的区别。
黑斑蛙雌雄区别区别雄蛙雌蛙个体大小较小明显大于雄蛙声囊咽喉部皮下有两个声囊没有声囊拇指拇指有发达的肉瘤拇指没有肉瘤3 生活习性黑斑蛙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常常栖息在稻田、池塘、湖泽、河滨、水沟内及水域附近的草丛中。
它们一般白天休息,晚上捕食,能吞食飞蛾等大量昆虫,是有益的捕虫能手。
黑斑蛙生长较快,从孵化到成蛙,需要6~7个月,经过卵期、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五个阶段。
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立冬前后,平均气温低于16℃时,种蛙钻入向阳坡地或水域附近的洞穴中,开始冬眠;3月中旬它们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寻找配偶,一般4~7月进行繁殖,其中4~5月是产卵高峰期。
黑斑蛙养殖技术
豆丁网飞过海整理特种养殖技术
黑斑蛙养殖技术
青蛙又名田鸡,有的地方称水鸡,是黑斑蛙、虎纹蛙、和金线蛙的统称。
在自然界的青蛙,一般的寿命为5年左右,人工养殖的可以活13年左右(营养条件比野生好)。
青蛙(黑斑蛙)在分类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均为我国常见的蛙类。
青蛙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人工养殖青蛙不仅技术简单,而且经济收益快。
一、形态特征
黑斑蛙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无尾,体长约8厘米、头扁而宽,略呈三角形,眼圆而突出,两眼后方各有一明显的圆形鼓膜,鼻孔小,口宽阔,吻部尖,舌扁平分叉,并能翻出。
皮肤较光滑,有一对背侧褶及短肤褶,躯体短而阔,背部黄绿、深绿或带灰棕色斑, 腹面白色。
前肢较粗短,有四趾,无躞,后肢肌肉发达,有五趾,趾间有躞。
雄蛙口角两旁有一对外声囊,前肢第一脂内侧有婚垫,生殖季节为明显。
黑斑蛙与虎纹蛙的区别是虎纹蛙体型较大,体长10厘米以上,背部黄绿棕色斑纹,后腿有横斑,趾间全躞。
金线蛙体长约5厘米,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有两条棕黄色的背侧褶。
大腿后面具有一条黄色和一条明显白色纵纹。
二、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
豆丁网飞过海整理特种养殖技术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
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
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 (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繁殖。
雌蛙一次可产卵34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
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三、养殖池的建造
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
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
野外大池4x 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 ----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
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
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
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
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
池中水深
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池水面的13。
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
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
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四、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 600,800尾。
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饵料以牛奶、豆浆、蛋黄为好,蝌蚪需经一
豆丁网飞过海整理特种养殖技术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10--15天)。
随着蝌蚪的长大,此时已不能满足它的生长需要,蝌蚪中期以植物性高蛋白饲料为好,(玉米粉、豆渣、豆饼粉、麦麸、米糠等)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
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
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
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
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蝌蚪后期以动物性饵料,如蝇蛆、蚯蚓、黄粉虫等,用搅拌机打碎+维生素1+鱼肝油饲喂或全价颗粒饲料,提供蝌蚪变态的营养需求,加强蝌蚪变态。
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
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 以上幼蛙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幼蛙变态前期应投喂高蛋白动物性饲料,能有效促进蝌蚪加速变
态。
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 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
豆丁网飞过海整理特种养殖技术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 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
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
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
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 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
体重50 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
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
采用
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新方法。
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
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 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
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
豆丁网飞过海整理特种养殖技术及水中浮游生物。
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
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
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 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
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五、繁殖技术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
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
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
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
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
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并配维生素1+鱼肝油等微量元素,以蝇蛆、蚯蚓、黄粉虫主,诱蛾虫为辅。
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
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 此时雄蛙鸣叫不停)。
50克以上的雌蛙一
次可产卵很多。
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
蛙卵呈浅黄色,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分别。
(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
雌雄蛙以1 ?, 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
豆丁网飞过海整理特种养殖技术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 ,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
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
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
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
蝌蚪经1 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