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课与中国科学课的比较
- 格式:pptx
- 大小:209.49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基础教育亮点举隅(二)【美国教育亮点举隅4:小学包班制、中学跑班制】美国小学通常开设的基本核心科目有语言、社会、数学、科学、体育和保健、音乐和艺术教育。
除了体育、音乐、美术要到固定的场地或教室分别上课,需要排出课表外,其他各科大都是一个班由一个教师来教,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固定的课表,而是由教师灵活掌握和安排。
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一节课可能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有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单一的。
综合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形式,往往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没有分化成很具体的科目。
语言艺术课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课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
美国的包班制只在小学实施,从中学起就只设教学班,而没有行政班的划分。
中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绕教学班进行。
通常每学期开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进度,并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课程。
学校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划分出教学班,这种情况与大学的课程安排十分类似。
美国的教学班通常都不大,每个班的人数基本控制在20人左右。
休斯敦黑斯廷高中毕业的哈瑞斯说:“因为一同上课的同学不多,所以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很多。
”从国内来美国读中学的莫同学则说:“以前在国内,总是有固定的位子等着自己。
可在这里,每个课间休息,都要抱着厚厚的书,找不同的教室,就像打仗一样。
”——跑班上课举例:我们看到美国小学教师工资很高,很羡慕。
但是美国教师工作压力之大和要求之高,是我们原来没有想到的。
首先,我们对美国教师的工作量之大印象深刻。
我们参观了一间公立小学,该学校800多学生分33个班,平均一个班约25个学生。
全校包括校长在内共有35位职员,另外还有一位兼职的音乐教师。
我们进了六年级和五年级的课堂,每个班学生都是20多人。
该班的所有课程(除了音乐课以外)由这一个教师承担下来,包括了语文、数学、社会、生理、科学、美术和体育课等(没有外语课);班上学生也由一个教师负责,中午还要管理全班同学在校吃午餐。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
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美启蒙教育的区别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中美启蒙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启蒙教育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外,中美启蒙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
明显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借鉴。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促使我们对启蒙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一、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
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
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
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
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
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
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
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
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
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
直击美国课堂深圳中学王秋英要了解、深切地感受美国教育的细节,最好的地方就是课堂。
只所以详尽地介绍这两节课,是因为这一文一理的两节课实在与国内的课堂太不相同。
当我们感叹,历史课与数学课竟可以上得如此生动、活泼的时候,不仅思考,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
一节与众不同的历史--语文课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感到奇怪:这到底是历史课,还是语文课?其实,这既是历史课,也是语文课,他们叫“历史--语文课”(History and language)。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新名词时,是在一所9年一贯制的、以科学技术教育见长的特色学校里。
在这个学校里,有许多科目是合在一起上的,比如数学—科学课(Math and Science),技术—体育—健康课(Technology and P.E. and Health)。
这虽是一所公立学校,但是却非常抢手,据说一个孩子如果要想读这所学校,要提前好几年排队。
在校长也非常自豪地宣称,这所学校有极高的教学水准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究竟是怎样与众不同的一所学校?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
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
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
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
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
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既体现时代性,又注重基础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初中生物课程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课程要满足不同背景、兴趣、特产和才能的学生的需要,并使他们都能完成自身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
3、倡导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初中生物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现实生活,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继承与创新并重:初中生物课程在继承我国生物学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课程目标初中生物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体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以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学生要具备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等;能够理解和运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探究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包括基础生物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等方面。
美国科学课程标准美国科学课程标准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一部分,旨在为K-12年级的学生提供科学教育的指导。
这些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技能、理解科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思维。
本文将对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对其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美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学生应该具备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
这些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推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技能来进行科学实验、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和进行科学推理。
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科学知识,包括物质和能量、生物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
其次,美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
标准要求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研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这种积极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此外,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
标准要求科学教育应该与数学、技术、工程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相互关联,以便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科学教育的社会和伦理责任。
标准要求学生应该了解科学知识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以便能够在未来的科学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的来说,美国科学课程标准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这些标准强调了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倡导了积极参与和跨学科学习,同时也强调了科学教育的社会和伦理责任。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美国科学课程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中美启蒙教育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但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中,教育者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中国,启蒙教育强调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
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校会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最后,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学校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
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需的,更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的小学生怎样学习科学课美国小学的科学课相当于中国小学的自然课(科学课)。
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等。
在美国,“探究”是对孩子们学习科学课的基本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学会探究。
孩子们要像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找到答案;要自己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作出判断,进行评价,找到自我。
美国的小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科学课的,在探究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呢?下面作以简要介绍:一、观察、实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知自然界的基本途径,也是美国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总是把大量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例如,研究蚯蚓时,老师会让学生观察记录养殖箱里蚯蚓的颜色、形体、爬行方式、在土表和土里面干些什么等。
老师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愿结合,分成小组,设计实验,进行专题研究。
有的小组会把蚯蚓放在不同的土壤里,有的小组会把蚯蚓放在亮暗不同的环境中,有的小组会用不同的食物来喂养,有的小组专门研究它们怎样繁殖后代。
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们对蚯蚓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行为特点、生活周期等会有一些认识。
老师就让他们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发现、心得与体会。
对于那些还没弄明白的问题,就继续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
二、讨论、汇报讨论和汇报是美国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学习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无论碰到什么问题,教师都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
对于探究中的一些想法、做法、措施和发展,老师会鼓励学生向全班或向学校汇报,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享成果的目的。
例如,研究天气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气象站的情况后,就让学生讨论应该收集哪些信息以及怎样收集这些信息。
老师还在教室里设计了一张图表,让学生把每天收集到的数据记录在上面。
两个月后,老师就让学生分析数据,为班级的气象簿撰写报告,并准备向全校作报告。
131美国中小学课程实施简述马翔中(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广东 深圳518035)摘 要:笔者走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6个学区,随堂听课近100节,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并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沟通了解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借此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收稿日期:2019-02-02作者简介:马翔中,女,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教学处主任,中教一级,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2010年以前美国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直到2010年6月全国才正式颁布首份中小学统一的课程标准——共同核心标准(Commen Cole State Standards ),内容涵盖了数学、英语语言艺术与部分学科素养(历史、科学和应用学科)。
在本次海外培训的实际参观和访问中,笔者发现所有学校都知晓共同核心标准,但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确未能真正贯彻落实。
目前,美国各州的中小学课程仍是由州宪法和州教育法规定,同一个州内每个年级的学习范围大致一致。
全国、各州内的教科书不一定都相同,甚至同一学区不同学校相同课程所用的教科书也不完全相同。
一般,由每个州专门成立的教育董事会来制定中小学的教学指南和升学要求,董事会也会推荐几家专门出版发行课本的出版社,希望学校老师从中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教材。
各学校的任课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很大的发言权,只要是按照州教学指南,都会被学校和教育部认可。
一、美国中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概况在不同的州和学区之间各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完全相同,但是主要课程基本相似,小学课程都包括:英语(English Languages Arts ,即ELA )、科学(Science )、数学(Mathematics )、社会学习(Social Studies )、艺术人文(Arts and Humanities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即PE )、外语(Second Language )等。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研究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自1904年颁布实施癸卯学制开始设置小学科学课程至今,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本课题是当前学校科学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小学科学课程理论建设、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现在与未来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涉及到从1904年到今天,中国近现代约100多余年的时间,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并对未来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做出了前景展望。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仿日阶段、仿美阶段、学苏和独立发展阶段以及受多国多元理论影响的阶段。
在简述四个时期的科学课程时,我们着重分析了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并简要分析了每个时期科学教材的一些特点。
概括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以1904年颁布实施癸卯学制为标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但癸卯学制颁布前,各位有远见的开明知识分子和资产价级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和课程实践,以及清末教会学校中的小学科学课程,洋务学堂的科学课程,为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课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这是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渊源。
清末民初的小学科学课程模仿日本,深受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影响! (2)1922年学制和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奠定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现代化基础。
这次课程改革实现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从“格致、理科”到“自然”的飞跃,从模仿日本转向学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取代了赫尔巴特课程理论而影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角色和学生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在教育目标比较中发现,中美两国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
教学方法比较中,美国注重师生互动和实践教学,而中国则更加注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课程设置方面,两国在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教师角色比较中,美国教师更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国教师则更注重知识传授和纪律管理。
学生评价标准比较中,美国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中国则更重视学术成绩和考试成绩。
总体比较显示,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理念各有特点,互补之处也值得借鉴。
最后提出了启示和建议,指出两国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优点,不断改进科学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比较、引言、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角色、学生评价标准、总体比较、启示、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大国之一,而科学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石。
中美两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角色和学生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共通点。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优劣势,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
在中国,科学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与此美国的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理念上的不同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机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科学课教学方式的主要变化与特点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课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科学课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析传统科学课教学方式的特点,探讨现代科学课教学方式的变化,并阐述这些变化带来的优势。
同时,本文还将提出适应这些变化所需的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传统科学课教学方式的特点1.课程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传统科学课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课本展开。
2.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传统科学课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现代科学课教学方式的变化1.注重探究式学习:现代科学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发现新知识。
2.强调实践性:现代科学课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知识。
3.提升互动性:现代科学课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现代科学课教学的优势1.培养创新思维:现代科学课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现代科学课注重团队协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促进全面发展:现代科学课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五、适应这些变化和特点所需策略1.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过程,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活动,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3.全社会应该重视科学教育,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如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等,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六、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小学为例,该校在科学课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