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一辩稿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一辩:评委、对方辩友,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先阐述一下我方的观点:诚信主要靠自律。
即实现诚信要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
首先,我方要明确辩题中的几个概念,“诚信”,千百年来,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
”“信,诚也。
”,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所谓“自律”就是遵循法纪,自我约束。
所谓他律,外界对个体行为的约束。
唐张九龄说过:“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左传.袁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由此可见,对诚信起本源性、决定性、关键性作于的还是要靠自律,现从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三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而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
人外在的行为源自于内心的观念,只有人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各种法律法规有了自觉认识了,法律法规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道德、自觉性等属于需求的高级阶段。
人的需求是从外部得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满足的转化。
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正是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因此最终实现诚信的动力还在于是自律。
三、刘少奇同志讲,在思想上、言行上要严格约束自己,最好连小节也注意到。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苹果是从真孔般的小黑点开始溃烂的;铁锅是从一斑锈蚀开始穿洞的;一个人的失足,往往是在“小恶”上不慎而逐渐酿成的。
因此,我们需要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名言。
在很多情况下他律不可能处处约束人的行为,乔叟曾说,“一个将法律施用于他人的人,他自己当然应该服从这一法律。
”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律,我们更需要自律。
一辩稿:诚信做人不会吃亏各位评委,在场观众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辩友的观点着实标新立异,我方对于对方辩友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着实佩服,但是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实在是不敢背上误人子弟的骂名。
自古有言: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
接下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我方观点:首先,就经济方面来讲,现在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了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拿出浑身解数。
综观那些优秀的企业,哪一个不是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待人?一个又一个诚实守信的商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而造假企业即使能得到一时之利,最终也难以长期运营,因三聚氰胺事件二垮台的三鹿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嘛!对方辩友,难道您会继续选购三鹿的奶粉吗!其次,就人际方面来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朋友。
若你不是个正直诚信的人,那么对方辩友,谁又会和您做朋友呢?即使是一时欺瞒了对方,但是所谓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当臭名昭著,恐怕大家要避而远之了吧!对方辩友,试想若您不是个诚信的人,那么您的队友会会信任您与您肝胆与共?您的学校会信任您与您共担荣辱?您的对手我们会信任您与您同台竞技吗!最后,就社会层面来讲,古有商鞅徙木立信,变法图强,今有段爱平一秉至公,感动中国。
民众的心始终托付给诚信的人,试想若是我们的领导者若是一个只顾一己之私的人,那么哪有我们今天祖国的富强!正是因为诚信的力量,使得我们进步,我们富强!我们能荣幸地和对方辩友站在这里不也正是为了增强诚信的正能量,为社会诚信呐喊助威吗!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
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辩论赛“诚信比成绩重要”一辩辩词优选篇辩论赛“诚信比成绩重要”一辩辩词1谢谢主持,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诚信比成绩重要,1、诚信是做人立身之本。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所要具备的基本品得。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
程颐也曾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诚信”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比如海尔集团为了对客户负责,严守信誉,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当场销毁。
一次在生产冰箱时,出现了质量问题。
他们没有把冰箱偷偷卖出去,而是砸烂了重新再生产。
正因为海尔集团信守诺言,才使他们的产品畅销全国。
2、诚信是与人交往合作的桥梁。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要接触很多人、很多事,唯有诚信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良好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纯朴、真挚的友谊,在他人心目中占得一席之位。
很多成年人手中都有一张银行卡,大家称它为信用卡,每一次消费、还款记录都被作为诚信档案记录下来,失去诚信将会让你在这个社会失去信任、失去朋友而寸步难行。
3、诚信才能获得真正的成绩,成绩很重要,但是成绩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将勤补拙。
而诚信不足,必将无立足之地,再出色也于事无补。
做任何事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只有诚信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有正常的交往,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类永恒的主题得以进步,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
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诚信比成绩重要。
妈妈补记:11月28日,女儿学校初一级部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诚信与成绩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
我有幸作为家长参加了初一三班的辩论赛。
说实话,听完了整个辩论赛,我由衷的被这些孩子折服了。
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预演排练,一群11、2岁的孩子在我面前展现了专业小辩手的风采,他们给我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快速的反应能力,口才能力及辩论技巧。
诚信主要靠他律一辩稿谢谢主席!各位辩友你们好,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诚信主要靠自律还是靠他律?我方坚决认为,诚信主要靠他律。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诚信是什么?它是一种美德,产生并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中的对人的品行的一种好的评价。
他律,就是要通过外部因素来对社会群体实现监督和规范。
相比于自律,他律更具有正向的群体导向作用,因此,我方认为,诚信主要靠他律。
下面我将由以下两点来论证我方观点:首先我们再次回到诚信本身,我方认为,诚信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诚信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是绝对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群体而存在的,我们都说要“讲诚信”,要“对你讲诚信”、“对他讲诚信”等等等等……这就已经说明我们所说的诚信是需要有至少一个作用对象的,一个孤立的个体讲诚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诚信必须以群体和社会作为载体,他律恰恰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诚信规范体系来监督促进社会群体,形成一种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反观自律,它只能作用于一个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它更侧重于对个体自身修养的要求,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否认它对社会诚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相比较于他律而言,自律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是远远不及他律的,因此,他律是诚信的一个根本基石,是营造讲诚信这种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
其次,他律更具有实效性。
这体现在它的稳定性和督促作用中。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当一个人的道德认知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自律的力量是薄弱的,人们总会为自己寻找或制造各种理由支持本应受到谴责的行为。
由此可看出,由于人本性中具有的趋利避害性,自律是非常不稳定的。
而相比于自律,他律在操作层面上可以形成一个可为或不可为的制度或标准,因此它更具有稳定性。
另一方面,他律通过设置奖惩机制来强制人们或者激励人们达到诚信的效果,起到了监督并促进的作用。
在阿隆弗里德等心理学家的抗拒诱惑实验中,证明了在他律的作用下,个体更能抵抗诱惑,形成自制倾向的过程中,他律无疑更具有实际的约束价值,即他律更具有实效性。
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诚信主要靠自律。
首先让我们对辩题进行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即说话做事都表里如一。
自律是指自己约束自己,即在没有现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己要求自己主动地遵守法度。
而他律是由自身以外的力量强制约束。
社会正是在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下有效地实现诚信最大化。
主要,就是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究竟何者起主要作用呢?标准就在于何者对诚信起到了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此标准,我方认为:诚信主要靠自律。
下面我将一一进行阐述。
第一,从诚信的本质上看,诚信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外在行为,内在诚信观念和外在诚信行为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诚信。
想法引发行为,内因决定外因。
他律只作用于外因上,作为自我约束的自律才是想法的控制者和引导者,能够把“不诚信”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从诚信的具体实现上看,自律起决定性作用。
假设“他律”成功,被规定者一般有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非自愿的,迫于外力执行,这种“不自愿”会导致不满和反抗,积累到某一个点一定会爆发,冲破他律;另一种是自愿的,也就是认可规则,这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自律了。
诚信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说一句假话即使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也已经违背了诚信的原则,这样的细节他律无法制约,只有自律才是时刻起作用的内心力量。
此外,自律的程度也制约着他律的程度。
每一种他律说到底都是人制定的,试问如果执法者和监督者的自律性不足,他律要如何实现?他律有何意义呢?第三,从诚信缺失的原因和现象来看,诚信更要靠自律。
目前的法律制度正在日趋完善,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但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诚信危机依然存在。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律的局限性无法改变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
我国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正因为素质的不同导致了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差距,人心才是一切的根本。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他律的辅助作用和地位,但辅助不是主要,拔草要除根。
人民自律的加强,诚信深入人心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诚信是社会问题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反方一辩。
首先感谢对方一辩的慷慨陈词,但是……下面有我对我方观点“诚信是个人问题”进行一下几方面论证:第一,一场严明的比赛必须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定义。
诚即诚实诚恳,信即信用信任,诚信及日常行为的的城市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
而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所谓的社会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影响大,涉及面广,深度高,变现形式多的社会现象。
而现在诚信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吃穿住行的每个方面,吃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穿的致癌衣服,堆得楼歪歪,楼裂裂,行的豆腐渣桥,宰你没商量的旅行。
由此可见诚信不管从广度深度还是严重度来说,完全符合社会问题的定义。
第二,诚信缺失对社会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诚信缺失”或“诚信危机”已然使社会深感不安,他已严重妨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良性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而这也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
因此诚信直接影响了经济基础,间接影响了社会发展,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诚信问题的解决靠社会。
伦理学认为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利润最大化思想的误导,环境因素的影响诚信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都是社会问题。
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诚信。
可见党和国家对诚信问题的重视,这已是一个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我方式始终并坚定的认为:诚信是社会问题。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每个人都有一份诚信档案,信用度差的人在这些诚信国家可以说寸步难行。
这些人不能使用信用卡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证明诚信是个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目前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至于许多人认为诚信是社会问题,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开篇立论:尊敬的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诚信为立事之本。
诚,即指诚信,信,即信用。
所谓立事,即指成功的做成一件事。
而“本”即指根本,也就是决定因素,故今天的辩题,我方理解为:诚实守信是做成功每一件事情的重要决定因素。
理由如下:首先,古人概括人应具备的品质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中,“信”即指诚信,可见讲求诚信,古已崇尚。
从孔子的“人无信而不立”到孟子的“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无论是商鞅立木,取信于民,还是齐桓公守约,还鲁国土。
“君子之道,莫于诚为天下倡。
”这些都证明着:诚信为立事之本。
其次,当今社会——一个非常需要诚信的社会,却充斥着那些不诚信的现象,小到街头的注水猪肉,大到坑害无数家庭的三鹿奶粉,波及全球的迪拜债务危机。
金钱、欲望的驱使下,那些不诚信的威胁步步走来。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于此身肩重任,无论是从立足于社会还是建设祖国未来,我们都应确立正确的思想,那就是:诚信为立事之本。
再次,我方坚信,那些欺与瞒,诈与骗不懂得如何开垦这个世界,它们理应被粉碎。
我方坚信“诚信可以破天下之伪”,像海尔砸碎劣质冰箱一样,我们就应该举起诚信的铁锤狠狠地砸向一切不诚信的事情,敲碎它们荒唐的梦。
最后,我方坚定地认为: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品行优劣道德标准之一,而这一切无不验证我方观点:那就是,诚信为立事之本。
谢谢大家!攻辩小节谢谢主席,大家好!通过刚才的攻辩,不难发现对方辩友的观点漏洞百出,我方实在不敢苟同。
下面,我将于此进行总结:首先,对方辩友一直纠结与“诚信是立事的因素之一,绝非之本”这一问题,对此,我方认为:诚信是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主流观念,正是立事的根本所在。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诚信是道德的体现,是人们的价值取向,是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因此,我方坚定认为:诚信就是立事的根本所在。
与此相同,儒家文化就是把诚信作为人的立身处事之本、底线道德。
讲诚信善意的谎言辩论会正方辩词11篇讲诚信善意的谎言辩论会正方辩词 (1)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诚信之风质朴淳厚。
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
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
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
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
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
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
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
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
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
“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
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
讲诚信不撒谎辩论
辩题,讲诚信不撒谎是否更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讲诚信不撒谎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我代表正方,支持讲诚信不撒谎更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
首先,讲诚信不撒谎是一种道德品质,它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础。
在个人层面,诚信是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基石。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谎或欺骗他人,他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将严重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而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讲诚信不撒谎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在商业活动中,诚信是企业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
一个诚实的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实现持续的发展。
而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利,但最终将失去市场和客户,导致企业的衰败。
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诚信更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官员和公务员必须诚实守信,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最后,讲诚信不撒谎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一个诚实的人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们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一个说谎的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欺骗而失去机会和资源,最终导致失败和挫折。
在总体上,讲诚信不撒谎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这种品质,让诚信成为我们的生活准则,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以上内容仅为虚构,仅供参考)。
讲诚信,不吃亏稿(正方)讲诚信,不吃亏(一辩辩词)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那么何谓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而所谓“吃亏”,根据《辞源》的解释是,没有价值的失去。
我方坚信讲诚信不吃亏是因为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我们在追求诚信的过程中或许我们要有所付出,有所投入,但这样的付出,这样的投入是拥有巨大价值的,我们绝不会吃亏。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具体阐述我方观点:一、讲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不吃亏讲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发展的经济。
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只有讲诚信,才能具体落实我们国家“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请问对方辩友,讲诚信,对于国家,它亏在哪里?二、讲诚信是企业事业功利的保证和源泉,不吃亏讲诚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规范。
企业事业单位为了发展就必须讲诚信。
“顾客就是上帝”,市场是铁面无私的审判官。
企业如果背叛上帝,不诚实经营,一味走歪门斜道,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
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的基石,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是现代企业的命根子,再次请问对方辩友,讲诚信,对企业事业单位又亏在哪里?三、讲诚信是一个人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不吃亏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啊,客户不会喜欢与一个经常行骗的人做生意;领导不放心把一项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朋友也不愿意与一个虚伪的人合作。
任何人要成功,就该把创造信誉作为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不断地向别人证明你是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诚信主要靠他律一辩陈词(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诚信主要靠他律。
开宗明义,诚信即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是主要通过诚信行为表现,而诚信品质是从行为中反映出来的。
自律是指依靠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自我行为的约束手段。
他律是指除人内心以外的一切约束手段如社会舆论、社会道德规范等。
我方并不否认自律在实现诚信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我方更强调的是他律涵盖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更能在实现诚信的过程中,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对此,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诚信的本源来自他律。
他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律程度的高低。
即整个社会统一规范并认可的标准由他律规范形成的。
每个人的诚信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依靠后天的诚信教育形成的。
例如我们的老师父母不仅从小告诉我们什么是诚信、为何诚信、怎样诚信,更是时刻约束着我们走向诚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诚信的观念,所以说每个人都在他律的过程中学会诚信,并在他律的监督下不断巩固完善。
这种道德评判标准随着他律的不断完善能促进诚信的进一步实现。
第二、比较两种方式的特点相比于自律,他律以其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在实现诚信的过程中,起着更关键的作用。
首先,人性具有天生的缺陷和弱点,在重大的利益面前,容易受到诱惑,不讲诚信,因此决定了自律相对于他律具有不稳定性、易变性;其次,自律由于从内心出发,受利益、情感等诸多条件影响,必然导致自律的标准不一,参差不齐,这样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反观他律,作为社会认可的公共准则,更具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在当今社会对诚信规范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
第三、从社会现状来看,解决诚信危机,他律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问题日益突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周老虎”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唐骏“学历门”、河北大学校长“抄袭门”,据统计,近几年我国企业因过分追求利益,欺骗广大消费者的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但是在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监督企业行为后,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同比下降%,由此可见,依靠自律可谓杯水车薪,只有主要依靠他律,才能更有效的解决诚信危机。
一辩陈词谢谢主席,各位评委以及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做开篇立论: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礼义之邦闻名于世,诚信,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今天愿与对方辩友就诚信是靠自律还是靠他律展开讨论;我方观点认为,诚信应该靠自律,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自律的定义:根据我国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辞典释义: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同样,让我们来看看他律的定义:根据我国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辞典释义:他律指非自愿的执行涵盖道德标准、法律体系(包括惩治和预防)和其他社会规范。
明确了二者的定义,我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方观点进行论证: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而外因则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其次:反观他律,他律具有强制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如果一个人不自律,触犯了法律,身居囹圄,如果自身的思想觉悟没有提高,那么即使重获自由,依然会做出有悖社会道德的事来,相反,如果其自身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能做到很好的自律,才会真正的做到浪子回头金不换。
第三:我方认为,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舆论有着存在的必要,伟大领袖毛泽东曾今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则很难,那么这时,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舆论的强制性可以帮助我们约束自己,但是..,究其根本,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文明的国度,依然要靠自律。
也就是说,他律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而不能把构建诚信社会的目标靠他律完成。
对方辩友,自律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道义,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所以要大力倡导诚信自律建设,才能使诚信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惟有如此,中华民族方能以诚信的姿态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综上所述,我方观点坚持认为,诚信应该靠自律,谢谢大家!(约2'30")。
诚信主要靠自律一辩稿尊敬的各位老师,现场观众以及亲爱的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诚信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
首先让我们来明晰一下概念,在辞海中,诚信被解释为真诚之心,而自律是指遵循法度,自我约束。
他律是指人们借助与外力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那么,到底何者对诚信起到了本源性,决定性作用?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1、自律对于诚信起到了本源性作用:诚信在辞海之中的定义就告诉我们,诚信指的是真诚之心。
自律遵循法度,自我约束,从而达到真诚之心,达到诚信。
而他律借助于外力,源自于外部的压力而达到的诚信,又何谈真正的诚信?发自内心的,达到真诚之心的诚信呢?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诚信主要靠自律,只有自律达到的诚信才是真正的诚信,自律对于诚信起到了本源性的作用。
2、自律对于诚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方辩友所坚持的他律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能否遵守法度法规,还是取决于自律。
他律只有在内化为自律之后,人们才会去遵守外在的约束,如果他律不能内化成自律,又怎么会有诚信产生呢?所以自律对于诚信起了决定性作用。
北大校长蔡元培便指出:“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不为人所欺”,“不欺人”,“不为人所欺”,就需要凭借法治,道德,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让诚实守信的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自律更加具有约束性:自律指遵循法度,自加约束,他律内化之后产生的真正的诚信,思想行为的双重约束。
而他律单单只是外部力量对行为的单重约束,又怎么能和自律的约束力相比较呢?在没有外力约束时,自律对于诚信的可靠性就凸显出来了,更何况我们还生活在依法建国的法治社会之中呢?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诚信主要靠自律。
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一辩词第一篇: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一辩词一辩词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好!首先惊诧于对方辩友辩词的精彩,多谢你们滔滔如黄河绵延不可断绝的口水,恰好为我们论证了诚信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对你们唇焦口燥的辛苦诚意,在此俺就愧领了。
宋人朱熹曰:真实无妄之谓诚。
这就是诚信的内涵。
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存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些关乎诚信的故事千古流传。
一诺千金,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社会对诚信的要求超过了金灿灿的黄金;立木存信,商鞅借助一块木头树立政府的威信,宣表法令的严肃;而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则身死国灭,周幽王摧毁自己为首的政府公信力,落得贻笑千年的结果。
对方辩友,此时此刻,您还要硬梗着脖子,强咬着牙,说~:诚信问题仅仅是个人问题。
啊呸~种种历史雄辩地说明:诚信当然涉及个人,更关乎社会。
首先、首要的是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倘若孟母不三迁其居,那么中国历史就少了大贤孟子,仅仅多了一个看坟的或者杀猪的。
可见社会大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之重要。
很多国人都有随地吐痰的陋习,有关资料表明,去新加坡旅游的国人在这个花园之国,竟然脱胎换骨了,非常遵守规则。
因为新加坡干净到你绝不忍心往地下吐口水,况且,假使您的真忍不住要吐,那新加坡的严峻的法规在等着你,或是重重罚款,或是您柔嫩的臀部将要遭遇鞭子的亲吻。
还有许多前往法制相对成熟健全的国家做生意的人,本来在国内习惯了不守信,可是在国外,也变得重合同守信用起来。
因为基于趋利避害的,精明的商人知道在国外假若不守信用,付出的代价极其沉重,甚至有倾家荡产的危险。
法制社会约束你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可悲的是,当下社会,有相当一批人,钻法律的空子,尝到了失信的甜头,失信也就渐渐在他们那里成了一种习惯。
当失信的代价微乎其微,获得的利益远远大过守信者,那么守信者也会在大酱缸里熏染成失信者,当失信者越来越多,社会就会道德底线趋低,彼此戒备,世风日下也就见怪不怪了。
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一辩稿(共5则范文)第一篇: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一辩稿(共)谢谢主席,谢谢评委,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
我方坚持认为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
、首先请允许我方阐释几个概念,谎言是指1、假话2、欺骗之言3、没有根据的话,而诚信则是指诚实、诚恳、反对隐瞒欺诈、反对弄虚作假。
有碍于是指对事物的顺利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此障碍无论大小都是障碍,而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事物就是诚信。
我方认为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理由如下:首先,从定义上来看,善意的谎言指的是出发点是好意的谎言,可是请大家注意的是,善意的谎言是一个偏正短语。
也就是说,不管“谎言”前面加上“善意”或是更华丽的辞藻,其“谎言”这个中心词,都未脱离其原本的意思。
所以,依据我方刚才所提到的有关诚信和谎言的定义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善意的谎言”仍与“诚信”相对立。
其次,我方承认善意的谎言很多时候都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相对于诚信而言,善意的谎言必然是有碍的。
出于善意的谎言会导致人们找到撒谎的借口。
况且善意的谎言可能有好的出发点,但是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
生活中,即使你说的谎言是善意的,也不能否认你的诚信度降低了。
曾子杀猪的故事当中,曾子的妻子撒谎是为了让孩子在家好好学习,可是,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善意的谎言,无论对于母亲的诚信度,还是对于孩子诚信观念的树立都是有害无利的。
而曾子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在本不富裕的情况下毅然地杀掉了正在长肉肉的猪宝宝!再次,通过善意当借口,会对说谎产生依赖,造成个人诚信度的逐渐下降和诚信观的扭曲。
说谎是人性上的弱点,相信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从来没有撒过慌。
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圆。
在为撒谎找到一个善意的借口后,这些谎话说起来就更加心安理得,更加容易。
实际上大多数借口都有欺骗性。
不自觉地使用借口,即使不会愚弄别人,也会愚弄自己。
久而久之,诚信观就会转变,人们会习惯于谎言装饰出来的美好,在别人那里的诚信度也逐渐降低。
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自我修身一辩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一位辩手,我的观点是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自我修身。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学生诚信意识。
学生诚信意识是指学生对待学业、考试、作业以及个人行为等方面的态度和观念。
它包括对真实、诚实、勤奋和公正等价值观念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自我修身指的是个体通过对自身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反思和调整,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自我修身呢?首先,自我修身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
只有通过自我修身,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在面对诱惑时不动摇,保持诚信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自我修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指个体依据自己的意愿和价值准则,主动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生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还需要通过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自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保持诚信的意识和行动。
第三,自我修身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
道德水平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相处和社会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品质。
通过反思和调整自身的行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
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自我修身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担当者。
通过自我修身,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培养起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诚信的重要性,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自我修身。
通过自我修身,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自律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以及培养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
开宗明义,学术诚信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不造假,成果立足事实并有理有据,不凭空捏造也不窃取他人成果,即不自欺,不欺人两个方面。
而维系即维持。
而“靠制度”指的的是执行制度的惩罚措施,而“靠教育”主要指三方面,一在依照制度惩罚人之后的教化作用。
二是对于没有违背学术诚信的人给予诚信教育,提高素质。
三是在知识学术上提高教育质量
我方的标准是何者更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解决学术不诚信问题。
当今社会,违背学术诚信的现象虽不泛滥成灾但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学术工作者的学位造假,论文抄袭,研究数据造假,以及考试作弊等方面。
而产生学术不诚信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传统诚信观念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下的争权夺利,利益至上的今天,校园里面充斥着功利思想,如同一些学校和科研单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来对老师进行量化考核,只是一些学者无心脚踏实地的做学问,一味的粗制滥造,违背学术诚信。
最后,目前一些学术规范还缺乏明显的界定,由于这样制度的不完善,这样就加大了对违反学术诚信管理的难度。
下面我们将一一论证如今维系学术诚信主要是靠教育而不是制度。
论证过程
一.就目前来看,对于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惩罚之后的教化,如今维系学术诚信的制度已经存在,但是并不完善。
执行者不能生搬硬套,就像抓住了考试作弊的同学,并没有完全按照制度开除他,而是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
诚信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的,严苛的制度只能起到一个惩罚作用,而真正靠的是道德教育手段来建立起学术诚信。
二.从长远来看,制度只是最低底线,起的是框架辅助作用,而教育才是真正治本的手段。
就如同我们要维系学术诚信,不是仅仅是要人们害怕违反了会受惩罚所以才不去违反,而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自身的道德素质,除了做到基本的不造假之外,还能持之以恒,影响他人,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为科学献身。
综上所述,如今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要维系学术诚信,主要还是以教育为主,完善、执行制度为辅。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维系学术诚信主要靠教育。
驳:
1.请对方辩友论证一下何为绝对完善的制度,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就像法律永远不可能做到无漏洞,因此制度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完善。
2.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制度也并不是像对方辩友说的那样缺失与不完
善,有很多约束科学工作者诚信制度是已存在的,如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制度(有明确规定了7种学术不诚信的行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等。
那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还会层出不穷呢?是因为制度本身并无好坏,想要评判一个制度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效果,关键是要看制度执行者对制度怎么运用。
因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想要制度发挥最好的效果取决于执行者本身的道德素养,这与制度本身的制定是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