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支原体病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7
TS2004-10美国安伟捷育种公司北京代表处顾敏清(编译)禽支原体病败血性支原体(MG)和滑液支原体(MS)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细菌,可以感染鸡和其它家禽, 在某些情况下引发疾病。
有些感染虽不表现临床症状但仍对生产造成影响,譬如:减少总产蛋/产雏数或降低肉鸡生产性能。
败血性支原体(MG)通常更易致病,因而比滑液支原体(MS)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更大。
然而,不同的种类和分离株之间的特性差异很大,包括毒力与动力学血清学反应。
疾病的表现(和血清学反应)受其它许多因素如管理,环境和免疫力的影响而不同。
支原体导致的临床疾病通常是呼吸道疾病,单纯的感染大体上可见到气囊炎,(见图1)。
有时也会见到关节炎,气管炎,窦肿胀和结膜炎,(见图2)。
肉鸡感染MG和MS会增加屠宰次品率。
父母代种鸡产蛋期感染MG和MS会降低产蛋率,胚胎气囊炎及后期死胚增加(已啄壳的胚胎可看到气囊炎)。
在商品蛋鸡中,无临床症状下感染MG预计每只入舍母鸡可减少产蛋10-20枚。
图1. 经实验:同时感染MS和传染性支气管炎10天后的气囊炎在呼吸道病毒,灰尘,氨气和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及类似细菌)的相互作用下,MG和MS 都能使呼吸道疾病恶化。
这样就导致慢性呼吸道病(CRD)的发生,死淘率有所提高,这通常称之为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足够的最小通风量具有保护作用。
(见图3)。
图2. 肉用父母代种鸡野外感染MS并发病毒性关节炎的情形。
MS的有些毒株更易引发腿病问题。
MG在许多国家是官方控制与监测的疾病,但MS 则常常由企业自主控制。
育种公司会控制MS,但这种控制会减少下一代次的产蛋性能。
在商品蛋鸡常常很难控制MS的感染,因为产蛋期间鸡群通常被置于多个年龄的鸡场中,也是其它鸡群转群后留下的感染源。
因为邻近的商品蛋鸡有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感染源,所以肉用父母代种鸡群在控制MS的方式方法方面是一个重大问题。
自从发现MG在鸡群呼吸道病中的重要性后,家禽业想方设法来生产无MG感染的鸡群。
禽支原体病诊断技术标准一、临床症状禽支原体病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病禽咳嗽、气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禽可能会出现流泪、张口呼吸、伸颈等症状,有时还伴有下痢和消瘦。
二、病理学检查在病禽的呼吸道和生殖道中,可以发现病原体的存在。
病禽的呼吸道黏膜会变得充血、水肿,肺部出现炎症和气肿,有时还会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
其他器官如肝脏、肾脏等也可能受到损害。
三、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禽支原体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对病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可以确定病禽是否感染了支原体。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ELISA、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技术等。
四、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是通过检测病原体的基因序列来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芯片等。
五、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通过将病原体接种到易感动物体内,观察其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来判断病原体是否存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可以模拟自然感染过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六、分离培养鉴定分离培养鉴定是将病禽的呼吸道和生殖道分泌物接种到特殊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情况,并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七、鉴别诊断禽支原体病需要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新城疫、禽流感等进行鉴别诊断。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八、防治与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禽支原体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定期消毒和免疫接种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病禽,需要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同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禽病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养殖顾问Breeding Consultant1疾病概况禽支原体病是由禽类支原体的不同血清型引起禽类的一类疾病。
在已鉴定支原体A至S的19个血清型中,可引起禽支原体病的病原通常为3个种:鸡毒支原体(MG)所引起的疾病曾又称之为慢性呼吸道病(CRD)、呼吸道支原体病及火鸡传染性窦炎;滑膜支原体(MS)和火鸡支原体(MM)。
王宗焕对某鸵鸟场鸟群中发生的以咳嗽、呼吸困难、气管啰音等呼吸道症状和腿部病变并发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症候群病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分析和药物治疗试验,并进行了血清学试验,证实了引起本次鸵鸟支原体流行的病原为MG和MS两种支原体。
禽支原体病见于世界各地,早在1905年Dodd就对火鸡的这种疾病进行了描述。
Nelson首先发现了鸡的支原体。
1967年Dierks用凝血反应将以禽类为宿主的支原体鉴定分为A~S的19个血清型;现已将对禽的典型致病种以A、S、H血清型单独列出,来分别代表MG、MS、MM。
禽类支原体属于软膜体纲、支原体目中的支原体科和无胆甾原体科,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类原核微生物,该类微生物无固定形态,缺乏细胞壁,用姬姆萨染色着色良好,呈革兰氏弱阴性。
鸵鸟感染MG和MS后临床可呈现较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及严重的腿部疾患。
病理变化为呼吸道黏膜水肿、充血,管腔内黏液或干酪样渗出物蓄积,气囊壁增生、混浊、纤维素性炎症和腿部关节滑膜、腱鞘组织液炎性纤维素性渗出及骨关节面及关节腔的病变。
病理组织学变化则以被感染的组织黏膜单核细胞浸润、黏液腺及淋巴组织增殖和关节软骨细胞变性及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为主。
2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病禽和带菌禽的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及泄殖腔的排泄物进行传播。
此外,被感染禽的卵巢、输卵管和精液中也有大量病原体存在,母鸟可通过带菌卵垂直传递给后裔,而公鸟可经交配方式将菌传到鸟群。
亦存在有经昆虫或其他动物等媒介进行传播的可能,Soliman等从野鼠中分离到支原体证明了这一点。
2018年第9期禽支原体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禽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本病多于冷季节发病,鸭感染后又名鸭慢性呼吸道病和鸭传染性窦炎。
病鸭和病鹅以咳嗽、流鼻液、打喷嚏、喘气、眶下窦肿胀及蛋禽产蛋率下降为临床特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等。
临床中有许多常规的预防方法,除此之外,给鸭、鹅进行疫苗接种同样也是预防支原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实用的2类治疗方案,即西药疗法和中药处方疗法,供家禽饲养者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应用。
1流行特点家禽的支原体病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且加以流行,但是以秋末冬初和春季发病的情况比较多。
近几年来,鸭、鹅对支原体病的感染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给家禽饲养业造成的危害性不断增大,其中以雏鸭、雏鹅对支原体病的易感性最强,但是成年鸭、成年鹅也可感染发病。
在实际临床生产中支原体病既可以通过接触性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加以扩散。
饲养管理措施不到位、鸭、鹅的营养状况不良、气温突变、潮湿不洁、通风不良、大肠杆菌病、温和型流感等病存在时均可诱发本病。
2临床症状病鸭、鹅精神沉郁,摇头,打喷嚏,咳嗽,喘气,呼吸加快,并且采食量明显下降,生长停滞,逐渐消瘦。
病禽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接着为黏性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在鼻孔周围形成干痂。
病鸭、鹅眼结膜潮红,流泪,逐步发展到眼睑肿胀,眶下窦肿大呈球形或卵圆形,不停地用爪踢抓眶下窦。
部分病鸭、鹅出现跛行,跗关节肿大,逐渐消瘦,死亡。
患病后鸭、鹅产蛋率下降,种鸭、鹅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陆续出现死亡现象。
3病理变化剖检病死禽可见,病鸭、鹅鼻孔周围有干痂,鼻道被分泌物阻塞。
死亡后的鸭、鹅眶下窦中充满大量灰白色混浊的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或内有大量干酪样物,黏膜肥厚、水肿、充血、出血。
病死的鸭、鹅气管黏膜充血、出血,黏膜有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附着;肺脏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硬结节散在。
严重病例可见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心肌出血、坏死等。
禽支原体病治疗:在病初可以试用一些对支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可以拌在饲料内或者经过饮水投眼,也可以注射。
土霉素和四环素的用量为每吨饲料400g;泰乐菌素为每4.5L水内加2-3g;北里霉素为每吨饲料内300-500g。
泰妙菌素(支原体净是泰妙菌素的种制剂)饮水含量为120-500mg/L,不论饮水或饮料拌服都要连用几天。
如果投药效果不良,就要考虑并发病的问题。
摘要:鸡毒支原体感染在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气管炎、气囊炎等,所以曾经一度名之为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
在火鸡除去气囊炎外主要造成传染性窦炎(Infectious sinusitis)。
这种感染是性分布的。
国内也很普遍。
下面是禽支原体病的详细内容:支原体与禽源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种原核生物,在具有能力自体殖和合成自身大分子微生物中,体积最小,构造也最简单。
整个细胞由3种细胞器组成,即脱氧核糖核酸、核糖体和细胞质膜。
这是报告自体繁殖和合成大分子任务所的最低限度的细胞器种类,缺一即不能完成此种任务。
细胞直径大约300-800nm,细胞形受到环境影响变化很大,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多形,自球形到球杆状或其他形状不等。
支原体虽然能合成自身的大分子,但由于其基因组分子量微小(4.4-12×108道尔顿),只比痘病毒最大基因组(1.6-2×108)大1-2倍,为立克次体的(1-1.5×109)的1/2,大肠埃氏菌的(2.2×109)的1/5,携带信息量不多,而且其核酸中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大多在30%以下,就更加限制了信息的含有量,因而生物合成能力有限。
为了合成自体的大分子就必须从外界摄取一些比较复杂的基质或前体,例如维生素、核酸前体、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胆固醇等。
支原体本身能的供应机构效率不强,必须摄取大量供应能量的物质。
按其能源物质的不同,大体可将支原体分为3个类别,即发酵糖类的、水解精氨酸的和自尿素取得能源的。
蛋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蛋鸡支原体病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家禽,特别是蛋鸡。
这种疾病会直接影响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蛋的产量。
对于养殖户来说,了解蛋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蛋鸡支原体病的相关知识,并分享诊断与防治的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鸡群,提高养殖效益。
一、蛋鸡支原体病的病因蛋鸡支原体病主要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可以寄生在动物细胞内并引起多种疾病。
支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形成小体和大体两种形态,通过依赖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生长繁殖。
支原体感染可以引起鸡的呼吸道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影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1. 呼吸道症状:受感染的蛋鸡常常出现呼吸急促、喘息、流涕、咳嗽等症状。
严重的感染会导致呼吸困难,影响蛋鸡的进食和生长。
2. 生殖系统症状:蛋鸡支原体病还会导致生殖系统疾病,如卵巢炎、输卵管炎等。
受感染的蛋鸡可能出现产蛋异常、蛋壳质量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蛋鸡的产蛋率和蛋品质。
3. 全身症状:蛋鸡支原体病还会导致全身性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羽毛不整等。
严重的感染会使蛋鸡整体健康状态下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
蛋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
养殖户可以根据鸡群出现的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受到支原体病的感染,如出现呼吸道症状、生殖系统异常和全身性症状等。
为了明确诊断是否感染支原体,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测。
1. 鸡群血清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鸡群血清中是否含有支原体特异性抗体。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说明鸡群受到了支原体的感染。
2.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可以检测蛋鸡体内是否存在支原体的DNA,从而明确诊断是否感染了支原体病。
3. 细菌学检测:还可以通过分离培养鸡群呼吸道、生殖道分泌物等样品中的细菌,并进行形态观察和生化特性鉴定,进一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
蛋鸡支原体病的防治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免疫力、使用药物防治等。
鸭、鹅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作者:瞿建新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5期摘要:水禽支原体病又称为传染性窦炎或水禽慢呼吸道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以慢性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广泛发生于各地的水禽养殖地区;衣原体感染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
鸭、鹅也可患支原体病和衣原体病。
现从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鸭、鹅支原体病和衣原体病进行阐述。
关键词:鸭;鹅;支原体;衣原体;诊断;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5-0062-021 支原体感染该病是由禽支原体所引起,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该病危害十分严重,鸭、鹅等均可感染发病。
病禽多表现为流涕、呼吸困难、食欲下降,并逐渐消瘦,最后衰弱死亡,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1 病原目前国内已鉴定多种支原体,其中对鸭致病的主要为鸭支原体、滑液支原体和败血支原体,对鹅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为滑液支原体和败血支原体,均属霉形体属。
支原体对营养要求较高,且生长缓慢,2-6天才长出,用低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小菌落。
支原体对多种理化因素敏感,45℃下15-30 min或55℃下5~15 min即被杀死,对新霉素、磺胺类药物、结晶紫和亚硝酸盐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其他消毒剂如石炭酸、来苏儿等敏感。
革兰染色弱阴性,姬姆萨染色着色较好。
支原体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分解葡萄糖产酸而使培养基变黄。
在马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能够引起溶血,可以在7日龄鸡胚卵黄囊中增殖,部分鸡胚在接种后5-7天死亡,可见胚体发育不良,全身水肿,关节肿大,尿囊膜、卵黄囊出血等。
1.2 流行病学该病可发生于各日龄的鸭、鹅,但以2-4周龄的雏禽最为易感,成年鸭、鹅较少发病。
患禽和隐性感染水禽是重要的传染源,禽舍和运动场不良的卫生条件也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诱因。
病原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尘埃颗粒等途径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肉鸡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肉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养鸡技术鸡支原体病是由鸡败血性枝原体引起的鸡接触性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病,它只感染鸡与火鸡。
发病慢、病程长。
该病主要发生于1-2月龄雏鸡,在饲养量大、密度高的鸡场更容易发生流行。
病鸡主要特征是鼻炎、流鼻液、咳嗽以及气管哆音等,且感染滑膜炎后会导致关节肿大,且走动出现跛瘸。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鸡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肉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和流行特点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霉形体,为致病性的支原体,该病原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畜禽养殖过程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病原体,并且具有多种类型。
致病的支原体主要存在于鸡的呼吸器官、气囊、卵巢以及输卵管内。
该病原对常规的消毒药剂敏感,一些常规的消毒方法即可将其灭活。
在环境温度低于37℃时可长期存活。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气候多变,且较为寒冷的冬春季节是高发季。
在肉鸡的养殖生产中可诱发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包括不良的饲养管理、鸡舍卫生不达标、消毒不彻底、鸡群的饲养密度过大、鸡舍的环境温度不适宜、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营养摄入不足或者不当的免疫接种均可诱发该病发生。
该病在新发病的鸡群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不高。
并且鸡群一旦患此病后。
易复发,且还易发生并发感染,如常与大肠杆菌病、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并发或继发感染,从而加剧了病情,使病鸡的死亡率上升。
2、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20天,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鸡群自身的体质以及病原体的蓄积量。
其中以育成鸡和中大鸡的抗病能力最强,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情况下,感染鸡群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不发病。
发病鸡群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系统的症状,表现为流鼻涕、眼泪,打喷嚏,继而出现咳嗽与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常有甩鼻和摇头的动作,并且随着病程的发展,呼吸音加重,在发病后期病鸡的单侧或者双侧的眼睑肿胀,眼部突出,发生结膜炎,最后失明。
严重病例还会在眼眶内蓄积有大量的豆渣样的渗出物,经常伴有气囊炎等症状。
禽支原体病诊断技术禽支原体病(avian mycoplasmosis)又称鸡败血支原体(mycoplasm gallisepticum,简称MG),常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MG也可感染火鸡,引起传染性窦炎。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英),Office Intentional des Epizootic(法),OIE]将本病例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本标准规定的方法与OIE《诊断试验与疫苗标准手册》推荐相应方法一致。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动物检疫所。
本标准起草人:郭福生、尹燕博、蒋正军、孙淑芳、陆明哲、龚振华。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禽支原体(MG)分离鉴定和快速血清凝集试验(RSA)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鸡和火鸡及其产品MG的检测。
2禽支原体的分离和鉴定2.1材料准备2.1.1培养基制备见附录A(规范性附录)。
2.1.2兔抗MG阳性血清和抗兔荧光抗体结合物。
2.2分离2.2.1采样活禽从鼻腔、食管、气管、泄殖腔和交合器中取样。
死禽从鼻腔、眶下窦、气管或气囊采样,也可吸取眶下窦和关节渗出物或结膜囊内冲洗物。
对于鸡胚从卵黄囊内表面、口咽和气囊采样。
2.2.2样品的处理采样后应尽快培养。
如须运输,小块组织置于支原体培养基中,拭子在培养基中用力搅拌数次,将培养基运回实验室尽快培养。
2.2.3接种将样品0.2mL接种于1.8mL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依次10倍稀释至10-3,密封,37℃培养。
同时将样品接种于支原体固体培养基中,置于含5%~10%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培养。
2.2.3.1每天检查液体培养基酸碱度,一旦发现pH值变化,立即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中培养。
若培养基酸碱度没有变化,每隔3d~5d盲传一代,共传3代,培养10d后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JIANGXI AGRICULTURE 37一起鹅支原体病例的诊断与防治文/杨英杰(河北省遵化市畜牧水产局 064200)摘 要 禽支原体病又称禽霉形体病,是由禽支原体所引起的禽疾病,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危害十分严重,鸡、鸭、鹅等均可感染发病,发病禽只多表现为呼吸困难、流涕、滑膜,支原体感染时可见跗关节和趾关节肿胀,食欲下降,渐渐消瘦死亡,控制该病的发生能有效地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介绍一起鹅支原体病例的诊断与防治。
关键词 处置治疗;鉴别诊断;实验室诊断1 发病情况河北省遵化市1养鹅户饲养鹅500只,2月龄,小鹅在水库散养。
近日,小鹅开始出现死亡,而且死亡数量每日剧增,共死亡140只。
小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泪,浆液性鼻液,夜间及早晨呼吸道症状明显,严重病例呼吸困难、眼睑肿胀,有的病鹅腿瘸,跗关节和趾关节肿胀,食欲下降、消瘦、死亡。
2 病理变化剖检10只鹅,病例表现为:眼肿大变形,眼下窦内有浆液性、干酪样分泌物,喉头气管内有干酪样物质,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内及腹腔内有灰白色油样的渗出物,鼻窦腔有豆渣样分泌物,眼结膜发炎,腿部关节肿胀处切开,有干酪样沉着物。
3 诊断3.1 鉴别诊断 传染性支气管炎,呼吸道症状明显,发病快,死亡率高,气管中出现干酪样栓子,无眼睑肿胀传染性喉气管炎,伸脖张口呼吸、尖叫,咳嗽甩头、咳血,因呼吸困难而死亡,在气管、喉头内有坏死和出血斑点,死亡率为15%~50%,无眼睑肿胀,不流鼻液。
传染性鼻炎多见于成鹅,发病快,面部肿胀。
公鸡肉垂水肿,有波动感,绿色下痢,一般3星期左右症状消失,磺胺类药物有效3.2 实验室诊断 眼鼻分泌物、气囊、气管及肺组织中分离。
但根据经验,在分泌物中很难分离支原体,可能与分泌物中含菌量少有关。
此外,由于支原体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故从气囊组织,尤其气囊中已有干酪样物时,也较难分离。
从支气管和肺组织中则容易分离出支原体,特别是与肺相连的小支气管,因杂菌污染少,分离率较高。
蛋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1. 引言1.1 什么是蛋鸡支原体病蛋鸡支原体病是一种由蛋鸡支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也被称为蛋白支原体病。
支原体是一种微小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粪便以及污染物传播。
蛋鸡支原体病在蛋鸡养殖中造成了严重危害,不仅会导致蛋鸡的生长发育受阻,还会引起产蛋率下降,甚至造成蛋鸡死亡。
蛋鸡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及时了解蛋鸡支原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蛋鸡支原体病的传播,保障蛋鸡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加强蛋鸡支原体病的监测与管理,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方案,加强蛋鸡健康管理,是预防和控制蛋鸡支原体病的关键措施。
1.2 蛋鸡支原体病的危害蛋鸡支原体病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蛋鸡,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
该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损失:蛋鸡支原体病会导致蛋鸡生产能力下降,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严重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成本。
2. 养殖环境污染:蛋鸡支原体病的传播会造成养殖环境的污染,影响鸡群的健康状况,增加养殖场的清洁消毒工作,给养殖场环境带来负担。
3. 健康风险:蛋鸡支原体病对人畜的健康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支原体可能通过食品链传播给人类,引起食物安全问题。
4. 传染风险:蛋鸡支原体病的传染性较强,一旦发生疫情,容易在养殖场内快速传播,对周围养殖场和群体造成传染风险。
蛋鸡支原体病的危害不仅影响养鸡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还对养殖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及早诊断、有效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2. 正文2.1 蛋鸡支原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蛋鸡支原体病是由蛋鸡支原体引起的家禽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蛋鸡支原体。
蛋鸡支原体是一种细菌样微生物,其主要感染对象为禽类,尤其是蛋鸡。
蛋鸡支原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在鸡群中迅速传播。
1. 直接接触传播:患有蛋鸡支原体病的蛋鸡通过粪便、唾液、泪液等方式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接触到这些排泄物的健康蛋鸡易受感染。
鸡支原体病及综合防治措施支原体感染是引起鸡和火鸡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鸡毒支原体(MG)和滑液囊支原体(MS)是鸡和火鸡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
常拌发跛脚(关接炎和滑膜炎)、共济失调(大脑和皮层的实质性坏死和脉管炎)和眼部病变。
鸡毒支原体感染通常被命名为鸡慢性呼吸道病和火鸡传染性窦炎,其特征为呼吸啰音、咳嗽、鼻漏。
火鸡支原体(MM)感染也可引起火鸡呼吸道疾病、腿部病变和胚胎死亡,但严重性通常不及MG和MS感染。
没有并发其他疾病时,感染的鸡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轻度到严重的啰音、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等,发病率高但死亡率底。
但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混合感染,造成高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慢性呼吸道病在任何鸡龄、任何期间的鸡群均可发生。
一支原体病的发病特点及危害1本病多发冬春季节,新/支疫苗接种,舍内通风不良,寒冷刺激都可诱发本病,与ND、IB、ILT混感时死亡加大。
是多病因呼吸道综合症的潜在诱因,破坏黏膜结构和功能,致敏黏膜,增加对呼吸道病原的易感性和发病死亡率。
2根据对全国20个省、市的血清学调查发现,鸡群中鸡毒支原体阳性感染率接近80%,鸡慢性呼吸道病已成为鸡场最难控制的疾病之一。
3在雏鸡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发育迟缓,出现大量的病、弱雏,导致小鸡的淘汰率上升。
4蛋鸡多表现为产蛋率下降,这种产蛋率通常会维持在一个低的产蛋水平上,会持续几十天至几个月不发生变化,因不象其他疾病引起的产蛋率下降那样突然和明显,往往会被养鸡人员所忽视。
通常情况下会下降10%左右,严重时可达20-30%。
蛋种鸡产蛋率、孵化、受精率、健母雏率都会受到影响。
有资料表明,MG感染后,雏鸡的弱雏率增加10%左右。
5鸡毒支原体主要在气管黏膜的纤毛上和气囊上定植,而气管纤毛末端和气囊上没有血管,而药物主要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达作用部位,再通过扩散作用于支原体,因此药物只能减少气管纤毛和气囊上定植的支原体数量和减轻临床症状,而不能完全将其杀灭,因此鸡毒支原体感染一般为一次感染会终生处于持续感染的带菌状态,当鸡群处于应激状态,如寒冷刺激、疫苗免疫时,又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安伟捷技术指导TS2004-10美国安伟捷育种公司北京代表处顾敏清(编译)禽支原体病败血性支原体(MG)和滑液支原体(MS)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细菌,可以感染鸡和其它家禽, 在某些情况下引发疾病。
有些感染虽不表现临床症状但仍对生产造成影响,譬如:减少总产蛋/产雏数或降低肉鸡生产性能。
败血性支原体(MG)通常更易致病,因而比滑液支原体(MS)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更大。
然而,不同的种类和分离株之间的特性差异很大,包括毒力与动力学血清学反应。
疾病的表现(和血清学反应)受其它许多因素如管理,环境和免疫力的影响而不同。
支原体导致的临床疾病通常是呼吸道疾病,单纯的感染大体上可见到气囊炎,(见图1)。
有时也会见到关节炎,气管炎,窦肿胀和结膜炎,(见图2)。
肉鸡感染MG 和MS会增加屠宰次品率。
父母代种鸡产蛋期感染MG和MS会降低产蛋率,胚胎气囊炎及后期死胚增加(已啄壳的胚胎可看到气囊炎)。
在商品蛋鸡中,无临床症状下感染MG预计每只入舍母鸡可减少产蛋10-20枚。
图1. 经实验:同时感染MS和传染性支气管炎10天后的气囊炎在呼吸道病毒,灰尘,氨气和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及类似细菌)的相互作用下,MG和MS都能使呼吸道疾病恶化。
这样就导致慢性呼吸道病(CRD)的发生,死淘率有所提高,这通常称之为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足够的最小通风量具有保护作用。
(见图3)。
图2. 肉用父母代种鸡野外感染MS并发病毒性关节炎的情形。
MS的有些毒株更易引发腿病问题。
MG在许多国家是官方控制与监测的疾病,但MS 则常常由企业自主控制。
育种公司会控制MS,但这种控制会减少下一代次的产蛋性能。
在商品蛋鸡常常很难控制MS的感染,因为产蛋期间鸡群通常被置于多个年龄的鸡场中,也是其它鸡群转群后留下的感染源。
因为邻近的商品蛋鸡有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感染源,所以肉用父母代种鸡群在控制MS的方式方法方面是一个重大问题。
自从发现MG在鸡群呼吸道病中的重要性后,家禽业想方设法来生产无MG感染的鸡群。
由于MG的垂直传播,传统的诊断方法不能诊断所有感染鸡群,有些感染缺乏临床症状,慢性自然感染的状态以及抗生素无法可靠地消除感染等等使控制MG变得甚为复杂。
无细胞壁的支原体意味着它非常脆弱,并且离开鸡体会很快死亡。
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霉素对支原体没有效果。
支原体对四环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喹诺酮类(恩诺沙星)较敏感,但这些抗生素大多数是抑菌性的而非杀菌性的抗生素。
抗生素有多种给药途径如注射,饮水或添加于饲料中,大多数药物会产生抗药性。
磺胺类药物现已被限制使用。
一般来说,抗生素不能根除支原体感染但可以减轻临床症状和减少支原体数量。
我们必须认识到鸡群一旦发生感染,这种感染会伴随鸡群整个一生,这样对未感染的鸡群就是一种威胁。
为防止垂直传播,原种鸡群就要根除MG和MS并要进行连续监测。
无支原体鸡群来源是控制支原体的第一步。
败血性支原体(或滑液支原体)大肠杆菌灰尘、氨气沙门氏菌呼吸道病毒空气质量差图3. 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发展成慢性呼吸道疾病。
这样一个模式对控制支原体有助于降低CRD导致的死亡率和其它损失,同时控制其它相关因素也会有作用。
如果生物安全控制的非常好就有可能防止水平传播。
支原体在鸡群中的感染主要是通过气源性传播,接触其它家禽,人员的机械性传播或者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距离能尽可能地保护鸡群免受气源性感染。
鸡群与鸡群之间MS的传播距离似乎比MG远的多。
与鸡群密切相关的其它禽类如火鸡,珍珠鸡,鹧鸪,野鸡,鹌鹑,鸭等等都是鸡群感染支原体的最大威胁。
机械性传播也是可能的:人类鼻孔和头发上携带的支原体可存活三天。
洗澡和必要的检疫隔离时间可有助于防止这种传播。
某些管理方法如替换公鸡能造成鸡场内传播支原体。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及检测试验以减少这些管理程序造成传播感染的危险。
生物体检测诊断细菌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试验是目前最好的确诊试验。
气管或鼻管棉试放入支原体培养基后送实验室。
这种样品或风干的棉试也能进行PCR测定。
(见图4)。
图4. 干棉试PCR试验取样。
有些家禽支原体是无致病性的,所以培养后进行特异性鉴定对判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用特定抗体进行鉴定。
培养支原体时培养基中必须有额外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杆酸(NAD)。
图5. 支原体菌落具有典型的煎蛋型外观,支原体种类应进行鉴定因为无致病性的支原体也能感染鸡群。
支原体培养比较特别,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轻易做到。
如果在实验室进行PCR试验时不小心会使样品受到污染,就会出现PCR试验假阳性反应。
例如,所收集的一日龄苗鸡样品的PCR试验结果阳性,但是种鸡群常规的血清学监测却是阴性,很可能PCR的结果不正确。
对PCR试验方案要持怀疑态度。
最近的环状试验(试管凝集试验)7家实验室中有5家被报告MG PCR试验有假阳性反应。
(图6-PCR试验例子)。
图6. 支原体PCR带显示样品中特定的支原体。
许多不同的支原体也会产生PCR试验反应,但是,如果不是特定品种,试验结果与临床样品不能确定。
血清学监测对鸡群的MG和MS感染情况的日常监测通常采用RSA(快速血清凝集试验),RSA(也被称作平板试验SPA)或ELISA试验。
在高风险地区通常建议每3周检测一次,以便发现问题时可以把种蛋从孵化器中取出销毁,免疫接种死苗后3周内不应进行检测因为常常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RSA试验应将血清在72小时之内进行并小心处理样品尽可能减少假阳性反应。
对血清进行热处理(56度30分钟)是普遍的操作方法可以使试验时血清反应与滴定更积极。
MS和MG都要进行检测,因为新近感染的MS会引起MG假阳性反应。
RSA试验出现少量反应时对鸡群进行隔离检疫并且用血清学或PCR重新检测或进行细菌培养以确认结果。
当出现大量阳性反应时(热处理后大于15%的样本出现阳性)鸡群很可能真正感染了支原体,应该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并进行确认检测。
蛋黄样本可以被用来进行ELISA试验而且比较实用,特别是由于生物安全原因而不能接近种鸡群时。
检测一日龄苗鸡的血清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所有样本试验应进行热处理或假阳性比例明显地超过15%时。
不要依赖于一日龄雏鸡的血清检测结果,假阳性的结果非常常见。
RSA试验需要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操作准确,(见图7)。
通常抗原应用标准的冻干阳性(和阴性)血清滴定。
新批号抗原应该进行检测以确信抗原的特异性是否适合需要。
不适合的抗原退还给厂家。
图7. 4+血清凝集试验免疫接种对支原体而言,市场上有二种商品化的疫苗—活苗和死苗。
事实上这二种疫苗都有不同的应用。
死苗能在支原体感染时减轻临床症状并可大大地减少垂直传播,但是不能阻止野毒支原体的感染。
这样,免疫鸡群会对非免疫鸡群产生一个潜在危害。
例如,父母代鸡群免疫后阻止了垂直传播但对肉鸡群的水平传播是很大的风险。
死苗的一个有利方面是能够对阳性鸡群进行接种并产生一些有益作用。
父母代鸡群感染支原体几乎无症状,所以免疫的鸡群也许看不到任何优势,事实上,六十年代所建议的是用自然免疫来控制育雏期的感染。
活苗应在野毒支原体感染大部分鸡群前进行接种。
有证据表明这样可以排斥野外菌株的感染并且减少免疫鸡群成为感染源的风险。
另外,也可以减轻临床症状并减少垂直传播。
在制定支原体活苗免疫程序时必须要了解鸡场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并至少于野毒支原体感染前一个月进行免疫接种。
支原体活苗免疫之前,免疫期间,或免疫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使用抗支原体药物。
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着二种支原体活:6/85(英特威产品),一种粗雾滴喷雾免疫的冻干苗,和TS-11(澳大利亚生药制品厂,或世界上其他授权单位),发运时用干冰冷冻,点眼免疫。
MS-H(澳大利亚生药制品厂)发运时用干冰冷冻,是仅有的一种MS活苗。
在支原体爆发比较普遍的地区可以对所有鸡群进行日常免疫,鸡群在产蛋期就不会受支原体感染而使产蛋下降。
用同种的抗原进行ELISA试验可以监测疫苗反应,在RSA试验时6/85产生少量的抗体反应,TS-11变异大,但MS-H能产生规律性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从一日龄苗鸡中的母源抗体上看到,但抗体应该3周后就消失。
清洁与消毒支原体是一种非常脆弱的有机体,除非受湿度和有机物质的保护,否则离开宿主很快就会死亡。
所以鸡舍必须进行彻底清扫,先将所有设备全部搬出,而后用洗涤剂清洗,最后进行消毒。
要小心处理垫料以避免污染其它鸡场。
受污染的垫料在处理之前应该先堆放三个星期。
肉鸡生产体系五十年代的粮食生产过剩使肉鸡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使之成为一个产业。
通过五十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遗传改进,饲养管理及疾病控制,使生产和效益得到最大发挥的技术已日趋完善。
现代的生物安全可以作为控制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措施,使肉鸡生产中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减少到最低程度。
以往整个世界所使用的肉鸡生产体系大都是大型企业,父母代种鸡场和肉鸡场通通设在一个区域范围内。
规模经济、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设备驱使着最初的这些设计。
遗憾的是这种生产体系很容易被鸡群的病原体利用而使商品肉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大打折扣。
按技术术语来描述,就是众所周知的慢性呼吸道病(CRD)或者有时被称作大肠杆菌病。
这些鸡场也许会被称之为“鸡只发病场”。
通常这些鸡场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或病原体发展成有临床症状之前的某段时期内生产还好,然而大约到28日龄时死亡率通常会增加并一直持续到屠宰。
从此这些鸡场再也见不到鸡群会有良好的生产性能表现。
病原体的积蓄使死亡率大幅度地增加,或死亡率开始提前。
尽管使用多种药物,有时短期内死亡率和生产性能会有所改善,但最终的生产性能又变坏。
病原体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临床调查研究显示:1). 大肠杆菌和类似细菌逐渐对抗生素药物产生同步抗药性。
ORT(鼻气管鸟疫杆菌)也可能被发现。
2). 有MG或MS的存在,对抗生素也会产生抗药性。
3). 多种呼吸道病毒包括NDV,IBV,APV(TRT肿头综合症)及有时ILT也会被发现。
这些当中有的可能是疫苗毒。
4). IBDV或马立克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5). 其它因素包括灰尘,不恰当的湿度,空气质量差(不适当通风产生的氨气及其它气体),冷或热应激以及不良的卫生条件等也可能存在。
考虑到CRD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理,最初由呼吸道病毒或空气质量差损伤呼吸道,支原体感染使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
随着情况发展,外加大肠杆菌感染,鸡群就发生死亡。
另外,剩下的鸡群均匀度差。
极端的环境温度使有效的通风系统变为无效。
必须根据鸡群的体重来确定和调整最小通风量。
通常不要求对大规模的临床工作进行细菌、支原体的药敏试验和PCR监测病毒试验。
简单的生物安全措施就可以阻止病原体连续的水平重复感染并可以永久地消除细菌。
生物安全措施就是无条件地隔离鸡只与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