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赴黑龙江龙江调研有感

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赴黑龙江省龙江县小分队马洁华

(资源与环境学院应用气象学气象041班)

2007年7月29日至8月3日,我们六人在远离家乡和学校的地方展开了我们的暑期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当我们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家门,冲击与震撼却无处不在。

我们此次下乡社会实践的地点主要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所调查的项目包括:农户用肥习惯调查、化肥经销商调查和示范村走访等。与我们同行的还有当地分公司的顾问王泽义老先生和焦志强经理,以及龙江县中化办事处的刘彦奇经理和办事处的部分工作人员。结合我们的实践调查任务和分公司的宣传目的,我们把工作基本分为三个方面:农户走访、知识讲座和考察学习。我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并发现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农民缺乏科学的指导

大多数农民在化肥的种类的选择方面普遍存在“盲目随大流”的情况,缺乏科学可靠的信息来源。大多数农民的信息来源是电视,中央台和省台是他们比较相信的,但是看电视基本停留在娱乐的基础上,很少去看专门的农村科技、致富信息之类的节目。他们最信任的是亲戚朋友的推荐,而且购买时通常是和邻居、亲戚等搭伙去,大家往往是看别人买哪个自己就买哪个,没有真正的从品牌、营养元素含量等方面考察,由此肥料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可想而知。而且农民缺乏品牌意识,当问到都了解哪些化肥品牌时,很多人都说不记得或不清楚,甚至有的连今年买的什么牌子的化肥都不清楚,如此的盲目和盲从,情况堪忧啊!

在化肥施用量方面农民也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也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使得出现化肥投入量高、收效差的情况。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基本每年的施用量变化不大;而对于某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随意性还是较大,这不仅体现在施用量方面,在品牌的选择方面也是,主要决定他们的选择的是市场价格。

从种类、品牌到用量,每个环节农民大多还是根据经验,缺乏科学的指导,所以导致肥效不高。

2.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中国农村区域广大,情况复杂,很多我们认为想当然的事情在这里并没有按照我们的一般想法实现,真正让我们体会到现实是残酷的。

在我的意识中消费者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事情并不是这

么简单。选择是有,但是范围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附加因素也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农民都是通过当地经销商购买化肥和农药,所以经销商就把握了品种的主动权。基本是他们卖什么农民就得买什么,而经销商往往是从利益第一的角度出发,效果其次。这与农民的出发点有质的不同,而农民又没有科学的指导,购买时存在盲目性,所以对品牌的意识就更淡薄了。其中也有一些想买自己中意的品牌的,但是经销商没有,去别的地方买成本太高,而且时间也不等人,所以最后往往也就选择了妥协。从这个角度来讲,真正把握主动权的是经销商而不是农民,农民的选择余地很小,甚至根本没有。有些经销商经销的品种较多,其中有些市场好但是利润低,在销售的时候他们就采取“搭配”的方法,所谓“搭配”就是农民在购买时买一种就必须搭配购买另一种。举个例子,农民去买二铵和尿素,农民大多都选择买一个品牌的二铵,经销商便搭配一个制定品种的尿素一起卖。如果单买二铵则要加价,大多数农民对此相当不满,但出于成本的考虑最后还是按照经销商的“搭配”购买。在农资的销售过程中主动权并没有按照我们通常意识中的掌握在消费者——农民手里,相反却在销售者的手里。消费者和销售者在销售过程中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买卖的不公平,最终影响的是农民和厂家的利益。

测土施肥口号响亮,但农民的反响并不好。测土施肥可以更好的了解土壤的各种养分含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施用肥料。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测土施肥”问题多。首先是农民反映其中问题大。农民很欢迎这种新措施,但是他们对于土样的选择意见很大。他们说只是听说过“测土”,但实际没见过;或者是有人来测了,但是选择的是别人家的土地,化验的结果他们认为不可信。就此我们询问了中化的相关人员,他们说由于“测土”成本很高,现在无法做到每家土地都采样。这让我不禁担忧,好的科学技术不能应用于实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厂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口号很响亮,但是受益的农民不多,这就导致大多数农民对此措施不满,影响到厂家的口碑,真可谓“费力不讨好”。其次,许多厂家利用此次机会“大展拳脚”,他们打着“测土”的牌子到处取样,然后再发给农民“化验结果”,实则是取样是真,测试是假,结果捏造!但是农民并不知道内情,反而对这些厂家信任有加。所以“测土施肥”这项措施对于正规厂家是“费力不讨好”,某些不法厂商却从中“受益匪浅”。

由于农村情况的复杂性,许多事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甚至使人震惊,但这些无疑窦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3. 农村区域间发展不协调

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龙江县龙江镇九里村、黑岗镇八百垧村,还参观考察了查哈阳农场。三个地区的情况差距很大:九里村的农业还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而查哈阳却是现代农业的代表,八百垧居中。在九里村和查哈阳之间,感受到巨大的差距。当九里村的村民蹲在地头看着干旱的玉米而叹气时,查哈阳的稻田外却是潺潺的流水;当九里村的村民还在为打一口机井而愁眉紧锁时,查哈阳的飞机已经结束了作业;当九里村的玉米因为干旱面临绝收时,查哈阳的水稻却是稻花飘香,一派丰收景象……造成两地差距的是什么呢?

九里村自然条件差,地少且贫,农民在这里兢兢业业地劳作,换来的是微薄的收入,贫

穷使他们无力改善生产条件,只能维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传统的生产方式无疑不利于当地的发展。而农业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越高,产量就越难以保障,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保障。

查哈阳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注重发展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里有现代化的大型机械,有大片的育种基地和试验田。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围着地头转,看不到无奈和沉重,反而是丰收的喜悦。

这是地区间的不和谐,造成这种不和谐的因素很多,怎么解决也是当地政府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否应该扶持某些贫困地区,是否应该用政府的力量改善某些自身无力改善的地区……

4. 科技服务农业,虎头蛇尾

我们在龙江县最大的乡镇——景星镇和碾子山市举办了两场讲座。在两次的讲座中,我们看到农民学习知识的热情很高,有的甚至冒着酷暑从几十里外赶来参加学习。但是当我问到,这些知识你们回去都能用上吗,他们的回答是有的能用上,有的不能。我又问,为什么有的用不上呢?“没条件,有些实施起来成本很高,或者临用时还是不会,缺乏实际指导”据我们了解,农民都很希望可以通过科技致富,国家也将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首位,但是实际农民能受益的太少了。举个例子: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为了服务农民,开通了电台广播,专家热线,专家讲座,测土施肥等很多活动,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一无所知。难道是中化只是喊喊口号吗?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详细询问了王老师和焦经理,中化确实做了,扎扎实实的做了,但是农民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从中受益呢?可见科技服务农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的农村太广大,情况太复杂,宣传、服务、实际指导等一步跟不上都不行。有些厂家只说不做,借科技之口搞宣传,可耻;但是真正做了,农民却不能受益,可悲。

科技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不少,很大一批科研工作者奋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但是我们别忘了,真正能将科技应用在整个中国农村的是中国广大的农民,只有农民真正掌握了科学技术,并把它应用到生产中去我们的科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说是服务于农业。

很高兴可以有这次实践的机会,实践使我们真正走出了课堂,真正地接触到社会,真正了解到农村的实际情况,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感触良多。实践结束了,思考却没有结束,农村的情况使我们亲身体会到“三农”问题的复杂和迫切,感受到社会中不合理、不合谐的地方还很多。虽然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中国农村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但是通过这些,我们还是了解到了许多课堂之外的情况,知道了自己该做些什么。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我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并利用一切机会多下去走走看看,做好准备,将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