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预防食用野生菌类中毒的主题班会教案一、目标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预防食用野生菌类中毒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食物选择和处理惯。
二、活动安排1. 介绍主题(5分钟)- 用生动的例子引入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 解释食用野生菌类的潜在危险和可能导致的中毒情况。
2. 了解野生菌类(10分钟)- 分享野生菌类的种类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野生菌类。
- 强调不擅长辨别野生菌类的危险性。
3. 食用野生菌类的风险(10分钟)- 解释食用野生菌类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中毒情况。
- 强调野生菌类中毒的严重性和后果。
4. 预防野生菌类中毒的方法(15分钟)- 强调不随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类的重要性。
- 讲解正确的采摘和鉴别方法,如寻找专家指导、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等。
- 提醒学生始终要警惕野生菌类的风险。
5. 危险野生菌类的识别(10分钟)- 展示一些常见且危险的野生菌类样本,教导学生如何辨别并远离这些野生菌类。
6. 角色扮演(15分钟)-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野生菌类中毒事件,并让学生提出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方案。
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活动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到的知识和提醒学生重视食品安全。
- 学生就本次主题班会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资源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野生菌类样本3. 角色扮演道具4. 学生参考资料四、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测试,检测他们对预防食用野生菌类中毒的理解程度。
五、延伸活动1. 拓展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或食品安全相关机构,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3.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积极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整个社区的食品安全意识。
六、注意事项1. 确保野生菌类样本的安全和正确处理。
2. 强调食用野生菌类的风险,防止学生模仿或尝试。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认识到野生菌的潜在危险。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野生菌的能力,避免误食有毒野生菌。
3. 提高学生对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基本措施和急救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野生菌的基本知识、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急救方法。
2. 教学难点:野生菌的识别、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野生菌的特点和危害。
四、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介绍野生菌的种类、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和潜在危险。
2.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教育学生避免采摘和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学会正确识别有毒野生菌,掌握正确的烹饪方法。
3. 急救方法:介绍野生菌中毒的症状、急救措施和就医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野生菌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种类、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和潜在危险。
3. 讲解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教育学生避免采摘和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学会正确识别有毒野生菌,掌握正确的烹饪方法。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野生菌中毒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5. 讲解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方法,包括症状识别、急救措施和就医途径。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参观蘑菇种植基地,了解蘑菇的种植过程和管理知识。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专业地了解野生菌的特点、分类和鉴别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更多关于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建议。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班级:执教人:时间:教学目标:1。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3。
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4.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教学重难点:1。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3.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三、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四、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
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篇1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食用野果及及野生食用菌危害的安全知识,认识食用野果及及野生食用菌中毒特征,2、提高自我救护意识,预防发生食用野果及及野生食用菌中毒。
教学重点:1、认识食用野果及及野生食用菌中毒特征。
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有的伴随呕吐、发热。
2、提高自我救护意识:如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报告老师。
活动目标:1、教育孩子认识什么是食物中毒。
2、使孩子认识食物中毒的危害及知道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3、初步了解食物中毒的小常识。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食物中毒情景表演、演示。
活动重难点:重点:引导孩子知道病从口入,教育他们有正确的饮食习惯。
难点:用自己的话能叙述自救方法。
活动过程:1、导入语:看小朋友表演:一包膨化食品。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看一个表演,看看有谁,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了?(2)、幼儿观看一小朋友表演,内容大致如下: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包膨化食品,说:“我今天在商店里买了一包膨化食品。
”然后,打开食品袋吃这包食品,接着假装肚子痛。
(3)、引导幼儿讨论:师:这位小朋友怎么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肚子痛和不舒服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
幼儿:吃了这包食品就肚子痛了。
幼儿:老师,我有一次吃了一个烂苹果,后来也肚子痛的,还拉肚子了呢。
小结:看来小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啊?2、物中毒有哪几种呢?师逐一介绍(1)、夏天,天气炎热,各种病菌繁殖最快,这时候人如果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就会得痢疾、霍乱、伤寒等病。
这种中毒叫细菌性食物中毒。
预防野生菌中毒主题班会背景以往,我们都听说过很多因为食用野生菌而导致的中毒事故。
这些事故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野生菌大量出现的时候,为了避免更多人因为捕食野生菌而受到伤害,我们需要开展有关题为“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野生菌相关的知识和如何避免中毒。
目的•了解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了解与野生菌相关的植物常识•了解野生菌的鉴别技巧•提高对野生菌危害的认识•避免采食野生菌,保护健康主要内容野生菌的相关知识•野生菌的基本概念•野生菌的分类•野生菌的营养价值•野生菌带来的危害如何鉴别野生菌•看、闻、尝、触察野生菌的方法•野生菌的特征与轮廓•野生菌的颜色与形状•野生菌的气味与口感野生菌的不同类型与常识•拐枣和菌类的区别•空心菌和有毒菌的区别•野生菌的区域分布及季节限制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菌•量力而行•保持清洁•多问当地专业人士班会形式班会将以倡导科学和健康的学习态度为出发点,以讲座的形式展开,同时配备图像、文字和表格等多种媒介,以便表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讲座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互动的方式,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班会结束后,我们会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并提供简单的测试,以便大家更好地掌握野生菌的相关知识。
结论通过主题班会,在了解野生菌相关知识和鉴别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预防野生菌造成的中毒事件,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增强对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认知,拥有科学的学习态度,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采摘食用野生菌,保护健康。
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9篇)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参加过一些经典主题的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
那么问题来了,要如何准备一个主题班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主题班会教案1活动目的:1、学生明白食用了有毒或变质的食物会怎样。
2、知道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活动重点、难点:1、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中毒,谨防食物中毒。
2、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了解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活动时间:星期五下午第3节活动地点:本班教室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预防食物中毒”。
先请大家聆听一个故事《“瘦肉精”害人精上海毒倒三百人》。
20xx年9月,上海市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先后有300多人次到医院或医务室就诊,其中有180余人是在单位食堂就餐时吃过猪肉引起中毒的。
食用添加“瘦肉精”的动物内脏和肉,会引发中毒,其临床表现为心跳过速,面颈、四肢肌肉颤抖,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
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可能会加重病情而导致意外。
二、学会预防(1)慎购买。
从正规渠道购买新鲜和安全的食品,不要购买和食用不明的食品。
(2)小心吃。
陌生植物不乱吃,变味(异)食物不要吃,生的食品煮熟吃,水果蔬菜洗净吃。
陌生植物是指一些生长在野外的磨菇、鲜黄花或其他不认识的植物;此外,发芽的土豆、发霉的花生、长黑斑的红薯、霉变的淀粉以及末炒熟的扁豆等,都不能吃。
春季宜于磨菇等菌类的生长,在我国农村山区,尤其应当心磨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3)分开放。
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用于处理生食、熟食的刀具、案板也要分开,避免污染。
(4)加热透。
储存的熟食在食用前必须再次彻底加热;腌腊罐头食品,食用前应煮沸6分钟~10分钟。
(5)不过期。
不要食用超过保持期的食品。
(6)勤清洗。
保持厨具和厨房的清洁,抹布经常煮熟消毒,加工制作食品前和间歇后应将手洗净。
沿红小学各班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教学目标: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教学重难点: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3.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2014.6.5 五(2)班教学目标: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及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教学重难点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
3.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
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认识野生菌的种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介绍野生菌的种类、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
2.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正确采摘和食用野生菌、出现中毒症状如何处理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野生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介绍野生菌的种类、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帮助学生了解野生菌。
3. 讲解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正确采摘和食用野生菌、出现中毒症状如何处理等,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野生菌知识,以及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经验。
5. 总结: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不要采摘和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野生菌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用于展示野生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PPT:用于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和预防中毒的方法。
3. 分组讨论:用于让学生互动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提供一个或多个真实的野生菌中毒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场景下的野生菌中毒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演示如何正确处理和预防中毒事件。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和预防中毒的方法。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和回答,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班级:四(1)班教师:徐梦雪时间:2016年7月1日教学目标:1。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4。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教学重难点: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3。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教学过程:一、师讲解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三、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一)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提高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野生菌食用观念,预防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
3. 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介绍野生菌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
2.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分析野生菌中毒的原理和危害。
3.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教育学生正确识别和食用野生菌,避免中毒。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中毒原因和预防方法。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野生菌的认识和食用经历,讨论如何预防中毒。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野生菌中毒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中毒原因和预防方法。
2. 互动法: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野生菌中毒原因和预防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野生菌种类图片、中毒症状图片等。
2. 视频资料:野生菌中毒案例视频。
3. 教学PPT:展示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中毒原因和预防方法。
4. 学习资料:关于野生菌的科普文章、食品安全宣传册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野生菌中毒案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和关注。
2. 讲解:利用PPT,详细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中毒原因和预防方法。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野生菌的认识和食用经验。
4. 案例分析:观看野生菌中毒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中毒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八、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正确识别和食用野生菌,预防中毒。
2. 知识问答:教师提出与野生菌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主题班会主题: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班会计划:1. 班会的目的:提醒同学们在野外旅行或者采集野生蘑菇时要小心,以免食用毒蘑菇导致中毒。
2. 知识讲解:a. 介绍野生蘑菇的种类和形态,重点强调部分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外观上的相似性。
b. 引导同学们了解毒蘑菇的危害,如肠胃不适、呕吐、腹泻、肝损害等,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c. 提醒同学们食用野生蘑菇的重要原则:不食用不熟悉的蘑菇,不随便采集野生蘑菇食用,不相信非专业人士的辨别方法。
3. 真实案例分享:邀请曾经或者亲身经历过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同学讲述他们的经历,向大家传递中毒的严重性和危险性。
4. 辨别方法学习:a. 介绍一些常见的毒蘑菇并讲解其特点,让同学们能够通过辨别来避免误食。
b. 提供一些主要的采蘑菇辨别技巧,如仔细观察蘑菇外观、咨询专业人士、使用应用程序等。
c. 强调安全第一原则,即使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也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5. 急救知识普及:a. 介绍食用毒蘑菇后的常见症状和应对方法,如立刻停止食用,清洗掉残留的蘑菇,及时就医等。
b. 强调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野外蘑菇采集计划,以便在发生中毒情况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6. 总结和提醒:a. 强调班会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对于危险事物保持警惕,时刻关注自身健康和安全。
b. 鼓励同学们在野外活动中寻找合适的休闲方式,如欣赏风景、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不是盲目食用野生食品。
7. 讨论环节: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意见和经验,提问并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8. 其他补充:a. 配备必要的视觉、声音材料,以丰富班会内容。
b. 分发相关的宣传资料,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班会的目的是引起同学们对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重视,了解其危害性,并通过知识普及和案例分享来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同时,学习辨别方法和急救知识也能够增加同学们对自身安全的保护能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教学目标: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教学重难点: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3.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预防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的主题班会班级:班地点:教室时间:主持人:教学目标: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教学重难点: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3.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预防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的主题班会班级:班地点:教室时间:主持人:教学目标: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教学重难点: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3.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班级:执教人:时间:教学目标:1。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3. 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4.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教学重难点:1。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3。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三、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四、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
教学重难点: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
3.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教学过程:
一、师讲解怎样预防野生菌中毒
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病程短,无后遗症。
(三)溶血型。
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6-12小时。
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
(四)肝肾损害型。
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
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
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
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
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情。
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二是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三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三、小结:珍爱生命。
谯家镇山岔小学
四年级:田敏敏
20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