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19.64 KB
- 文档页数:4
土壤改良主要施工方案一、前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许多土壤出现了退化、贫瘠、酸化、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土壤改良成为了当前农业和生态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改良的主要施工方案,为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土壤改良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调节土壤酸碱度和盐分含量,使其适应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3、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4、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二)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种植作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改良措施和方法。
2、综合治理原则:采用多种改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良。
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土壤改良的长期效果,采用环保、节能、高效的改良技术和材料,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土壤改良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改良成本和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实用的改良方案。
三、土壤改良的主要施工方案(一)物理改良1、深耕翻土通过深耕机械将土壤深层的生土翻到表层,将表层的熟土翻到下层,打破土壤的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一般深耕深度在 25-30 厘米左右,可每隔 2-3 年进行一次。
2、客土改良对于土壤质地不良、肥力低下的地块,可以采用客土改良的方法。
即将其他地方的优质土壤运输到改良地块,覆盖在原土表面,以改善土壤的质地和肥力。
客土的厚度一般在 10-20 厘米左右。
3、土壤平整对于地势不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需要进行土壤平整。
通过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设备,将土地平整为坡度均匀、表面平整的地块,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 Vol.13 No.10我国设施农业土壤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刘 甜,蔡喜运*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摘要 由于设施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近年来我国的设施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
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长期密集重茬种植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加上设施农业需要高温高湿、缺乏雨水淋溶的环境条件,共同导致设施农业的土壤出现退化。
综述了目前设施农业土壤存在的土壤养分失调、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生物环境恶化和土壤污染6个方面的退化问题和成因,并简述了不同的设施土壤修复技术,为控制设施农业土壤生态环境退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 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设施土壤修复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0–0302-03设施农业是指在受控的室内环境中种植农作物的一种农业系统。
与传统的露地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和水的使用效率等,设施农业的单位面积生产力比传统农场高10~20倍。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规模发展迅速,总面积超过世界设施农业的80%。
在北京市的统计中,设施农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2019年已达到46%[1]。
然而,为了尽可能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设施农业中常常出现土地密集使用、过度使用肥料和农药,使用质量不明的灌溉水等情况。
目前,设施农业中农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管理,没有针对土壤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导致设施农业土壤的退化和污染问题,如土壤养分失调、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农药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1 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存在的问题1.1 土壤养分失调设施农业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机物的逐渐损失,也是设施农业土壤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测量国内有一定运行年限的设施农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发现其值为2.5%~4.0%,低于发达国家(8%~10%)。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于过度施肥、灌溉不当以及土壤排水不良等原因导致。
为了有效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可以采取以下合理建议:
1.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特别是氮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
有机肥
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盐分积累。
2.合理灌溉: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
这样可以减
少水分蒸发,降低盐分在土壤表层的积累。
3.土壤深翻:定期深翻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
这有助于将盐
分均匀分布于土壤深层,减轻表层土壤盐渍化。
4.种植耐盐作物:选择耐盐性强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如盐生植物等。
这些
作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土壤盐渍化的影响,保证产量。
5.土壤调理:使用土壤调理剂,如石膏、腐殖酸等,来调节土壤酸碱度,降
低土壤盐分。
同时,这些调理剂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轮作与休闲: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
在休闲期,可以进行深松耕、淹
水等措施,以降低土壤盐分。
7.加强排水:改善土壤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
这可以防止水分在土壤中
滞留,减少盐分积累。
综上所述,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施策。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土壤深翻、种植耐盐作物、土壤调理、轮作与休闲以及加强排水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质量,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复合农艺措施
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复合农艺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施用有机肥: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并且有机肥中的有机质能够与盐分结合形成稳定的盐化物,减少盐分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2. 调节灌溉水质:根据土壤的盐分情况,合理选择灌溉水源,并在灌溉过程中控制好水量和灌溉间隔,以降低土壤的盐分含量。
3. 合理施肥:根据作物的需肥量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4. 实施良好的耕作措施:如深耕翻松、松土、耕种等,有助于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空气和水分的透入性,减少盐分的积累。
5. 种植盐耐性作物:选择适应高盐环境的作物进行种植,这些作物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能够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生长和发育。
6. 使用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磷矿粉等,能够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并促进盐分的结合和迁移。
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复合农艺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性质、植物种类、灌溉水质等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结合使用,以达到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
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2.1条件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2.2.1盲目施肥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
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一、问题概述设施园艺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原本没有盐分积累或盐分较低的土壤,在设施园艺生产过程中,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盐分积累超过一定标准,从而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这一问题在设施园艺生产中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设施园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成因分析1. 水质问题:灌溉水中含有较高的盐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盐分积累。
2. 肥料施用不当:过量施用化肥或者不合理配比肥料会导致土壤盐分积累。
3. 土壤排水不良:排水不畅导致水分停留在土壤中,盐分随水分蒸发而残留在表层土壤中。
4. 土地长期不耕种:长期不耕种或者不合理的耕作,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无法得到有效地去除,从而积累在土壤中。
三、治理措施1. 合理选址:在设施园艺建设的初期,要根据当地水质、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建设场地,避免因地域环境不适宜而导致盐渍化问题。
2. 合理施肥:合理掌握施肥技术,进行施肥前要做好土壤测试,合理配比肥料,适量施用有机肥。
3. 加强排水:改善土壤排水条件,采取排水沟、排水管等措施,保持土壤排水畅通。
4. 良好耕作管理:加强土壤改良工作,定期耕种,促进土壤中盐分的有效去除。
5. 土壤改良:采取添加腐熟有机物、石灰和石膏等中和盐分的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四、结语设施园艺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制约设施园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其成因和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于改善土壤环境、保障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对土壤环境的细致护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设施园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确保设施园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监测与预警1. 定期监测:建立设施园艺土壤盐分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盐分进行测试和监测,及时了解土壤盐分的变化情况。
2. 制定预警标准:根据不同作物对盐分的耐受性,制定不同的预警标准,一旦土壤盐分超过预警值,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老菜田次生盐渍化及其土壤改良作者:彭永坤刘喜梅肖鑫华来源:《吉林农业》2010年第03期【摘要】耕作多年的老菜田,尤其是具有保护设施的棚室菜田,易呈现出次生盐渍化现象。
本文详细介绍了次生盐渍化土壤状况表现、危害,土壤盐渍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综合改良措施。
【关键词】老菜田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耕作多年的老菜田,尤其是具有保护设施的棚室菜田,由于多年连续种植高产蔬菜作物,甚至一年四季都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作物,耕地得不到休闲养护,养分的输出大于补偿。
为了获得当季作物的高产,过量施用无机化学肥料,导致土壤耕作层内盐分积累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增高,呈现出次生盐渍化现象,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盐渍土壤状况表现当土壤盐分浓度升高到0.5%~1.0%时,表现为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表土板结并出现较坚硬的盐化层。
灌水时,水向下渗透速度慢,表土层一经干燥就多呈现白色结晶,尤其是前茬作物收获后,休闲期土壤表层出现的白色结晶更为明显。
这就说明前茬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较严重的表土呈现青霉现象,严重的地块还出现红霉现象。
2.盐渍化土壤引发蔬菜作物生理病害当土壤溶液浓度达到0.3%~0.4%时,多数蔬菜作物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已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接性生理病害。
根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气温稍高时,有些高稞作物植株发生萎蔫,增加灌水量也不能缓解,植株体生长衰弱,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其他病害;当土壤盐分浓度达到0.5%~1.0%时,多数蔬菜作物均表现出生理病害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植株营养生长受到抑制,叶小并萎缩,叶色深绿,叶缘翻卷,生长点处叶缘黄化并卷缩,中部叶片边缘出现坏死斑,严重时连成片,并呈现似镶金边的症状,根系发黄,不发新根。
在土壤并不缺水的情况下,植株白天有时也表现萎蔫。
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及吸收能力所致。
尤其茄果类蔬菜果实的产量与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3.土壤盐渍化产生的原因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无机化学肥料用量过大,而且多年连续施用。
土壤盐碱化改良新方法土壤盐碱化改良新方法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超过了土壤中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范围,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传统的土壤改良方法中,通常使用化学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来调节土壤性质。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土壤盐碱化改良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修复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种方法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来修复盐碱化土壤。
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产生有益的酶和物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
同时,微生物还可以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养分和保护。
因此,利用微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壤,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目前,微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添加外源微生物,另一种是利用土壤中的自生微生物。
添加外源微生物的方法是通过人工添加一种或多种对土壤有益的微生物来修复土壤。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降低盐分浓度、改变土壤pH值和分解有机物等方式来改善土壤质量。
而利用土壤中的自生微生物的方法则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环境因子,如水分、温度和氧气含量等,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虽然微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壤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微生物的选取和培养、环境因子的控制等,但这种方法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微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壤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的依赖,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其次,微生物修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污染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此外,微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壤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微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壤是一种新的改良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微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壤的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特征及其修复进展摘要: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栽培土壤的主要障碍性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综述了次生盐渍化土壤的理化特性与土壤盐基离子种类,并对次生盐渍化土壤修复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通过归纳分析壳聚糖、甜菜碱和γ-聚谷氨酸的化学特性及在土壤修复中的研究现状,提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绿色化学修复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次生盐渍化;绿色化学修复;壳聚糖;甜菜碱;0引言农业为集约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栽培模式,农民为了追求产量的提升而盲目过量施用化肥,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和高温高湿的栽培环境,肥料矿化速率快,使矿质养分离子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
盐渍化土壤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严重危害,当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过多会引起土壤溶液渗透压增加,土壤水势下降,影响作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引起作物缺水而生长受抑[1]。
此外,土壤中盐离子含量失衡还会造成植物对土壤中部分离子吸收过多而产生毒害。
而且,氮肥在土壤矿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H+离子,往往会引起土壤pH的下降,次生盐渍化也往往伴随土壤酸化同时发生。
因此,土壤盐渍化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最严重的非生物逆境胁迫因素之一,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
1次生盐渍化的土壤环境特点栽培条件下,作物生长环境相对封闭,内的温度和湿度明显高于露地,促使土壤固相物质的分解加快,盐基离子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导致土壤结构变化,其生态环境与露地土壤有较大差别,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一定变化[3]。
1.1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表观特征一般分为3个阶段:过量的氮肥,土壤在潮湿度较大的内,表现为绿色藻类大量生长;第二阶段表现为土壤过量的Ca2+、Na+、Mg2+,在土表出现白色盐霜;当土壤含盐量高于10g/kg时土壤表面上则出现块状砖红色结块[4]。
大量的盐基离子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土壤颗粒高度分散,大孔隙减少,土壤粘重[5]。
1前言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农业第一大国。
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简称CEA )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特点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1]。
是指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的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2],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3]。
在“八字宪法”中,“土”排于首位,主要是指土地和土壤。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4],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和粮食蔬菜安全的保障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5],是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高低与作物的高产稳产密切相关,如何提高和维持土壤肥力,是农田耕作管理技术的核心。
土壤肥力是动态而非固定不变,土壤的物质构成、生物因素、自然条件以及人为耕作管理影响土壤肥力的变化。
不合理的土壤管理会造成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侵蚀、沙化、次生潜育化、污染等土壤退化问题,引起全球近23.5%的土地不同程度退化;我国土壤退化总面积约4.6亿hm 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1/4,土壤退化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问题之一[6]。
因此,只有良好可持续的土壤管理,减少土壤退化,提升土壤肥力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需求[7]。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由于人为活动不当,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盐渍化程度的过程[8]。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当今世界土壤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9],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10]。
它制约了农业生产,破坏了环境资源,还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11]。
盐渍土处置方案
背景
盐渍土是指含有较高土壤盐分的土壤,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过高的盐分
会导致作物生长减缓、死亡,甚至土地无法再次利用。
因此,盐渍土的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处置方案
处理盐渍土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改良剂处理法
改良剂是指添加到土壤中以修改其性质的物质,如石灰、磷酸盐等。
将改良剂
添加到盐渍土中,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盐分,降低盐分浓度,改善土壤结构。
2. 冲洗法
将盐渍土表层的土壤加以冲洗,去除多余的盐分。
这种方法适用于浅层盐渍土,但对于深层盐渍土效果不佳。
3. 建设蒸发池
将盐渍土挖出,堆积在开阔地带中,使其充分暴露在阳光下,于夏季蒸发水分,从而使水分中的盐分被残留下来。
这种方法对于严重的盐渍土非常有效,但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时间。
4. 放牧法
将家畜或野生动物放到盐渍土地上,利用其与土壤相互作用和牲畜排放物的肥
料作用,逐渐改善土壤结构和盐分浓度。
这种方法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非常有效,但需要长期的维护。
结论
不同的盐渍土处置方案各有优点和缺陷,选择合适的方案应该根据不同的土地
条件和盐分浓度加以考虑。
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改良,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国外如欧洲的一些低地国家像荷兰,沿海地区自然水体的盐份过高,也使土壤造成严重的盐渍化问题,其温室产业的发展则是基于避开这些土壤而大量采用人工基质栽培,特别是利用岩棉进行园艺植物栽培。
而在美洲,如巴哈马岛、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由于广域的国土和较少的人口,盐渍化区域则大量被闲置,并不需要进行治理。
设施地土壤因农户种植习惯、施肥量及方式、灌溉等不同,而使主要盐分离子含量不同,因此设施地盐害修复应因时因地制宜。
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等方面防治设施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沟或暗管排水洗盐、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
(1) 建立和完善排灌系统。
排水可分为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
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等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排除土壤中的盐分;垂直排水主要是用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不仅有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的优点。
研究发现,有排水沟的大棚,100-200cm 的灌水量即可将积累的盐类排去,无排水沟的大棚要加大灌水量,反复几次,使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并集中于排水沟排出。
(2) 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减少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
深耕翻土用于轻度盐渍化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盐渍化程度高的土壤。
1.2 生物措施
(1) 栽培耐盐品种
不同作物的耐盐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蔬菜的耐盐能力为:番茄>茄子>芹
菜>甜椒>黄瓜。
(2) 轮作换茬和间套作
由于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直接导致土壤中养分元素的不均衡,一些元素严重缺乏,另一些元素严重积累,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程度。
进行合理轮作和田间套作是解决连作障碍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对减缓土壤盐害有所助益
(3) 生物除盐
选择某些耐盐、吸肥能力强的植物(如苏丹草、玉米和田菁等) ,在夏季温室休闲期栽培,进行生物洗盐。
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土壤盐害,也可减缓土壤连作障碍。
(4) 有益细菌除盐
存在于植物根系的有益自生细菌(PGPR)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有害病原菌繁殖,增强植物代谢功能,缓解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如EM原露等。
EM是英文(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的缩写语,中文译为:有效微生物群”。
它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只要使用恰
当,它就会与所到之处的良性力量迅速结合,产生抗氧化物质,消除氧化物质,消除腐败,抑制病原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1.3 农艺措施
(1) 合理施肥和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和平衡施肥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手
段。
具体措施主要有:
施用有机肥,合理配施N、P、K 肥,基肥深施,根外追肥;科学选肥,注意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的交替搭配;使用长效或可控缓释肥料;施用半腐熟有机肥或秸秆,在进一步腐熟过程中使微生物吸收氮素,即“以肥压盐” 。
(2) 覆盖地膜,强化中耕地膜覆盖,既具有保温、保肥、保水和驱芽作用外,
又可减少土表水分蒸发;
强化中耕,及时切断毛细管。
两种措施均可减缓在蒸腾作用下盐分的大量聚集。
(3) 调控水分
调控水分主要有两种措施。
①选好水源,合理灌溉。
对于NOJ为主的盐害土壤,浇水时浇足浇透,将表面聚集的盐分稀释下淋,以供作物根系吸收。
对于
SO42-、Cl-为主的次生盐渍化土壤,可以利用滴灌措施,将有害离子排出根群,避免
直接危害作物根系。
②撤膜洗盐。
利用换茬空隙,撤膜淋雨溶盐或灌水洗盐,洗盐前先翻耕土壤,然后灌水,灌水量一般在以20cm上。
灌水后2天,盐分可减少30%-40%。
(4) 施用土壤改良剂
土壤改良剂可以显著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耕层, 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保水、保土、保肥性能,提高作物产量。
1.5设施土壤盐害改良材料
(1)y -聚谷氨酸
y—聚谷氨酸(y-PGA )是一种阴离子型氨基酸高分子聚合物(图1-1),其结构与聚天冬氨酸类似,只在主链上多了一个亚甲基,具有水溶性、超强的螯合能力、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农业方面,y-PGA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髙作物产量和抗逆性功能,可被用作植物养分吸收的促进剂、保水剂和农药缓释剂;将y-PGA与栽培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既可减少灌概次数和费用,又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止壤的保水性、透水性和透气性,减小土壤的昼夜温差变化,法到改良劣质土壤、促进作物増产丰收的目的;作为肥料和肥料增效剂,可提高营养元素利用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用y-PGA可缓和过度施用的肥料,从而减轻环境污染。
修复Ca2+-Mg2+-NO3理次生盐渍土的最佳组合为100mg/L y-PGA和景天三七(J3), 总盐分的最终去除率达到74.71%。
(2)壳聚糖
壳聚糖是一种高分子阳离子多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酞基的衍生物。
甲壳素是世
界上第二大可再生资源,每年的生物合成量约为1X 1010t。
甲壳素氮素含量较高,可以被土壤中微生物降解,作为作物的氮源。
壳聚糖作为改良剂可以提高传统肥料的利用效率,可以促进土壤有益菌群的生长,调节土壤中有益酶的活性,改善
土壤的理化性质。
壳聚糖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链上分布着经基、氨基、酞胺基、梭基等活性基团,这些基团可以与土壤中的离子发生鳌合和吸附作用,形成稳定的鳌合物,阳离子很难再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土壤盐分。
壳聚糖溶液施入土壤后,壳
聚糖通过分子上的氨基和羟基与土壤中的Ca2+、Mg2+等阳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
化合物,使用于交换的Ca2+、Mg2+等离子减少。
壳聚糖最佳用量66 t/hm2。
(3)秸秆(水稻、小麦)
秸秆是农作物收获后的废弃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富含各类矿质元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秸秆产量约在7X 108t左右,居世界之首。
其中养分含量超过我国每年化肥用量的2/5。
Na+、Ca2+、Mg2+含量均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在秸秆分解过程中被土壤微生物利用或转化为难溶形态。
Cl-、N03「离子随着秸秆用量增加而降低,经过秸秆处理后土壤肥力得到改善,延缓了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过程。
秸秆腐熟过程中微生物固氮是秸秆处理组中N03「下降的主要原因。
秸秆最佳用量9t/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