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5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第二单元主要是讲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发展阶段。
本文将介绍这个单元中的主要知识点,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埃及、中国、印度、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的文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重要的发明包括文字、农业、建筑、法律和社会组织等。
二、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两个顶峰,有着重要的政治、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
其中,古希腊社会是现代文明的开端,有着重要的政治实践和哲学思考,这成为了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
罗马文明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大了其领土,有着重要的法律和组织成就,成为了现代国际法、军事战略和政治组织学的基础。
三、中世纪中世纪是欧美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主要是讲述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欧洲社会逐渐形成了分权制衡的特征,而天主教会则成为了欧洲文化的代表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一次革命,主要在15世纪发生在欧洲地区。
这次革命在亚洲和非洲没有同样的影响。
这个时期,人文主义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思潮,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
五、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欧洲海外扩张时期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欧洲航海家通过探险、发现新的地球和移民等活动,开辟了新的海上贸易路线,这成为了当时经济和政治格局的重要变化。
在这个时期,欧洲和亚洲之间也形成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联系。
总的来说,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二单元中,人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可以增加对于人类文明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考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统治建设: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2.“家天下”: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s hàn)让制。
考点二、商朝的统治3.灭夏:夏朝后期,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
4.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5.商朝末期概况:末代商王纣(zhòu)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liǎn),施行严刑峻(jùn)法,导致民不聊生。
考点三、西周的兴衰6.过程: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7.结果: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8.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分封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4)分封内容: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diào qiǎn);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5)实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6)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作用:①(积极)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必考简答题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建立者?继承者是谁?夏朝禹禹的儿子启2、新的王位传递制度?夏朝的亡国之君是谁?世袭制桀3、商朝的建立者?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暴君是谁?汤盘庚迁殷商纣王4、西周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通过哪次战役?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5、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分封制宗亲和功臣分封制的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
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制的四个等级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的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②消极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强大后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6、夏商西周散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夏商西周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暴政可以亡国;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由食器发展为礼器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代表作品?泥范制作法司母戊鼎、四羊方尊3、甲骨文的含义?最早出现于哪个朝?发掘的地点?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商朝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发现的意义?(①②)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①②③④)各举一例?象形(日、田、人)指事(上、下、本、末)会意(明、从、休)形声(河、饭、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诸侯崛起的表现有哪些?(①②不再……)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解读一、单元课标解读【导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实行分封制。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内容要求】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理解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知道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知道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史料实证查阅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参观博物馆、观察相关文物图片,直观感受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果;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查阅史料,了解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查阅诸子百家的代表作品,理解和认识各学派学说的主要观点时空观念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识读《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信息历史解释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知道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辩证认识诸侯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培养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知道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家国情怀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三、单元教材分析【大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春秋时期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春秋时期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时期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仁和礼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方式是建立军功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多种粮食多织布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建立县制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经商致贫的人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战国时期17.秦国一跃成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商鞅变法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韩非子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2.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老子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诸子百家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的思想派别是法家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道家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齐楚秦燕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商朝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祭祀和打仗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的进步是青铜器的使用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36.目前世界已知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战国时期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39.都江堰的地点是四川成都岷江流域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湖北随州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祭祀和宴会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45.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或兽骨上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铜锡铅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都江堰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青铜器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卜辞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甲骨文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内江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外江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飞沙堰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分水鱼嘴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历史学习的十个有效方法1. 阅读历史文献阅读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胡服骑射第二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内外政策一、汉武帝时期的建制二、汉武帝时期的内政三、汉武帝时期的外交腾贵第三节大一统思想与文化成果一、大一统思想二、汉代文化成果三、汉墓里的珍宝第四节秦汉科举制度与学校一、秦汉科举制度二、著名学校第五节经济与农业一、统一货币制度二、农业生产三、农民起义第六节民族融合与物资文化交流一、汉朝的开疆拓土二、丝绸之路三、印度佛教和佛教东传第七节婚姻与家庭、人物与事迹一、女性地位二、将门虎子三、卓越成就的汉武帝、张骞、班固四、司马迁和历史大著史记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了六国,称帝为“秦始皇”,宣布国号为“秦”,史称“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王朝统一的大一统国家也随即成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式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王秦昭王时期,颁布了《九章律》,在全国实行同一法律,统一货币制度,度量衡,车轮宽、纱线细还统一。
秦代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封建制度。
秦王朝的中央组织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行使管辖地方的权力。
胡服骑射秦朝实行“衣冠禁止”,禁止百姓穿戴锦绣华丽的衣裳。
百姓只能穿蓝、绿、灰等颜色的朴素衣服。
而士兵必须穿青色短衣、黑色衫裤和轻便的皮靴,这就是“胡服”。
这种衣服和胡人打仗所穿的衣服截然不同,因而称为“胡服”。
每年设一次“骑射比武”,以考核士兵的马战骑射能力。
胡服骑射制度使秦朝的军队成为一支异常精良的军队,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内外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建制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少帝即位。
历史上称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第七位皇帝,他的时期被称为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采取宽容政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大将军、太尉等,从而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一种文字甲骨文。
一个历法夏历;战国时一年24 节气一次改革商鞅变法。
一大医著《黄帝内经》一次思想百家争鸣两大技术铁农具和牛耕两大文学《诗经》和楚辞两大制度世袭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夏、商、周。
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竞相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2)经济: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背诵清单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知识点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巩固统治的措施: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2、家天下形成:启废除了禅让制,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 家天下)知识点2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盘庚迁殷)巩固统治的措施: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灭亡:商纣王统治残暴,公元前 1046年被周朝所亡。
知识点3 武王伐纣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结果: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知识点4 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巩固统治的措施:分封制1.分封制的目的,标准,对象,内容(权利+义务),作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标准: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象:宗亲、功臣内容:诸侯的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作用: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消极作用-------地方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威胁中央,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实质:确立周王朝社会等级制度。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到周幽王时,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夏、商、周三代的兴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兴:重视生产,关心百姓,重用贤才。
【导语】义务教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是一篇重要的教科书内容,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通过对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历史知识,拓展视野。
【正文】一、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1. 考古学发现表明,古代我国的社会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地变革和演变。
最早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了封建社会制度,先秦时期的诸侯国相互争霸,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屯田制为封建社会带来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2. 另外,古代社会制度还受到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家们对社会制度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形成了不同的治国理念。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倡导仁政,提倡仁义道德;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重文抑法;法家则主张法制治国,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了解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古代文化的繁荣1. 古代我国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国家,古代文化的繁荣在世界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中,我们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的繁荣,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2. 古代文化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齐物论、道德经等名篇名著的问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壁画、宋代的山水画等都展现了古代我国艺术的繁荣和多样性。
在科技方面,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我国的发明对世界科技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古代文化的繁荣不仅是古代我国社会的一大亮点,也为今天的社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繁荣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精神,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大河文明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河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提供饮用水和灌溉农田的水源,还是交通便利的通道。
其中,象征着中国文明的黄河和长江,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大河文明的历史。
一、黄河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文明就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被称为“中华母亲河”。
它发源于青海的昆仑山脉,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然而,黄河也带来了许多灾难,如洪水和沙漠化。
黄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兴起于公元前5千年的仰韶文化。
仰韶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他们靠种植小麦和大麦以及养殖畜牧为生。
此后,仰韶文化逐渐演变为包括长shan文化和商代文化在内的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出现在公元前约1600年。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有组织的统治者和丰富的生活文化。
商朝人能够制造精美的bronzes文物和令人惊叹的玉器。
他们还在华夏地区建立起一个大型的国家,实行封建制度,有统一的货币和书写系统。
二、长江文明的兴起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十一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与黄河不同,长江流程曲折,景色优美。
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也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中的朝代,据说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
夏朝的开创者是禹,他是一个英勇善于治水的统治者。
夏朝时期,长江流域的文化开始发展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充满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取代了夏朝成为中国的新统治者。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持续时间达到了800多年。
周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文化,它被称为中国的“封建时代”。
周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并制定了周礼和诗经等重要文化经典。
随着历史的进展,三国时期的文明和唐朝的辉煌时期等,长江流域的文明逐渐发展壮大。
许多重要的城市如南京和上海也出现在长江流域地区。
三、大河文明的遗产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大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