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_吴必虎
- 格式:pdf
- 大小:73.36 KB
- 文档页数:2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_吴必虎中国旅游报/2016年/2月/3日/第004版评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吴必虎张栋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创新、协调,生态方面的绿色,还是社会方面的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都与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引领与承载关系。
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全域旅游是创新发展的载体。
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旅游供给端改革越来越紧迫。
尤其是在“旅游+”治理模式和“互联网+”形势下,未来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调整。
全域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全产业创新,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
全域旅游是协调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强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结果,前提与结果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全域旅游是绿色发展的载体。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塑、政治价值体系的进步、文化价值体系的提升,是绿色概念从生态到全域的延伸和升华。
这一点正好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相吻合。
全域旅游是开放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的治理模式,用好了“旅游+”,就能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和融合效应。
“旅游+”作为一种治理结构框架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发展目标,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正在创造着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
而全域旅游正是这些目标、模式和平台的最好载体。
全域旅游是共享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能够调动全员参与,实现更多的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让旅游成为人民的幸福指标,让旅游成为提升获得感的主要途径。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P1~31)第二章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P32~65)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P66~114)第四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P115~155)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二)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五章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P156~175)第六章旅游产品(吸引物)开发规划(P176~249)第七章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与游路规划(P250~301)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三)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八章目的地营销规划(P302~318)第九章出行、旅游接待与服务规划(P319~351)第十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P352~394)第十一章旅游支持系统与规划实施(P395~415)第十二章参考文献(P416~515)略主题词索引(P516~552)苏红宇南开毕业结构旅游林峰绿伟创景陈传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故陈南江广东省旅游局发展研究中心吴承照单位名称:同济大学联系地址: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与旅游系邮政编码:200092刘滨谊1957年生/男/1989年获景观规划设计学博士(中国第一位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博士) 同济大学主持“新疆哈拉斯湖旅游规划”,提出著名的“三元论”。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附光盘) 保继刚,楚义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广瑞刘德谦翻译《美国国家公园设计手册》论文集。
《世界中国背景下的旅游发展》—吴必虎教授大地风景研究生院第四期摘要:从全球角度看旅游业的变化,泛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旅游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的旅游规划单位要以世界中国的视野,助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寻求国际间合作。
关于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吴必虎教授指出中国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不能完全模仿西方,要有自己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提炼成旅游产品,并把城市本身变成度假目的地。
正文:一、世界中国背景下的旅游发展六大趋势:政治变化—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宗教问题、航空运输自由化、运输自由和撤销管制制度。
经济趋势—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将掀起出境旅游大潮,商务旅游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社会人口趋势—2045年世界人口90亿,60以上老龄化人口20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将来的旅游市场将更加细分,旅游者越来越偏好探索、体验、参与、学习型的目的地,追求“真实”体验环境趋势—减少碳排放与国际旅游的冲突技术趋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互联网平台吴:政治变化,比如: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宗教问题、航空运输自由化、运输自由和撤销管制制度,落地免签,像香港居民,就有全球旅游不要签证这样的好处,而中国大陆由于长期自己内部不太开放,也不对外面的国家开放,所以外国也要求对中国的居民签证,这个都是对等的,一定会对自由流动造成很大影响,还有比如我们现在连FACEBOOK都上不成,这个共产党也太小(气)了,全球有3亿人在用,但是另外3亿人不用,这就是中国,当然也要批评一下FACEBOOK公司,太不会公关了,实际上对中国政府的公关是非常容易的,比如说政府要检查,公司就配合做些新闻检查,把最敏感的几个字过滤掉,然后过阵子偷偷放开两个不过滤,到时候再向政府相关部门道歉好了,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中国人中国政府要面子,你谷歌好要中国政府取消检查政策和资格,不可能的嘛在中国,所以谷歌公司也好,FACEBOOK公司也好,公关能力太差,所以他没有请中国人当顾问,主要原因,因为他美国老大当习惯了,所以就是不管怎么样,未来世界一定是“自由化”,交通运输自由化,信息自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是每个政党都需要的,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强盛,收到的钱更多,钱更多以后对世界更有控制力,党中央听到我的建议的话,也会考虑我的想法的,这就是政治变化的大趋势。
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中国式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问题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吴必虎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我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来就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想讲三个问题,都是围绕我的题目——中国式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来讲,这是我对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认识。
第一个问题,我想提一下我对“国际旅游岛”五个字的理解。
这五个字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就我个人理解,这五个字相当于“岛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岛就是一个岛屿,什么叫做“岛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呢?我想要从目的地这三个字谈起,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最终是要吸引客人来,客人来了并要在这个地方停留,这样的成为目的地,所以海南全省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建,就像昨天陈主任讲的从“景区”到“境区”,“境区”实际上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
那么为什么叫“旅游岛”?它实际上是个目的地,但是因为这个目的地比较独特,是个岛屿型的基地,比如说我们青藏高原,可以叫做旅游高原,四川盆地可以叫做旅游盆地,长江三峡可以叫做旅游峡谷,从地理特征来讲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功能,那么就可以有“旅游”这两个字,所以“旅游岛”实际上就是具有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岛屿。
当然这个概念还有“国际”两个字,这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目标的界定。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岛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个命题,接下来我要解释什么是岛式。
岛式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我想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三感、三高。
“三感”就是远离感、地方感、假期感。
第一,远离感,就是岛屿型的目的地离大陆比较远,大陆是主流的人口存在的地方,海南岛的建省时间并不长,而且在历史上海南是个偏远的地方,所以我们有一种边疆的文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边缘地区,处于劣势,但是在后工业化时代里面,远离感的地区反而是更好的地区,它没有受到很大的工业化的影响,传统文明保护得比较好,所以对于这样的地区旅游的潜力更大。
国际化视野中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访谈作者:吴必虎文彤张茜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6年第2期吴必虎1,文彤2,张茜2(1.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吴必虎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从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进行了判读,认为中国旅游与西方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应当具有本土情境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大数据的运用、国家公园的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的理解与实践方面都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吸收国际经验,实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目标。
同时,对新一代的旅游研究人员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强调了学科理论体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际化;旅游发展;旅游研究;大数据;一带一路;国家公园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2-0003-04收稿日期:2015-11-11作者简介:吴必虎(1962-),江苏阜宁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城市旅游规划与目的地营销;文彤(1975-),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发展与旅游管理;张茜(1993-),女,湖北潜江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
吴必虎教授,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80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攻读本科,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得人文地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于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攻读博士后,是中国大陆首位致力于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的博士后,1998年出站时被评为中国优秀博士后,1999年留校北大任教至今。
作为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创始人,吴必虎教授担任北大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一职,也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全域旅游概念解读【摘要】目前,旅游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业被定义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引起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家旅游局更是确定2018年为“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
【关键词】全域旅游概念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不仅成为老百姓的必需品,而且大众对旅游的要求也发生了重要改变。
人们告别了单一的景点拍照式旅游,渴望了解并体验当地的风俗人情。
全域旅游来源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顺应发展潮流,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体系,适应经济新常态应运而生。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学术论文和中国旅游报相关文章进行归纳整理,将全域旅游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深度解读阶段。
一、概念形成阶段经文献梳理,“全域旅游”实际上是源于“全域城市化”概念的一种旅游发展理念。
2008年浙江绍兴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09年江苏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
2010年四川实施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战略规划。
2011年《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战略”;浙江桐庐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四川甘孜州提出全域旅游概念。
2012年,大连市明确提出“全域旅游”的新理念,甘孜州委进一步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可见全域旅游理念最初起源于政府规划。
2013年,学术界开始对全域旅游概念进行解读。
厉新建从目的地的角度将“全域旅游”解释为: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同时,他将全域旅游理念系统地总结为“四新八全”。
吕俊芳将全域旅游通俗地讲为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
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现代整体发展观念,需要突破景区局限,让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覆盖一二三产业,具有综合带动性强、产业关联度大、与人民生活紧密贴近等特性。
旅游业是江西现代服务业中最有条件率先崛起的产业,也是江西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有希望进入全国十强的产业。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打造全国重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旅游业必将在江西绿色崛起的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展现更大作为,成为江西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新亮点。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旅游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是引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出,希望江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向创新创业要活力。
“十三五”时期,江西旅游将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挖掘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新空间、激活新市场,培养产业新动力;探索新体制、构建新体系,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在乡村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养生康疗旅游、工业旅游等领域推进“旅游+”创新,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发展活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特别要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领军企业,打造江西旅游消费众筹平台,开设旅游众创空间、创客基地,实施众筹旅游项目,创造江西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旅游业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江西将2016年定位为“乡村旅游提升年”,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引领、充满乡情、服务优化”的乡村旅游带和特色民宿度假、精品农家乐等。
“十三五”期间,江西将建设100个旅游风情小镇,10000个乡村旅游点,让天下游客在江西品味原生态,享受“慢生活”,活化乡风民俗,增加农民收入,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新标杆。
同时,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力争2016年重点打造旅游收入达200亿的集群4个,达百亿的集群6个;“十三五”期间,旅游收入超300亿的集群1个,超200亿的6个,达百亿的8个,培育一批行业“领头羊”。
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经营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前言解说词: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节假日的增多,国内的旅游业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而不少地区和城市也将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应该如何盘活地方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呢?从今天起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做客前沿讲座,邀你一同探讨这个话题,敬请关注。
吴必虎:中国的整个发展的宏观背景就是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没有那么多度假区,没有那么多度假资源,所以我提出来一个概念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另外城市人的度假地。
解说词:传说中的聚宝盆能为他的主人带来生生不息的财富,而现实中也有一个聚宝盆,那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好河山。
如何将地方旅游资源转变为财富,正是吴必虎教授长期研究的课题。
在吴必虎的一大串头衔中都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旅游。
他多年致力于旅游规划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专著八部,发表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论文100多篇,吴必虎教授被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UMP聘为旅游规划咨询专家,同时也为北京、广西、上海、云南、杭州、西安和敦煌等地区进行旅游整体规划,成就了中国旅游业中的许多经典案例。
谢谢大家,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跟大家就我们国家的旅游发展,旅游规划和城市的旅游营销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因为最近几年可以说旅游不仅跟很多地方政府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对旅游非常重视,而且对我们每个听众,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我们有一个经济学新的一个方向叫做新经济学。
那么支撑它的就叫幸福学,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目的不是最大化人们的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感。
而一个人的幸福感,一个城市的幸福感如何提升呢?除了我们有较好的收入,较好的工作以外,可能休闲度假,或者出去旅游是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呢,旅游不仅仅是具有提升地方经济收入这样的一个能力,而且有提升整个城市或者我们国家地区的竞争力或者说生活质量的作用。
践行五大理念决胜全域旅游作者:杨小平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导向,以决战决胜“全域旅游”为使命,简介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深剖景区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所存问题,提出“规划要先行、发展要加快、体制要理顺、要素要保障、领导要加强”对策建议,为破除景区发展困境症结,作了有益探索,一管之见,仅供商榷。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安全执法;体制机制;全域旅游“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如是预言。
此话诚然道出刘老先生“心逸江南水、看好云贵山”的秘密暨“谁拥有山水,谁就嬴未来”的预判。
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黔东铜仁中心城区旁,辖221平方公里,涉及碧江区灯塔、漾头、瓦屋、六龙山和万山区谢桥等乡镇街道13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山川秀美、小溪缠流、锦江环抱,云雾缭绕、郁郁葱葱、花竹成海,溶洞绝美、幽静神秘、仿如仙邑,更拥天时、地利、人和,然因种种原因,景区发展却邯郸学步、滞后明显、困难重重、令人费解,离“全域旅游”时代到来的要求,尚有差距,急需进行“开拓创新、发展比拼、弯道取直、跨越赶超、联动发展”改革变革,切实扭转“思维传统、规建落后、管理混乱、主体缺位、效益低下”不良格局。
一、基本情况贵州省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位于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村仁家湾村民组,距市中心城区17公里,成立于1981年6月,原为县级铜仁市住建局(现铜仁市碧江区)下属全额财政拨款股级单位,2007年升格为政府直管副县级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2年6月,从区政府主管上划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所属全额财政预算管理副县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执法安全科、财务科、规划建设科、经营管理科5个科室,负责宣传中央省市有关景区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订景区具体管理办法,负责景区规划、建设、利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法对景区内生态与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管理,按照景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组织实施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为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负责景区内各类违法违规建设、破坏资源行为查处以及森林防火、水上安全、生产安全、界桩标牌建管,负责景区经营管理项目监管、门票及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取管理;统一协调景区内不同行政区域管理机构、居民活动,保护景区可持续发展,承办市住建局部门等交办的其他事项,迄今为止,管理处已走过35年历程,其间,2010年完成九龙洞洞内灯光全面升级改造;2012年创建铜仁市九龙洞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景区旅游经营项目建设;2012年以来,先后实施入口服务区、自然遗产保护项目、九龙洞入口服务区至景区洞口道路建设,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管理用房、科普展示馆等工程,精心打造景区多条新游线;2013年10月遵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旅投公司划转至铜仁市梵净山旅游投资公司接管,并为其独立法人子公司;2016年2月,以杨小平为处长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创建“忠诚看齐、实干担当、开放包容、铸就精品”机关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绿色、健康、养心、长寿、仁义、福地”于一体的“天然养心馆”“健康接续馆”“花卉鉴赏馆”“生态博物馆”“人民体育馆”为内涵,以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为导向、以实施精品工作年活动为契机,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精心打造“武陵福地·九龙洞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字品牌,坚持规划引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全面打响规划攻坚战、资源保护战、经营创新战、功能提升战、安全保障战,先后启动风景区控规编制、珍稀名贵资源重点保护、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文化挖掘等工作;10月27日,景区新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总规面积由原来56平方公里拓展至221平方公里,有效打通了景区发展“中间一公里”,各项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快车道。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将乡村文化资源巧妙地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链接和融合,要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方法,剖析当前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村文化旅游相关理论(一)RMP(昂普)理论吴必虎认为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指导、产品为核心,将资源经由市场转化为产品,解决旅游开发中无效旅游产品供给过多、结构性过剩及旅游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的分析,包括资源赋存现状、文化旅游市场、现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体验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突显人本性、情感性、体验性和个性化特点,可以将其引入到乡村文化旅游之中,强调旅游者本身的参与性和融入性,探索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为乡村文化旅游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机遇。
(三)产业融合理论厉建新提出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要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的链接和融合,形成“旅游+”的综合新产能。
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剖析(一)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速度慢、规模小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开发利用率相对偏低,缺乏完善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尚未打造出成熟系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不足在现有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明显不足,没有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和感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难以真正感受到文化旅游深层次的满足感。
加之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不高,存在资源简单整合、产品相似度大的问题,无法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并缺乏精品开发的理念,无法满足旅游者体验至上的需求。
(三)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停车位明显不足、公共交通班次较少,卫生环境整体较差,餐饮配套相对粗劣等现象,无法使旅游者感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对地方的整体形象也大打折扣。
吴必虎北京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品创新与区域合作在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方向。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因此,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对于北京而言,如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保持持续创新是一个潜在的挑战。
首先,北京需要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过去的几年,北京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传统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为主,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等。
尽管这些景点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但是这样的产品定位已逐渐无法满足多样化旅游需求。
因此,北京需要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创造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例如,可以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推出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客可以体验到过去的历史场景,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使得游客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文化。
此外,还可以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具有创新性的文化艺术作品。
例如,可以将传统京剧演员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推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京剧表演,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其次,北京还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
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北京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天津、河北、山西等等。
因此,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可以为北京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产品创新方面,北京可以与周边地区共同开发一些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推出以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线,通过串联一系列的文化景点,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体验。
此外,可以推出一些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京津冀地区的非遗文化展示、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等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另外,在营销和推广方面,北京可以与周边地区的旅游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广京津冀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共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强化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增加品牌曝光度,提高文旅产业的竞争力。
收稿日期:2015-11-11作者简介:吴必虎(1962-),江苏阜宁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城市旅游规划与目的地营销;文彤(1975-),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发展与旅游管理;张茜(1993-),女,湖北潜江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
国际化视野中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访谈吴必虎1,文彤2,张茜2(1.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2)■■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CELEBRITY摘要:吴必虎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从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进行了判读,认为中国旅游与西方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应当具有本土情境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大数据的运用、国家公园的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的理解与实践方面都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吸收国际经验,实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目标。
同时,对新一代的旅游研究人员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强调了学科理论体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际化;旅游发展;旅游研究;大数据;一带一路;国家公园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2-0003-04吴必虎教授,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80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攻读本科,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得人文地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于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攻读博士后,是中国大陆首位致力于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的博士后,1998年出站时被评为中国优秀博士后,1999年留校北大任教至今。
作为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创始人,吴必虎教授担任北大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一职,也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中国旅游报/2016年/2月/3日/第004版
评论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吴必虎张栋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创新、协调,生态方面的绿色,还是社会方面的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都与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引领与承载关系。
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全域旅游是创新发展的载体。
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旅游供给端改革越来越紧迫。
尤其是在“旅游+”治理模式和“互联网+”形势下,未来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调整。
全域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全产业创新,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
全域旅游是协调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强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结果,前提与结果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全域旅游是绿色发展的载体。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塑、政治价值体系的进步、文化价值体系的提升,是绿色概念从生态到全域的延伸和升华。
这一点正好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相吻合。
全域旅游是开放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的治理模式,用好了“旅游+”,就能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和融合效应。
“旅游+”作为一种治理结构框架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发展目标,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正在创造着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
而全域旅游正是这些目标、模式和平台的最好载体。
全域旅游是共享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能够调动全员参与,实现更多的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让旅游成为人民的幸福指标,让旅游成为提升获得感的主要途径。
所以,全域旅游符合共享的发展理念。
那么,如何用五大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呢?笔者建议:一是旅游业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广泛的关联性、宏大的系统性,需要通过跨界思维来进行创新。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旅游业的创新也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创新。
要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产品是消费者是否认可企业的关键所在,宣传推广再好,没有产品支撑,也都是空谈。
旅游产品是一个多环节形成的链条,从游客产生需求到进行寻找、预订、到达、游玩、住宿、购物等一系列过程,处处体现着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
旅游产品创新必须摆脱单点突破的思维,单点的成功只能是示范引领作用,但难以形成综合效应,要最终形成整体效益的提升,就必须在整体上进行创新。
旅游品牌创新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山东旅游品牌来说,未来可以围绕着“好客山东”再进行品牌内涵的延伸,不断丰富和强化“好客山东”的内涵。
比如,从“好客山东”到“客好山东”和“山东好客”,这个过程中,意味着要主动出击,不能再把“好客山东”当作旅游部门的事情,而应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维护。
随着旅游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创新的契机。
以智慧营销为例,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整理、预处理、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能够精准发现消费者的新需求,能够找到市场洼地和新业态契机。
二是用协调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一是协调经济不平衡。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禀赋和发展阶段,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都各不相同。
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有效缓解投资不平衡,让旅游投资和区域经济充分联动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旅游投融资体系,让旅游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来实现飞跃发展。
同时,国家层面也需要在规划、政策、人才、金融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给予支持。
二是协调权力不平衡。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部门协作,但是旅游部门往往是各个部门中最弱势的,虽然有最强烈的发展愿望,可是却没有必要的话语权。
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部门协调,有利于通过“旅游+”对行政组织进行完善,从而提升旅游部门的话语权和统筹权。
三是协调文化不平衡。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任何旅游形式背后都有着文化内涵,旅游的过程正是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将游客从景区引流到全域,让游客与居民有更多互动的机会,让游客与当地风土人情有更多感应的机会。
三是用绿色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强调全产业,绿色理念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贯彻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的绿色发展,也体现在与旅游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绿色发展。
要强调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只谈保护的绿色发展不可持续,只谈开发的绿色发展也不真诚。
目前来看,很多人倾向于开发优先,虽然口头上说保护与开发要兼顾,但在行动上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
旅游产业的链条很长,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不能仅仅是旅游业的绿色发展,那样也无法实现绿色的良性循环。
要可持续,就需要在全产业链条上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
四是用开放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供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这些地区可以借着“一带一路”对资本的吸附力,借助“一带一路”对区域行政壁垒的突破,借助“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功实现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
五是用共享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首先是旅游发展权利共享。
我国很多地区有着较好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旅游投资,缺乏旅游人才,无法在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中趁势而上。
如何保障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权利?如何保障这些地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权利?全域旅游是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是旅游发展成果共享。
探索发展社会福利旅游,关注老年、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旅游福利,做好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给予价格优惠。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或给予各种形式的旅游补贴。
再次是促进社区旅游参与和当地居民就业。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旅游用地及资源流转问题,提高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的受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