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型及几何参数计算
- 格式:pdf
- 大小:494.56 KB
- 文档页数:34
一、 PK 模型在PK 模型垂直性裂缝如(图4.4)的扩展有如下假设:(1) 裂缝有一个固定高度,与缝长无关。
(2) 与裂缝扩展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的液体压力P 为常数。
(3) 垂直平面存在有岩石的刚度,它抵抗在压力P 作用下产生的形变。
换句话说,每一个垂直截面独立变形,不受邻近截面的妨碍。
(4) 由此,在这些横截面中,方程4.3将缝高f h ,液体压力P 和该点的裂缝宽度联系起来。
这些横截面为一个椭圆形,其中心最大宽度为,()()()1,f H h p w x t Gνσ--=(4.13)(5) 用在一个狭窄的椭圆形流动通道中的流动阻力来确定裂缝扩展方向或x 方向的液体压力梯度,对于牛顿流情况()364H fp q x w h σμπ∂-=-∂ (4.14) (6) 在没有特殊理由时,缝内流体压力在趋向缝端视逐步下降,以至于在X=L时P=H σ.最初始的理论忽略裂缝宽度增长对流量的影响,即,在没有液体滤失时有如下假设0qx∂=∂Nordgren 修改了裂缝宽度增长对流量的影响,修改后的连续性方程如下:4f h qw x tπ∂∂=-∂∂ (4.15) 通过(4.15)从方程(4.13)消去()H p σ-=p ∆一项,得到关于(),w x t 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2220641f G w wh x t νμ∂∂-=-∂∂ (4.16)满足初始条件: 当t=0时,(),0w x =0 边界条件:()x L t > (),0w x t = 对于单翼裂缝 ()00,q t q = 对于双翼裂缝 ()010,2q t q =裂缝形状为, ()()()1/4,0,1/w x t w t x L =- 裂缝体积为,()00,5f V Lh w t q t π==二、GDK 模型对于一个垂直的矩形裂缝扩展模型,(图4.5)与PK 理论有些相似图4.5 根据Geertsma 和de Klerk 结果所作层流时裂缝线性扩展示意图此模型有如下假设: (1)假设缝高依然是固定的。
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重要方法。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地层岩性的复杂性和压力传递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多裂缝现象。
多裂缝的生成、扩展和相互作用对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主要涉及裂缝的产生原因、特征和影响等方面。
在采矿工程中,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进而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方面。
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多裂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裂缝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影响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裂缝会降低采矿效率,增加采矿成本。
多裂缝还可能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真实地层岩样和实际施工条件,通过模拟水力压裂过程,观察和记录了多裂缝的产生、扩展和相互作用情况。
同时,我们采用了岩石力学测试仪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对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特征进行了详细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采矿工程中,多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
我们建立了水力压裂多裂缝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并考虑了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水力压裂概述发布:本站来源:济南多吉利减小字体增大字体水力压裂概述一、单井水力压裂的增产作用及其效果预测方法从油藏工程观点看,水力裂缝是油层中带有方向性的具有一定长、宽、高的几何形状的高渗带。
单井压裂后,水力裂缝与井筒所组成的系统,与油层连通的面积远大于无水力裂缝时井筒的面积,显著地降低了单井生产时地层的渗流阻力,这是压裂改造后单井的基本增产机制。
当钻开油层后,井底附近地带因受钻井液等伤害而使产量下降,通过压裂使水力裂缝穿过伤害地带(一般伤害带小于2m)进入未受伤害的油层,使未伤害油层中的油流通过水力裂缝进入井筒,恢复并提高了井的自然产能。
在单井压裂时,往往两种机制都起作用。
一般来说,在相对较高的渗透率油藏,由于生产井压后投产很快就进入拟稳态流状况,所以产量预测求解可以用径向流动方程,通常,这可用Prats 与McGuire 和Sikora 方法来求解。
相反地,在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油藏,生产井压后投产,油层中液体将长时间保持非稳态流状况,所以对裂缝的影响应在非稳态条件下求解,可应用非稳态流的单相油藏数值模拟或Agarwal 等人或Holditch 等人的典型曲线图版。
若油藏处于注水开发期并进行了整体压裂,其产量预测需使用三维三相油藏数值模拟。
正确地使用压后产量的模型与计算方法,是进行压裂经济优化设计的基础。
(一)稳态与拟稳态条件下水力裂缝的增产作用与效果预测方法相对渗透率较高的油藏中的井,压后投产可较早出现稳态与拟稳态渗流情况,其最通用的两种增产预测方法是Prats 法与McGure 和Sikora 法。
1.Prats 法Prats 提出用井径扩大的概念来评估井被压裂后垂直裂缝对油层改造的作用,即“有效井筒半径r′w。
这是用于确定增产倍数最简易的方法。
假设条件为稳态流动(产量恒定,外边界压力恒定),圆形泄流面积,不可压缩流体,单相渗流,无限裂缝导流能力(在r′w范围内渗流阻力为零),支撑缝高等于油层厚度,无油层伤害。
水力压裂力学第二版水力压裂力学第二版引言:水力压裂是一种常用于增强天然气和石油开采效率的工艺。
它通过在井中注入高压液体,将岩石层破碎,从而增加油气的流通性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水力压裂力学的第二版,其中包括水力压裂的基本原理、水力压裂液体的选择、破裂力学以及水力压裂井的设计和优化。
一、水力压裂的基本原理水力压裂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岩石力学和液体流体力学。
岩石力学涉及到岩石材料的强度和断裂特性,而液体流体力学则考虑了液体在裂缝中的运动和压力传递。
1. 岩石力学:岩石的强度和断裂特性是水力压裂的基础。
强度决定了岩石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断裂特性则决定了岩石层能够裂缝的倾向和裂缝间距。
通过了解岩石的力学参数,可以选择合适的水力压裂参数,以达到最佳的裂缝扩展效果。
2. 液体流体力学:水力压裂液体在压力作用下通过井筒进入破裂带,然后通过裂缝扩展压裂岩石。
液体的物理性质,如黏度、密度、渗透性和溶解性,对水力压裂的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液体,可以实现更好的裂缝扩展效果和流体排放。
二、水力压裂液体的选择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压裂液体包括水基液体、油基液体和液化气体。
不同的液体对裂缝扩展效果和流体排放有不同的影响。
1. 水基液体:水基液体是最常用的压裂液体,因其成本低、容易获得和处理方便而受到广泛应用。
但是,水基液体对地层的侵蚀性较强,可能引起裂缝封闭和孔隙堵塞。
因此,在选择水基液体时需要考虑地层的特性和水基液体的化学成分。
2. 油基液体:油基液体由石油和其他化合物组成,具有较低的侵蚀性和毒性。
这使其适用于一些特殊地层,如高温和高压地层,以及对水敏感的地层。
然而,油基液体的成本较高,且处理和排放困难,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较多的处理。
3. 液化气体:液化气体是一种新型的压裂液体,通过将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气体压缩成液体形式在地层中注入。
液化气体具有较低的粘度和较高的渗透性,可以提高裂缝扩展效果,并且在压裂后能够快速地蒸发和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复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目前常将复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归结为复合型裂缝问题,常用的复合型裂缝脆性断裂的理论有三种:一、复合型裂缝类型按结构受力分类为:I型拉张裂缝、II型剪切裂缝和III型撕裂裂缝,见下图。
modeI mode II modeIII图1:3种典型裂缝模型实际上,在地下环境岩体多受三向压应力,裂缝扩展方式相对复杂,且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如先存裂缝、不均匀多层等,裂缝扩展的形态多以复合形式出现,即统称的I-II复合型、I-III复合型等。
须重点强调的是,影响岩体水力裂缝扩展的主要因素除了上述的受力(应力状态)和岩体结构外,另一重要因素为岩体介质材料,如图2中的平面模型,弹塑性介质(金属、软弱地层)中的水力裂缝扩展将沿最大剪切应力方向扩展(图中的45°方向;而脆性介质(玻璃、硬质地层)去裂缝扩展方向沿最大地应力方向。
针对本课题的砂岩储层韧性、脆性认定或评价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原因:(1) 未得到实际储层中的砂岩样本,难以得到反映砂岩特征物性的构造要素,该要素是衡量砂岩断裂特征的第一要素;(2) 介质材料的韧性脆性还与实际地层中的应力状态(包括大小)、含水量有关,开发资料所提供的数据不足以重塑实际砂岩的完整力学特性。
当然在所给定的应力条件下,根据砂岩配比获得的人工试样破裂特性呈现除了相当明显的脆性特征,据此,我们对相关的可压裂给予了较大的期待,这也是本课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二、裂缝扩展方向、扩展准则(1)最大拉应力理论:由Erdogan 和Sih 首先提出的。
认为裂纹的扩展是由 最大周向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而产生的,其扩展方向沿最大周向应力方向。
其中最大周向应力的临界值可由裂纹的断裂韧度K 来确定。
C对于1-2型裂纹,基于最大拉应力理论建立的断裂判据为:663.八cos-o [Kcos 2o —Ksin 6]=K 2I 22II0IC 其中,6为开裂角。
(2)能量释放率理论:由Palaniswamy 首先提出的。
2.3 煤岩水力裂缝起裂和扩展准则2.3.1 煤岩水力裂缝起裂准则水力压裂技术是通过在地面向井下注入高压液体,迫使地层岩石在高压下破裂形成裂缝,该裂缝在支撑剂支撑下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达到增产作用。
岩石在压力下开裂可以形成三种裂缝形态,它们分别为张性裂缝,剪性裂缝和混合型裂缝,如图2-1。
图2-1 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图普通砂岩地层在水力压力下形成张性裂缝为主的裂缝形态,当地层中存在天然裂缝时,井壁地层的受力状态发生改变,引起不同的起裂裂缝形态。
煤岩属于多裂缝的岩石体,在煤层的压裂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起裂形态,归结为以下三种:1.水力裂缝在煤岩体的张性起裂;2.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的剪切起裂;3.水力裂缝在天然裂缝形成的张性起裂。
从压裂过程中井壁力学分析来说,水力压裂通过增大井筒内压裂液体压力m p 来压开地层,当m p 增大时,井壁处切向应力θσ减小,当m p 增大到一定程度,θσ变为负值。
表示井壁岩石周向应力由压缩状态变为拉伸状态,当θσ达到岩石的抗张强度S 时,地层破裂并形成水力裂缝。
此时θσ满足:S -=θσ (2-16)破裂发生在θσ最小处,即在︒=0θ或︒=180θ处,煤层气多数为直井,对于直井则有0==βα,这样式2-5中θσ值表示为:)],(][)1()1(2)21([3221t r p p rR p m m H h -----+--=φνναδσσσθ (2-17)式中:),(t r p 为地层的孔隙压力值,井壁处R r =,其边界条件为: m p t r p ζ=),(ζ被定义为有效膜压力系数[31,32],表达式为:rock cake m rock cake m c k k p p k k p p ++==0ζ式中:c p 为井壁处孔隙压力;0p 为远处地层孔隙压力。
将式2-17带入式2-16得到岩石张性破裂时的破裂压力f p⎥⎦⎤⎢⎣⎡----+⎥⎦⎤⎢⎣⎡-----==φνναδφνναδσσ)1()21(1)1()21(311S p p p c H h m f (2-18) 如果压裂形成水平裂缝,则要求岩石垂向上拉应力达到岩石垂向抗张强度S v ,此时要满足:v z S t r p -=-),(ασ (2-19)同样可以求得水平裂缝的破裂压力f p 的表达式:),(1)21(1)],([111t r p S t r p p vv f αφνναασ++---+-= (2-20) 如果水力裂缝在井壁处起裂过程中遭遇天然裂缝,则水力压裂能够沿着天然裂缝方向起裂,这时可以形成沿天然裂缝的剪切破裂,可以利用弱面模型[33,3,35]来研究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