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系馆C楼简析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9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0号 200092Address: No. 1230 Siping Rd. , ShanghaiWeb: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办公楼导览中山北二路 N o r t h Z h o n g s h a n N o .2 R o a d同济大学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赤峰路 C h i f e n g R o a d 彰武路 Z h a n g w u R o a d 铁岭路 T e n g R o a d鞍山路A ns h a n R o a d 同济联合广场 T o n g j i U n i t e d P l a z a 同济大学南校区 S o u t h C a m p u s o f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四平路 S i p i n g R o a d 阜新路 F u x n R o a d L n e 10地点 / Location::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0号 / No.1230 Siping Road, Shanghai 200092, China设计时间 / Term of Planning :2009-2010建造时间 / Term of Construction :2011基地面积 / Site Area :69 700 m 2建筑面积 / Total Building Area :64 522 m 2主要结构 / Structure :混凝土框架、钢框架结构 / :C oncrete + Steel Frame主要用途 / Main Use :办公 / Office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办公楼——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TJAD New Office Building ——Renovation of the Parking Garage of Bus No.1History · Renovation · Development历史·改造·发展About Project改造策略History · Renovation · Development历史·改造·发展About Project 垂直绿化:为减小北侧保留坡道上汽车尾气、散热、噪声等对办公空间的影响,利用原汽车坡道两侧1m 宽的Roof plan of solar panel arrangement 43屋面绿化Roof-GreeningGuide MapC区:餐厅、多功能厅C Zone: Dining Hall / Multi-function HallTongli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建筑设计四院Landscape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建筑设计三院No.3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Technology Development Dept 建筑设计一院No.1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Technical Support & Quality Control Dept No.2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都城建筑设计院B 区:展厅、会议区、市场经营部、资产财务部B Zone: Exhibition Hall / Congress Area /Business Development Dept / Financial Dept 区:综合行政部、信息档案部D Zone: Administration Dept / IT & Archives Dept西入口West Gate East GateIT & Archives Dept 都境建筑设计院创作工作室Editorial Office of Time+Architecture 创作工作室海洋展示馆Ocean Exhibition Hall紧急出口 / Emergency Exit 楼梯 / Stairway 厕所 / WC 通往停车场 / To Garage 电梯 / Lift 前台 / Reception。
综合楼的建筑构造分析位置与概况综合楼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东临主干道四平路,北临国康路,南侧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块大型的景观绿化广场,整个占地面积为15615平方米。
广场下部有一面积为7859平方米的停车场。
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塔楼27层(包括21个标准层,层高4m;6个设备层,层高2m),建筑高度98m,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
背景与功能综合楼是为了纪念同济百年校庆的一个作品,主要的功能是集办公与教学一体,并体现了同济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授予综合楼的设计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
作为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高度近100米。
由于是21世纪的代表性作品,所以设计为21层。
大楼从外型看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边长近50米的正方形以16.2m*16.2m为一个单元,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集中在7个L形单元,每个单元高度为3层,在楼内顺时针旋转叠置上升,中央形成一个通高的中庭。
中庭的大跨度空间中分布了多个造型各异的单体,单体包括了会议厅、多媒体室等进行教研会议的场所。
透过围绕楼体旋转上升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楼内颜色丰富的单体,产生了楼中楼的效果。
大楼的整体方正造型和楼内单体的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楼中中庭并不规则的中空空间使整个大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通高的中庭结构与构造综合楼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但是却不显错乱。
其间功能单元可进行多种使用方式的转换。
建筑形体盘旋而上,虚实相间。
复杂的建筑空间给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采用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和外围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大型复合中庭导致每层楼板的开动较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板薄膜效应削弱。
“L”形体块的螺旋上升设置,致使各体块单元的质心亦呈螺旋上升排列。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设备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看中国建筑材料的变迁摘要:随着中国建筑材料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建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中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 四幢教学楼的立面材料设计及选用,来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细节中图分类号: tu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前言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内的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建筑群,以其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立面设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而承载其立面设计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更是建筑材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建筑发展之初,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受材料加工及施工水平的限制,建筑材料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得到不断的丰富,进一步推进了建筑设计的繁荣。
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及后续的立面改造所选用的立面设计材料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折射出新中国以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过程。
2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规划设计2.1众所周知,同济大学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而同济大学文远楼(a楼)则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文远楼建成于1954年,为三层框架结构,采用自由式布局;非对称形体组合;合理的平面流线;简洁的立面风格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深刻演绎,这种风格的建筑在现在看来比比皆是,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全中国极为少数的现代主义建筑,文远楼的出现是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风格在中国的延续。
从现代主义风格出发,建筑师将立面风格与平面功能有机联系,在阶梯教室位置,将立面条窗沿地坪升高趋势依次升高,以反映室内空间的真实变化。
建筑的墙面选用了涂料以突出建筑原有的体块关系,配合大面积钢窗以体现建筑现代性的一面。
选用涂料固然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有当时情况下社会经济状况的现实原因,当时涂料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外墙材料,由于涂料可以创造出最大面积的整体无缝效果、又能为建筑提供任何想表达的色彩要求,而且涂料的成本及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运用涂料得当能达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果,在设计中结合建筑的体块变化、虚实对比、色彩映衬、阴影效果、分缝形式及比例推敲等手法创造出形式的美感。
综合楼的建筑构造分析位置与概况综合楼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东临主干道四平路,北临国康路,南侧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块大型的景观绿化广场,整个占地面积为15615平方米。
广场下部有一面积为7859平方米的停车场。
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塔楼27层(包括21个标准层,层高4m;6个设备层,层高2m),建筑高度98m,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
背景与功能综合楼是为了纪念同济百年校庆的一个作品,主要的功能是集办公与教学一体,并体现了同济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授予综合楼的设计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
作为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高度近100米。
由于是21世纪的代表性作品,所以设计为21层。
大楼从外型看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边长近50米的正方形以16.2m*16.2m为一个单元,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集中在7个L形单元,每个单元高度为3层,在楼内顺时针旋转叠置上升,中央形成一个通高的中庭。
中庭的大跨度空间中分布了多个造型各异的单体,单体包括了会议厅、多媒体室等进行教研会议的场所。
透过围绕楼体旋转上升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楼内颜色丰富的单体,产生了楼中楼的效果。
大楼的整体方正造型和楼内单体的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楼中中庭并不规则的中空空间使整个大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通高的中庭结构与构造综合楼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但是却不显错乱。
其间功能单元可进行多种使用方式的转换。
建筑形体盘旋而上,虚实相间。
复杂的建筑空间给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采用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和外围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大型复合中庭导致每层楼板的开动较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板薄膜效应削弱。
“L”形体块的螺旋上升设置,致使各体块单元的质心亦呈螺旋上升排列。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设备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同济大学图书馆平面分析专业:学号:姓名:同济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初建于1965年,正对同济大学校门,位于校园中轴线上,是同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已经在同济伫立了近50年,期间经历过1989年和2004年两次改建。
本文从图书馆的三个不同时期(初建、加建、改建)的平面入手,分析图书馆在功能、布置上做出的改进。
一、平面功能分析1.初建图书馆平面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呈“中”字形,原建筑共两层,这个布置为图书馆定下了基调,也极大的影响了后面的加建与改建。
图书馆大门所朝方向即为校园正门方向。
进入之后,在门厅出人流就分为了三股:大厅、南阅览室、北阅览室。
大厅内侧为目录厅和借书处,二层挑空,使大厅空间更为开阔。
南北两翼为两层建筑,作阅览之用,西部为三层书库。
2.加建为了缓解了当时学校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1989年加建的图书馆在原有基础上加设了塔楼与扩建书库,使图书馆总面积达到了18000平方米。
塔楼建于原图书馆的内院,向上延伸拓展空间,属于钢筋混凝土筒体,拥有阅览室、开架书库、技术档案、科技等多种用途。
两座塔由天桥相连,天桥处兼做休息室之用,各种公共设施也设在筒体之中。
同时对南北两侧裙楼也进行了改造,对原有的单一功能阅览室进行了功能区的重新划分,加入了如装订、复印这样的新功能区。
在流线方面,主次入口均按原建筑的布置,内部流线也基本一致。
3.改建本次改建的核心是改变原图书馆功能繁杂、流线混乱的局面。
在将西侧的扩建书库改为新阅览楼的基础上,打通了南北方向新阅览楼与书库之间的通道,新设两个侧入口。
东西方向上,将南北裙楼与西侧书库、阅览室通过室内天桥贯通。
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裙楼也加入了新的功能区,大厅承担了礼仪性空间的功能。
二、平面组合分析图书馆采用的是混合式组合,在整体上采用并联式组合,通过走道、天桥、楼梯等多种方式连接并联各个使用空间,并且各个空间相互独立,有着自己特定的功能。
而在局部,又采用了串联式结构,比如新书阅览区和多媒体阅览区相互贯穿,方便学生利用计算机或打印机。
同济院建筑方案2019同济院建筑方案1. 项目概况:同济院建筑方案是为同济大学的新建院系综合楼设计的方案。
该综合楼将提供教学、研究、办公、会议等各种功能空间,满足师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
总建筑面积为xxxx平方米,地理位置位于同济大学校园内,交通便利。
2. 设计理念:本设计方案秉承“创新、连接、共享”的理念,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绿色环保的原则,为同济大学师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同时,设计师力求通过建筑的形式和功能设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科交叉,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
3. 建筑外观:本设计方案的建筑外观采用简洁现代的风格,结合了同济大学的传统元素。
主楼采用玻璃幕墙,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同时设置太阳能光伏板以供电能节约。
外墙采用绿植装饰,增加建筑的生态性和美感。
整体建筑造型简单流畅,展现学院的高雅与现代。
4. 功能布局:本综合楼共设有教室、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功能区域。
教室设置在主楼的中部,面积适中,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演示系统。
实验室位于主楼的底部和顶部,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进行布局,严格按照实验安全标准设计。
办公室设在主楼的侧翼,面积较大,采用开放式办公形式,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会议室设在主楼的中上部,分为大、中、小型会议室,满足不同规模的会议需求。
图书馆设在综合楼的侧翼,面积较大,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和电子资源,为师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支持。
5. 空间布局:本综合楼主要采用开放式空间布局,通过合理的划分和连接,打破了传统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划分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环境。
每个功能区域都设有休息区,提供师生交流和休息的场所。
同时,综合楼内还设置了一个多功能活动中心,可以用于举办学术讲座、展览和文化活动等。
综合楼的内部装修采用简约现代风格,色调以明亮和谐为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各功能区域的设施和设备都选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满足师生的需求。
6. 绿色环保:本设计方案高度重视绿色环保,从建筑的设计到使用材料的选择,都考虑了节能和环保的因素。
A楼·B楼·C楼——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BuildingA,BandC:NewBuildingsinTongjiCampus支文军宋丹峰ZHIWen-jun,SONGDan-feng摘要同济大学校园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个性建筑。
从20世纪50年代的文远楼到80年代的建筑城规学院明成楼再到2l世纪的建筑城规学院新楼,代表了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并共同坚持着同一种精神.那就是勇于创新、紧跟潮流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同济大学校园建筑特色个性创新时代精神务实作风ABSTRACTTherehasbeenbuildingswithvarious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appearedinTongjicampusinthepastdecades.BuildingA,BuildingBandBuildingCbuildingsfOrthe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completedrespectivelyin950s,I980sand2004,representingdisversecharacteristicsofthreehistoricalperiods.butpersistedinthesamespiritwhichistobringforthnewideasandtokeepabreastwiththetrendsofthetimesKEYWORDSTongiUniversity,CampusBuilding,Characteristic.Individual,Innovation,SpiritoftheTimes,PragmaticAttitude中图分类号:TU一86(25I):TU244.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5—684X(2004)06—0044—08坐落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园I东北角的建筑城规学院新楼(2004年建成)的出现,无疑为平静的校园掀起~阵小小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