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第十八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日苏教育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0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题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 B ).(教育学统考2009年)A.“拉比”B.“古儒”C.“书吏” D。
“教父"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2.通常,苏美尔和( A )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 巴比伦 B。
印度 C. 埃及 D. 中国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 A )。
A。
读写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A。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之外,还有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 D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 C )。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
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 A )。
A。
《吠陀》经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 A )。
A。
佛教教育 B. 婆罗门教育 C。
职官学校 D. 宫廷学校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音,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 C );“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 D );希伯来的教师称为( A )。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第一篇: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
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1、“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1)使教育丧失动力。
(2)延缓教育的进行。
(3)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
(4)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2、“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
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3、“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4、“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5、“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6、“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1、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1)积极见解。
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2)局限性。
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20世纪上半叶德法英教育外国教育史20世纪上半叶工业化国家教育发展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阶段,在初等国民教育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中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中等教育发展的模式;中高等教育继续为彻底实现现代化而进行改造;教育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度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三种主要教育领导体制类型。
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关注。
教育发展过程中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致力于改变学校教育的本质。
教育改革开始走向教育发展的大舞台。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破坏,20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不是特别充分,但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教育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教育形成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问题。
20世纪上半叶,法国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初等教育实现了统一学制,中等教育初级阶段实现了改造和免费化,教育内容实现了更新,职业教育得到关注。
这一切为法国战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调整学校教育结构,并使民主化和定向化的教育原则得到扩充和实现。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教育在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上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也出现了民族主义的倾向,在纳粹时期教育成为法西斯统治的工具。
德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在战后通过教育恢复民族的自信,建立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的问题。
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国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德国自1871年统一以后至二战期间,其教育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70-1918)、--------------------(1919-1933)和-------------时期(1933-1945)。
2、20世纪前期,日本教育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分为----------------------(1912-1926)和------------------
(1926-1945)的教育,并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3-----------------年,为了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和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英国通过了《巴尔福法案》(Balfour Act).
4、-----------年《费舍法案》(Fisher Act)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5—14岁为义务教育;公立初等学校免费;为超龄青少年设立业余学校(14—16岁)。
二、改错题:
1、1907年,美国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一律废除私立小学,全部改为公立。
2、韩国是亚洲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三、名词解释题:
1、《巴尔福法案》
2、“八年研究”计划
3、《史密斯—休斯法案》
4、法国的统一学校运动对双轨学制的改造
5、法国《阿斯蒂埃法案》
四、简答题:
1、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一、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初等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里,经费主要靠各种津贴和私人捐款。
1、教会初等教育(主体):教区学校、慈善学校2、个人/团体初等教育: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星期日学校3、私立收费初等学校:妇女(媪)学校(Dame School)、普通私立学校(Common Private School)特点:①国家不关心教育;②办学条件差,教育内容简单;③教师不是专职;④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二)中等教育教育机构:文法中学和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源出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
到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法学校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
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多数收费昂贵。
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教学内容上注重古典语言和人文学科,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才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由于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培养的是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区别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故称“公学”。
(三)高等教育以牛津、剑桥为代表,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
经费宽裕,学术气氛浓厚,实力雄厚。
总的特点: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
二、19世纪的英国教育(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②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③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主张。
2、历程:1807年,《教区学校议案》: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1833年,国会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管理教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