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制作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5
《制作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进修制作模型的基本技巧,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和创设力。
2. 培育同砚的观察力和耐心,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增强同砚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进同砚的全面进步。
二、教学内容:1. 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模型制作的工具和材料;3. 模型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著名建筑模型的案例,引起同砚的爱好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老师讲解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分类,以及制作模型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操作演示:老师进行模型制作的操作演示,让同砚了解制作过程和技巧。
4. 实践操作:同砚依据老师的指导,开始制作自己的模型作业。
5. 创作展示:同砚完成作业后,进行集体展示和沟通,互相进修和沟通阅历。
6. 总结反思:老师指挥同砚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和阅历,反思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地方。
四、评判方式:1. 作业评判:依据作业的完成状况、创意性和美观度进行评判。
2. 进修态度评判:考察同砚在制作模型过程中的乐观性、耐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进修效果评判:通过同砚的作业展示和谈论,评判同砚对知识的精通和运用能力。
五、作业要求:1. 制作一个三维模型,可以是建筑、风景、动物等任何主题;2. 模型制作要求工整、精致,具有一定的创意和表现力;3. 作业完成后,同砚需写一份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报告,以展示自己的进修效果和收获。
六、参考资料:1. 《手工制作教程》,作者:XXX,出版社:XXX;2. 《建筑模型制作技巧》,作者:XXX,出版社:XXX;3. 《DIY模型之乐》,作者:XXX,出版社:XXX。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制作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同砚将能够深度了解模型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培育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设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爱好和热忱。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作业评判,增进同砚的全面进步,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为将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制作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本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设计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2. 学生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出具有设计感和美感的模型作品;3.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制作,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三、设计内容:1. 选题确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想要制作的模型题材,如动物、建筑、交通工具等;2. 材料准备:老师提前准备好各种模型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剪刀、胶水、颜料、纸板等;3. 制作过程: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设计模型的草图和结构,并逐步进行制作;4. 装饰润色:学生完成模型的基本结构后,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模型进行装饰和润色,使其更具设计感和美感;5. 展示交流:学生完成模型后,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制作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设计步骤:1. 第一步:确定模型制作的主题,选择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2. 第二步:根据主题设计模型的草图和结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制作步骤和要求;3. 第三步:按照设计好的草图和结构,使用工具和材料进行模型的制作;4. 第四步:完成模型的基本结构后,进行装饰和润色,使其更具美感;5. 第五步:展示交流,分享模型制作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评价标准:1. 创意性:模型设计新颖独特,有一定的创意性;2. 完整性:模型结构完整、牢固,符合设计要求;3. 美感性:模型装饰精细,色彩搭配合理,具有一定的美感;4. 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清晰表达模型制作过程和思路,展示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总结:通过本次《制作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模型制作水平,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制作模型》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在学生的进修过程中,制作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修方式。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进修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进修和理解相关知识。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提高进修效果。
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 激发学生对进修的兴趣和热情。
三、设计内容1. 选择适合的模型主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型主题,可以是历史建筑、科学实验、动物植物等各种主题。
2. 准备制作材料:根据模型主题,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如纸板、颜料、剪刀、胶水等。
3. 制作过程指导:在设计方案中详细描述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步骤逐步制作。
4. 制作要求和评判标准:明确制作模型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如完成时间、外观效果、创意等,以便学生自我评判和老师评判。
5. 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将制作的模型展示给同砚和老师,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四、设计步骤1. 确定模型主题: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模型主题,如古代建筑、恐龙模型等。
2. 准备材料和工具:老师准备好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纸板、颜料、剪刀、胶水等。
3. 制作过程指导:老师在教室上逐步指导学生制作模型,讲解制作步骤和技巧。
4. 学生制作模型: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动手制作模型,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5. 展示和分享:学生完成模型后,展示给同砚和老师,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 评判和总结:老师根据评判标准对学生的模型进行评判,鼓励学生总结制作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五、设计评判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进修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增强自大心,提高表达能力。
《制作模型》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掌握制作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二、导学内容
1. 制作模型的基本观点
2. 制作模型的材料和工具
3. 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技巧
4. 制作模型的实践操作
三、导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制作精美模型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模型的制作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2. 进修
a. 讲解制作模型的基本观点,如什么是模型、模型的分类及应用等。
b. 介绍制作模型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c. 分步骤讲解制作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设计构思、裁剪拼接、涂装装饰等。
d. 演示制作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步骤。
3. 实践
a. 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模型,可以是建筑物、交通工具或动物等。
b. 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细节,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c.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培养团队合作认识。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息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单元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一、【知识点梳理】1.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不同阶段的模型: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2.材料的性能与规划(1)木材、金属材料、塑料以及新材料的一般性能与特性(2)选择和规划材料:材料的性能、成本以及规划3.工艺的类别与选择(1)木工工艺①画线:在锯割之前,要在木料上进行测量和画线,画线主要画出加工构件的轮廓线等。
常用工具有木工铅笔、角尺、钢直尺、钢卷尺、墨斗等。
②锯割:锯割是将给定的木料沿着所画轮廓线等锯开的一种操作。
常见工具有板锯、框锯、钢丝锯、单刃刀锯、双刃刀锯等。
③刨削:较粗糙的木料表面可以刨削使其光滑,另外木料略厚时也可以刨削使其符合加工要求。
常见工具有平刨、线刨、边刨、槽刨。
④钻孔:木料凿孔一般有圆形孔(钻孔)、腰形孔、长方形孔(榫眼)等,凿孔的目的是为了构件间的连接或者调节。
常见工具有凿子、台钻、手摇钻、手电钻等。
⑤连接:木质构件通过装配组成一定功能的木制品。
常见方式有榫接、钉接、合页连接、胶水连接等。
⑥表面处理:在经过锯割、刨削、凿孔、连接等工艺后,木制品或者构件的表面比较粗糙、不够光滑、有木刺或者连接处都凸起等,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表面处理,一般可以用木工锉进行锉削,砂纸进行打磨,最后表面刷漆。
常见工具有砂纸、水平抛光机等。
(2)金工工艺1.金工一般流程:①下料→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丝)→连接→表面处理。
②下料→划线→钻孔→锯割→锉削→攻丝(套丝)→连接→表面处理。
注意事项:a.一般的金属加工先划线再锯割锉削再钻孔攻丝,锯割后必须紧跟锉削使表面光滑;当先锯割影响到圆孔的定位钻孔时,先划线钻孔再锯割锉削。
b.钻孔前要冲眼,钻孔后才能攻丝,攻丝和套丝之前要倒角;表面处理、淬火、折弯一般放在最后(折弯→淬火→表面处理)。
c.金工特殊流程小工件一般先钻孔再锯割;通孔、精度要求高,钻孔一般在最后。
2. ①锯割推锯加压,回拉不加压。
②锉削推锉时,左手施压由大变小,右手由小变大。
7.3制作模型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制作成功后,并能对其外观进行润色。
2.能够通过模型与原型的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形成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为了加强书中内容前后章节的连贯与交融,本章的制作项目选择了台灯作为示例。
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模型的制作过程。
台灯案例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是动手操作实践的章节,但也隐含着思想与方法。
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完成一个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并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教师应加强巡视和指导,并强调操作的安全性。
三、教学策略1.建议第1课时由学生自己参照教材中提供的三组模型的设计方案,独自完成台灯模型的设计,不要求学生做出千篇一律的设计,鼓励学生设计具有创意的,富有个性化的台灯作品。
2.动手制作模型需要大量的时间,在给定的课时内完成本章节是比较紧张的,建议采用以下措施:根据模型制作的步骤与要求、结合“工艺”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即以制作模型为主线进行工艺的学习。
3.建议打通“制作模型”和“工艺”进行教学,这样既可节省课时,又具体落实了动手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强调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1.选择合适的材料。
2.根据本地的条件,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3.按设计图样划线。
4.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5.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议;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检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
二、强调在制作台灯的过程中应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
1.刀、锯、锤、钳、钻等利器的安全操作要领。
2.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三、指导学生独自、安全地完成自己的台灯制作。
•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运用实物投影仪及时将学生比较好的台灯制作方法呈现给同学们观看,以便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制作水平。
第三节制作模型立足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一个特色。
学生亲历技能学习的实践过程,从中可以体验和领悟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方法。
《制作模型》是苏教版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动手操作的章节,其内容也包含着思想和方法,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节课要上得好,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本教材中学生亲历动手操作实践最多的章节,是学生经过发现和明确问题、方案构思、方案呈现等设计环节后,把抽象的纸介设计实体化的过程,是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过程,其过程不仅包含着技术及其设计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还蕴藏着能迁移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广泛领域的思想和方法,况且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还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技术设计中的测试、试验、评估交流起着实体化的支撑。
故本节课应属于本章的重点章节;教材在介绍了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后,以三组台灯的制作加工过程为例展开,由于其既不能吸引学生,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为了加强书中内容前后章节的连贯与交融,本章的制作项目选择了多功能学习用品盒(架)作为示例。
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模型的制作过程。
多功能学习用品盒(架)案例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模型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如:生物中所用的人体模型、人体器官的模型,物理中用到的弹簧振子等模型。
本节应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完成一个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并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应加强巡视和指导,并强调操作的安全性。
学生在经历了前期的发现和明确问题、方案构思、方案呈现等设计环节,又经历了本章第一节对模型的认识和学习体验了工艺的常见加工方法,有了初步的加工制作模型的可能性,受工艺中操作的形象,学生有强烈的把自己原来构思的图纸变为实体模型的愿望,这些都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环节;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脱离实际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空想,在保证了创新灵感的来源的同时,又经常使学生的设计制作落空,挫伤其对技术的热情,因此允许学生失败和变更设计方案,合理、恰当的引导,便成了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故本部分内容拟用2节自然课时完成。
《制作模型》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模型制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制作模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观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设计一次模型制作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作业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室知识;3.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提高进修积极性;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沟通能力。
三、作业要求1.选择一个与教室进修内容相关的主题,制作一个符合主题的模型;2.模型制作材料可以自行选择,但要求材料质量好,制作精细;3.模型制作过程中要注重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业;4.模型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展示与分享,让全班同砚欣赏和评判。
四、作业流程1.确定主题:教师提供几个主题供学生选择,或者让学生自行确定主题,要求主题与教室进修内容相关。
2.确定材料:学生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在学校提供的材料中选择,也可以自行采购。
3.分工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模型制作,确定每个人的分工,共同完成模型制作。
4.制作模型:学生按照分工合作的计划,开始制作模型,注意细节和质量。
5.展示分享:模型制作完成后,学生进行展示与分享,让全班同砚欣赏和评判。
五、评分标准1.模型的创意性:10分2.模型的制作质量:10分3.团队合作能力:10分4.展示与分享效果:10分六、作业效果通过这次模型制作作业,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认识和沟通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展示与分享,可以增强自大心,激发进修兴趣,提高进修积极性。
希望通过这次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修热情,提高他们的进修效果。
苏教版必修一第七章第一节“模型”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设计理念】以兴趣为入手点,以模型的学习为载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联系自己的实际,实现方法的迁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苏教版教材中属于第七章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完成了方案构思和设计图样绘制的学习后,进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过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从模型的概念入手,使学生体会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渗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明确模型制作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还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
教材中案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数量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教材处理时补充了部分模型案例,变更了榨汁机的模型为汽车模型。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体验了发现、明确问题和方案构思、呈现,应当顺理成章的进入模型活原型的制作环节,但大量的理论消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正在减弱时期,如何恢复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模型的学习中感悟出来影响自己其他学科学习的潜在根源,从而根本上解决学习通用技术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模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模型及其功能的认识过程体会动手“做”的重要性,加强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实现方法的迁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模型不仅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模型的学习中体悟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的延伸,让学生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从回顾设计的一般过程开始,让学生明确已经学习过的环节和应该开始学习的环节,引入要想制作模型或原型,必须先了解模型;从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接触过、、曾经见过、曾经听过的模型入手,展示常见的各种模型,体会不同模型的特点和共同点,引出1.1模型的概念,辨析明确后,引导学生讨论“购房时,在图纸中挑房和在模型中挑房的优缺点”,引出1.2模型的功能,辨析明确后,指导学生讨论教材中的“神州飞船”和“大东方号”案例,加深理解“模型在技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其体会到的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举克服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的方法加以印证,以实现方法的迁移;第二课时由设问:技术设计过程中是否只做一个模型?引出2、模型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的作用,以汽车模型为例,引导学生完成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和展示模型的学习,加深“模型对设计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本节课以“是否在任何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制作所有的模型”的设问结束,引起学生在课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