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历史文献述略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
2009年1期(总第48期)满语研究 MANCHU ST UD I ES№1,2009(General№.48) 《锡伯族历史探究》述评晓 俣2008年5月,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吴元丰、赵志强两位先生的合著《锡伯族历史探究》,这是元丰、志强两位先生从事满文工作30年来有关锡伯族历史研究的论文集。
因同为“满字号”学人,元丰赠书予我。
翻检拜读之际,感叹不已。
元丰、志强均为锡伯族,来自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1975年,两人毕业于察布查尔自治县第一中学,同年通过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即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考试,成为“满文干部培训班”学员。
1978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满文组,从事明清历史档案工作,重点参加满文档案整理与翻译。
时至今日,从业已满30年。
元丰先生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主任,先后主持编译出版了《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1994)、《清代鄂伦春满汉文档案汇编》(2001)、《清内阁蒙古堂档》(2005)、《珲春副都统衙门档》(2006)和《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1999)等四百余册档案史料和目录,同时还在满文文献、清代边疆史地、少数民族历史和中琉关系史等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
志强先生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满学研究所所长,他潜心研究入关前的满文文献,历经数年推出专著《旧清语研究》(2002),对实录中摘出的旧清语进行全面的解读,澄清了多处歧义。
志强先生随后于2007年又出版专著《清代中央决策机制研究》,以大量满文档案为据,探讨后金———清代中央决策问题,推进了清代官制问题研究。
志强先生发表的满文清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亦达50余篇。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事期间,元丰、志强先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尝试开展一些学术研究。
在选择研究领域时,他们想到了自幼在察布查尔听老人们讲述过的本民族历史故事,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是否是真的,乾隆皇帝是否真得允诺锡伯族驻防新疆满60年后返回东北老家,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都像谜团一样纠结在他们的心里。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锡伯族与锡伯国一、锡伯族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是由鲜卑遗留的一支发展而来。
其族名本是锡伯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12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在统一东北过程中,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军,不少人逃入人烟稀少的森林,成为后来史称“林中百姓”的一部分。
战争中,洮儿河、绰尔河流域锡伯人部族的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不少农业用地被辟为草原牧地。
元代,泰州等地的锡伯人回到绰尔河、洮儿河流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属辽阳省管辖。
明末,兀良哈三卫蒙古大部南迁,科尔沁部扩张到兀良哈三卫地区,洮儿河、绰尔河等地区为其控制,自此,锡伯人又处在了科尔沁蒙古人统治之下。
女真人建州部崛起。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尔沁部联合锡伯、叶赫、哈达、乌喇、辉发、卦尔察、朱舍里、讷殷8部,以抗击努尔哈赤,结果九部联军败绩,史称“九部之战”。
此后,努尔哈赤用安抚手段,对主动归服者赐予“佛满洲”之称,与满洲人一视同仁。
不少锡伯贵族投奔努尔哈赤,即历史上的“锡伯满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职,被称为“锡伯世管佐领”。
九部之战后,努尔哈赤根据盟旗制度将科尔沁蒙古人分为十旗,锡伯人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
作者: 吴元丰;赵志强
出版物刊名: 满语研究
页码: 138-142页
主题词: 科尔沁部;伯都讷;女真人;汉文文献;档案史料;索伦营;新满营;锡伯营;扶余县;鲜卑族
摘要: 锡伯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83629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境内。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锡伯,在我国的汉文文献中,又作西北、席北、席帛、洗白等,皆同名异字。
锡伯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关于锡伯族源,至今说法不一。
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是东胡的一支;一说锡伯族与满族同源,是女真人的后裔;一说锡伯族与鄂伦春同族。
相比之下,第一种说法稍占上风。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言,明末清初,锡伯族生息繁衍于我国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隶属于科尔沁蒙古。
清初,将蒙古科尔沁部编旗时,其所属锡伯人也被一并编入旗下。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锡伯人从蒙古抽出,编入满洲上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和乌拉吉林(今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今天,我们将一起认识一个不太为人熟悉的民族锡伯族。
锡伯族最早起源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
现在,他们主要居住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塔克拉玛干地区以及西藏的墨脱、拉萨、那曲等地。
他们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为藏传佛教的十五个小宗派之一。
他们形成了一个保存着独特民族文化的“锡伯族文化矩阵”,包括锡伯族民俗、语言、文字、历史和宗教等元素。
锡伯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他们曾是青藏高原唯一的政权,受到玛坝朝汗王朝、藏传佛教、古兰经和九州政权的影响,历经崛起和衰落,逐渐形成今天的一个政治社会组织。
锡伯族的文化也相当丰富,他们的民族文化以藏传佛教为基础,通过唢呐舞蹈、锡伯民歌和锡伯族舞等多种民族文化活动传播,并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锡伯族有自己的文字,古怪而又精巧,结合了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新疆的某些地方被广泛使用。
此外,他们的宗教也相当丰富。
锡伯族人信奉的是佛教,他们将佛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宗教仪式和习俗,如佛门婚礼、佛门藏传活动等。
他们的宗教也影响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遵守宗教规矩,如戒酒戒色、有礼貌待人等。
此外,锡伯族也有自己的特色佳肴。
在他们的餐桌上,酸奶、奶粥和兔肉汤等都是深受欢迎的佳肴,他们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每日早晚吃酸奶,每年冬天把山羊肉放到冰桶里冷藏,常用芝麻油做饭等。
在总结锡伯族文化时,不得不提到他们独特的民族服饰。
锡伯族服饰以红、蓝、紫为主色,既充满着民族特色,又流露出对自然的尊重,同时将意境的元素融入其中,它的仪式性也为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添加了几分神秘感。
本文从介绍锡伯族的起源、文化、宗教、风俗、服饰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深藏于大漠西部的锡伯族的历史与文化。
正是由于这个深沉而优雅的民族文化,使锡伯族在新疆具有非凡的地位和家喻户晓的文化地位,同时也为全国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精神财富。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我国历史最久远古老的民族——锡伯族锡伯族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1]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
简介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起源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信仰过去锡伯族的宗教信仰较杂,曾经有过对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对鲜卑兽、狐狸、蛇、虫、古树、人参等动、植物的崇拜;对土地神“巴纳厄真”、谷神、瘟神、牲畜神“海尔坎”、灶神“肫依妈妈”、门神“杜卡伊恩杜里”、娘娘神、河神“罗刹汉”、山神“阿林乌然”、引路神“卓尤恩杜里”、猎神“班达玛法”、柳树神“佛多霍玛法”和渔神“尼穆哈恩杜里”等神的崇拜;对灵魂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
锡伯族源资料研究成果及新信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锡伯族的来源和历史渊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从现有的相关史料资料和学术研究中,我们可以窥见锡伯族的历史变迁以及其文化传承的特点。
本文将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一些新的信息和线索,以期对锡伯族的源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历史文献中的锡伯族史料记载中最早提到锡伯族的是元朝时期的《元史》。
《元史》记载了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兴衰以及其与元朝的关系。
其中关于锡伯族的记载较为详尽。
然而,由于研究方法和语言限制等原因,锡伯族的源流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近年来,随着史料研究的深入,关于锡伯族源流的讨论有了一些新的突破。
二、基因研究的新发现近年来,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进步,一些关于锡伯族的基因数据也被获得并研究。
研究表明,锡伯族的基因与东北亚地区的其他民族存在密切联系。
同时,以核DNA分析也揭示了锡伯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关系。
这些基因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为锡伯族的源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文字记载的解读古代文字是研究民族源流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锡伯族的源流研究中,古代文字的解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锡伯族的语言文字是锡伯文,自古以来一直作为该族的主要交流方式。
近年来,锡伯文的研究成果有了显著的进展,很多古代文献得以解读。
这些古代文献不仅提供了关于锡伯族历史的珍贵信息,也为研究锡伯族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遗址考古的新发现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明和历史的一门重要学科。
近年来,一些与锡伯族有关的考古遗址的发现为锡伯族的源流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遗址中的遗物和构造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以及文化特征等。
经过考古学家的勘探和研究,我们对于锡伯族的历史活动和文化传承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五、古籍著述的整理与研究古籍著述也是锡伯族源流研究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一批关于锡伯族的古籍著述得到了整理和翻译。
这些古籍涉及了锡伯族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锡伯族的源流和民族性格等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察布查尔的锡伯文化作者:刘大先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8期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过伊犁河往南,大约17千米就是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大约有1/5的锡伯族人定居在这里。
锡伯族在全国大约有20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东北的锡伯族已经基本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说到锡伯族文化,几乎都要和察布查尔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其民族特性。
锡伯族的西迁古代的锡伯族最早居住在嫩江支流绰尔洮儿河一带,从事狩猎、打渔活动,史称“打牲部落”。
虽然和满族并非同宗,但是也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关于他们的祖先,学术界各有说法。
古史记载的须卜、东胡、鲜卑、室韦等等都或多或少与之有些联系,现在民间普通的锡伯人都认同自己是古代鲜卑民族的后代。
察布查尔并非锡伯族祖居之地,这里的锡伯族都是军人的后裔,这背后是一个族群从东往西迁徙的伟大故事。
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在平息了北疆准噶尔头目的叛乱之后,接着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
当时,沙俄虎视眈眈,而新疆其时虽有满、汉、蒙古及索伦官兵驻守,但仍有些兵力不足。
1764年,清政府由盛京(今天的沈阳)等17个城市征调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3275人西迁伊犁地区戍守边防。
锡伯人于当年农历四月十八在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集会辞行,经过今日的外蒙古乌里雅苏台等地,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于次年农历七月到达伊犁,组建成锡伯营。
作为清政府的边防部队,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
后来,农历四月十八日就成为锡伯族的重要节日——“西迁节”。
从地图上看,西迁的锡伯人横贯了整个北部中国,如果不算上阴雨冰雪和其他因素的阻隔,他们实际上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如此漫长的迁徙。
最让人惊叹的是,途中有婴儿诞生并得以存活,在他们到达伊犁的时候,人口居然增长了100多人。
这中间有多少悲辛、离合、欢欣、抗拒、挣扎,后人已经很难想象。
Review to the Research of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Xib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作者: 李云霞
作者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摘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俄罗斯学者深入新疆伊犁地区学习研究锡伯语、锡伯文化,搜集锡伯族的相关资料,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
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有哪些不足,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本文在全面梳理古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和评述,旨在推动锡伯族研究的不断深入。
锡伯族的迁徙记锡伯族是伟大祖国56个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是个弱小民族。
远古时锡伯是古代鲜卑的后裔,他们在黄河流域建立过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
随着历史的风雨进程,由东胡分化出拓拔鲜卑,由拓拔鲜卑分出室韦,有室韦后变为锡伯。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初生活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
北魏开始以室韦为称号,迁移到大兴安岭中段,之后以锡伯为称号,活动在以淖尔河中心的地带,明代以前活动在以伯都讷(吉林省扶余县)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的广阔地区。
明末清初,隶属蒙古科尔沁部。
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编旗时,被编入科尔沁十旗。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科尔沁蒙古十旗中的锡伯族全部抽出,编入满洲上三旗。
锡伯族南迁盛京地区是在康熙年间,主要是齐齐哈尔,吉林乌拉伯都讷(吉林省夫余)等地驻防八旗满洲中锡伯族官兵、附丁和家眷。
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盛京地区的防务,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就曾移吉林锡伯佐领,骁骑校各16、锡伯兵1400人于盛京,充驻防兵额。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巡视东北,发现盛京各地驻防满洲八旗军的军备废弛。
而当时的锡伯人,尚保持民族固有的特性,作战勇敢,善于骑射。
康熙大帝考虑边疆防务,决定降谕旨:“由锡伯人选其身强力壮者,披甲代替。
”遂于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1701)将其编入满族八旗。
安置在伯都讷和齐齐哈尔两地的锡伯官兵,包括附丁和家眷,先后分三批南迁盛京各地,补充满、蒙八旗军官兵的缺额。
其经过:第一批迁移的,是安置在伯都讷地方的锡伯人,共30牛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移伯都讷锡伯佐领。
骁骑校各21人,锡伯兵1400名于盛京,充驻防兵额。
第二批和第三批,是迁移安置在齐齐哈尔地方的锡伯人,共24牛录。
这部分锡伯人,康熙帝先是谕令迁到归化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4牛录分为两队,每队12牛录。
分两次迁徙,后因盛京各地急需补充兵额,故谕令改迁盛京。
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其先民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鲜卑人。
鲜卑属于上古东胡的一支,西周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散居鲜卑山(大兴安岭)者便以鲜卑为名。
东汉以前,其祖先拓拔鲜卑主要活动在以大兴安岭“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以渔猎为生。
原臣属匈奴的鲜卑人,逐渐强大起来,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形成几个大的部落,陆续扩张南迁至中原地区,并建有国家政权。
慕容氏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
秃发氏建有南凉。
拓跋氏建有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
自北魏以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在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并融入汉族。
当拓跋鲜卑(北部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并入主中原时,其中一部分仍居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及黑龙江、嫩江、辽河流域一带,这部分人后来被称为“失韦”,也就是今天锡伯族的来源。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19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只有锡伯族才有的节日:西迁节和抹黑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
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764年,清朝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伊犁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了伊犁。
2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都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姿态刚健、节拍明快的贝伦舞,载歌载舞,并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等活动,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关于锡伯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五年一班关苏敦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民族是锡伯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
为什么我是锡伯族人呢?锡伯族的历史与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决定调查调查锡伯族的历史与现状。
二、调查方法
1、从网络以及各种有关中华各民族的书籍中寻找关于锡伯族的资料。
2、问奶奶。
从奶奶口中得知锡伯族的一些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锡伯族的历史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
于北朝建立了北魏。
他们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
18世纪,清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人西迁。
2、锡伯族的现状
锡伯族现有人口17万余人。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辽宁省、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以及吉林省都有锡伯族人。
3、听奶奶说我的家族是锡伯人的后代,祖籍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的锡伯屯。
锡伯族是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英雄的民族。
四、结论
1、锡伯族是一个有十七万人口的、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民族。
2、锡伯族人民既聪明又能干。
清政府将部分锡伯族人西迁时,他们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修建了一条长一百多公里的大渠——察布查尔大渠。
3、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所以被称为“射箭民族”,我也为这个“射箭民族”——锡伯族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