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休克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36
01目的02背景提高医护人员对过敏性休克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具有突发、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等特点,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目的和背景课件内容概述过敏性休克的定义、分类和发病机制详细阐述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病机制,使学员对其有全面的了解。
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提高学员对过敏性休克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治疗和预防详细讲解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方法及预防措施,使学员掌握正确的救治方法和预防措施,降低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员对过敏性休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员应对过敏性休克的能力。
定义与分类定义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触发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
分类根据发病机制,过敏性休克可分为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和III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其中,I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类型。
发病原因及机制发病原因过敏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包括药物(如抗生素、生物制品等)、食物(如海鲜、花生等)以及昆虫叮咬等。
发病机制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抗原与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激肽原酶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而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过敏性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黏膜症状(如潮红、瘙痒、荨麻疹等)、呼吸系统症状(如鼻塞、流涕、呼吸困难等)、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血压下降、昏厥等)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意识模糊等)。
诊断依据过敏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等)。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休克的病因,如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
小儿过敏性休克(医学课件)一、概述过敏性休克是一种急性、严重、可能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是由于接触某些特定抗原后,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全身多器官系统功能受损。
小儿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小儿过敏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
二、病因1.食物:如牛奶、鸡蛋、花生、大豆、鱼、虾、蟹等。
2.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
3.昆虫叮咬:如蜜蜂、黄蜂、蚊子等。
4.接触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
5.免疫接种:如麻疹、风疹、流感等疫苗。
三、发病机制1.抗原暴露:当儿童接触特定抗原后,抗原进入体内。
2.抗体产生:体内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附着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3.再次暴露:当儿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抗原与IgE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4.介质释放:激活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5.全身反应:炎症介质作用于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进而引起休克。
四、临床表现小儿过敏性休克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皮肤症状: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2.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
3.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4.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出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5.神经系统症状:头晕、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
五、诊断小儿过敏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具体包括:1.病史:询问患儿有无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过敏史。
2.临床表现:观察患儿的皮肤、呼吸、消化、循环和神经系统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
4.特异性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等。
六、治疗小儿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原则为迅速识别、及时处理、对症治疗、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