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 格式:docx
- 大小:18.08 KB
- 文档页数:3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一、名词解释1.诗意裁判(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
“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着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2.情感把握(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3.俄国形式主义答:俄国形式主义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
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
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4.英美新批评答:英美新批评是20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40、5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一,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诗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统一体;②诗歌使读者能够具体地、感性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经验。
但由于新批评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忽视了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的联系,所以在五十年代后期它逐渐失势,走向衰落。
5.形式美答: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
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8章⽂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第8章⽂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求真的⽂学(⼀)⽂学中的求真1.“真”的含义(1)⽂学创造⾸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2)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理性”求“真知”。
(3)“真”乃是⽂学的审美价鱼追求的基础。
2.⽂学求真的特点(1)⽂学对“真”的探求不同于⾃然科学,后者更注重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学则是通过语⾔来表现处于审美价值之中的⼈的世界。
(2)⽂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活真实亦⾮科学真实,⽽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与⽣活真实相⽐与⽣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学创造是在既有理智体察⼜有直觉把握的⼼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和表现。
(2)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同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学创造是站在⼈的⽣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活给予⼈⽂关怀的⽴场上,因⽽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2)诗艺性⽂学按照主观化⽅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们的审美情感为⽬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即艺术⼿段和艺术技巧。
运⽤艺术⼿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通过个别来表现普遍和⼀般的⼿段是艺术概括,其所发掘和表现的普遍性能创造巨⼤的艺术效应。
1.艺术概括的含义艺术概括是指作家依据⾃⼰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的⽅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在主体与客体相统⼀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法。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导言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形式,追求着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对美的喜悦和理解,文学创造通过情感、语言和结构等手段,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以呈现艺术的美丽和真理。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造追求审美价值的过程和意义。
文学创造的审美手段文学作品通过情感、语言和结构等手段,实现审美价值的追求。
情感表达文学创造通过情感表达,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激发读者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快乐、悲伤、希望等情感体验。
语言运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而精炼的语言运用,达到审美的效果。
文学创作者运用富有想象力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打造独特的文学语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同时,文学作品还通过修辞手法、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段,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结构安排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也是实现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结构安排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小说中的起承转合、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戏剧中的情节冲突等,都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展现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
文学创造的审美意义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个体层面文学作品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带来快乐和愉悦。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个体能够沉浸其中,忘却日常烦恼和压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同时,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也能够引发个体对自身的思考和成长,提升个体的审美修养和思辨能力。
社会层面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对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文学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思考,促使社会对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够传递积极的精神力量,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和价值观的更新。
通过共同阅读、讨论和研究文学作品,社会成员能够促进交流和理解,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结论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是文学作品引发审美感受和心灵共鸣的重要原因。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答:对“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理解:(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
总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2)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
(3)“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呓语”;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
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答:(1)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2)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①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
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性的情境之中。
因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价值:是指事物对人与社会的有用性或积极意义。
文学创造的价值:是指在作品创造过程中,作家通过对特定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和评价,创造出一定的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越大,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越大。
文学价值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价值内容的、相互联系的系统。
文学的价值系统:认识价值→真伦理价值→善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美文学的主导价值:是指文学活动的多样性价值追求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
例:文学社小说、新月派诗歌、问题剧一、文学的真实(名词解释)文学真实:是指作家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情实感等表现出来。
(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A)假定的真实 P155(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生活真实:现实层面、真人真事艺术真实:观念层面、想象人物与事件B)内蕴的真实 P153(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
)透过现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深入事物的灵魂”能指——所指语言符号——内在意义2、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A)主观的真实 P156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心理真实:心理时间、意识流(补充)B)诗艺性: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文学的伦理与情感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处理规范。
情感:人对外在事物的态度、评价。
恩格斯:“诗意的裁判”——表明文学对于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
文学体现善的价值追求(重点)1)高尚的品格 P163文学中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反思与鞭挞。
(表现“主旋律”)2)人文关怀 P167是指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有益于“世道人心”。
情感的表现方式 P165(了解)诚挚的情态;真情实意;真诚、真挚。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摘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
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都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发现和体验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从以上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文学创造具有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审美价值。
关键词:文学创造文学真实艺术审美人文关怀谈到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文学创造;第二,什么是真善美。
社会生产活动包括两方面,即物质生产方面和精神生产方面,虽然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但是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做为精神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相比,必有其相似性,创造物质的过程实质就是物质生产的过程,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文学创造实质上就是文学生产。
物质生产有其最终的目的,文学创作也有其最终的价值追求,即真善美,那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为什么是真、善、美,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善美?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什么是文学创造中的“真”。
“真”即真实性,“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但要明确一点,文学创作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什么叫艺术真实呢,黑格尔论艺术的真实,他讲到艺术的特性就在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做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这就是说,就事物对于符合本身和符合自在自为的内容所表现出的适合性来了解和表现。
所以“艺术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的摹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而这内在因素也和它本身协调一致,因而可以把自己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
简单的理解就是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也不是科学真实,而是主题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文学概论知识汇总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名词解释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对艺术概括的理解:1从个别到一般(类型化)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论述:试论述艺术真实的特征一首先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一)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总是与发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联系在一起。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形象尽管荒诞,然而其遭际却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生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真实而深刻的感受和发现。
(二)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和虚拟性,艺术情景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外部特征。
如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最讲究艺术情景的假定性。
浪漫型和理想型的艺术情景假定性显而易见。
现实型作品虽然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景也是虚构的、假定的。
但无论怎样假定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做到合情合理。
三与科学真实的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一)主观的真实。
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和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与科学真实相去甚远,却表达了普通人的真、真实的生活体验。
(二)诗艺性的真实。
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的出发点不是使读者相信白发真的有三千丈,而只是表现其真实的愁怨之情。
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创作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可以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还可以启迪思维、扩展知识领域,因此具有深远的价值。
首先,文学创作赋予了人们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人类本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文学作品,作者可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转化为文字,从而与读者建立情感共鸣。
当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他们可以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来与作者产生情感的连接。
这种情感的交流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舒缓或激励,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找到共鸣和慰藉。
其次,文学创作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与启迪。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不仅来自作者个人的体验和智慧,还涵盖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思想。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有机会了解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并从中获得启发。
例如,人性的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社会问题的思考等都是文学作品常常涉及的主题。
这些思想不仅能够影响读者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此外,文学创作可以扩展知识的领域。
文学作品往往贯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作品了解并学习这些知识。
例如,在阅读一部历史小说时,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阅读一部描写特定文化的作品时,读者可以了解到该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些知识的获取不仅能够丰富读者的学识,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最后,文学创作还可以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读者。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能够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并且通过模仿和创造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此外,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探索,作者通常会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主题。
这使文学作品成为一种激发读者思维的媒介,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文学概论: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引言文学创造是人类对于生命、情感、理性等多方面认识的表达,是一门门类繁多的艺术形式。
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过程中所提供的视角、情感和文化背景对于社会及个人的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以及文学作品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文学创造涉及到许多价值追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价值感的表达和传递作品创作中通过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表达作家的价值观,对人类生存、生命、信仰、人性、情感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反思,传递作家对于这些价值的看法。
例如,萨特的作品以主人公对于自由意志的探究为核心,抨击了法西斯极权主义等极端思潮对于人类正义和自由的摧残。
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作品对于时代的进步具有第一线的意义。
2. 表现力和符号化的构建文学创作还包含着对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和符号化。
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情节、环境构建起一个个物象,在其中嵌入作者对于事件的理解和情感印记。
通过作品的叙述、紧张程度、描写方式、声音的感觉等方法将人们转化到主人公所处的现实世界。
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构思方式、丰富的成分都成为了文学美学所追求的素材。
3. 文化处境的反应作品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
作品的视角、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都深受当代文化的影响。
文学可以为读者提供多视角的参与,打造一个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国际上各种文化得到了相互的理解和交流。
文学作品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随着移动网络的兴起和年轻人口占比的增多,文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 统计化的文学在数据和信息的时代,人民阅读触手可及,而人类的喜好统计化也随之形成。
“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智能扫描文学的各种类型作品数据,都成为了新时代中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
因此,很多国家和大机构对于文学的统计化创造十分看重。
2. 个性化的文学随着个人喜好的不断细分,许多读者选择遵从自己的喜好去阅读和参与文学创新。
第八章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一、名词解释
艺术真实:指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关怀。
它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独立人格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它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
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程。
它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表层结构、体裁样式、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形式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它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它的基本内涵是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
二者是一体化过程或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总起来说,形式之所以是“有意味”的,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诗意的裁判”:是指对文学创造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由恩格斯在1883年12月致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的,他说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
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二、简答题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的不同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
识和感悟。
生活真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存在的生活事实,或者说,生活真实就是历史的或现实的生活。
生活真实
是无限广大的,无限丰富的,也正因此,它才成为艺术真实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源泉。
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
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
之中。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
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
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另外,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
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
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
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科学真实是指用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致力于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与规律把握的
科学意义上的事实,它是一种抽象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具有客观性、真理性、普遍性。
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
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
从这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
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科学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力求客观性。
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
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
现带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创造对自然界如此,在描绘社会生活时也是这样,它所提供的“真实”都是主观化、心灵化的真实,是体验的真实。
文学按照主
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
究“诗艺”。
“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
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
还原。
2.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
实践证明,作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
一句话,“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
其次,文学创造还是情感地评价对象世界的审美活动。
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因为“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
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
最后,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
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
然而这个“美”尚处于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与体现,使之成为艺术文本。
因此,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
但在实质上,形式创造是贯穿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的,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一个“文体升华”或“形式美”的问题。
所以,“美”是与“真”、“善”一体化的,它附丽于“真”、“善”,又使“真”、“善”得以升华。
总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就其内在机制的主要方面而言,“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