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的屏蔽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电缆屏蔽计算公式
电缆屏蔽计算公式是一种用于计算电缆屏蔽效果的方法。
在电缆传输中,电缆外部的干扰会对信号的传输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屏蔽来保护电缆,减少干扰的影响。
电缆的屏蔽效果可以通过屏蔽系数来描述,屏蔽系数越高,表示屏蔽效果越好。
屏蔽因子=(1+4πσ/ωε)^-1
其中,σ为屏蔽材料的导电率,ω为工作频率,ε为电缆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
屏蔽因子越高,表示外屏蔽的效果越好。
电缆的内屏蔽采用铜丝编织、铜箔、铝箔等方式,其屏蔽效果可以通过衰减因子来描述。
根据电场理论,内屏蔽的衰减因子与屏蔽材料的传导率、电缆内径、屏蔽厚度等因素有关。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衰减因子=(1+4πσ/ωε)^-1
其中,σ为屏蔽材料的导电率,ω为工作频率,ε为电缆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
衰减因子越高,表示内屏蔽的效果越好。
在实际应用中,电缆常常同时具有外屏蔽和内屏蔽,屏蔽效果由两者共同决定。
总屏蔽效果可以通过屏蔽系数来描述,屏蔽系数被定义为外屏蔽因子与内屏蔽因子的乘积。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屏蔽系数=外屏蔽因子×内屏蔽因子
屏蔽系数越高,表示总屏蔽的效果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是根据理论推导得出的近似公式,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电缆的具体结构、工作环境等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和调整,确保计
算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结合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10-35KV中压电缆的半导电内屏蔽,绝缘屏蔽,铜带屏蔽,
起着什么作用,各有什么区别
屏蔽主要是均匀电场、传输不平衡电流
金属屏蔽主要是在三相四线中当中性线,当电缆发生短路时可以当回路,可以放止电缆轴向放电,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均化电场.铜带屏蔽还起到接地和承担短路电流的作用。
电缆结构上的屏蔽是一种改善电场分布的措施。
中策电缆电缆导体由多根导线绞合而成,它与绝缘层之间易形成气隙,导体表面不光滑,会造成电场集中。
在导体表面加一层半导电材料的屏蔽层,它与被屏蔽的导体等电位并与绝缘层良好接触,从而避免在导体与绝缘层之间发生局部放电,这一层屏蔽为内屏蔽层;同样在绝缘表面和护套接触处也可能存在间隙,是引起局部放电的因素,故在绝缘层表面加一层半导电材料的屏蔽层,它与被屏蔽的绝缘层有良好接触,与金属护套等电位,从而避免在绝缘层与护套之间发生局部放电,这一层屏蔽为外屏蔽层;没有金属护套的挤包绝缘电缆,除半导电屏蔽层外,还要增加用铜带或铜丝绕包的金属屏蔽层,这个金属屏蔽层的作用,在正常运行时通过电容电流;当系统发生短路时,作为短路电流的通道,同时也起到屏蔽电场的作用。
可见,如果中策电缆中这层外半导体层和铜屏蔽不存在,三芯电缆中芯与芯之间发生绝缘击穿的可能性非常大。
金属屏蔽的作用是1、做静电屏蔽,限制电场在电缆绝缘内作用
2、作为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中性线,传导不平衡电流。
3、电站保护系统需要外金属屏蔽有好的防雷特性。
4、正常情况下,流过电容电流,短路时作为故障电流的回路。
5、防止轴向表在放电。
什么是屏蔽线?定义:导体外部有导体包裹的导线叫屏蔽线,包裹的导体叫屏蔽层,一般为编织铜网或铜泊(铝),屏蔽层需要接地,外来的干扰信号可被该层导入大地。
作用:避免干扰信号进入内层,导体干扰同时降低传输信号的损耗。
结构:(普通)绝缘层+屏蔽层+导线(高级)绝缘层+屏蔽层+信号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注意:在选用屏蔽线时,屏蔽层接地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的绝缘层有导电功能,可以与屏蔽层导通(有一定的电阻)屏蔽线缆的原理:屏蔽布线系统源于欧洲,它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屏蔽系统综合利用了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及屏蔽层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不能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
也就是说,要求该设备或网络系统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又不能辐射过量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它设备及网络的正常工作。
U/UTP(非屏蔽)电缆的平衡特性并不只取决于部件本身的质量(如绞对),而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为U/UTP(非屏蔽)周围的金属、隐蔽的“地”、施工中的牵拉、弯曲等等情况都会破坏其平衡特性,从而降低EMC性能。
所以,要获得持久不变的平衡特性,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在所有芯线外加多一层铝箔进行接地。
铝箔为脆弱的双绞芯线增加了保护,同时为U/UTP(非屏蔽)电缆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平衡环境。
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屏蔽线缆。
屏蔽电缆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电缆是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多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原理(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的工作。
屏蔽线的四种接法:
1、两端同时接地:
很好地屏蔽射频信号易受地环路电流的影响
2、两端接地,并带大面积的并行结合线(with large-area parallel bonding wire)
很好地屏蔽射频信号地电流主要流过结合线,但易受电磁场影响
3、一端接地
对射频屏蔽不好,尤其是电缆超过1/8波长时,甚至比不加屏蔽线还差
4、发射端接地,接收端通过电容接地
如果电容类型、位置正确,可以很好地屏蔽射频信号没有低频地回流模拟信号单端接地就可以了。
如果两端接地,大地就构成一个回路,对线路的屏蔽效果不好。
模拟信号最好单端接地,尤其是线路较长时,应为两个接地点的电位不同,有可能造成检测信号的不准确。
数字信号无所谓,一般单端就可以
应分3种类型
动力电缆三芯以上电缆带屏蔽的应两端接地
单芯的电缆带屏蔽应一端接地
控制电缆原则上带屏蔽的应一端接地
仪表电缆模拟信号单端接地,一般在控制柜侧进行接地,中间的转接箱或盒屏蔽要连续电磁流量计的信号应在流量计侧接地.
数字信号应两端接地。
如何解决电线电缆上的干扰电线电缆上的干扰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可能会导致电信号的衰减、噪声的增加以及信号传输的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电磁屏蔽:在电线电缆周围添加电磁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对电信号的影响。
常见的电磁屏蔽材料包括铝箔、铁氧体、石墨纤维等。
在安装电线电缆时,可以将电磁屏蔽材料包裹在电缆外部,形成一个屏蔽层,使电信号不受到周围电磁场的影响。
2.地线连接:良好的地线连接是保证电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将电线电缆的金属外皮与地线相连接,可以有效地将干扰信号引入地下,避免其对电信号造成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升接地电阻的方法进一步优化地线连接的效果。
3.信号隔离:在电线电缆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信号隔离的措施,将干扰信号和传输信号进行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差分信号传输、电源隔离、光纤传输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避免外界干扰对传输信号的影响。
4.滤波器:在电线电缆的输入和输出端添加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的传输。
滤波器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截止频率来滤除干扰信号,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
5.地下布线:将电线电缆布线在地下可以减少外界干扰的影响。
地下布线使电线电缆与外界的物体隔离开,减少了电磁场的干扰源。
此外,地下布线还可以提高电线电缆的安全性,减少其被破坏的风险。
6.绝缘材料:在电线电缆的外部添加绝缘材料可以防止外界电磁场对电信号的干扰。
常见的绝缘材料包括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可以提高电线电缆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7.抑制共模干扰:共模干扰是一种常见的电磁干扰形式,它是指干扰信号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电线电缆的两个导线上。
为了抑制共模干扰,可以采取差模传输的方法,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干扰信号差异化,避免其对两个导线的干扰。
总结起来,解决电线电缆上的干扰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电磁屏蔽、地线连接、信号隔离、滤波器、地下布线、绝缘材料等。
电缆封堵方案1. 简介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电缆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电缆安装过程中,常常需要对电缆进行封堵,以确保电缆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介绍电缆封堵的概念、原因以及常用的电缆封堵方案。
2. 电缆封堵的概念电缆封堵是指在电缆穿越墙壁、天花板或地板等构筑物的孔洞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电缆进行封堵,防止火灾、烟气、有毒有害气体等通过电缆孔洞进入其他房间或楼层。
3. 电缆封堵的原因电缆封堵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
在火灾发生时,电缆是最容易引燃的物体之一,如果电缆穿越的孔洞没有封堵好,火灾和烟气很容易通过这些孔洞传播到其他房间或楼层,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4. 常用的电缆封堵方案4.1 火灾封堵材料常用的火灾封堵材料有石膏板、岩棉板、硅酸铝防火泡沫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和阻燃性能,可以有效阻止火灾和烟气的传播。
4.2 封堵方法在进行电缆封堵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填塞封堵法、贴封堵法和注浆封堵法等。
•填塞封堵法:使用火灾封堵材料填塞电缆孔洞,确保密封牢固。
•贴封堵法:将火灾封堵材料粘贴在电缆孔洞周围,形成有效的封堵层。
•注浆封堵法:使用专用的封堵胶浆注入电缆孔洞,快速硬化形成封堵层。
4.3 封堵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的封堵材料是电缆封堵方案的关键。
应根据电缆尺寸、孔洞尺寸、封堵要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还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封堵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阻燃和耐高温性能。
5. 总结电缆封堵是保障电缆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阻止火灾和烟气的传播。
本文介绍了电缆封堵的概念、原因以及常用的电缆封堵方案,希望对读者在进行电缆封堵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进行具体操作。
电缆中的铜丝屏蔽和铜带屏蔽选哪一种比较好?
根据不同的场合,电缆结构也不同。
在屏蔽干扰的场合,屏蔽电缆被广泛使用,所以在选择屏蔽电缆时,应该选择铜丝屏蔽还是铜带屏蔽?关于铜丝屏蔽和铜带屏蔽,小编将带你简单了解!
屏蔽层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电流或信号不受外界电磁干扰,避免使用中自身产生的电磁场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和电流流通故障。
根据屏蔽性能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材料,如铜丝编织屏蔽、铜带缠绕屏蔽、铜丝松散缠绕屏蔽、铝合金丝编织屏蔽、铜包铝丝编织屏蔽、铝塑复合带缠绕屏蔽等。
为了确保屏蔽层的连续性并降低屏蔽层的传输阻抗,通常需要在屏蔽层中纵向放置一根或多根退火铜丝作为引流线,用于铜带缠绕。
铜带屏蔽电流的主要方向与铜带相同。
铜丝屏蔽电流流过一个短路径,产生的热量较少,而两层铜带屏蔽增加了屏蔽横截面积,减少了流动电流,产生的热量较少。
虽然它可以屏蔽信号,但如果它瞄准的是载流量为500mm的电缆,它自身产生的磁场也会增加。
当短路电流超过一定值时,第二层0.12毫米铜带的有效截面值不能达到铜丝缠绕所能达到的较大有效截面值。
从以上综合考虑,铜丝的屏蔽效果要比其他屏蔽方法好得多,而且连续性可靠,因此可以选用铜丝屏蔽电缆。
但是,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敷设环境,铜屏蔽电缆的利用率也很高。
在这里,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购买。
屏蔽电缆的原理
屏蔽电缆是一种设计用来减轻外部电磁干扰对电缆内部信号的影响的电缆。
它主要由导体、绝缘材料、屏蔽层和外护层组成。
屏蔽电缆的原理是利用屏蔽层,它由导电材料(如金属箔或编织网)构成,将电缆内部的信号线包裹在其中。
屏蔽层可形成一个电磁屏障,有效防止外部电磁场进入电缆内部或内部信号逃逸出去。
当外部电磁波穿过屏蔽电缆时,屏蔽层会像围墙一样,将电磁波反射回去,使之无法穿透到电缆内部。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电缆内部信号受到的干扰。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与接地之间形成一个屏蔽器。
这样,当外部电磁波对屏蔽电缆产生干扰时,干扰信号会集中在屏蔽层上,然后通过接地释放,从而保护了电缆内部的信号不受干扰。
屏蔽电缆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屏蔽层的材料选择、屏蔽层的结构形式、屏蔽层与导体的接地方式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合理选择能够提高屏蔽电缆的屏蔽效果,防止干扰信号的泄漏和内部信号的外泄。
电缆屏蔽生产工艺技术电缆屏蔽生产工艺技术,是指在制造电缆时采用屏蔽材料,以减少电磁干扰和外界信号的干扰。
电缆是现代社会通信和能源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通过使用电缆屏蔽技术可以提高电缆的抗干扰性能,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电缆屏蔽生产工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材: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如金属箔、网状铜屏蔽、铝塑复合屏蔽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电缆需求,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和厚度。
2. 装屏蔽材料:将屏蔽材料包覆在电缆的外层,采用特殊的工艺使其牢固粘贴在电缆上,确保屏蔽材料与电缆之间无空隙。
同时,要注意屏蔽材料的连接点和接地,以保证电缆的屏蔽效果。
3. 电缆编织:在一些要求较高的电缆中,会在屏蔽材料上进行编织处理,以增加电缆的屏蔽性能。
编织可以采用金属线、铜丝等材料,通过特定的编织方法将电缆表面完全覆盖,形成连续的屏蔽层。
4. 屏蔽层的连接:对于需要通过屏蔽层连接的电缆,要注意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导电胶水粘接等,以确保连接点的电气性能和屏蔽效果。
5. 检测和测试:在电缆屏蔽生产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测试,以确保屏蔽层的质量和性能。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屏蔽效果测试、电气性能测试等。
电缆屏蔽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电缆在电磁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设备间的干扰和信号的干扰,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电缆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屏蔽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将助力电缆行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电缆屏蔽生产工艺技术对于电缆的性能提升和抗干扰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缆屏蔽生产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电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电缆屏蔽技术的应用将使电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为现代社会的通信和能源传输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模拟传感器电缆屏蔽方法57603部队曹丽霞康拓公司魏德骄摘要:本文从实用角度出发概述了传感器电缆屏蔽的意义和常用规则,通过一些典型实例介绍了两种电缆屏蔽方法:单端接地法和混合接地法。
关键词:电磁场耦合屏蔽单端接地混合接地一、概述一般说来,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噪声源、耦合路径(或介质)和接收电路(对噪声敏感的电路)。
模拟系统工作环境一般有许多电磁干扰(EMI)源,通常包括电源线、逻辑信号、开关电源、无线电台、电子闪光及电机等。
来自上述干扰源的噪声很容易通过某种耦合路径进入模拟信号通道。
例如,信号电缆起到天线的作用,可把噪声耦合进模拟信号通道。
电磁噪声进入敏感的电缆有两种路径:电容(或电场)耦合和电感(或磁场)耦合(如图1所示)。
当噪声源和电缆之间存在寄生电容时,就能产生电容耦合。
寄生电容的大小由噪声源与电缆之间的距离、形状、取向及介质决定。
当磁砀从一个线圈耦合到另一个线圈时,通过寄生互感线圈就产生了磁场耦合。
图1 电磁干扰进入系统的两种路径生互感的大小取决于实际问题中电路的形状与相对取向和介质磁特性,它与导线环路面积成正比。
为了使模拟系统免受电磁干扰,尤其是在使用远程传感器的场合,我们首先给出电场与磁场耦合屏蔽的一些常用规则,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电场耦合屏蔽:·不要让屏蔽电缆悬浮,应接到屏蔽范围内所包括电路的基准电位上。
·如果屏蔽电缆分几段,在使用连接器时,每一段电缆必须与相邻段电缆依次连接在一起,并且仅把最后一段连接到信号基准点上。
·如果信号地多于一个,每一屏蔽层应连接到其自身被测信号的基准电位上。
·不要将屏蔽电缆两端都直接接“地”。
·不允许屏蔽电缆相对基准电位有电压。
·使屏蔽电缆捕获的噪声合理地返回“地”线。
磁场耦合屏蔽:·接收电路的放置应当尽可能远离磁场源。
·不允许走线与磁场平行,而要与磁场成直角。
·根据频率和场强选用适当的材料屏蔽磁场。
屏蔽线的接地有三种情况:单端接地方式、两端接地方式、屏蔽层悬浮。
(1)单端接地方式:假设信号电流i1从芯线流入屏蔽线,流过负载电阻RL之后,再通过屏蔽层返回信号源。
因为i1与i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它们产生的磁场干扰相互抵消。
这是一个很好的抑制磁场干扰的措施。
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抵制磁场耦合干扰的措施。
(2)两端接地方式:由于屏蔽层上流过的电流是i2与地环电流iG的迭加,所以它不能完全抵消信号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干扰。
因此,它抑制磁场耦合干扰的能力也比单端接地方式差。
单端接地方式与两端接地方式都有屏蔽电场耦合干扰作用。
(3)屏蔽层悬浮:只有屏蔽电场耦合干扰能力,而无抑制磁场耦合干扰能力。
低频单端接地,抑制磁场干扰,高频双端接地,抑制磁场干扰。
动力电缆线两边接地,电机端的PE必然要接在驱动端的PE上,并最终接入机箱内的大地汇流排。
信号线则需要区别情况对待,一般而言模拟信号主张单端接地,以避免双端接地时,地电势不同引发的地电流影响信号;数字信号或差分信号主张双端接地,只是过大的地电流也同样可能影响信号。
所以个人以为,无论是单端还是双端,原则是死的,实效才是目的,需以能解决现场问题和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为重,因此往往只能灵活处置。
加工电缆屏蔽线的工艺
电缆屏蔽线是一种用于电力传输和信号传输的电缆,在电缆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屏蔽处理,以防止电磁干扰。
电缆屏蔽线的工艺包括材料选取、屏蔽结构设计、屏蔽绕制和屏蔽检测等环节。
首先,在材料选取方面,电缆屏蔽线一般采用铜带作为屏蔽材料,铜带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抗氧化性能,可以有效地屏蔽电磁干扰。
此外,为了提高屏蔽效果,有时也会在铜带表面镀上一层锡,形成铜锡层的复合屏蔽线。
其次,屏蔽结构设计是电缆屏蔽线加工的重要环节。
屏蔽结构的设计应根据电缆的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来确定。
一般常见的屏蔽结构有单层屏蔽、双层屏蔽和串级屏蔽等形式。
单层屏蔽适用于对电磁干扰较低的场合,双层屏蔽适用于对电磁干扰要求较高的场合,串级屏蔽则是在双层屏蔽的基础上再添加一层屏蔽结构,可以达到更高的屏蔽效果。
第三,屏蔽绕制是电缆屏蔽线加工的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将铜带通过切割机进行切割,并根据电缆的尺寸和要求来确定铜带的宽度和长度。
然后,将切割好的铜带通过屏蔽绕线机进行绕制。
在绕制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将铜带固定在电缆芯线附近,并保持一定的绕制密度和绕制角度,以确保屏蔽效果的均匀和稳定。
最后,屏蔽检测是电缆屏蔽线加工的最后一步。
通过使用专用的屏蔽测试仪器,
对电缆屏蔽线进行测试,以检测其屏蔽效果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屏蔽检测包括屏蔽效率、屏蔽宽带性能、屏蔽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
总之,电缆屏蔽线的加工工艺包括材料选取、屏蔽结构设计、屏蔽绕制和屏蔽检测等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屏蔽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缆的电磁干扰,保障电力传输和信号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
用有屏蔽层的传输电缆是减少电磁干扰的一项基本措施。
主要有两种接地方式:一是屏蔽电缆一头接地,二是屏蔽电缆两头接地。
屏蔽电缆一头接地:
屏蔽层抗干扰的机能原理基本:干扰源和接收端等效成电容的两极。
一边有电压波动会通过电容感应到另一端。
插入接地的中间层(就是屏蔽层)破坏此等效电容,从而切断干扰通路。
而两头接地会造成两边电势不等,电势不等时会有很大的电流(地电流环路)造成屏蔽机能损坏。
传输电缆屏蔽层仅一端做接地而另一端悬浮时,它只能防静电感应,防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干扰电压。
为减少屏蔽层内芯线上的感应电压,在有些弱电设备的技术要求屏蔽层仅一端做了接地连接的情况下,应采用有绝缘层隔开的双层屏蔽电缆,其外层屏蔽层至少应在两端做接地连接。
这样,外屏蔽层与其它同样做了接地连接的导体构成环路,感应出一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一般而言,变频器的信号线和模拟线,PLC模拟量模块的模拟信号线通常采用一方接地。
屏蔽电缆两头接地:
对电缆屏蔽两端同时接地,目前主要是如下考虑的:有些动力负载电缆在工作时产生波动很大的交变电磁场,由于电位差的原因,容易产生较大的电动势,影响信号线,模拟线等微电的传输精度,更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击穿损坏.因此必须两端同时接地,以平衡这种电压,以防止屏蔽层形成环流。
一般而言,变频器的电源输入端只需普通电缆而不需屏蔽电缆.而其输出端必需要用屏蔽电缆并且要两头接地.。
屏蔽线缆的原理屏蔽布线系统源于欧洲,它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屏蔽系统综合利用了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及屏蔽层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不能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
也就是说,要求该设备或网络系统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又不能辐射过量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它设备及网络的正常工作。
U/UTP(非屏蔽)电缆的平衡特性并不只取决于部件本身的质量(如绞对),而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为U/UTP(非屏蔽)周围的金属、隐蔽的“地”、施工中的牵拉、弯曲等等情况都会破坏其平衡特性,从而降低EMC性能。
所以,要获得持久不变的平衡特性,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在所有芯线外加多一层铝箔进行接地。
铝箔为脆弱的双绞芯线增加了保护,同时为U/UTP(非屏蔽)电缆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平衡环境。
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屏蔽线缆。
屏蔽电缆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电缆是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多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原理(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的工作。
实验表明,频率超过5MHz的电磁波只能透过38μm厚的铝箔。
如果让屏蔽层的厚度超过38μm,就使能够透过屏蔽层进入电缆内部的电磁干扰的频率主要在5MHz以下。
而对于5MHz以下的低频干扰可应用双绞线的平衡原理有效的抵消。
根据布线最早的定义,分为非屏蔽线缆-UTP和屏蔽线缆-STP两种。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各家不同的工艺,衍生出了很多不同屏蔽的种类1.F/UTP Foil Screened Cable 单层的铝箔屏蔽结构2.Foil and Braid Screened Cable 铝箔和铜质编织网双层屏蔽结构a) SF/UTP 铝箔和铜质编织网同时包裹在四对线的外层b) S/FTP (PIMF) 线对单对铝箔屏蔽加上包裹在四对线的外层的铜质编织网PIMF = Pair in Metal Foil屏蔽电缆抵抗外界干扰主要体现在: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可以通过屏蔽系统得到一定的保证。
信号电缆屏蔽接地方法嘿,咱今儿就来唠唠信号电缆屏蔽接地方法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信号电缆啊,就好比是咱身体里的血管,那里面流的信号就跟血液似的,得顺畅无阻地传输才行。
可要是没把屏蔽接地这事儿搞好,就好比血管出了毛病,那可就麻烦啦!你想想看,要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各种干扰,那接收端收到的不就成了一团乱麻啦?这就好像你打电话,这边说的明明是“我吃苹果”,那边听成了“我吃蛤蟆”,这不是闹笑话嘛!所以说啊,这屏蔽接地可太重要啦。
一般来说呢,有几种常见的方法。
就拿单端接地来说吧,这就好像是给信号电缆找了个安稳的家,让它能安心地传输信号,不受外界干扰。
就好比你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学习,能不专心嘛!还有两端接地呢,这就像是给信号加了双重保险,让干扰根本没机会靠近。
就好像有两个保镖保护你,那安全感蹭蹭往上涨啊!那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可得注意啦!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接地方法。
比如说,要是周围环境干扰特别多,那可能就得选那种更厉害的接地方式。
这就跟咱出门穿衣服似的,天冷了就得多穿点,天热了就少穿点,得灵活应变嘛!而且啊,这接地的位置也得选好咯。
你可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接上,那可不行。
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得找对路才行,不然不就南辕北辙啦?还有啊,这屏蔽层也得处理好。
不能有破损啥的,不然就跟城墙有了缺口一样,敌人不就趁机攻进来啦?咱再说说这接地的材料,那也得好好挑挑。
得选质量好的,不然用不了多久就坏了,那不就白折腾啦?总之啊,信号电缆屏蔽接地这事儿可不能马虎。
这就跟咱过日子一样,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才能过得顺顺当当的。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咱可不能让这小小的电缆接地问题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运行,那可就得不偿失啦!所以啊,大家都得重视起来,把这事儿做好,让信号传输得稳稳当当的,咱们才能安心呐!。
电缆的屏蔽方法
电缆导体通过电流时周围就有电场,磁场。
当电磁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可能对周围的金属构件或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
为消除影响,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将电磁场屏蔽。
屏蔽构件的屏蔽效应源于对于电磁波的吸收衰减和反射衰减。
对低频电磁波的屏蔽以吸收衰减为主,对高频电磁波的屏蔽以反射衰减为主。
屏蔽效应用屏蔽系数S表征。
屏蔽系数S用场中某处屏蔽后的电场强度EP或磁场强度HP与该处屏蔽前的电场强度E或磁场强度H之比测算,屏蔽系数越小则屏蔽效果越好S=EP/E=HP/H=0~1。
电缆屏蔽结构有多种,如铜丝或钢丝编织,铜带绕包或纵包,铝塑复合带纵包,铅套或铝套,钢带或钢丝铠装等。
一般来说,屏蔽体半径小,厚度大,层数多,材质复合交错,则屏蔽效果好。
不同材质的屏蔽效应不同,如铜带屏蔽的反射衰减效应好,而钢带屏蔽的吸收衰减效应好。
电力电缆6KV及以上绝缘外均有金属屏蔽,其功能除屏蔽电场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泄露短路电流。
由于电缆接地方式不同,金属屏蔽结构也不同。
电缆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时,金属屏蔽采用铜带绕包。
电缆若采用小电阻接地,金属屏蔽多采用铜丝疏绕结构或金属套。
另外,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绝缘内外均有半导体屏蔽,其功能不再是屏蔽电场,而是均化电场,即使绝缘内的电场尽量趋于均匀,从而改善和提供绝缘效能,延长电缆使用寿命。
半导体电屏蔽料多为加有炭黑的聚烯烃,有交联型和非交联型,采用三层共挤工艺紧密均匀的附着在绝缘内外,其厚度标准规定。
就屏蔽效果而言,导体屏蔽厚一点好,绝缘屏蔽薄一点,均匀一点好。
使用半导体电屏蔽材料有严格的技术条件,这里仅谈三点,即含水量,电阻率及杂质颗粒的规定数据,一般半导体电屏蔽材料的含水量应不大于1000PPM,超光滑材料应不大于250PPM。
导体屏蔽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应不大于10000,绝缘屏蔽料的体积电阻率应不大于500。
超光滑屏蔽料的杂质颗粒有严格要求,大于200的颗粒应不多于15个/M2,大于500的颗粒应不多于1个/M2。
额定电压100KV及以上的电缆应采用光滑屏蔽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