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检查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44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发表时间:2012-08-16T08:33:16.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0期作者:王志杰[导读] 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外,所有红细胞内因性溶血性贫血都是先天性的。
王志杰(大兴安岭地区医院检验科 165000)【中图分类号】R55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218-02 【摘要】目的讨论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经验。
结论临床上有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有缺陷或寿命缩短的证据,此时可以肯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检查检验溶血性贫血按溶血的部位分类,可分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或遗传性)缺陷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内因性和红细胞外因性。
内因性是指红细胞本身存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内某些酶缺陷以及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溶血;外因性是指红细胞本身并无异常,因其所处环境因素异常使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导致的溶血。
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外,所有红细胞内因性溶血性贫血都是先天性的。
一、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查红细胞酶在调节红细胞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
酶缺乏导致能量供应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溶血性疾病。
临床上两种最重要的酶缺乏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和丙酮酸激酶(PK)缺乏。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可致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减少,随之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增高,最后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这是附在细胞膜上的一种变性血红蛋白颗粒,又称血红蛋白包涵体,能被某些碱性染料染成紫色或蓝黑色小点。
增高见于G-6-PD缺乏所致的蚕豆病,伯氨喹啉类药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平均可达67.8%(45%~92%)。
2.丙酮酸激酯丙酮酸激酶(PK)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下,PK使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变为丙酮酸,而丙酮酸通过乳酸脱氢酶(LDH)作用转变为乳酸,同时把双氢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转变为辅酶I(NAD+)。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1原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根据红细胞在低渗盐水溶液可逐渐胀大而破坏的原理来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溶液的抵抗力。
红细胞的表面积大而体积小者对低渗盐水抵抗力较大(脆性减低);反之,则抵抗力较小(脆性增加)。
1.2试剂 10g/L NaCl溶液:取分析纯氯化钠事先于100℃下烘干,再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准确称取1.00g置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双蒸馏水溶解后,再加双蒸馏水至刻度[1]。
1.3参考值开始溶血 4.2~4.6g/L。
完全溶血 3.2~3.4g/L。
患者与正常对照,溶血管的NaCl浓度相差0.4g/L具有诊断价值。
1.4注意事项 NaCl必须干燥,称量精确,要用前新鲜配制溶液;本试验忌用抗凝血以免影响溶液的渗透压,如需要时可用肝素按10~20IU/ml血液进行抗凝;血液与低渗盐水混匀时避免强烈振荡,以免机械性溶血,黄疸患者开始溶血管不易观察,严重贫血患者红细胞太少,皆可用等渗盐水将红细胞洗涤后再配成50%红细胞悬液进行试验。
2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2.1原理将血液置于37℃孵育24h,由于葡萄糖消耗,贮备的 ATP减少,需要能量的红细胞膜对阳性离子的主动传递受阻,造成钠离子在红细胞内储积,细胞膨胀,孵育渗透脆性增加。
有细胞膜缺陷及某些酶缺陷的红细胞能源限快耗尽,孵育渗透脆性明显增加。
2.2试剂10g/L缓冲液(pH7.4):9g NaCl(AR)。
1.365g Na2HPO4(AR)。
0.184g NaH2PO4(AR)。
蒸馏水加至1 000ml。
此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中氯化钠的浓度为9g/L,但其渗透压相当于10g/L氯化钠溶液[2]。
2.3操作取静脉血3ml,肝素抗凝后分为2份,1份立即试验,另1份在37℃温育24h再作试验;将10g/L氯化钠缓冲液按下表稀释成不同浓度;每管加肝素抗凝血0.05ml,轻轻颠倒混匀;放置室温(20℃左右)30min后,将各管混匀1次,15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波长540nm以8.5g/L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调零,以1g/LNaCl完全溶血管的吸光度为完全溶血管A值,测定各溶血管上清液的吸光度并计算出相应的溶血度;红细胞中间脆性(MCF),以溶血度为纵坐标、不同浓度氯化钠浓度为横坐标作溶血曲线图,在曲线上,50%溶血的氯化钠浓度为红细胞中间脆性。
第一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1.外周血液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
出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
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3.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1.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5.尿液检查⑴尿胆原排出增多;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6.红细胞寿命测定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
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1.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
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3.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1.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目的和步骤文章发布者:李基文来源:收藏本文(一)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骨髓代偿功能增强而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
(1)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血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一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贫血。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无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不是很大。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用作诊断方法之一。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非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白是在肝脏产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清糖蛋白,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结合珠蛋白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正常血浆内有少量游离血红蛋白,一般正常不超过50mg/L(5mg/dl),当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达2.0g/L(200mg/dl)。
血浆中有高铁血红白蛋白存在时,血浆变成金黄色或棕色,可用分光光度计或血清电泳证明其存在。
在血管内溶血后,它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
(6)尿内出现血红蛋白(急性溶血)或含铁血黄素(慢性溶血)。
(7)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因溶血的轻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可用放射性铬(51Cr)加以测定,正常红细胞的T1/2(51Cr)为25-32天,此值低于正常表示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也表示溶血增多。
SOP_09-3 溶血性贫血检查标准操作程序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溶血性贫血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1.1 原理:本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溶液的抵抗力。
这种抵抗力与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有密切关系。
表面积大而体积小者对低渗盐水抵抗力较大(脆性减低);反之,则抵抗力较小(脆性增加)。
球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值减少,脆性显著增加。
1.2 试剂 171mmol /L NaCl 溶液(10g /L):取经1OO ℃烘干的分析纯氯化钠1000g 置100ml 容量瓶中,加适量双蒸馏水溶解后,再加双蒸馏水至刻度。
1.3 操作:(1).分别取1Og /L NaCl 液和蒸馏水,按下表加入小试管中。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操作表试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NaCL(ml)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H 2O(ml)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浓度g/l6.86.46.05.6 5.24.84.44.03.63.22.8 2.4mmol 116.3 109.4 102.6 95.8 88.982.175.268.461.654.747.9 41.0(2).将试管架带至患者面前,用配备6号针头的干燥灭菌注射器取静脉血1~1.5ml ,立即滴于各管中,每管1滴(贫血患者可加2滴),轻轻摇匀,室温静置。
(3).每次试验均应同时作正常对照。
1.4 结果判断:静置室温2h ,观察结果,从高浓度管开始观察,上层溶液开始出现透明红色且管底有红细胞者为开始溶血管;溶液透明红色,管底完全无红细胞者为完全溶血管。
1.5 参考值:开始溶血:4.2~4.6g /L(71.8~78.6mmol /L);完全溶血:3.2~3.4g /L(54.7~58.1mmol /L)患者与正常对照溶血管的NaCl 浓度相差0.4g /L 具有诊断价值。
马骢(1953-),女,河北人,教授,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白血病和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和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溶血是指红细胞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受破坏的过程。
因骨髓有相当于正常造血能力6~8倍的代偿潜力,所以发生溶血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以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
仅当红细胞破坏多于生成导致的贫血才称为溶血性贫血。
1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溶血性贫血分为先天性(或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1,2]。
(1)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①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棘细胞增多症等。
②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
③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
④获得性红细胞膜锚连膜蛋白(GPI)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①物理与机械因素:大面积烧伤;心瓣膜钙化狭窄;心脏人工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②化学因素:苯肼;砷化氢;蛇毒等。
③感染因素:疟疾(原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等。
④免疫因素: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药物性免疫溶血性贫血(青霉素,甲基多巴)。
溶血性贫血还可基于病情、病程、病因、病理机制、溶血部位进行分类,如根据溶血发生的主要场所分为:(1)血管内溶血(急性溶血):指红细胞在循环血中遭到破坏。
(2)血管外溶血(慢性溶血):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所吞噬破坏。
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十分复杂,临床表现和实验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及进展Progress and Experimental Text on Hemolytic Anemia马骢(海军总医院,北京,100037)MA Cong室检查各有不同,可先进行有共性的项目有以下几种。
2.1 确定贫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测定,通过三项指标即可判定是否有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